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〇七章 洛阳购粮(二)
作者:蜀中布衣 更新:2022-03-21 03:59
韩瑷大概三十岁上下,脸色白皙腰悬短剑手执马鞭,一领火焰般的披风在身后飞扬鼓荡,端的是英风飒爽。
余长宁拱手笑道:“韩大人客气了,见教称不上,到了洛阳咱们同心协力,争取买到粮食早日运往灾区。”
韩瑷笑着点点头,手中马鞭一指前方:“若咱们加快行程日夜不歇,大概明天一早便能过潼关,再向东兼程疾行两天,便能抵达洛阳。”
余长宁轻轻颔首,却又有些担心道:“我与叔父乘坐马车,这样日夜兼程倒也无妨,但韩大人你与诸位骑士却一直忍受战马颠簸不能休息,身子骨如何吃得消啊?”
韩瑷正色摇手道:“买粮之事关系甚大,灾区急等粮食救急,实在不能有所耽搁,只要能顺利买到粮食,吃些苦又算什么。”
闻言,余长宁大是敬佩,翘起大拇指真诚赞叹道:“韩大人,你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在下敬佩。”
听到如此赞叹,韩瑷却是毫不在意地一笑:“驸马爷谬赞了,只要不让灾民饿上肚子,我便心满意足。”
吃罢早饭马队继续出发,一路疾行飞马向东毫不停歇,第二天早晨过了潼关,夜晚抵达弘农县,待到第三日旭日东升之际,古朴的洛阳城楼终于历历在望。
眼见抵达目的地,余长宁不由轻轻地吁了一口气,望着满脸疲惫的韩瑷关切问道:“韩大人,你已两天两夜未曾合眼,不如先休息一下再去拜访朱老板,如何?”
韩瑷却是摇手道:“无妨,事不宜迟,我们还是先去拜访朱老板再作歇息,走吧。”
见他一脸坚持,余长宁只得点了点头,向叔父问明朱老板的住处,便带领马队飞向了洛阳城广袤的原野。
沿着小路疾驰片刻,不多时,一片占地极广的庄院霍然入眼,青瓦石墙,林木萧瑟,正门风灯上的“朱”字老远便能看见。
余满仓立在车辕上打量片刻,转头微笑道:“长宁,朱老板便住在此处,咱们总算到了。”
余长宁微微点头,向着韩瑷眼神示意,后者立即心领神会,单手一举示意马队停下歇息,便跟着余长宁一道前去叩门。
庄院内的仆役正在门外洒扫庭除,早已对这支官骑马队心生留意,眼见这一车一马径直向正门而来,一名机灵的仆役立即跑进府内禀告,马车刚刚行到正门门口,一名散发大袖的老者已是步履矫健地走了出来。
余满仓在余长宁的搀扶下跳下马车,快步迎上前去朗声笑道:“朱老板,小弟冒昧前来打扰了。”
眼见是他,散发老者突然一怔,惊讶失笑道:“咦,竟是余贤弟,今天怎么有空到洛阳来?啊,还有官骑护卫,你莫非是发大财了?”
“发再多财也指挥不动官兵啊!”余满仓慨叹地摇了摇手,指着余长宁两人介绍道:“朱老板,这是我的亲侄儿余长宁,他乃天子帝婿,长乐公主驸马;而这一位是户部金司主事韩瑷大人。”
“噢呀,竟是驸马!啧啧,当真不了得!”朱老板不能置信地高声一句,老眼忍不住仔细地打量起来。
余长宁被他看得颇为不自在,拱手笑道:“朱老板,这次前来打扰,是有要事与你商量,不知这里说话是否方便?
朱老板纵声笑道:“堂堂驸马爷纡尊降贵来到我的家中,朱文青岂能让你站在门口说事,快请快请,咱们屋里聊。”
余长宁颔首一笑,对着韩瑷眼神示意,便一道进庄而去。
庄中一条大街十多条小巷,全是一色的青石板道,整齐的民居鳞次栉比地建在街道两旁,老树参天,炊烟袅袅,规模竟比得上小半个尚商坊。
见状,余长宁不由大是惊奇,边走边问道:“朱老板,这些民居里住的都是你家下人么?怎会有如此多的人?”
朱老板捋着白须淡淡笑道:“驸马爷有所不知,老朽经营粮食数十年,承包了洛阳周边数千亩土地,这些民居内住的都是替老朽种植粮食的农户,共有两千人之多。
余长宁听得连连咋舌,对这朱老板不禁又高看了一眼,光是这么多的田地和雇农,这人势力便知非同小可。
朱老板继续解释道:“除了自家种植粮食外,老朽还购买江南道的粮食周转售卖,利钱所获甚丰,可惜今年大江水患成灾,让我损失了不少银子。”
闻言,余长宁停下脚步正色道:“朱老板,其实在下此次前来正是因为水灾之事,不知道你可有听闻这几日关内道粮价飞涨之事?”
