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
作者:实朴 更新:2022-03-21 08:37
唐绍仪看自己已无法和袁世凯共事,于十七日请假五天,办理辞职。袁世凯正求之不得。
他在袁克定给他的信中批道:“少川请病假赴津,将辞职。名望太坏祇好许之。”
先是准唐绍仪假,指定陆徵祥代理国务总理。
明知唐绍仪决不会回心转意,偏偏派梁士诒和段祺瑞去天津,做挽留劝说。
梁士诒不知袁世凯是何心思,竭力劝说唐绍仪。一再说袁世凯常讲他和少川关系如何特别,私交甚厚,唐绍仪的离开对他打击很大,从唐绍仪走后就寝食不安。
唐绍仪虽然去意已定,但还是想尽量留一分情谊,话也尽量说得婉转,“我与项城交谊,君所深知。但观察今日国家大势,统一中国,非项城莫办;而欲治理中国,非项城与同盟会合作不可。然三月以来,审机度事,恐将来终于事与愿违,故不如及早为计也。国家大事,我又何能以私交徇公义哉!”
袁世凯在唐绍仪的辞呈上批道:“该总理在共和宣布之前,南北奔驰,为民国效劳甚至。及就任总.理,经营擘画,错节盘根,困苦艰难,非可言喻民国草创,正赖长才,岂容听其退休,失兹臂助!特以情词恳挚,出于至诚,不得不谅其苦衷,遂厥初服。应即准如所请,免国.务.总.理本官,任为高级政治顾问。仍望趁此寛闲,勉自调护,以养疴之余睱,备政治咨询,将来倚重正多,当有以副.国.民之望。”
有身边人透露,袁世凯自己写完这些后,很得意,脸上露出古怪的笑。那表情,和他写批示所含之意,风马牛不相及。
六月二十日下午,同盟会代表张耀曾、李肇甫、熊成章、刘彦面见袁世凯,告之同盟会会员国务员于昨晚议定全体辞职。张耀曾提出,再要組阁,最好组织政党内阁或超然内阁,如采用混合内阁,同盟会会员不会加入。
袁世凯当即表示反对:“非联合数党及无党之人共得组织,则断不能成一美满内阁。……余之主意,在于得人,但问其才与不才,无论其党与不党。”并郑重地说:“余奉告诸君,当放大眼光,从中国全局着眼,从世界大势着眼,断不可沾沾于一党之关系,亦不能硬以和平时代政党更代消长之成例,适用于危急存亡之中国。
“总须大家破除成见,协力同心,共同建设。为国务员者,以热心任事为主,须有自信力,万不可轻听局外之褒贬,以为进退;为议员为国民者,当体当局者之苦衷,力与维持,不宜以党派之意见,拘束而牵制之,使其无发展之余地。”
搞垮了首届内阁,袁世凯的舆论很不好,很多人说他这是在搞封建专制。有人更有眼光,看得也更深远,呼吁警惕袁世凯黄袍加身恢复帝制。对袁世凯心怀疑惑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为了打消人们的疑虑,袁世凯六月二十四给黎元洪和各省都督发电:“世凯束发受书,即慕上古官天下之风,以为历代治道之隆污,罔不系乎公私之两念。泊乎中岁,略识外情,目睹法、美共和之良规,谓为深合天下为公之古训。客岁武昌起义,各省影从,遂使二千余年专制之旧邦,一跃而为共和体制。世凯以垂朽之年,躬兹盛会,私愿从此退休田里,共享升平,乃荷国民委托之殷,膺兹重任。当共和宣布之日,即经通告天下,谓当永远不使君主政体再现于中国。
“就职之初,又复经沥忱宣誓,皇天厚土,实闻此言。乃近日以来,各省无识之徒捏造讹言,摇感观听,或以法兰西拿破仑第一之故事妄相猜惧。……维当此艰难缔造之秋,岂容有彼此猜嫌之隐?
|“用是重为宣布:凡我国民,苟以救国为前提,则当能见其大,万不宜轻听悠悠之口,徒为扰乱之阶。若乃不逞之徒意存破坏,借端煽惑,不顾大局,则世凯亦唯有从国民之公意,与天下共弃之!事关大局,不敢不披沥素志,解释猜嫌。知我罪我,付诸公论。”
应该记下,这是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第二次郑重对外宣布他本人对共和的忠诚。“皇天后土”,几乎是对天明誓。
问题是,善良的人们,可以相信他吗?
不仅如此,事后不久,他还对革命党人,同盟会的重要成员陈裕时推心置腹的言道:
“外头人说我要做皇帝,这个皇帝是最要不得的东西,不是清朝就在你们手里推翻了的吗?
