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诸葛亮首倡迁都
作者:东一方 更新:2022-09-18 22:47
陆玄看向在场的所有人,端起酒樽高声道:“今天是五经馆的好日子,选出了以你们十个人为首的五经馆人才。为你们贺,为诸位先生的辛苦贺。满饮此杯,请!”
“吴王请!”
众人齐齐端着酒樽敬酒。
士子们喝了酒,都正襟危坐,非常的紧张。这十个士人,除了诸葛亮和陆玄亲自交谈外,步骘、徐盛这些人都是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陆玄。
陆玄搁下酒樽,说道:“今天从五经馆到吴王府这一路,人声鼎沸,百姓欢呼,此情此景,本王想到了昔日,五经馆刚建立的场景。”
“当时五经馆刚建立,选了第一批三百寒门士子。”
“可是校场中,无数为官的大族士人,鄙夷五经馆,瞧不起五经馆的士子。三年过去,你们都成长了起来,再也不是昔日的人,甚至有无数人想要巴结你们,选你们为婿。”
“这就是最大的变化。”
陆玄声音回荡着。
郑玄这些大儒名士的脸上,也浮现出感慨万千的神情。他们在五经馆内教学,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很多士人抨击他们,说他们谄媚陆玄,说他们不务正业。
如今,正名了。
再也没有人敢说五经馆怎么差。
诸葛亮、步骘这些人的神情,隐隐激动,因为五经馆现在证明了自己,这就是巨大的变化。
陆玄继续道:“你们所有人,通过在五经馆的勤学证明了自己。然而大家族希望选你们为婿,是真正认可你们的能力吗?”
“本王看,不尽其然。”
“其实是认为,你们有了现在的基础,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所以接下来,你们还要继续证明自己,要进一步踏实做事,证明你们的能力,证明五经馆诸位先生对你们的培养没错,也证明本王的眼光没有错。”
诸葛亮面色肃然,率先道:“定不负吴王厚望。”
“定不负吴王厚望。”
步骘、徐盛等其他的士人纷纷开口。
陆玄对十个人的精气神很满意,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五经馆的考核,我是认可的。我也相信,你们一定是有才华的人。”
“尤其是前三甲的诸葛亮、步骘和徐盛,本王更是寄以厚望。因为你们三人,是这一批士人中的佼佼者,你们代表了五经馆士子的最高水平。”
“所以,你们看目前的吴国,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建议,或者你们认为,目前的吴国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尽管畅所欲言。”
“本王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你们三人自行发言,不按照排名先后,谁愿意先来?”
陆玄眼中多了期待。
这是他早就想好的,必然要有一番询问的策论。按照后世的殿试,陆玄应该设卷开考,让诸葛亮、步骘和徐盛等这些人来最后考核一次,陆玄再根据答卷的接过评判。
只是过于复杂了。
现在五经馆的士子本就不多,而且大浪淘沙,陆玄记得的能留名青史的人,成才概率绝对是更大的。真正遗漏在历史之外的,终究是少数。
陆玄没有选择殿试,选择了最简单的询问前三名。
这也是三人该得到的荣耀。
一双双目光,都落在诸葛亮、步骘和徐盛的脸上,其它后面七名的人,大多数有些庆幸,因为陆玄的询问看似简单,实际上不容易。
郑玄眼神更是期待起来。
他知道诸葛亮的策略,所以期待着诸葛亮一鸣惊人。
“吴王,诸葛亮有话说。”
诸葛亮没有任何的犹豫,率先站起身,不卑不亢的向陆玄行了一礼。
陆玄说道:“本王洗耳恭听。”
诸葛亮泰然自若,正色道:“在下读书期间,详细了解过吴国的情况,认为吴国的当务之急,不在于吏治,不在于农耕,更不在于厉兵秣马。”
“放眼晋国、秦国和吴国,论吏治清明,农耕推广,兵强马壮,吴国是三国之最。”
“吴国的富庶和强大,天下公认。”
诸葛亮不急不缓的分析,显得非常有耐心。
陆玄好奇了起来,问道:“既如此,孔明认为,吴国有什么是当务之急呢?”
步骘、徐盛也跟着看过来。
一个个士子,目光落在诸葛亮的身上。
张昭也在打量诸葛亮。
他对诸葛亮有些印象,当初陆玄安排诸葛瑾去带回来的兄弟。他听说陆玄要用诸葛亮,可是诸葛亮拒绝了,主动请求去五经馆读书。
五经馆的大儒名士,也跟着看过来。
诸葛亮对五经馆的大儒名士,都非常尊重,而且都在这些大儒门下学过。虽然不像是郑玄这样正式拜师,可是五经馆的大儒名士,都把诸葛亮当做弟子。
现在弟子当着陆玄的面,要阐述策论,自然一个个都关切。
所有人关注,目光热切。
诸葛亮的神色却依旧平常,没有任何的慌张,不急不缓的道:“在下认为吴国的当务之急,是迁都稳固南方大势,奠定北伐基础,确定未来能一统天下。”
刷!!
大厅中,一片惊讶。
五经馆的士人很震惊,一个个虽然安静的坐着,神色却无比惊骇。
诸葛亮的话,堪称胆大妄为。
五经馆的许多大儒也看过来,倍感震惊,没想到诸葛亮说出迁都这样的策论,让人猝不及防。
张昭眼神熠熠生辉。
他看诸葛亮的眼神,有了不一样的印象。这个年轻人,虽然丰神俊朗,平易近人,一开口就是惊世言论。迁都是大事情,绝对会引爆无数人的议论,也容易引发争论。
张昭又有些好奇,诸葛亮要怎么阐述迁都的理由?