朱老板老眼一闪,点头回答道:“不瞒余驸马,关内道很多粮商都是从老朽这里买的粮食,有什么风吹草动自然瞒不过老朽的耳朵。”
“那敢问你这里粮价几何?”
“二两银子一石,真不二价!”
余长宁暗暗松了一口气,却还是皱眉道:“虽比关内道便宜,但比寻常粮价还是贵了四倍。”
朱老板哈哈大笑道:“我大唐泰半粮食乃江南道所产,天灾之年粮价岂能不涨?”
余长宁轻轻一笑,说道:“这话朱老板你有点言不由衷了,粮价飞涨也是几日前的事,而江南道水灾已是月余,我想两者间的关系应该没有那么大吧!”
边说边走进了待客厅,朱老板虚手作请示意余长宁三人落座,方才淡淡笑道:“如此说来,驸马爷此行是与粮食有关?”
“对。”余长宁手指关节叩了叩座案,平静清晰地开口道:“今年江南道水患成灾,百姓流离所失无家可归,陛下与群臣都是心急如焚忧心忡忡,谁料朝廷刚筹得银两购粮赈灾,关内道的粮价却在一夜之间飙升十倍,如此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的奸商行为,简直是视灾民们的性命如无物。”
闻言,朱老板皱纹密布的脸上不由出现了一丝怒意,冷冷道:“驸马爷此次是来兴师问罪的?”
“兴师问罪说不上,在下不过是想和朱老板你谈一桩生意?”
听到是谈生意,朱老板的脸色为之缓和,有些惊奇地问道:“听驸马爷口气,莫非朝廷是准备想从我这里购买粮食赈灾救民?”
“对。”余长宁断然点头,沉声道:“在下听叔父说朱老板你乃是天下四大粮商之一,积谷满仓堆粮成山,所以我们这次奉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大人之命,前来洛阳与你商量这桩买卖,不知你意下如何?”
朱老板捋须慢慢沉思着,良久之后老眼一闪轻笑问道:“不知你们需要多少粮食?”
余长宁还未开口,韩瑷已正色插言道:“只有你有多少,我们便买多少,当然是越多越好。”
朱老板微笑点头:“开价如何?请大人说来听听。”
韩瑷与余长宁对视了一眼,都觉得这个问题颇为不好回答,沉吟片刻,余长宁正色回答道:“价格方面自然是越低越好,不知朱老板你的最低价是多少银子?”
朱老板笑叹出声道:“老朽虽是商人之身,不过也算饱读诗书深明大义,江南道水患汹涌成灾,灾民们颗粒无收无家可归,说起来也算是断了老朽的财路,于公于私,都应该鼎立相助才是,不如这样,老朽就吃点亏,一两银子一石如何?”
闻言,余长宁不可置信地看了朱老板良久,显然没想到他会回答得如此爽快,而且价钱也是十分地公道,看来这朱老板真不失为一名深明大义的义商,竟如此好说话。
韩瑷喜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急不可耐地发问道:“那朱老板你目前有多少粮食?我们全买下了。”
朱老板略一沉吟,笑道:“老朽在三川之地共有粮仓百余处,存粮十万石,不知够否?”
“若有十万石之粮,灾区便可支撑两月之久,朱老板,本官代表朝廷感谢你的慷慨大义。”
韩瑷说罢抬手深深一拱,以他堂堂五品官之身向商人如此行礼,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算世所罕见。
朱老板起身躬身回礼,肃然开口道:“不过老朽有一个要求,希望你们同意。”
“朱老板请说?”余长宁虚手一抬,一副聆听下文的样子。
“粮食经营本是薄利多销,老朽余粮虽丰,但绝不赊账出库,若你们要向我卖粮,必须一手粮食一手钱,价格须得当面算清结算,不知两位意下如何?”
余长宁身无分文,自然没有开口的权利,负责掌管银两的韩瑷皱眉思忖片刻,点头道:“那好,本官今次行色匆匆只带了三万两银票,你先吩咐各地粮仓按照三万石数量出粮装运,剩下的粮食待到银子到位后再行出仓,如何?”