‘我是在对全国国民宣誓忠诚之下就职的,怎么能说我要做全国人民所推倒的玩意呢!你是对历史研究很深的人,当然知道有史以来做皇帝都没有什么结果。
“即如你现在所驻地南京,就是六个朝代皇帝的惨史,他们的子孙甚至于临到末路,有生生世世不愿生在帝王家的怨言。
“上溯秦汉,下迄唐宋元明,哪一朝是有良好的结果?清帝逊位后,虽受到优待,但是一旦国民不承认他,还有什么方法能存活下去呢?我若连这一点都看不清楚,还敢在这乱糟糟的时候挺身而出,当此大任吗?
“请你将我的话告诉孙(中.山)黄(兴)二公及第八师各位,使他们信任我。”
陈裕时是受同盟会的委托,找袁世凯来谈事情的。事情谈完后就想马上离开,想法是袁世凯很忙,不好多打扰。没想到被袁世凯拉住,说了这么一番话。
听了袁世凯的话,陈裕时想了一下言道:“这个世上,人嘴两张皮,说什么的都有。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就是了。这事最简单了,只要我们不去做,谣言不攻自破。我想,孙黄二公,还有八师的同志,是很相信大总统的,否则,也不会力推您为临时大总统。”
陈裕时对袁世凯是没好感的,也是很有戒心的。这几句话不咸不淡,怎么理解都行,不管怎么说,还是给足了袁世凯的面子。
袁世凯知道陈裕时在南京是手握重兵的实力派,对陈裕时和新组建的八师这支南京精锐部队是很看重的。本来想从对方嘴里讨几句自己想听的话。但事与愿违,自讨无趣。
赶忙说:“那是!那是!那就让大家看袁某的实际行动好了。”
送陈裕时出门后,袁世凯狠狠的瞪了一眼陈的背影,他对这些革命党人,真的没好感。
陈裕时(公元1877~1940年),原名陈裕大,字符伯。后皈依佛门,法号元白。湖北宜昌三斗坪人,幼年胸怀志,青年时参军,在汉阳兵工厂工防营当兵,被送到武备学堂读书,只因读《鉴略》颖悟过人,受到张之洞的重视,被其送往日本深造。
一九零三年(二十六岁)七月陈裕时到达东京,进入振武陆军士官学堂读书,因其在校阅读、宣传革命书刊被开除学籍,继而转学法政。后结识孙中山与黄兴,与宜昌人黄恺元、高冈、全敬存、陈吉甫、杨征祥一道入同盟会。三十二岁回国,与蔡锷、赵恒惕、唐继尧去广西,担任龙州讲武堂监督兼龙州新军邑龙统带一职。
辛亥武昌起义后,陈裕时极力游说桂军抚王芝祥、总兵陆荣廷,宣布独立。对抗清**,组建了北伐军第三军,任三军参谋长兼邑龙标首长。与王芝祥、陆荣廷等人分几路驰援湖北、江苏。南方各省纷纷回应起义,当时到达南京的北伐军有十万馀人。孙中山先生的临时**,粮草不足,各路人马鱼龙混杂,江西、安徽两省援军,抢劫财务,发动叛乱,均被第三军弹压下去。
平息叛乱后,陈裕时建议孙中山、黄兴∶由于这些援军是临时拉起来的队伍,军事素质差,如果要对付袁世凯经过正规训练的军队,很难打胜仗。为此,北伐军应该吸收广大革命同志参加,整编几支精锐之师,打败强敌;并推荐精通军事的冯国璋之婿陈之骥担任要职。陈是陈裕时的留日同学,讲信用,重义气,可以利用他与冯国璋的关系,保证粮饷,保存和发展军事力量。
孙中山、黄兴采纳了陈裕时这条建议,以广西革命军为基本力量,以同盟会员为班底,集中优良装备,整编成南京陆军第八师,黄兴任命陈之骥为八师师长。这时,陈裕时任该师十五旅旅长兼第九混成旅旅长。
袁世凯称帝后,陈裕时成功游说湖南总督汤芗铭、四川总督陈宦同时通电反袁。湖南总督汤芗铭、四川总督陈宦站出来反袁,对袁世凯打击是沉重的,特别是四川总督陈宦的离他而去。当时有人曾说袁世凯死是因为喝了碗二陈汤,说得就是陈宦和陈裕时。不过自此之后,陈裕时或许看破红尘而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政治,潜心研究佛学,参与国内一些佛事活动。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陈裕时积极号召全国佛教徒一致抗日。一九四〇年七月三十日在重庆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当然,这为后话。
。
他在袁克定给他的信中批道:“少川请病假赴津,将辞职。名望太坏祇好许之。”
先是准唐绍仪假,指定陆徵祥代理国务总理。
明知唐绍仪决不会回心转意,偏偏派梁士诒和段祺瑞去天津,做挽留劝说。
梁士诒不知袁世凯是何心思,竭力劝说唐绍仪。一再说袁世凯常讲他和少川关系如何特别,私交甚厚,唐绍仪的离开对他打击很大,从唐绍仪走后就寝食不安。
唐绍仪虽然去意已定,但还是想尽量留一分情谊,话也尽量说得婉转,“我与项城交谊,君所深知。但观察今日国家大势,统一中国,非项城莫办;而欲治理中国,非项城与同盟会合作不可。然三月以来,审机度事,恐将来终于事与愿违,故不如及早为计也。国家大事,我又何能以私交徇公义哉!”
