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小技巧蕴含大智慧
作者:雪豹导弹 更新:2022-03-02 12:29
童远和张既对如何安置百姓、保证生产发展和四海商帮对新形势的应对都细致商量以后,看看窗外,已经是黎明破晓,一天已然就此过去。
疲劳肯定有,但人生这样充实才会有吧。
童远最后问道:“德容,你的家乡高陵那边,有没有什么问题啊?”
张既笑了笑:“千余亩地肯定还是要料理的,不过商业上的事情,除了部分站点和转入商帮以外,大部分早就转移到了夏阳、颌阳。相信不久后很多人都会往这个方向来吧。”
……
十日后,一批批难民从战场地域的池阳、安陵、阳陵等县逃了出来,甚至稍远的长安、高陵、万年等地都有上千规模的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
历史上,他们首选的是相对较近,也比较繁荣的荆州和汉中,其次是遥远的扬州和巴蜀,最后也有人反着迁往西域。以至于几十年后,长安到凉州武威这一段胡人比例,反高于武威至敦煌那段更遥远的区域。
不过现在,士族们首选的虽然是荆州不变,但一些困苦的难民却优先朝着据说有赞誉的夏阳等三县,以及河东郡而来。
前前后后一共五万人涌入,后续估计还有数万人陆续到来。
在童远的主导,张既的具体安排下,将两年前给他们帮过忙的壮丁和他们的家属,一共五千余人有序的安排进三县的民屯。
这些人已经沦为难民,入了民屯就不再是原来地方的人。配给上也直接是壮劳力每月一石,老弱妇孺只要能参与劳动的,百斤到两百斤。这也是对他们当年提供帮助的回报。
其余的四万多人,有一半背井离乡,自身的土地早已被西凉军或者士族们“买”走,自身又太过羸弱,在军阀、士族、豪强的层层筛选之下,惨遭遗弃。
他们实在是无法在故土生存。这些人全都自愿留下,有近万难民乞求董白、童远给他们一条生路,哪怕去给大户做奴仆也心甘情愿。
童远让军屯对他们进行一轮筛选,其中各家有壮劳力,或是有亲属在三县及河东的,挑选出来,准备派遣到河东诸县,由那边的民屯吸纳。
经过此前初步计算,河东诸县地广人稀,有的县才刚刚超过千人,如果填充屯民,估计可以吸纳三万有余。
可是,这些难民实在遭受太多是困苦与折磨,再稍微严格的标准下,一共只有九千余人达到童远安排到河东民屯的条件,其余三万人真的是饿到皮包骨头,沦落到饥寒落魄的地步。
张既作为并州治中,对此也有预案。他派军屯吏员屯户,在难民中广泛宣传,如果愿意跟随新西凉军收复并州,以后以北边的上郡地域为家,那也能留下,并给予饮食土地。
如果只是暂时在此避难,不愿加入屯田,那问题也不大,就暂时在军屯的管理之下,于洛水南岸暂时安顿。
粮食会以往年夏季的价格出售,春季按夏季卖,肯定是比较黑心了。不过这年头,本来也是由有粮的来定价。
童远对于这个安排也是略有点忐忑,不知道三县有无足够的粮食贩卖。
张既却是胸有成竹,在他安排之下,洛水北岸瞬间成立了三个巨大的临时市场。夏阳、郃阳、衙县三地的百姓经过军屯审核,就可以进入专门的市场,以不高于规定的最高价格贩卖。
而洛水南岸的难民就可以有序过河购买,然后在天黑之前,在屯田军的监视之下返回南岸的难民区。
如果实在没钱过不下去了,也可以加入到光复并州的大军之中,那样就接往郃阳北部的梁山下,暂时安顿屯种。
那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出售呢?当然有,而且比预想得要简单得多。
原来童远这一年多以来,一直给屯民发放充足的粮食配给。虽说极少数家里不能参与劳动的老人、孩童有一点多,肯定还会紧巴巴的,但多数人已吃饱饭了。
一些民屯百姓不像军屯那样承担协助作战、工程建设等任务,过惯了苦日子的他们会有所控制,不会一个月真的吃两百多斤粮草。
他们会把一些易于保存的粟米、麦子保存下来,以防有一天遭遇天灾变故。现在,他们正好可以大卖一,赚些余财。
可是有些小农实在没有办法,一边忙于春耕,一边跑到洛水边上贩卖。自家所囤积的百斤粮食,实在不值当耽误这个重要生产时节。
所以,夏阳过来的多是士族、豪强和大户,小农要是来人,也是家里背得动粮食的老人,过来之后在夏阳那边的市场也竞争不过那些大户。
