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谨言慎行
作者:晨未    更新:2021-11-05 17:54
  为官者做到无为,就是要通过认真地观察认识到隐藏在官场后面的潜规则,这是最重要的。这需要阅历的积累和洞若观火的洞察力。古语讲: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讲的就是这种情况。为官者很容易因为意气风发而无所顾忌,以为自己无所不能,锋芒毕露,这正是肤浅的所在,往往也会因此而吃大亏。
  苏东坡改诗被贬就是一个佐证。
  宋朝时,苏东坡任职礼部尚书。有一天,他去寻访王安石,在书房乌斋等待的时候,见台桌上摆着一首尚未写完的诗,只有两句──"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百思不得其解,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于是随手提笔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被改动过的诗,极为不满,喝问是谁所为,仆人们照实回答。从此王安石对苏东坡多有诋毁,不久将他贬到了合浦。王安石并不是要存心整治他,而是要给这种见识颇浅的人一个教训。
  在合浦,苏东坡闲散度日。一天,他在外面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簇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走过去问小孩在喊什么。小孩说他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像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听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也有人说苏东坡被贬另有隐情,并不是仅仅因为改动了一首诗。这些历史问题就不多作讨论了,只是从这件事多少能看出苏东坡做事的鲁莽。
  如果苏东坡能够多一点事故,虽然不解,但是能够不动声色,等待时机旁敲侧击地了解内幕,在确凿无疑的时候再"捅马蜂窝",这不是更好?有些为官者往往因材得祸,他们不知道自己炫耀的资本往往是被人利用的缺点。老子曾经和阳子居讨论过这个问题。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习,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土不中第。今可考见者,温庭筠在开成四年(839年)年将40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消亡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遭横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雩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呆在家里,不得而知。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55岁那年,温庭筠又去应试。在这之前曾几次应试,每次都名落孙山。这次应试,是大中九年(855年),沈询主春闱,温庭筠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搅扰场屋的原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搅扰场屋。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56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事,不再涉足官场。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随州随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后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56岁。在襄阳,温庭筠与皮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呆了几年时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61岁了,62岁那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减、令狐高等蒲饮狎昵。当时令狐陶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后来,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被打掉了。他将此诉于令狐陶,令狐陶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说他品行怎么坏。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63岁老翁被打掉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
  咸通六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土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土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很。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
  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这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
  吕本中"当官之法"的"三事"之一便是慎。慎包括言语之慎和行为之慎。关于言语之慎,武则天御撰《臣轨》已有专章论述。如说:"人臣不慎密者,多有终身之悔。故言易泄者,召祸之媒也。""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终身为善,一言败之,
  可不慎乎"。再如《薛文清公从政录》:"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清郑端《政学录》:"言者,吉凶荣辱之枢机也。为官常默最妙。"官箴作者们或从儒学经典中寻找依据,或从个人政治经验中总结,深刻感悟到祸从口出之可怖,遂谆谆告诫为官者言多必有失。有的官箴还就如何慎言寡语做了具体规定。如李塨《富平赠言》:"凡出言必有所为,不得突出其来,不得茫无头绪,不得杂乱不清,不得有首无尾。应酬之言,勿过文,恐人不省也;勿俗俚,恐人不威也。"王植《应对》:"上官有问,答之必详明,又须简当。如泛然有问,意不在我,亦勿多言。"这些认识如无实际经历是断难道出的。
  在官场上行为之慎,有官箴如清世祖福临的《御定资政要览》:"进德修业,淑身以接物者,其惟行欤。一念肆而庶事乖,一刻忽而终身悔。甚哉,不可以不慎也。"(《慎行》)有的官箴则规定得很具体,如吕本中《官箴》:"当官既自廉洁,又须关防小人。如文字历引之类,皆须明白,以防中伤,不可不至慎。""当官者,凡异色人皆不宜与之相接,巫祝尼媪之类,尤宜疏绝。要以清心省事为本。"这是要居官者在处理公文和交往接纳时谨慎行事。再如《薛文清公从政录》:"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袁守定《居官通义》也说:"临政须善思熟思,则有得无失。"这是要为官者处事三思而后行,以防失误。官箴之中有关慎行为的认识包罗很广,涉及居官者的修身、莅政、交往、断事、收受、嗜欲以及言谈举止等,极力造就出谨小慎微、蹑手蹑脚的谦谦君子。
  为官谨慎还表现在做事要留有余地。《宋稗类钞》中载有这样一件事:宋朝有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官至州县监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钱,但却非常吝啬,常常在置办田产或房产时,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有时候,为了少付一分钱,他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还最会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而牟取暴利。
  有一次,他准备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别墅,竭力压低房价,为此与对方争执不休。他儿子在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发话道:"爸爸,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
  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别墅,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又吃惊,又羞愧,从此开始有所醒悟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利弊的权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考虑得失不仅仅只是眼前,要考虑到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宋朝时河西首领赵元昊反叛。皇帝问起边境上的守备情形,辅佐的大臣都回答不出来。第二天,枢密院四个人都被罢了官,王鬷被贬到虢州。翰林学士苏公仪与王鬷交情很好,出城送别他。
  王鬷对苏公仪说:"我这次贬官之行,十年前就有人预言过。"苏公仪说:"那是江湖术士的胡说吧?"王鬷说:"不是的。我从前担任三司盐铁副使,到河北判决囚犯。当时曹玮(字宝臣)从陕西贬官到河北担任定州主帅。我办完事以后,曹玮对我说:-公事已经办完了,要回去了。希望您明天再多留一天,我有话要和您说-你且听听我这段经历。"
  第二天,王鬷准备简单的饭菜,吃完后,屏退左右的人。曹玮说:"您生有一副权贵的相貌,日后不是当枢密使就是当边帅。有人说您会当宰相,我看不可能,然而不到十年,一定在这里总揽军事。那时西方有外敌,您应为边境的守备作好预备,广征人才,不然事到临头无法应付。"
  王鬷说:"边境上的事,只有您最清楚,请问有何指教?"曹玮说:"我在陕西的时候,河西的首领赵德明曾经派使者带着马匹来中国交易,因为生气使者所得的利润微薄,而要杀他,没有人可以劝止此事。德明有一个儿子,年纪才十多岁,极力地劝谏,认为用马匹去资助邻国,已是失策,现在更要为钱杀守边人,那以后还有谁肯为我们效力?我听了他的话,心想这个孩子想善用自己的族人,一定有不凡的心志。听说他常往来于市集,我很想认识他,一再派人诱使他来都没有办法做到,就找个擅长画像的人去画他的容貌。画好拿回来一看,他真是个英挺的人物。这个孩子一定会成为我们的边患。算一算时节,正是您主持政务的时期,希望您好好注意。"
  对苏公仪说了这段经历后,王鬷感叹道:"我当时不以为然,现在才知道,他所画的人就是赵元昊。"
  能够体察别人的难处,就能够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也得取决于为官人的慎行,也就是为自己留下后路。这个后路常常要留三分余地给别人,留给对方就是留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