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846章 印度大陆七
作者:富春山居    更新:2022-03-01 17:13
  在阿戈斯蒂纽说完了果阿发生的变故之后,唐王还接着补充道:“除了葡萄牙王国内部即将爆发起义,并将推举若奥公爵为独立后的葡萄牙国王,导致果阿的葡萄牙人开始犹豫是否还要支持伊莎贝拉公主登上葡萄牙王位的问题外。
  果阿现在还面临着荷兰人的封锁问题,据我们了解,荷兰人和莫卧儿帝国早就达成了对付葡萄牙人的约定,还要早于我们进入锡兰岛之前。
  所以从崇祯九年开始,荷兰舰队就已经开始出现在果阿外海,封锁从里斯本到果阿的葡萄牙船只了。除此之外,荷兰舰队也一直袭击着葡萄牙人在印度大陆上的各个据点,包括锡兰岛这里。
  据说从今年开始,果阿还没有一艘大型的商船能够突破荷兰舰队的封锁返回葡萄牙本土。他们只能用吨位较小的快速船把货物和人运往北方的第乌等荷兰人势力不及之地,然后再从那里换乘大船归国。
  我们可以迫使荷兰人吐出锡兰岛这一块地方的利益,但是如果想要让荷兰人放弃对于果阿的封锁,这就等于是让荷兰人放弃了他们之前数年的战争投入,我很担心这会酿成双方的全面冲突。
  我们在锡兰岛的陆军虽然比荷兰人多一些,但是在印度洋能够动用的船只还不到对方的三分之一,我并不认为这时候同荷兰人爆发冲突对于我们是有利的。更何况,刚刚退回内地去的康提王国军队,天知道他们会站在哪一方。
  我国同锡兰人之间的联系,自三宝太监之后,已经中断了200余年,我可不认为他们还会记得大明的威严。倒是我们接收了葡萄牙人留下来的土地和利益,恐怕更让他们愤恨吧…”
  还没听完唐王的补充,蜀王朱至澍就感到自己的头开始隐隐刺痛了起来。作为大明藩王中少有被士绅称赞的贤王,和文人谈诗作曲,或是同学者探讨下儒家的经典,或是遵照礼仪接待下外邦属国的使臣,这些工作他都是可以胜任的。
  但是说到如何争夺利益或是挑起战争这些事情,他就有些盲人骑着瞎马赶路,完全摸不着方向了。更令他有些心惊肉跳的是,一旦战争爆发,他们现在待的地方,似乎就在荷兰军舰的封锁范围之内啊。
  就在蜀王思考着,自己对这事应该如何表态时,坐在他边上的李佑却已经向着唐王问道:“那么殿下和总督府的意见是什么?总督府内的意见又是否已经统一了呢?”
  唐王尚未开口,苏观生却突然站起来对着他请示道:“殿下,下官这里还有些公务要同阿戈斯蒂纽交代一下,能否暂时向您告退呢?”
  唐王楞了一下,又撇了一眼站在一边的葡萄牙人,很快便面色如常的回道:“也好,反正果阿那边的情报也介绍的差不多了,你们先去把正事办了,这里就交给我好了。”
  阿戈斯蒂纽面带遗憾的跟着苏观生退出了会客厅,作为复国委员会的领袖之一,他和伊莎贝拉公主已经是一荣俱荣的联系了。如果伊莎贝拉公主或是公主的儿子能够登上葡萄牙的王位,那么他和他的家族就能一举跃升为葡萄牙王国的顶层家族之一,从此就算是真正高贵的蓝血贵族了。
  可若是让其他人登上了葡萄牙王位,那么他们这些伊莎贝拉公主的支持者,估计就要追随伊莎贝拉公主在海外漂泊一生了。虽然伊莎贝拉公主现在还具有另一个高贵的身份,即便登不上葡萄牙的王位,起码也能庇护住复国委员会的成员们在大明继续安宁的生活下去。
  但这种生活终究是寄人篱下,又怎么能够同前者的生活相比呢。因此阿戈斯蒂纽还是非常希望唐王能够强势介入果阿的政治,先把这个葡属印度的中心拿下,也算是让伊莎贝拉公主走近王位一步了。
  不过唐王一直没能下定决心,现在也不愿意让他旁听同国内来使之间的谈话,这就让阿戈斯蒂纽有些担心了起来,担心对方已经决定采取不干涉的态度了。
  就在阿戈斯蒂纽催头丧气的跟着苏观生离开,听到了房门重新关上的声音后,唐王才认真的对着蜀王和李佑说道:“总督府内的意见的确还没能够统一。
  有些人认为锡兰岛虽然好,但终究不及葡萄牙人经营了上百年的果阿,果阿一地服从于葡萄牙的人口就超过了30万。如果得到果阿,我们几乎就可以缩短几十年对印度大陆的渗透经营,开始着手做深入印度大陆内部的工作了。因此应该接受果阿代总督等人的请求,出兵干涉果阿的政局,哪怕是同荷兰人发生冲突。
  至于另外一些人则觉得,大明的力量刚刚出现在印度洋不久,我们现在连站都没有站稳,就已经得到了加尔各答和大半个锡兰岛。相比起我们在印度洋的能力相比,我们吃的未免有些太多了。