而屯田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民屯在张既的管理之下,发动基层吏员的积极性,以屯、队为单位,组织人手到市场里售卖,避免了春耕受到影响。
一队是二十户人,一屯有足足百户,各单位自发的按照各家意愿,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有的是各队轮流去卖钱,还有的直接换过来牲畜和工具。
多数屯民都大赚了一,连最胆小谨慎的人都通过这次赚了几个月的钱。毕竟渭阳君和郃阳侯下个月还继续给他们分那高标准的配给呢。
比如,有一屯一开始号召众人拿出一些粮食,由屯里去卖。各家不敢冒险,只各出了二三十斤左右。屯里去卖立刻赚了一大,把各家惊喜得赶紧把余粮挤了出来,最后搞了整整三辆牛车去卖。换回来两头牛、十余件农具、百斤布匹和大批五铢钱。
毕竟难民原先是三辅的百姓,缺少的是安心耕种的环境,再穷也能以物换物,过这一段兵灾的日子。手里面要是实在没东西了,那就参与光复并州啊。不远处的上郡的大把土地,在朝他们招手呢。
要是有人聚众破坏规矩,原西凉军、白波军精锐的军屯分分钟教做人。结果,一切都在设定好的秩序中推进,该加入的加入,该买粮的买粮,生路只要给出来了,没人会愿意作乱。
可是例如夏阳县令就稍有疑问?既然新西凉军粮仓里粮食非常充足,那为什么不组织军屯,直接去贩卖呢?
自己的仓储和百姓,粮食都充足,为什么组织百姓去卖,而童远有钱却不去赚?难道圣母附身了吗?
当然不是了,而且这件“小事”里,蕴藏着大智慧。
童远如果去卖了粮食,换回牲畜、工具与钱财,要不要给屯民和百姓呢?
不给,百姓认为你赚钱不给他们好处,把他们生财的途径抢走了。
给,你的百姓、屯民高兴了。可是难民还是会抱怨,是童远将他们的财产拿走分给了别人,后面参与光复并州的积极性和忠诚度会大幅降低。
由屯民、百姓来卖粮赚钱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仅赚了这个钱很高兴,还会认为童远分给他们的粮食非常珍贵。毕竟与洛水对岸一对比,印象会很深刻。
难民们依附童远光复并州,不会对童远有怨言,反而更想以后努力干,要把这些赚了他们的屯民比下去。这个积极性可就强得多了。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仓储的粮食是根本,现在换钱未必值得。
后面战乱四起,有兵有粮才能做很多事情。退一步讲,后面拿去卖可能更值钱。
同等总量下,仓库里的粮食发挥的作用可要比屯民手中分散的粮食,能发挥的力量,大得多得多。
拿粮食来换土地和武装的事情,是士族、地主们的拿手好戏,可是童远要是做,他们都要甘拜下风。
在有序的安排下,这些三辅百姓大多对董白、童远和新西凉军感恩戴德。
同一时间,长安粮食已经卖到天价,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甚至出现恐怖的易子相食。士族和军阀们才不关心百姓的死活,朝堂权力和自家利益,几乎成为他们一切行动的出发点。
长安城中的李儒也在其中,他现在醉心于复仇和权力,要将那些曾经唾弃他的家伙全都搞死。就连李傕、郭汜等人不听他的建议、安排,甚至与他作对,他也耿耿于怀,睚眦必报。
他要向世间证明,董卓的失败是因为不听他的计策,自己咎由自取。而他李儒,才是这个天下最懂得生存之道的英雄。
例如,长安及三辅出现大量难民,李傕等军阀和各大士族一心捞好处,将人口中的精壮全部截胡。汉献帝苦于现状,却又无人出策,只得问计于新升为国舅的董承。
这董承是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的侄子。董卓进京后,与被何进、何后害死的董太后攀亲戚,立董太后抚养的刘协为帝,对原董太后的人也加以平复和任用。
董承因此辗转成为西凉军的一员,与李傕、郭汜等都归牛辅统辖。后来参与反攻长安,受封为杂号将军,成为西凉军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董承在长安一直与各方和和气气,身宽体胖的无害样子,让不少人对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疲劳肯定有,但人生这样充实才会有吧。
童远最后问道:“德容,你的家乡高陵那边,有没有什么问题啊?”
