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650章 各有烦恼
作者:富春山居    更新:2022-03-01 17:10
  吕琦送孙承宗离开西苑时,发觉这位大明重臣和皇帝单独谈完话之后,精神似乎有些恍惚,于是一路上他也不敢作声,唯恐惊扰了孙承宗的思索。所谓重臣,就是能够成为朝廷主心骨的人物。
  当日辽东明军接连战败,剩下的辽东军民都逃回了关内,京城人心惶惶之余,正是孙承宗站出来接手了辽东督师一职,逆流而行,带着人马出关收拾残破局面,方才给大明留下了辽西之地。
  虽说之后因为柳河之败,使得孙承宗名声大损。但是当日广宁之败后,辽东官员一路退到山海关时,京城人心惶惶之下朝廷可是动过要迁都的念头的。也正是孙承宗接手辽东督师之后,京中人心才算是安定了下来,迁都之议也就作罢了。
  崇祯二年蓟州之战,朝廷能够将后金兵赶出关外,虽说有皇帝亲临战场激励士气的功劳,但是若没有孙承宗居中调配,坚决支持皇帝出征的举动,这场战争也未必会打的如此顺利。
  有些人平时看起来不显山不显水,和常人没什么区别。但是一到了危急关头,众人却都一致认同,非此人主持难以度过难关,这就是主心骨的作用。
  可以说,只要孙承宗在总参谋部存在一日,自然就能镇压住武臣的桀骜和文官『插』手军务的那点小心思。而像孙承宗这样的重臣,大明现在还没有第二个。是以就算是现在位高权重的吕琦,在孙承宗面前也是老老实实的。
  而孙承宗虽然跟在吕琦身后,可心思却完全放在了刚刚同皇帝的谈话上,并没有注意脚下的道路,差点数次踩空,多亏了身边两名年轻太监替他搀扶着。
  今日和皇帝交谈中,最令他生起感触的,并不是崇祯对于军政要务的看法,而是最后同他谈的那些关于改革方向及继承人的话题。从今天的这场谈话中,孙承宗意识到,不管是他自己还是自己的同僚,都错误的估计了皇帝推动改革的决心。
  如果有人继续看不清形势,认为改革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刹车,那么他们必然是要为自己的错误而付出惨痛代价的。
  而对于皇位继承人的培养问题上,孙承宗也不得不承认,皇帝今日说出的观点还是极有道理的。在他们看来几位皇子中必然有一位是未来的大明皇帝,但是对于皇帝来说,这些皇子首先都是他的儿子,在他心目中并没有谁更适合接任皇位的区别。
  不过作为大明皇帝,他不能选择一位无法承担责任的人来担任下一任大明皇帝。孙承宗对于崇祯说的那句:权力应当和责任进行匹配,无限的权力就应当承受无限的责任。如果让一个心智不够成熟的人登上帝位,对于皇帝本人和他的臣民来说,都将是一个灾难。
  所以,崇祯以为,当前最为重要的不是决定皇位继承者的人选,并对继承者进行执政教育。而是应当先确认皇位继承人的顺序,和制定取消继承人皇位继承资格的制度,从而把皇位的传承变成一项制度化的选择,以确保国家在皇位更迭时的安定。
  孙承宗在路上不断的反思这段话,在他离开西苑的时候,他终于想明白了。崇祯这么做的目的,依然是在否定皇帝本身的天命『色』彩,从而让大明皇帝逐渐走下神坛,成为和内阁首辅类似的执政官员职位。
  孙承宗霍的停下了脚步,他现在倒是有些懂了,为什么崇祯会如此反感,官员们关心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这原本应当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按照出生次序安排下去就好啦,大家真正应当关注的是,应当如何限制皇帝的权力,从而使得皇位的更迭不能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行才是。
  但是他随即苦笑了起来,在他看来,崇祯的想法的确很好,但是对方却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多么强势的君主。从大明开国以来的皇帝算起,崇祯此时手中握有的权力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祖先,约位于太祖、成祖之后,同世宗皇帝差相仿佛。
  面对如此强势的皇帝,本就缺乏名臣的崇祯朝的大臣们,哪里敢直面皇帝谈及限制皇权的问题。世间也只有一个海刚峰而已,即便是海刚峰也未尝想过制定限制皇权的制度,只是希望能够用道德促使皇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而已。
  就在孙承宗站在原地默然不动时,他身边的家仆不由小声的向他问道:“老爷是不是不舒服,不如我们先回府休息,这武英殿就不去了吧?”
