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451章 黄台吉的忍让
作者:富春山居 更新:2022-03-01 17:07
当黄台吉抵达沈阳时,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局面:岳托和济尔哈朗在北镇及以南地区同明军对峙,阿济格以保卫营口为名退守于辽河以东,阿巴泰则在金州和明军对峙,而依附明军的蒙古部落正在扫荡广宁地区的蒙古部族及汉人村寨。
虽然在明国、蒙古、后金三国中,后金骑兵要远胜过另外两国。但后金骑兵依仗的,不过是良好的器械甲胄和严格的军纪罢了。两军交战,后金骑兵自然不会畏惧其他两国的骑兵,但若轮到游骑劫掠,则谁也及不上蒙古人。
哪怕建州女真再给自己脸上贴金,说自己和蒙古具备怎么样的亲戚关系,也无法让女真骑兵在这种游骑作战中胜过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蒙古人。而混杂在那些蒙古部落骑兵中的,还有不少装备了明军提供的甲胄器械和指南针,又在明军军官约束下作战的蒙古骑兵。
当女真骑兵分兵追逐那些四下劫掠的蒙古部族兵时,这些装备精良的蒙古骑兵又会适时的出现,将那些力量单薄的追兵一一围歼。吃了几次亏之后,女真将领就不太敢分兵出击了。但是女真若是不分兵,就根本无法在这么宽广的平原和丘陵上保护住那些分散的蒙古部族及汉人村寨。
捏紧了拳头,就打不中目标;张开手掌,却又要被对方咬上一口。这种游牧民族最为经典的战术,在明军骑兵军官的调度和指挥下,几乎被完美的重现了。面对这样的作战方式,哪怕是岳托也几乎无计可施。
虽然他知道,只要把北镇一带的大军全数压上,不停的逼迫和挤压这些蒙古骑兵的活动范围,那么他们还是可以干掉这些蒙古骑兵的。可这样的话,北镇的安危又要靠谁来守护呢?岳托思来想去,最终向黄台吉上书建议道。
“…明军连续取胜,又迫降了正蓝旗,士气正是高涨之时,而反观我军则是战意全无。眼下再和明军对战下去,恐怕我军是败多胜少。不如先避让一二,把辽水以西的蒙古诸部和汉人迁移到辽水以东,我军只固守北镇、黑山及辽水一带。
明军虽然骄狂,但也绝不敢远离医巫闾山,一来他们恐失去退路;二来我方迁移部落村寨之后,明军难以取得补给,必不敢深入我国;三来辽水以西靠近沈阳,更利于我军及时出兵护卫…”
对于岳托的上书,黄台吉很是不满。他不满的不是岳托提出的建议,而岳托在书信中流露出来的畏战情绪。自后金立国以来,还没有哪位后金将领在两军对战时,发出过这么悲观的意见。
自萨尔浒之战后,一直都是后金进攻周边各国,何时遇到过被人进攻而自认不敌的局面。不过黄台吉气恼归气恼,在群臣面前也大大的数落了岳托一通,但是接人撤回辽水以东,避免被明人所俘掠的措施,可一点都没有耽搁。
在义州失利,正蓝旗覆没,沈阳兵乱之后,后金国内已经是人心惶惶的局面了。即便黄台吉再怎么好强,此刻也知道不便再次动员沈阳兵马,避免国内人心更为毁坏。
黄台吉也通过义州之战的详细情报认识到,明军的改革还是卓有成效的。这次战争中明军表现出来的作战勇气和战斗意志,要远远高于过去后金所战败过的那些明军。而这些明军的移动速度和纪律性,就像是那只给后金军队带来深刻记忆的戚家军。
以大明这样庞大的体量,重新训练出一两只精兵,是毫不稀奇的。但如果大明的新军都是参加义州之战的明军水准的话,那么对于后金来说就实在是太不幸了。黄台吉意识到,他需要重新认识现在的大明,如果再继续盲目的和明国交战下去,那么后金的力量只会白白的损耗在明军的边境而一无所获。
在经过数日不眠的思考之后,黄台吉召集了大小贝勒议事,他对这些贝勒们提出了三项事项进行商议。
第一是改族名为满洲,黄台吉认为本族为辽东土著,世代居住于满洲地区,并非某些无知妄人所说的通古斯野人。至于本族和女真一族的关系,其实也没有什么联系,只不过当初有人畏惧我族善战,才称我族为建州女真罢了。但其实本族和蒙古各部、汉人之间并无世仇,只是近世才受明国压迫才起兵反抗而已。现如今辽东传播了大多不实之谣言,因此他决定改换族名以正视听,以避免我国百姓受外人之挑拨。