袁世凯在唐绍仪的辞呈上批道:“该总理在共和宣布之前,南北奔驰,为民国效劳甚至。及就任总.理,经营擘画,错节盘根,困苦艰难,非可言喻民国草创,正赖长才,岂容听其退休,失兹臂助!特以情词恳挚,出于至诚,不得不谅其苦衷,遂厥初服。应即准如所请,免国.务.总.理本官,任为高级政治顾问。仍望趁此寛闲,勉自调护,以养疴之余睱,备政治咨询,将来倚重正多,当有以副.国.民之望。”
有身边人透露,袁世凯自己写完这些后,很得意,脸上露出古怪的笑。那表情,和他写批示所含之意,风马牛不相及。
六月二十日下午,同盟会代表张耀曾、李肇甫、熊成章、刘彦面见袁世凯,告之同盟会会员国务员于昨晚议定全体辞职。张耀曾提出,再要組阁,最好组织政党内阁或超然内阁,如采用混合内阁,同盟会会员不会加入。
袁世凯当即表示反对:“非联合数党及无党之人共得组织,则断不能成一美满内阁。……余之主意,在于得人,但问其才与不才,无论其党与不党。”并郑重地说:“余奉告诸君,当放大眼光,从中国全局着眼,从世界大势着眼,断不可沾沾于一党之关系,亦不能硬以和平时代政党更代消长之成例,适用于危急存亡之中国。
“总须大家破除成见,协力同心,共同建设。为国务员者,以热心任事为主,须有自信力,万不可轻听局外之褒贬,以为进退;为议员为国民者,当体当局者之苦衷,力与维持,不宜以党派之意见,拘束而牵制之,使其无发展之余地。”
搞垮了首届内阁,袁世凯的舆论很不好,很多人说他这是在搞封建专制。有人更有眼光,看得也更深远,呼吁警惕袁世凯黄袍加身恢复帝制。对袁世凯心怀疑惑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为了打消人们的疑虑,袁世凯六月二十四给黎元洪和各省都督发电:“世凯束发受书,即慕上古官天下之风,以为历代治道之隆污,罔不系乎公私之两念。泊乎中岁,略识外情,目睹法、美共和之良规,谓为深合天下为公之古训。客岁武昌起义,各省影从,遂使二千余年专制之旧邦,一跃而为共和体制。世凯以垂朽之年,躬兹盛会,私愿从此退休田里,共享升平,乃荷国民委托之殷,膺兹重任。当共和宣布之日,即经通告天下,谓当永远不使君主政体再现于中国。
“就职之初,又复经沥忱宣誓,皇天厚土,实闻此言。乃近日以来,各省无识之徒捏造讹言,摇感观听,或以法兰西拿破仑第一之故事妄相猜惧。……维当此艰难缔造之秋,岂容有彼此猜嫌之隐?
|“用是重为宣布:凡我国民,苟以救国为前提,则当能见其大,万不宜轻听悠悠之口,徒为扰乱之阶。若乃不逞之徒意存破坏,借端煽惑,不顾大局,则世凯亦唯有从国民之公意,与天下共弃之!事关大局,不敢不披沥素志,解释猜嫌。知我罪我,付诸公论。”
应该记下,这是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第二次郑重对外宣布他本人对共和的忠诚。“皇天后土”,几乎是对天明誓。
问题是,善良的人们,可以相信他吗?
不仅如此,事后不久,他还对革命党人,同盟会的重要成员陈裕时推心置腹的言道:
“外头人说我要做皇帝,这个皇帝是最要不得的东西,不是清朝就在你们手里推翻了的吗?
