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这些所言都属实……
作者:向日葵一号    更新:2022-03-04 10:56
  “这些所言都属实?”
  陶瓒相比曾经已经是垂垂老矣,头发全白,身形佝偻,脸上下垂的肌肉皮肤更显老态。
  而今也只有那双浑浊双眼偶尔闪过的精光可以看出曾经的精明睿智。
  他手里拿了一叠厚厚的信纸,刚刚看完。
  说话间,他又把这叠信纸递给身后的文官看。
  闻肇端坐于主位,微一颔首,沉声说道:
  “信中所言具是徐靖和郭槐亲自调查,稳妥起见我已另派仵作和御医前去扬州。
  郭槐也已与昨日启程去君山抓人了。”
  君山地处东南偏远之地,地势复杂群山连绵巍峨高耸人迹罕。
  原本此地与宁远侯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可是郭槐查扬州流言一事时,抓了不少人,而在其中一人的嘴里机缘巧合之下竟挖出了宁远侯府有人就躲在君山上的消息。
  流言一事就是藏在君山上的人所为。
  陶瓒表情冷肃板正,沉默了一会儿后,似是觉得信中内容过于匪夷所思,便皱眉道:
  “照信中所言,宁远侯以全扬州城百姓的命和他自己的命,来嫁祸应青,以此挑拨是非。
  也借此将你架在火上烤,就为了他那幼子搏上一搏?”
  闻肇点头道:
  “是,被抓的宁远侯家眷中,他的幼子的确被人掉包了。”
  陶瓒背着手,眉头皱得越发紧了:
  “他幼子想起复,仅靠君山那些个人,就够了?
  荒唐!”
  闻肇解释道:
  “君山里藏的人应是他给自己准备的退路,人虽不多,但应都不简单。
  要是此番计策真成了,天下格局再次被打破,君山坐收渔翁之利不是不可能。”
  虽然人证物证都齐了,可陶瓒还是觉得奇怪:
  “宁远侯的脾性不像是会如此行事。”
  这就是陶瓒一直对这份调查结果持怀疑态度的原因。
  “是啊,宁远侯为人野心勃勃,谋划了这么多年,又怎么甘愿为儿子铺路?”
  “没错,早先也没听说,他又多宠爱这个儿子。”
  “这事我看也不像是宁远侯会干出来的事。”
  陶瓒身后挨个将那叠信纸看完的人,也对此有了质疑。
  倒不是他们怀疑闻肇,只是那宁远侯怎么会甘愿做如此大的牺牲。
  这明明是已经有了回旋的余地,东山再起的机会给自己不好吗?为什么偏偏就给了一个名不经传又不多得他宠的儿子?
  这事怎么想怎么不合理呀。
  闻肇默然不语听着他们每个人提出来的质疑。
  待这些文臣话说完,又都看向他,让他拿出个说辞时,闻肇方才开口:
  “各位大人都言之有理,不过信上所言也是句句属实。
  此事诸多疑点,还未调查清楚。
  郭槐已经去君山了,等他回来,想必就能真相大白了。”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陶瓒眉头慢慢皱起。
  闻肇今天没想把事情一下子给所有人说清楚。
  事情已经明了,扬州之事的确不是应青做得,至于其他的,总会查清楚。
  当务之急,是要先将此事昭告天下,以免多生事端:
  “今日请各位大人来,其一是告知各位真相。
  其二如今天下隐生乱象,再这么下去,今日的大好局面终将倾覆,届时就真中了宁远侯的计了。
  所以还请各位大人,稳定民心,把真相公之于众。”
  闻肇话一说完,陶瓒身后的几位大人你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又都把目光对准了陶瓒。
  他们刚刚看的关于扬州之事的查探结果,里面几乎将宁远侯战场败逃后的逃亡路线,他幼子被掉包去君山的路线和扬州城百姓死时所中何毒,下毒之人是谁等等都写得事无巨细。
  虽然他们不解宁远侯为何这么做,但事情就是他做下然后嫁祸给应青的这一点,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是该将真相公布。
  可是他们心中其实隐隐有另一个想法,一直没有喧诸于口。
  所以此事到底如何处理,也有诸多顾忌。
  话已经说到这了,陶瓒索性就坦白了。
  他一撩下摆,直接跪在地上,以君臣之礼恭恭敬敬地给闻肇行叩拜之礼。
  而他后面的文臣们也齐刷刷跟着叩拜。
  这是陶瓒等人第一次正儿八经地给闻肇行这礼,但是闻肇脸上的表情却是淡下来了。
  陶瓒行礼之后抬头直视闻肇,苍老的声音里满是坚定,他说:
  “请恕臣,不能遵陛下之命。”
  闻肇垂眼,脸上倒是没有多少恼怒。
  他耐着性子地问:
  “为何?”