第二是本族兴起建国乃是天眷,所以他决定将沈阳改为天眷盛京,赫图阿拉改为天眷兴京,以令辽东各族和本国之民知晓,我国之所以能够建立的缘由。
第三是后金虽然是因为反抗明国的压迫才建立的国家,但昔日明国也并非对我族毫无恩惠,因此两国之间本不该刀兵相向。只要明国愿意认可,辽东乃是上天赐予我族之土地,那么为了吾国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他情愿向大明皇帝俯首称臣,如朝鲜等藩国一般,屏藩大明东北,为大明诸藩之长。
在黄台吉处置了莽古尔泰和阿敏之后,朝政实际上已经渐渐由其一人决断了。在莽古尔泰自杀,阿敏叛逃的当口,自然更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成为黄台吉的眼中钉。于是只是稍稍讨论了几句,各位贝勒就纷纷出声支持了黄台吉提出的三项主张,并不像从前那样敢有人当众提出反对意见。
面对眼前唯唯诺诺的各位贝勒们,黄台吉的心中虽然大感满意,却也有些怅然若失。他知道今后敢于当面违抗自己命令的人是不多了,但是相对的敢于在自己面前讲真话的人恐怕也不多了。
黄台吉忽然有些茫然,不知道这样的结局是好是坏。不过他很快就恢复了正常,下令让赫舍里·希福出使前线,去同明国谈和。这是一次真正的和谈,黄台吉已经放弃了最近几年内继续同明军交战的念头,打算先安定内部,让后金国民休养生息以补充元气。然后重新了解明国的现状,再等待上天所给予的时机。
黄台吉对于这场和谈期待甚大,所以才派出了文馆的新领袖,如果不是去年达海病故,他其实更中意才智敏捷的达海作为出使明国的代表。想到达海,他又不禁想起了被明国扣下的库尔缠,这些满人中少有的文采之士,似乎都离他远去了,这真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
在黄台吉制定了同大明和谈的决策之时,德格类已经坐着马拉列车穿越了山海关,即将要抵达北京城了。这十来天的旅途大大的减缓了德格类的紧张不安,也让他意识到了这种马拉列车对于明军的后勤意味着什么。
德格类虽然才主掌正蓝旗不久,但是对于征战之事却并不陌生。在他看来,后金军队之所以能够屡屡击败明军,并不是明军将士不够勇敢,也不是明军将帅的指挥过于蠢笨。归根结底还是明军的后勤太过糟糕,一只吃不饱饭的军队又怎么可能会在战场上积极作战呢?且明军的火器虽然威力不错,但是携带不便。一旦*施放完毕,明军即失去了克敌制胜的能力,而使用火器的士兵又缺乏肉搏战的训练,一旦让后金军耗尽了明军的*,明军基本就面临着失败的结局。
这也是德格类当初据城坚守的底气,他总是以为明军的*弹丸转运不易,因此自己总是能够等到沈阳派兵来援的。但是谁能想到,明军能够连续轰击三日,将义州城西南完全变成了废墟了呢。当他乘坐了这条铁路之后,方才明白明军何以能够源源不绝的将弹药运至义州城下。
今后铁路延伸到的地方,就意味着明军的火器可以永无停歇的射击。那么后金的将士又要用什么去抵挡钢铁和*的威力呢?明军的大炮可以对付后金的弓箭手,明军的火枪手又能保卫自己的大炮不被后金的军队所攻击。在这两样武器的配合下,一切旧式的战术都已经宣告无效了,除非后金拥有自己的大炮部队才行。
德格类的脑子里不断的检讨着对明军战术的办法,一是出自他本身的习惯;二是为了缓解对未来的紧张感。他可不确定,皇帝会如何对待他。
在朝阳门车站下车后,从迎接自己的人员里,德格类突然发现了两个熟人,一个是新近叛逃而来的李永芳长子李延庚。德格类虽然对这个没什么好感,但是现在身处这样的环境下,他也只能向其拱手施礼了。
逃回了大明的李延庚气色很是不错,看到德格类也是客气的还了一礼说道:“余离开沈阳之后,还以为再难见到沈阳故人了。今日能够见到德贝勒,还真是可喜可贺啊。我身边这位就不用给贝勒介绍了吧?”