张既笑了笑:“千余亩地肯定还是要料理的,不过商业上的事情,除了部分站点和转入商帮以外,大部分早就转移到了夏阳、颌阳。相信不久后很多人都会往这个方向来吧。”
……
十日后,一批批难民从战场地域的池阳、安陵、阳陵等县逃了出来,甚至稍远的长安、高陵、万年等地都有上千规模的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
历史上,他们首选的是相对较近,也比较繁荣的荆州和汉中,其次是遥远的扬州和巴蜀,最后也有人反着迁往西域。以至于几十年后,长安到凉州武威这一段胡人比例,反高于武威至敦煌那段更遥远的区域。
不过现在,士族们首选的虽然是荆州不变,但一些困苦的难民却优先朝着据说有赞誉的夏阳等三县,以及河东郡而来。
前前后后一共五万人涌入,后续估计还有数万人陆续到来。
在童远的主导,张既的具体安排下,将两年前给他们帮过忙的壮丁和他们的家属,一共五千余人有序的安排进三县的民屯。
这些人已经沦为难民,入了民屯就不再是原来地方的人。配给上也直接是壮劳力每月一石,老弱妇孺只要能参与劳动的,百斤到两百斤。这也是对他们当年提供帮助的回报。
其余的四万多人,有一半背井离乡,自身的土地早已被西凉军或者士族们“买”走,自身又太过羸弱,在军阀、士族、豪强的层层筛选之下,惨遭遗弃。
他们实在是无法在故土生存。这些人全都自愿留下,有近万难民乞求董白、童远给他们一条生路,哪怕去给大户做奴仆也心甘情愿。
童远让军屯对他们进行一轮筛选,其中各家有壮劳力,或是有亲属在三县及河东的,挑选出来,准备派遣到河东诸县,由那边的民屯吸纳。
经过此前初步计算,河东诸县地广人稀,有的县才刚刚超过千人,如果填充屯民,估计可以吸纳三万有余。
可是,这些难民实在遭受太多是困苦与折磨,再稍微严格的标准下,一共只有九千余人达到童远安排到河东民屯的条件,其余三万人真的是饿到皮包骨头,沦落到饥寒落魄的地步。
张既作为并州治中,对此也有预案。他派军屯吏员屯户,在难民中广泛宣传,如果愿意跟随新西凉军收复并州,以后以北边的上郡地域为家,那也能留下,并给予饮食土地。
如果只是暂时在此避难,不愿加入屯田,那问题也不大,就暂时在军屯的管理之下,于洛水南岸暂时安顿。
粮食会以往年夏季的价格出售,春季按夏季卖,肯定是比较黑心了。不过这年头,本来也是由有粮的来定价。
童远对于这个安排也是略有点忐忑,不知道三县有无足够的粮食贩卖。
张既却是胸有成竹,在他安排之下,洛水北岸瞬间成立了三个巨大的临时市场。夏阳、郃阳、衙县三地的百姓经过军屯审核,就可以进入专门的市场,以不高于规定的最高价格贩卖。
而洛水南岸的难民就可以有序过河购买,然后在天黑之前,在屯田军的监视之下返回南岸的难民区。
如果实在没钱过不下去了,也可以加入到光复并州的大军之中,那样就接往郃阳北部的梁山下,暂时安顿屯种。
那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出售呢?当然有,而且比预想得要简单得多。
原来童远这一年多以来,一直给屯民发放充足的粮食配给。虽说极少数家里不能参与劳动的老人、孩童有一点多,肯定还会紧巴巴的,但多数人已吃饱饭了。
一些民屯百姓不像军屯那样承担协助作战、工程建设等任务,过惯了苦日子的他们会有所控制,不会一个月真的吃两百多斤粮草。
他们会把一些易于保存的粟米、麦子保存下来,以防有一天遭遇天灾变故。现在,他们正好可以大卖一,赚些余财。
可是有些小农实在没有办法,一边忙于春耕,一边跑到洛水边上贩卖。自家所囤积的百斤粮食,实在不值当耽误这个重要生产时节。
所以,夏阳过来的多是士族、豪强和大户,小农要是来人,也是家里背得动粮食的老人,过来之后在夏阳那边的市场也竞争不过那些大户。
而屯田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民屯在张既的管理之下,发动基层吏员的积极性,以屯、队为单位,组织人手到市场里售卖,避免了春耕受到影响。