他盯着张昭的目光,愈发灼热。
陆玄心中惊喜。
诸葛亮的话,堪称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实际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不过之前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陆玄心中赞叹,笑道:“孔明说当务之急是迁都,为什么要迁都?”
“吴王请!”
众人齐齐端着酒樽敬酒。
士子们喝了酒,都正襟危坐,非常的紧张。这十个士人,除了诸葛亮和陆玄亲自交谈外,步骘、徐盛这些人都是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陆玄。
陆玄搁下酒樽,说道:“今天从五经馆到吴王府这一路,人声鼎沸,百姓欢呼,此情此景,本王想到了昔日,五经馆刚建立的场景。”
“当时五经馆刚建立,选了第一批三百寒门士子。”
“可是校场中,无数为官的大族士人,鄙夷五经馆,瞧不起五经馆的士子。三年过去,你们都成长了起来,再也不是昔日的人,甚至有无数人想要巴结你们,选你们为婿。”
“这就是最大的变化。”
陆玄声音回荡着。
郑玄这些大儒名士的脸上,也浮现出感慨万千的神情。他们在五经馆内教学,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很多士人抨击他们,说他们谄媚陆玄,说他们不务正业。
如今,正名了。
再也没有人敢说五经馆怎么差。
诸葛亮、步骘这些人的神情,隐隐激动,因为五经馆现在证明了自己,这就是巨大的变化。
陆玄继续道:“你们所有人,通过在五经馆的勤学证明了自己。然而大家族希望选你们为婿,是真正认可你们的能力吗?”
“本王看,不尽其然。”
“其实是认为,你们有了现在的基础,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所以接下来,你们还要继续证明自己,要进一步踏实做事,证明你们的能力,证明五经馆诸位先生对你们的培养没错,也证明本王的眼光没有错。”
诸葛亮面色肃然,率先道:“定不负吴王厚望。”
“定不负吴王厚望。”
步骘、徐盛等其他的士人纷纷开口。
陆玄对十个人的精气神很满意,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五经馆的考核,我是认可的。我也相信,你们一定是有才华的人。”
“尤其是前三甲的诸葛亮、步骘和徐盛,本王更是寄以厚望。因为你们三人,是这一批士人中的佼佼者,你们代表了五经馆士子的最高水平。”
“所以,你们看目前的吴国,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建议,或者你们认为,目前的吴国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尽管畅所欲言。”
“本王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你们三人自行发言,不按照排名先后,谁愿意先来?”
陆玄眼中多了期待。
这是他早就想好的,必然要有一番询问的策论。按照后世的殿试,陆玄应该设卷开考,让诸葛亮、步骘和徐盛等这些人来最后考核一次,陆玄再根据答卷的接过评判。
只是过于复杂了。
现在五经馆的士子本就不多,而且大浪淘沙,陆玄记得的能留名青史的人,成才概率绝对是更大的。真正遗漏在历史之外的,终究是少数。
陆玄没有选择殿试,选择了最简单的询问前三名。
这也是三人该得到的荣耀。
一双双目光,都落在诸葛亮、步骘和徐盛的脸上,其它后面七名的人,大多数有些庆幸,因为陆玄的询问看似简单,实际上不容易。
郑玄眼神更是期待起来。
他知道诸葛亮的策略,所以期待着诸葛亮一鸣惊人。
“吴王,诸葛亮有话说。”
诸葛亮没有任何的犹豫,率先站起身,不卑不亢的向陆玄行了一礼。
陆玄说道:“本王洗耳恭听。”
诸葛亮泰然自若,正色道:“在下读书期间,详细了解过吴国的情况,认为吴国的当务之急,不在于吏治,不在于农耕,更不在于厉兵秣马。”
“放眼晋国、秦国和吴国,论吏治清明,农耕推广,兵强马壮,吴国是三国之最。”
“吴国的富庶和强大,天下公认。”
诸葛亮不急不缓的分析,显得非常有耐心。
陆玄好奇了起来,问道:“既如此,孔明认为,吴国有什么是当务之急呢?”
步骘、徐盛也跟着看过来。
一个个士子,目光落在诸葛亮的身上。
张昭也在打量诸葛亮。
他对诸葛亮有些印象,当初陆玄安排诸葛瑾去带回来的兄弟。他听说陆玄要用诸葛亮,可是诸葛亮拒绝了,主动请求去五经馆读书。
五经馆的大儒名士,也跟着看过来。
诸葛亮对五经馆的大儒名士,都非常尊重,而且都在这些大儒门下学过。虽然不像是郑玄这样正式拜师,可是五经馆的大儒名士,都把诸葛亮当做弟子。
现在弟子当着陆玄的面,要阐述策论,自然一个个都关切。
所有人关注,目光热切。
诸葛亮的神色却依旧平常,没有任何的慌张,不急不缓的道:“在下认为吴国的当务之急,是迁都稳固南方大势,奠定北伐基础,确定未来能一统天下。”
刷!!
大厅中,一片惊讶。
五经馆的士人很震惊,一个个虽然安静的坐着,神色却无比惊骇。
诸葛亮的话,堪称胆大妄为。
五经馆的许多大儒也看过来,倍感震惊,没想到诸葛亮说出迁都这样的策论,让人猝不及防。
张昭眼神熠熠生辉。
他看诸葛亮的眼神,有了不一样的印象。这个年轻人,虽然丰神俊朗,平易近人,一开口就是惊世言论。迁都是大事情,绝对会引爆无数人的议论,也容易引发争论。
张昭又有些好奇,诸葛亮要怎么阐述迁都的理由?
他盯着张昭的目光,愈发灼热。
陆玄心中惊喜。
诸葛亮的话,堪称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实际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不过之前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陆玄心中赞叹,笑道:“孔明说当务之急是迁都,为什么要迁都?”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