  陶瓒说:
  “臣只想问陛下,往后要拿应城如何处置?应青陛下又打算给个什么身份?”
  这话问完,陶瓒紧接着又说到,
  “此女子桀骜不驯,肆意妄为更兼有一副铁石心肠。她手握重兵,治下的应城,也远非当年那个羸弱小城。
  应城强盛如日中天,一堵绵延百里不断的城墙与天下隔绝。在天下大乱,百姓食不果腹时,她趁机敛财,到如今已是执掌天下经济命脉。
  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应城的城主乃是应青,城中的百姓以她为尊,也只认她。
  陛下,有这样一个存在,您不觉得寝食难安吗?”
  陶瓒此言句句出自肺腑,也未曾有失偏颇。
  就连闻肇都不得不承认这话,说得没有错。
  他心下苦笑,应青的确是给他,给天下出了好大一个难题。
  可眼下他仍旧不动声色:
  “陶老,想让我怎么做?”
  闻肇还未正式登基,陶瓒等人请回来了也没有正式封官,所以便都称陶瓒为陶老。
  陶瓒眼睛里精光闪过:
  “陛下何不趁此机会,拿下应城。脏水已经泼上去了,现在全天下都恨不得对应青除之而后快,陛下若是想除掉应青,这是一个机会。
  也或许是唯一一个机会。”
  陶瓒为官多年,当初能除掉阉党查信,保了摇摇欲坠的大名那么多年,谋划成全少有人比得上。
  这就是个已经成精的老狐狸。
  当初要不是阿青不按常理出牌,战斗力又强得可怕,直接在皇城奉天殿大开杀戒。
  要闻肇自己来,也要费上些时间才能斗得过陶瓒了。
  可是,关于在处理应青这件事上,以闻肇看来,陶瓒还是草率了:
  “陶老可知道,要是发兵应城会有什么后果?”
  陶瓒抿紧了唇,随后道:
  “伤一腿,久不治,肉腐。若治,必狠下心肠,剜去腐肉。否则,早晚有一日伤及性命。”
  闻肇闻言摇摇头:
  “陶老,此事想得简单了。”
  陶瓒眉头紧锁问:“那以陛下何意?”
  “若要按陶老的话来说,这伤的可不是腿。”闻肇伸出三指重重点在心口处,“现在是伤在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说不准,剜去那块肉,反而伤及性命。”
  闻肇想到了那双美丽却看不进任何人的眼,他又接着说道:
  “如陶老所言,应城今非昔比,手握天下经济命脉,动它相当于自毁。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应青到底有多强,没人知道,她能力战大军多少也无人知道。
  不瞒陶老所说,我并无把握能打赢她。”
  说道最后,闻肇面露苦笑,这是实话。
  陶瓒听完闻肇的话,沉默了一会儿,而后问到:
  “那依陛下之见,该如何做?”