德格类虽然不知自己被迫投降有什么可喜的,但是也还是抽动了几下嘴角,挤出了一丝笑容以为回应。不过他看向李延庚身边的人,面色就从容多了,“库尔缠巴克什,好久不曾听到你的消息,我还以为…”
库尔缠脸上虽然露出了几分尴尬,但很快就平静了下来说道:“陛下待我不错,只是…一言难尽啊。我看咱们还是上车再叙旧吧,陛下已经安置好了你在京城的住所,就在我和英格的住所边上…”
德格类对着两人再次拱手行礼,则才跟着库尔缠离开了站台,上了等候在道路边的四轮马车。他们的行动对于站台上的其他旅客来说,不过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画面,并没有引发什么围观。
虽然在明国、蒙古、后金三国中,后金骑兵要远胜过另外两国。但后金骑兵依仗的,不过是良好的器械甲胄和严格的军纪罢了。两军交战,后金骑兵自然不会畏惧其他两国的骑兵,但若轮到游骑劫掠,则谁也及不上蒙古人。
哪怕建州女真再给自己脸上贴金,说自己和蒙古具备怎么样的亲戚关系,也无法让女真骑兵在这种游骑作战中胜过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蒙古人。而混杂在那些蒙古部落骑兵中的,还有不少装备了明军提供的甲胄器械和指南针,又在明军军官约束下作战的蒙古骑兵。
当女真骑兵分兵追逐那些四下劫掠的蒙古部族兵时,这些装备精良的蒙古骑兵又会适时的出现,将那些力量单薄的追兵一一围歼。吃了几次亏之后,女真将领就不太敢分兵出击了。但是女真若是不分兵,就根本无法在这么宽广的平原和丘陵上保护住那些分散的蒙古部族及汉人村寨。
捏紧了拳头,就打不中目标;张开手掌,却又要被对方咬上一口。这种游牧民族最为经典的战术,在明军骑兵军官的调度和指挥下,几乎被完美的重现了。面对这样的作战方式,哪怕是岳托也几乎无计可施。
虽然他知道,只要把北镇一带的大军全数压上,不停的逼迫和挤压这些蒙古骑兵的活动范围,那么他们还是可以干掉这些蒙古骑兵的。可这样的话,北镇的安危又要靠谁来守护呢?岳托思来想去,最终向黄台吉上书建议道。
“…明军连续取胜,又迫降了正蓝旗,士气正是高涨之时,而反观我军则是战意全无。眼下再和明军对战下去,恐怕我军是败多胜少。不如先避让一二,把辽水以西的蒙古诸部和汉人迁移到辽水以东,我军只固守北镇、黑山及辽水一带。
明军虽然骄狂,但也绝不敢远离医巫闾山,一来他们恐失去退路;二来我方迁移部落村寨之后,明军难以取得补给,必不敢深入我国;三来辽水以西靠近沈阳,更利于我军及时出兵护卫…”
对于岳托的上书,黄台吉很是不满。他不满的不是岳托提出的建议,而岳托在书信中流露出来的畏战情绪。自后金立国以来,还没有哪位后金将领在两军对战时,发出过这么悲观的意见。
自萨尔浒之战后,一直都是后金进攻周边各国,何时遇到过被人进攻而自认不敌的局面。不过黄台吉气恼归气恼,在群臣面前也大大的数落了岳托一通,但是接人撤回辽水以东,避免被明人所俘掠的措施,可一点都没有耽搁。
在义州失利,正蓝旗覆没,沈阳兵乱之后,后金国内已经是人心惶惶的局面了。即便黄台吉再怎么好强,此刻也知道不便再次动员沈阳兵马,避免国内人心更为毁坏。
黄台吉也通过义州之战的详细情报认识到,明军的改革还是卓有成效的。这次战争中明军表现出来的作战勇气和战斗意志,要远远高于过去后金所战败过的那些明军。而这些明军的移动速度和纪律性,就像是那只给后金军队带来深刻记忆的戚家军。
以大明这样庞大的体量,重新训练出一两只精兵,是毫不稀奇的。但如果大明的新军都是参加义州之战的明军水准的话,那么对于后金来说就实在是太不幸了。黄台吉意识到,他需要重新认识现在的大明,如果再继续盲目的和明国交战下去,那么后金的力量只会白白的损耗在明军的边境而一无所获。
在经过数日不眠的思考之后,黄台吉召集了大小贝勒议事,他对这些贝勒们提出了三项事项进行商议。
第一是改族名为满洲,黄台吉认为本族为辽东土著,世代居住于满洲地区,并非某些无知妄人所说的通古斯野人。至于本族和女真一族的关系,其实也没有什么联系,只不过当初有人畏惧我族善战,才称我族为建州女真罢了。但其实本族和蒙古各部、汉人之间并无世仇,只是近世才受明国压迫才起兵反抗而已。现如今辽东传播了大多不实之谣言,因此他决定改换族名以正视听,以避免我国百姓受外人之挑拨。
第二是本族兴起建国乃是天眷,所以他决定将沈阳改为天眷盛京,赫图阿拉改为天眷兴京,以令辽东各族和本国之民知晓,我国之所以能够建立的缘由。