‘我是在对全国国民宣誓忠诚之下就职的,怎么能说我要做全国人民所推倒的玩意呢!你是对历史研究很深的人,当然知道有史以来做皇帝都没有什么结果。
“即如你现在所驻地南京,就是六个朝代皇帝的惨史,他们的子孙甚至于临到末路,有生生世世不愿生在帝王家的怨言。
“上溯秦汉,下迄唐宋元明,哪一朝是有良好的结果?清帝逊位后,虽受到优待,但是一旦国民不承认他,还有什么方法能存活下去呢?我若连这一点都看不清楚,还敢在这乱糟糟的时候挺身而出,当此大任吗?
“请你将我的话告诉孙(中.山)黄(兴)二公及第八师各位,使他们信任我。”
陈裕时是受同盟会的委托,找袁世凯来谈事情的。事情谈完后就想马上离开,想法是袁世凯很忙,不好多打扰。没想到被袁世凯拉住,说了这么一番话。
听了袁世凯的话,陈裕时想了一下言道:“这个世上,人嘴两张皮,说什么的都有。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就是了。这事最简单了,只要我们不去做,谣言不攻自破。我想,孙黄二公,还有八师的同志,是很相信大总统的,否则,也不会力推您为临时大总统。”
陈裕时对袁世凯是没好感的,也是很有戒心的。这几句话不咸不淡,怎么理解都行,不管怎么说,还是给足了袁世凯的面子。
袁世凯知道陈裕时在南京是手握重兵的实力派,对陈裕时和新组建的八师这支南京精锐部队是很看重的。本来想从对方嘴里讨几句自己想听的话。但事与愿违,自讨无趣。
赶忙说:“那是!那是!那就让大家看袁某的实际行动好了。”
送陈裕时出门后,袁世凯狠狠的瞪了一眼陈的背影,他对这些革命党人,真的没好感。
陈裕时(公元1877~1940年),原名陈裕大,字符伯。后皈依佛门,法号元白。湖北宜昌三斗坪人,幼年胸怀志,青年时参军,在汉阳兵工厂工防营当兵,被送到武备学堂读书,只因读《鉴略》颖悟过人,受到张之洞的重视,被其送往日本深造。
一九零三年(二十六岁)七月陈裕时到达东京,进入振武陆军士官学堂读书,因其在校阅读、宣传革命书刊被开除学籍,继而转学法政。后结识孙中山与黄兴,与宜昌人黄恺元、高冈、全敬存、陈吉甫、杨征祥一道入同盟会。三十二岁回国,与蔡锷、赵恒惕、唐继尧去广西,担任龙州讲武堂监督兼龙州新军邑龙统带一职。
辛亥武昌起义后,陈裕时极力游说桂军抚王芝祥、总兵陆荣廷,宣布独立。对抗清**,组建了北伐军第三军,任三军参谋长兼邑龙标首长。与王芝祥、陆荣廷等人分几路驰援湖北、江苏。南方各省纷纷回应起义,当时到达南京的北伐军有十万馀人。孙中山先生的临时**,粮草不足,各路人马鱼龙混杂,江西、安徽两省援军,抢劫财务,发动叛乱,均被第三军弹压下去。
平息叛乱后,陈裕时建议孙中山、黄兴∶由于这些援军是临时拉起来的队伍,军事素质差,如果要对付袁世凯经过正规训练的军队,很难打胜仗。为此,北伐军应该吸收广大革命同志参加,整编几支精锐之师,打败强敌;并推荐精通军事的冯国璋之婿陈之骥担任要职。陈是陈裕时的留日同学,讲信用,重义气,可以利用他与冯国璋的关系,保证粮饷,保存和发展军事力量。
孙中山、黄兴采纳了陈裕时这条建议,以广西革命军为基本力量,以同盟会员为班底,集中优良装备,整编成南京陆军第八师,黄兴任命陈之骥为八师师长。这时,陈裕时任该师十五旅旅长兼第九混成旅旅长。
袁世凯称帝后,陈裕时成功游说湖南总督汤芗铭、四川总督陈宦同时通电反袁。湖南总督汤芗铭、四川总督陈宦站出来反袁,对袁世凯打击是沉重的,特别是四川总督陈宦的离他而去。当时有人曾说袁世凯死是因为喝了碗二陈汤,说得就是陈宦和陈裕时。不过自此之后,陈裕时或许看破红尘而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政治,潜心研究佛学,参与国内一些佛事活动。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陈裕时积极号召全国佛教徒一致抗日。一九四〇年七月三十日在重庆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当然,这为后话。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