  “扬州之事解决以后,我会亲自去一趟应城。”
  “这,陛下还请三思。
  陶瓒神色微变,并不同意闻言这话。
  相比起陶瓒的大惊失色,闻肇却显得极为淡然:
  “陶老放心,也不必忧虑,依我与她打过的交道来看,她应是无心天下的,所以此去应城,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陶瓒对于闻肇的乐观并不赞同,但是又见他眉目坚定,眼神温和中带着锐利,想出口的话又咽了回去。
  乱世的枭雄和末朝昏君不一样,闻肇此人城府极深,即是已经谋划好了事,他确实无需多言了。
  其实陶瓒自己心里也清楚,应青不好对付。他们计划想借此机会除掉她,这个想法还是过于理想化了。
  而后经闻肇点播也清醒过来了。
  哎,算了,他已经老了,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他能有此机会重返朝堂已经是闻肇不计前嫌了,他的确是不能对他所为指手画脚了。
  想到这,陶瓒正色道:“既然陛下已有成算,那臣也就不多言了。
  扬州真相臣会和底下的人,公告天下的。”
  闻肇面露淡笑,道:“辛苦陶老了。”
  “是臣该做的。”
  陶瓒接下此事很快就安排下去了。
  应青屠城这事之所以能那么快传开无非是宁远侯的人在各地重镇安排人手,你一言我一句的在百姓中闲谈慢慢传开。
  陶瓒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索性也把君山和宁远侯幼子一事给捅开了。
  他先是安排一人假装是从扬州逃出来的,然后让其去顺天府伊敲鼓告状。
  除此之外还安排了人混在百姓中,引得全京都百姓去围观审案。
  就这样不到一天的时间,全京都的百姓都知道扬州是宁远侯屠的,而他还有个儿子藏在君山,准备趁乱东山再起。
  顺天府伊审了案后,官府迅速出告示。
  先走京城百姓围观这场离奇的案子,后有官府的告示,很快扬州屠城一事从阿青身上撇开了。
  真相快速传开,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扭转,可以说陶瓒这事做得极为漂亮。
  与此同时郭槐开始攻打君山。
  君山易守难攻,里面的人马比郭槐想象的还要多,纵使郭槐勇猛,一时间竟也没拿下此地。
  郭槐和君山僵持了整整一个月折损人马不计其数,方才最终艰难打下了君山,擒获宁远侯幼子,和藏在山里大批的金银财宝。
  郭槐这场仗胜得艰难,正因如此他不敢怠慢,立即展开审问。
  君山的仗难打,里面的人骨头也硬,郭槐费了老大的力才撬开这些人的嘴。
  东拼西凑得出了事情的真相。
  得知一切后,郭槐连夜写信命人快马加鞭把密信送上了闻肇的案头。
  在这封密信中,他们才明白原来宁远侯会做出这样的癫狂的举动,也是逼到了绝处。
  据君山的人所说,宁远侯府从百年前就在谋划天下,只不过那个时候大宁的江山还算稳固,一直无从下手。
  百年谋划的好处就是方方面面他们都顾忌了,从敛财练兵开始,一直到兵败的后路都早早准备好了。
  一直到现在宁远侯这一代,他终于等到了机会,可是没想到最后功亏一篑败给了闻肇。
  宁远侯自是知道有退路,然而这个退路却不是给他留的。
  等他带着残兵好不容易联系上侯府的人是,却被告知,其幼子已经上了君山。
  从这一刻起宁远侯很清楚自己是被放弃了,除了他手上的兵马和银子。
  侯府准备用来东山再起的东西他一样都碰不得了。
  换句话说,宁远侯只能在外面像一条狗一样逃窜,才能活命。
  宁远侯自然是不甘,而他落得如今这番地步,最恨的人就是阿青,所以才有了扬州屠城嫁祸这件事来。
  总而言之,此事终于还是了解了,接趁此机会解决了一桩这么隐秘的事,也算是万幸。
  不过以闻肇来看,要是君山最后不掺和进扬州的事里,闻肇未必会发现他们。
  只能说,还是他们太贪心了,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