  孙承宗被惊醒了过来,他摇了摇头说道:“不,还是照旧前行,先去武英殿,然后再回府。”
  孙承宗知道,自己是难以劝说皇帝改变心意了,事实上他也不愿意去改变。毕竟这件事对于大明来说,还是好处多余坏处的。
  但是他也不愿意去推动这件事,毕竟他现在时日无多,而皇帝却才30不到。如果崇祯和他祖父一样长寿,那么在经历了漫长的时日之后,他未必不会后悔年轻时的决定。那么到了那个时候,劝说皇帝制定限制皇权的官员,就会变成皇帝的眼中钉了。
  所以,孙承宗决定把一切托付给时间,由崇祯自己去反思这一想法。如果到老也不变的话,自然是国家的幸事。如果他最终还是改变了想法,也不会有人会因此而受到牵连。不过他倒是清楚一件事,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总参谋部绝不可以再『插』手,否则必然会引起皇帝的恼火。
  他自己在时,尚可以让皇帝有所顾忌。一旦他过世,牵涉进皇位继承问题的总参谋部官员,恐怕是没什么好下场的。毕竟,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出来的军官们,对于皇帝的尊崇可是远远超过那些整日谈论君臣父子纲常的文官们的。
  总参谋部官员以为自己可以控制军队,其实不过是个错觉。控制军队的是总参谋部这个组织,而不是总参谋部的官员们。而总参谋部这个组织,天然是服从于皇帝的,因此只要皇帝一纸诏书下来,总参谋部上下就能被更换一新,那些官员们不会有任何还手之力,而这都不必通过内阁的首肯。
  现在的总参谋部高官们,不是孙承宗的老部下,就是他的门生故旧,他自然是不希望这些人作出错误的选择,从而惹恼到皇帝下手清洗总参谋部的。
  而此刻被孙承宗和崇祯谈及的沈阳,其实事态要比君臣两人谈及的更为恶劣。当初范永斗发行纸币,除了垄断满清和大明之间的贸易权力之外,同样也垄断了辽东蒙古诸部和大明之间的贸易。
  更为恶劣的是,依仗着满人对于蒙古诸部的武力威慑,范永斗同样采取了强制在蒙古诸部推行纸币的方式,用纸币套取了蒙古各部大批的皮『毛』和牲畜,从而掠夺了大量财富。
  但是和大明在海外推行纸币不同的是,满清自己能够生产的物资并不多,唯一有竞争力的铠甲、铁器,又是限制对蒙古诸部出售的物品。因此这些到了蒙古部族手中的大清元,很难在沈阳换回部族所需要的物资。
  因此当大清元崩盘之后,许多蒙古部族都向黄台吉哭诉,自己手中的大清元现在一文不值,他们情愿把手中的大清元全部交给清廷,只要清廷给出能够让他们部族度过今年冬季的物资就行。
  这些蒙古部族里,又以科尔沁部王公受害最为严重。科尔沁部和后金结盟之后,便一直未曾遭遇过战火,在黄台吉登基之后又得到了颇多的赏赐。再加上海兰珠从大明送回的一些畜牧良种,使得科尔沁部一时变得极为富裕。
  不过因为这些科尔沁王公贵族和满人亲贵的联姻关系,使得股票这种新奇玩意让一些居住在沈阳的科尔沁王公贵族们跟风入了市。虽然科尔沁人是满人的姻亲,但是当遇到股灾时,满人亲贵们可没想起他们是自己的姻亲。
  甚至于有人为了能够顺利跑路,还故意隐瞒了消息,好让科尔沁王公贵族们去接盘。于是乎,科尔沁部族蓄积二十余年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大妃博尔济吉特氏,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姑侄两人的门前一时人满为患,都是那些受害的科尔沁王公贵族们上门来请求主持公道的。
  正是看到了这些蒙古王公和中、下层满人的怨气,黄台吉才不得不改口,同意英俄尔岱稳定纸币的诸项政策。而多尔衮查封四海贸易公司,不仅没能获得黄台吉想要的大量物资,还引起了明朝方面的断然反击,直接暂停了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这更是推动了沈阳的物价上涨。
  黄台吉这才不得不打开了宫内的库藏,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即便大清元已经跌到了过去面值的十五分之一,宫内库藏的物资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下降。黄台吉和英俄尔岱商议后,决定实施限购政策,他还派出了自己的侍卫进行查访,想要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于是他很快就发现,在这个当口,居然还有满人不想着为国分忧,还在那里发国难财。以莽古济格格为代表的爱新觉罗成员,正凭借着自己的身份优先把手中的大清元换成各种物资。爱新觉罗家的人尚且如此,其他满人亲贵自然也就有样学样。
  宫内放出的物资,倒是有三分之二落入了这些人手中,只有剩下的三分之一流入了市面。虽然黄台吉不明白,这些人手中如何攒下这么大一笔纸币的。但是他很明确一件事,如果不打断这些伸向平稳货币物资的手,就算把宫库放空,也填不满这些人的胃口。
  而没有了宫库储藏的物资,他这个大汗说话还有人听吗?黄台吉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思索了一晚之后,于第二日一早便招来了几名心腹侍卫,把几件事一一吩咐了下去。于是在孙承宗同皇帝交谈的这一天,莽古济格格的家奴冷僧机突然跑去了刑部,出首言莽古尔泰生前曾经同贝勒德格类与公主及索诺木结党,设誓谋不轨。
  黄台吉听后顿时大怒,命令有司将冷僧机和甲喇额真屯布禄、巴克什爱巴礼下狱询问,仅仅一晚之后,刑部就获得了确实的口供。于是黄台吉立即命令多尔衮、济尔哈朗查抄莽古济格格府上,抓拿莽古济格格和额驸琐诺木杜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