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那边的前苏联
作者:韩少功 更新:2021-11-05 03:17
我家院墙那边是学校操场,再远处,是时静时喧的教学楼,还有不时冒出鸡鸣鸭叫的教工宿舍。这是一所九年制学校,全乡唯一的学校。
很多山区的孩子上学太远,没有办法,只好从小学一年级就寄宿。我从校区走过的时候,常看到一些孩子在保姆的指导之下洗脸,洗手,洗碗,乃至解裤带拉屎。稍大一些的学生,把扫地当作狂欢,用扫把搅出满天黄尘,搅出咯咯咯的欢天喜地。还有一些学生在那里排练仪仗,只是少先队礼行得不大规范,不但缩头缩脑,而且小小手臂弯曲如钩,钩住自己小脑袋,一付闯祸以后防备毒打的畏缩模样。
不知什么时候,墙那边有前苏联时期的歌声飘来:
当年我的母亲,
通夜没有合上眼睛,
伴我走遍家乡,
辞别父老乡邻。
当时天色刚黎明,
她送我踏上遥远的路程。
给了我一条毛巾,
她祝我一路顺风……
这是一首著名的俄罗斯歌曲,正在由一位女教师教唱。我很好奇,一首在耳际消失了数十年的歌曲,为何出现在这个老山角落,撞入了我的黄昏?更有意思的是,从这一首歌开始,院墙那边简直成了前苏联,《喀秋莎》,《三套车》,《小路》、《红莓花儿开》,《伏尔加船夫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等,一曲曲全成了清脆童声,经常使我恍若隔世,恍若入梦,差一点想翻上墙头,看看墙那边的白桦林和冰雪草原,向红色少年的骑兵军挥手致敬。
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到学校里去打听教歌的女老师,打听她为什么对这些老歌情有独钟——这些怎么听都有些忧伤和沉重的歌。我得到的消息是:教唱者是一位小姑娘,在这里的四个月的代课已经结束,刚回县城去了。
正当梨花开遍了原野,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小姑娘留下的歌声不时在校园里飞旋,如零散的薄公英随风飘飞不知所往。它们带去的种籽,也许会发芽,也许会枯灭,在血色残阳下的黄昏。
很多山区的孩子上学太远,没有办法,只好从小学一年级就寄宿。我从校区走过的时候,常看到一些孩子在保姆的指导之下洗脸,洗手,洗碗,乃至解裤带拉屎。稍大一些的学生,把扫地当作狂欢,用扫把搅出满天黄尘,搅出咯咯咯的欢天喜地。还有一些学生在那里排练仪仗,只是少先队礼行得不大规范,不但缩头缩脑,而且小小手臂弯曲如钩,钩住自己小脑袋,一付闯祸以后防备毒打的畏缩模样。
不知什么时候,墙那边有前苏联时期的歌声飘来:
当年我的母亲,
通夜没有合上眼睛,
伴我走遍家乡,
辞别父老乡邻。
当时天色刚黎明,
她送我踏上遥远的路程。
给了我一条毛巾,
她祝我一路顺风……
这是一首著名的俄罗斯歌曲,正在由一位女教师教唱。我很好奇,一首在耳际消失了数十年的歌曲,为何出现在这个老山角落,撞入了我的黄昏?更有意思的是,从这一首歌开始,院墙那边简直成了前苏联,《喀秋莎》,《三套车》,《小路》、《红莓花儿开》,《伏尔加船夫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等,一曲曲全成了清脆童声,经常使我恍若隔世,恍若入梦,差一点想翻上墙头,看看墙那边的白桦林和冰雪草原,向红色少年的骑兵军挥手致敬。
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到学校里去打听教歌的女老师,打听她为什么对这些老歌情有独钟——这些怎么听都有些忧伤和沉重的歌。我得到的消息是:教唱者是一位小姑娘,在这里的四个月的代课已经结束,刚回县城去了。
正当梨花开遍了原野,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小姑娘留下的歌声不时在校园里飞旋,如零散的薄公英随风飘飞不知所往。它们带去的种籽,也许会发芽,也许会枯灭,在血色残阳下的黄昏。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