  如今这两地还没有消化掉,又打算去接手葡萄牙人在印度大陆上百年的经营,这不是:‘即平陇,复望蜀’吗。人心如此不足,恐有蛇吞象之厄啊。
  我自己是这么看的,陛下委我以印度总督的重任,我一直都是战战兢兢,唯恐自己能力不足,到时辜负了陛下的重托。
  现在我们在印度洋的开局如此之顺利,难道不应该以稳妥起见吗?只要我们在加尔各答和锡兰岛扎下根来,我相信印度大陆终将有我大明的一席之地。
  只是下面的将士们如此兴奋踊跃,我又担心就此回绝了果阿方面的出兵邀请,会让将士们心生抱怨,伤害了总督府的声望。所以我今天邀请王叔和李中校商议,就是想听听你们对于此事的见解。”
  在唐王期盼的眼神注视下,蜀王终于不得不开口说道:“难道就不能派人回去,问一问陛下的意见吗?不管怎么说,这事也是涉及到陛下后宫的家事,我们恐怕不能提陛下做这个主吧。”
  听到蜀王推卸责任的话语,唐王听了顿时有些泄气,他不得不回道:“派回国内的信使已经出发了,但是等陛下的决定返回来,估计都要半年之后的事了,我担心果阿内部恐怕撑不住这么久。所以,有些决定还是应该由总督府下决心啊。”
  蜀王听后,终于无可奈何的斟酌说道:“那么就我个人的想法,我觉得稳妥一点还是正确的。我们总要先保住手上有的,然后才能去想别人手里的,要是连自己手里的东西都保不住,想别人手里的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说不好就是为他人做嫁妆啊。
  另外,我们这次前来印度大陆,目的是想要和莫卧儿皇帝结盟,然后一起对付布哈拉人的。现在插手果阿的政局,会不会引起莫卧儿皇帝的不满,从而让我们出使的任务失败呢?”
  唐王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他听的出来,这位王叔的想法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虽然和他的立场并不完全一致,但倒是和他想要求稳的心思是不谋而合的。
  不过比起王叔的意见,他更在意另一位还在思考的军官的意见。和蜀王相比,这位才是皇帝真正的心腹,他所表达的意见也更合乎于皇帝的心意。
  唐王固然有着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是却也并不愿意做出违背了皇帝意愿的选择。因为他很清楚,自己能够有机会坐到这个位置上,全赖于皇帝对于自己的信赖。事实上朝堂上的大臣们并不愿意看到,一位宗室出镇一方,哪怕是远离国内的地方。
  因为这意味着国初被打压下去的宗室力量再次有了兴起的机会,事实上各地宗室之所以能够忍受被皇帝夺去土地和经济上的特权,正是因为看到了他和靖江王、福王世子获得了被皇帝启用的信号。
  大明的宗室也许有许多为非作歹之辈,也有许多愚笨无知之人,但同样也不缺乏想要过上正常人生活的人。什么是正常人的生活,除了能够经商、读书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外,自然也包括入仕。
  说到底,大家身上流着的都是太祖的血脉,就算不让他们坐一坐北京城内的那把龙椅,好歹也让他们满足一下治理国家的权力瘾头吧。如果皇帝能够在政治和生活上放开对于宗室的限制,那么他们倒也是能够忍受损失一些经济上的利益的,反正日后还是有机会再赚回来的。
  不过对于文官们来说,大明的政治权力本就已经不够分了,他们甚至连武臣的职权都想代劳,更何况是分给这些本就身份特殊的宗室们。因此文官们对于唐王、靖江王、福王世子的动向可是盯得很紧,一个个摩拳擦掌的想要把这几个宗室表率给赶下台去。
  哪怕是贵为藩王,唐王能够依靠的也只能是皇帝一人,至于那些宗室们最多也就在一边替他呐喊,想要为他去同文官们争吵辩解,那是想也别想了。所以,始终和皇帝保持一致,正是唐王保护自己的不二法门。
  因此,他自然更为尊重李佑的想法了。在两位殿下的注视下,李佑终于开口说道:“我的想法么?我觉得现在手上的信息还是太少了一些,比如英国人对于荷兰人同葡萄牙人之间的战争,究竟是持什么态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