一队是二十户人,一屯有足足百户,各单位自发的按照各家意愿,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有的是各队轮流去卖钱,还有的直接换过来牲畜和工具。
多数屯民都大赚了一,连最胆小谨慎的人都通过这次赚了几个月的钱。毕竟渭阳君和郃阳侯下个月还继续给他们分那高标准的配给呢。
比如,有一屯一开始号召众人拿出一些粮食,由屯里去卖。各家不敢冒险,只各出了二三十斤左右。屯里去卖立刻赚了一大,把各家惊喜得赶紧把余粮挤了出来,最后搞了整整三辆牛车去卖。换回来两头牛、十余件农具、百斤布匹和大批五铢钱。
毕竟难民原先是三辅的百姓,缺少的是安心耕种的环境,再穷也能以物换物,过这一段兵灾的日子。手里面要是实在没东西了,那就参与光复并州啊。不远处的上郡的大把土地,在朝他们招手呢。
要是有人聚众破坏规矩,原西凉军、白波军精锐的军屯分分钟教做人。结果,一切都在设定好的秩序中推进,该加入的加入,该买粮的买粮,生路只要给出来了,没人会愿意作乱。
可是例如夏阳县令就稍有疑问?既然新西凉军粮仓里粮食非常充足,那为什么不组织军屯,直接去贩卖呢?
自己的仓储和百姓,粮食都充足,为什么组织百姓去卖,而童远有钱却不去赚?难道圣母附身了吗?
当然不是了,而且这件“小事”里,蕴藏着大智慧。
童远如果去卖了粮食,换回牲畜、工具与钱财,要不要给屯民和百姓呢?
不给,百姓认为你赚钱不给他们好处,把他们生财的途径抢走了。
给,你的百姓、屯民高兴了。可是难民还是会抱怨,是童远将他们的财产拿走分给了别人,后面参与光复并州的积极性和忠诚度会大幅降低。
由屯民、百姓来卖粮赚钱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仅赚了这个钱很高兴,还会认为童远分给他们的粮食非常珍贵。毕竟与洛水对岸一对比,印象会很深刻。
难民们依附童远光复并州,不会对童远有怨言,反而更想以后努力干,要把这些赚了他们的屯民比下去。这个积极性可就强得多了。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仓储的粮食是根本,现在换钱未必值得。
后面战乱四起,有兵有粮才能做很多事情。退一步讲,后面拿去卖可能更值钱。
同等总量下,仓库里的粮食发挥的作用可要比屯民手中分散的粮食,能发挥的力量,大得多得多。
拿粮食来换土地和武装的事情,是士族、地主们的拿手好戏,可是童远要是做,他们都要甘拜下风。
在有序的安排下,这些三辅百姓大多对董白、童远和新西凉军感恩戴德。
同一时间,长安粮食已经卖到天价,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甚至出现恐怖的易子相食。士族和军阀们才不关心百姓的死活,朝堂权力和自家利益,几乎成为他们一切行动的出发点。
长安城中的李儒也在其中,他现在醉心于复仇和权力,要将那些曾经唾弃他的家伙全都搞死。就连李傕、郭汜等人不听他的建议、安排,甚至与他作对,他也耿耿于怀,睚眦必报。
他要向世间证明,董卓的失败是因为不听他的计策,自己咎由自取。而他李儒,才是这个天下最懂得生存之道的英雄。
例如,长安及三辅出现大量难民,李傕等军阀和各大士族一心捞好处,将人口中的精壮全部截胡。汉献帝苦于现状,却又无人出策,只得问计于新升为国舅的董承。
这董承是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的侄子。董卓进京后,与被何进、何后害死的董太后攀亲戚,立董太后抚养的刘协为帝,对原董太后的人也加以平复和任用。
董承因此辗转成为西凉军的一员,与李傕、郭汜等都归牛辅统辖。后来参与反攻长安,受封为杂号将军,成为西凉军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董承在长安一直与各方和和气气,身宽体胖的无害样子,让不少人对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