朱老板猛然点头道:“好,事不宜迟,老朽先带你们看看庄院中的粮食,绝对是颗粒饱满,童叟无欺。”余长宁三人点点头,跟随他去了位于庄院后面的粮仓。说是后园,却是一片石墙围起来的山水,一面波光粼粼的水池犹如明镜铺在了已见枯黄的衰草上,池畔栽种着密密麻麻的胡杨林,高大笔直,参天挺立,犹如利剑直刺长空,数不清的高大粮囤掩映在胡杨林之中,犹如戴着斗笠的高大卫士。
余长宁拱手笑道:“韩大人客气了,见教称不上,到了洛阳咱们同心协力,争取买到粮食早日运往灾区。”
韩瑷笑着点点头,手中马鞭一指前方:“若咱们加快行程日夜不歇,大概明天一早便能过潼关,再向东兼程疾行两天,便能抵达洛阳。”
余长宁轻轻颔首,却又有些担心道:“我与叔父乘坐马车,这样日夜兼程倒也无妨,但韩大人你与诸位骑士却一直忍受战马颠簸不能休息,身子骨如何吃得消啊?”
韩瑷正色摇手道:“买粮之事关系甚大,灾区急等粮食救急,实在不能有所耽搁,只要能顺利买到粮食,吃些苦又算什么。”
闻言,余长宁大是敬佩,翘起大拇指真诚赞叹道:“韩大人,你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在下敬佩。”
听到如此赞叹,韩瑷却是毫不在意地一笑:“驸马爷谬赞了,只要不让灾民饿上肚子,我便心满意足。”
吃罢早饭马队继续出发,一路疾行飞马向东毫不停歇,第二天早晨过了潼关,夜晚抵达弘农县,待到第三日旭日东升之际,古朴的洛阳城楼终于历历在望。
眼见抵达目的地,余长宁不由轻轻地吁了一口气,望着满脸疲惫的韩瑷关切问道:“韩大人,你已两天两夜未曾合眼,不如先休息一下再去拜访朱老板,如何?”
韩瑷却是摇手道:“无妨,事不宜迟,我们还是先去拜访朱老板再作歇息,走吧。”
见他一脸坚持,余长宁只得点了点头,向叔父问明朱老板的住处,便带领马队飞向了洛阳城广袤的原野。
沿着小路疾驰片刻,不多时,一片占地极广的庄院霍然入眼,青瓦石墙,林木萧瑟,正门风灯上的“朱”字老远便能看见。
余满仓立在车辕上打量片刻,转头微笑道:“长宁,朱老板便住在此处,咱们总算到了。”
余长宁微微点头,向着韩瑷眼神示意,后者立即心领神会,单手一举示意马队停下歇息,便跟着余长宁一道前去叩门。
庄院内的仆役正在门外洒扫庭除,早已对这支官骑马队心生留意,眼见这一车一马径直向正门而来,一名机灵的仆役立即跑进府内禀告,马车刚刚行到正门门口,一名散发大袖的老者已是步履矫健地走了出来。
余满仓在余长宁的搀扶下跳下马车,快步迎上前去朗声笑道:“朱老板,小弟冒昧前来打扰了。”
眼见是他,散发老者突然一怔,惊讶失笑道:“咦,竟是余贤弟,今天怎么有空到洛阳来?啊,还有官骑护卫,你莫非是发大财了?”
“发再多财也指挥不动官兵啊!”余满仓慨叹地摇了摇手,指着余长宁两人介绍道:“朱老板,这是我的亲侄儿余长宁,他乃天子帝婿,长乐公主驸马;而这一位是户部金司主事韩瑷大人。”
“噢呀,竟是驸马!啧啧,当真不了得!”朱老板不能置信地高声一句,老眼忍不住仔细地打量起来。
余长宁被他看得颇为不自在,拱手笑道:“朱老板,这次前来打扰,是有要事与你商量,不知这里说话是否方便?
朱老板纵声笑道:“堂堂驸马爷纡尊降贵来到我的家中,朱文青岂能让你站在门口说事,快请快请,咱们屋里聊。”
余长宁颔首一笑,对着韩瑷眼神示意,便一道进庄而去。
庄中一条大街十多条小巷,全是一色的青石板道,整齐的民居鳞次栉比地建在街道两旁,老树参天,炊烟袅袅,规模竟比得上小半个尚商坊。
见状,余长宁不由大是惊奇,边走边问道:“朱老板,这些民居里住的都是你家下人么?怎会有如此多的人?”
朱老板捋着白须淡淡笑道:“驸马爷有所不知,老朽经营粮食数十年,承包了洛阳周边数千亩土地,这些民居内住的都是替老朽种植粮食的农户,共有两千人之多。
余长宁听得连连咋舌,对这朱老板不禁又高看了一眼,光是这么多的田地和雇农,这人势力便知非同小可。
朱老板继续解释道:“除了自家种植粮食外,老朽还购买江南道的粮食周转售卖,利钱所获甚丰,可惜今年大江水患成灾,让我损失了不少银子。”
闻言,余长宁停下脚步正色道:“朱老板,其实在下此次前来正是因为水灾之事,不知道你可有听闻这几日关内道粮价飞涨之事?”