第三是后金虽然是因为反抗明国的压迫才建立的国家,但昔日明国也并非对我族毫无恩惠,因此两国之间本不该刀兵相向。只要明国愿意认可,辽东乃是上天赐予我族之土地,那么为了吾国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他情愿向大明皇帝俯首称臣,如朝鲜等藩国一般,屏藩大明东北,为大明诸藩之长。
在黄台吉处置了莽古尔泰和阿敏之后,朝政实际上已经渐渐由其一人决断了。在莽古尔泰自杀,阿敏叛逃的当口,自然更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成为黄台吉的眼中钉。于是只是稍稍讨论了几句,各位贝勒就纷纷出声支持了黄台吉提出的三项主张,并不像从前那样敢有人当众提出反对意见。
面对眼前唯唯诺诺的各位贝勒们,黄台吉的心中虽然大感满意,却也有些怅然若失。他知道今后敢于当面违抗自己命令的人是不多了,但是相对的敢于在自己面前讲真话的人恐怕也不多了。
黄台吉忽然有些茫然,不知道这样的结局是好是坏。不过他很快就恢复了正常,下令让赫舍里·希福出使前线,去同明国谈和。这是一次真正的和谈,黄台吉已经放弃了最近几年内继续同明军交战的念头,打算先安定内部,让后金国民休养生息以补充元气。然后重新了解明国的现状,再等待上天所给予的时机。
黄台吉对于这场和谈期待甚大,所以才派出了文馆的新领袖,如果不是去年达海病故,他其实更中意才智敏捷的达海作为出使明国的代表。想到达海,他又不禁想起了被明国扣下的库尔缠,这些满人中少有的文采之士,似乎都离他远去了,这真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
在黄台吉制定了同大明和谈的决策之时,德格类已经坐着马拉列车穿越了山海关,即将要抵达北京城了。这十来天的旅途大大的减缓了德格类的紧张不安,也让他意识到了这种马拉列车对于明军的后勤意味着什么。
德格类虽然才主掌正蓝旗不久,但是对于征战之事却并不陌生。在他看来,后金军队之所以能够屡屡击败明军,并不是明军将士不够勇敢,也不是明军将帅的指挥过于蠢笨。归根结底还是明军的后勤太过糟糕,一只吃不饱饭的军队又怎么可能会在战场上积极作战呢?且明军的火器虽然威力不错,但是携带不便。一旦*施放完毕,明军即失去了克敌制胜的能力,而使用火器的士兵又缺乏肉搏战的训练,一旦让后金军耗尽了明军的*,明军基本就面临着失败的结局。
这也是德格类当初据城坚守的底气,他总是以为明军的*弹丸转运不易,因此自己总是能够等到沈阳派兵来援的。但是谁能想到,明军能够连续轰击三日,将义州城西南完全变成了废墟了呢。当他乘坐了这条铁路之后,方才明白明军何以能够源源不绝的将弹药运至义州城下。
今后铁路延伸到的地方,就意味着明军的火器可以永无停歇的射击。那么后金的将士又要用什么去抵挡钢铁和*的威力呢?明军的大炮可以对付后金的弓箭手,明军的火枪手又能保卫自己的大炮不被后金的军队所攻击。在这两样武器的配合下,一切旧式的战术都已经宣告无效了,除非后金拥有自己的大炮部队才行。
德格类的脑子里不断的检讨着对明军战术的办法,一是出自他本身的习惯;二是为了缓解对未来的紧张感。他可不确定,皇帝会如何对待他。
在朝阳门车站下车后,从迎接自己的人员里,德格类突然发现了两个熟人,一个是新近叛逃而来的李永芳长子李延庚。德格类虽然对这个没什么好感,但是现在身处这样的环境下,他也只能向其拱手施礼了。
逃回了大明的李延庚气色很是不错,看到德格类也是客气的还了一礼说道:“余离开沈阳之后,还以为再难见到沈阳故人了。今日能够见到德贝勒,还真是可喜可贺啊。我身边这位就不用给贝勒介绍了吧?”
德格类虽然不知自己被迫投降有什么可喜的,但是也还是抽动了几下嘴角,挤出了一丝笑容以为回应。不过他看向李延庚身边的人,面色就从容多了,“库尔缠巴克什,好久不曾听到你的消息,我还以为…”
库尔缠脸上虽然露出了几分尴尬,但很快就平静了下来说道:“陛下待我不错,只是…一言难尽啊。我看咱们还是上车再叙旧吧,陛下已经安置好了你在京城的住所,就在我和英格的住所边上…”
德格类对着两人再次拱手行礼,则才跟着库尔缠离开了站台,上了等候在道路边的四轮马车。他们的行动对于站台上的其他旅客来说,不过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画面,并没有引发什么围观。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