朱老板老眼一闪,点头回答道:“不瞒余驸马,关内道很多粮商都是从老朽这里买的粮食,有什么风吹草动自然瞒不过老朽的耳朵。”
“那敢问你这里粮价几何?”
“二两银子一石,真不二价!”
余长宁暗暗松了一口气,却还是皱眉道:“虽比关内道便宜,但比寻常粮价还是贵了四倍。”
朱老板哈哈大笑道:“我大唐泰半粮食乃江南道所产,天灾之年粮价岂能不涨?”
余长宁轻轻一笑,说道:“这话朱老板你有点言不由衷了,粮价飞涨也是几日前的事,而江南道水灾已是月余,我想两者间的关系应该没有那么大吧!”
边说边走进了待客厅,朱老板虚手作请示意余长宁三人落座,方才淡淡笑道:“如此说来,驸马爷此行是与粮食有关?”
“对。”余长宁手指关节叩了叩座案,平静清晰地开口道:“今年江南道水患成灾,百姓流离所失无家可归,陛下与群臣都是心急如焚忧心忡忡,谁料朝廷刚筹得银两购粮赈灾,关内道的粮价却在一夜之间飙升十倍,如此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的奸商行为,简直是视灾民们的性命如无物。”
闻言,朱老板皱纹密布的脸上不由出现了一丝怒意,冷冷道:“驸马爷此次是来兴师问罪的?”
“兴师问罪说不上,在下不过是想和朱老板你谈一桩生意?”
听到是谈生意,朱老板的脸色为之缓和,有些惊奇地问道:“听驸马爷口气,莫非朝廷是准备想从我这里购买粮食赈灾救民?”
“对。”余长宁断然点头,沉声道:“在下听叔父说朱老板你乃是天下四大粮商之一,积谷满仓堆粮成山,所以我们这次奉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大人之命,前来洛阳与你商量这桩买卖,不知你意下如何?”
朱老板捋须慢慢沉思着,良久之后老眼一闪轻笑问道:“不知你们需要多少粮食?”
余长宁还未开口,韩瑷已正色插言道:“只有你有多少,我们便买多少,当然是越多越好。”
朱老板微笑点头:“开价如何?请大人说来听听。”
韩瑷与余长宁对视了一眼,都觉得这个问题颇为不好回答,沉吟片刻,余长宁正色回答道:“价格方面自然是越低越好,不知朱老板你的最低价是多少银子?”
朱老板笑叹出声道:“老朽虽是商人之身,不过也算饱读诗书深明大义,江南道水患汹涌成灾,灾民们颗粒无收无家可归,说起来也算是断了老朽的财路,于公于私,都应该鼎立相助才是,不如这样,老朽就吃点亏,一两银子一石如何?”
闻言,余长宁不可置信地看了朱老板良久,显然没想到他会回答得如此爽快,而且价钱也是十分地公道,看来这朱老板真不失为一名深明大义的义商,竟如此好说话。
韩瑷喜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急不可耐地发问道:“那朱老板你目前有多少粮食?我们全买下了。”
朱老板略一沉吟,笑道:“老朽在三川之地共有粮仓百余处,存粮十万石,不知够否?”
“若有十万石之粮,灾区便可支撑两月之久,朱老板,本官代表朝廷感谢你的慷慨大义。”
韩瑷说罢抬手深深一拱,以他堂堂五品官之身向商人如此行礼,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算世所罕见。
朱老板起身躬身回礼,肃然开口道:“不过老朽有一个要求,希望你们同意。”
“朱老板请说?”余长宁虚手一抬,一副聆听下文的样子。
“粮食经营本是薄利多销,老朽余粮虽丰,但绝不赊账出库,若你们要向我卖粮,必须一手粮食一手钱,价格须得当面算清结算,不知两位意下如何?”
余长宁身无分文,自然没有开口的权利,负责掌管银两的韩瑷皱眉思忖片刻,点头道:“那好,本官今次行色匆匆只带了三万两银票,你先吩咐各地粮仓按照三万石数量出粮装运,剩下的粮食待到银子到位后再行出仓,如何?”
朱老板猛然点头道:“好,事不宜迟,老朽先带你们看看庄院中的粮食,绝对是颗粒饱满,童叟无欺。”余长宁三人点点头,跟随他去了位于庄院后面的粮仓。说是后园,却是一片石墙围起来的山水,一面波光粼粼的水池犹如明镜铺在了已见枯黄的衰草上,池畔栽种着密密麻麻的胡杨林,高大笔直,参天挺立,犹如利剑直刺长空,数不清的高大粮囤掩映在胡杨林之中,犹如戴着斗笠的高大卫士。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