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21章 考核官员的标准
作者:富春山居 更新:2022-03-01 16:50
黄立极虽然不得不认同了崇祯提出来的两个目标,但是他和皇帝相处的这几个月里,让他感觉到这两个看似空洞的口号,并不会是崇祯今天开会的目的。
正当他琢磨着崇祯提出这两个目标,究竟想要做什么时,朱由检终于再度开口说道。
“想要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自然就要发展大明农业和同业的生产能力。
而想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最主要的还是直接面对大明百姓的地方官员,特别是3000多个管理大明一地的知县。
俗语说的好,蛇无头不行,知县干的不好,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一地的百姓。所以吏部要对各地知县重新进行甄别,有能力者上,无能力者下。
今后吏部提拔官员,无知县经历者不得为封疆之臣,非封疆之臣不得为首辅。”
“陛下,入内阁者必翰林也,这是祖制啊。”张瑞图震惊之下,竟有些不顾礼仪的打断了皇帝的话语。
对于他们这些翰林出身的阁臣来说,崇祯的这个说法无疑是断绝了,在京城熬资历的翰林院学士们的通天之途。
对于张瑞图的失态,朱由检并没有不满,他只是平静的说道:“过去的内阁任务主要是为皇帝拟诏,自然是要才学出众的翰林学士入阁。
但是现在的内阁主要任务,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因此自然要让能够解决问题的实务官员入阁。难道各位以为朕说的不对吗?”
虽然皇帝的说辞损害到了翰林院同僚的利益,但是黄立极的心却安定下来了。虽然在崇祯的支持下,他推进了内阁改革制度,也取得了和张居正相去不远的政治权力。
但是到了现在,黄立极还没想明白,自己究竟拿着这个权力要干什么。
从成祖建立内阁制度以来,进入内阁的阁臣们,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就是,从皇权手中取得失去的相权。
在以往,内阁做的不好,都可以推给皇帝,因为皇帝不勤政,才导致国事日渐败坏。
但是新内阁成立之后,崇祯已经把行政权力转给了内阁,黄立极也许可以借口崇祯干涉太多,导致内阁无法有效的推行自己的治国之策,但肯定不能以皇帝没放权,所以内阁什么都做不了当做挡箭牌。
虽然崇祯设置的两个目标看起了有些不切实际,但是对于黄立极来说,倒是有了一个可以抵挡言路攻击的挡箭牌。
对于皇帝改革吏制的主张,黄立极是完全支持的,更何况还是打着这么两面大旗,去清理东林党占多数的地方官员。
如果没有崇祯提出的两个目标,黄立极想要让内阁颁发的政策,切实的在地方上实施。最多也就是调整几个督抚一级的官员,再往下调整必然是要被清流们攻击弹劾的。
但是现在,按照皇帝的主张推行下去,大明所有的地方官员哪怕都调整了一遍,那些清流们也不敢公然跳出来唱反调。
黄立极在其他人说话之前,抢先说道:“陛下的主张,老臣是无限赞成的。不过这样大规模的调整,会不会让有些人说,老臣是在打击报复,进行党争呢?”
朱由检对着黄立极微微颔首说道:“如果我们不颁布标准,随意斥退提拔官吏,自然容易被人诟病。所以我们先制定一个标准,然后按照标准来提拔选用革除官员不就好了吗?”
黄立极顺势问道:“那么陛下所谓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呢?”
朱由检快速的说道:“先核定每个县过去的几年的平均农业产量,工商业产值,田地税收,工商税收,然后我们每年做一个统计,如果这个县的经济数值是不断上升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认可当地县官是做出了成效的。
当然除了这些数字之外,我们还应当确认他在任时,修建了多少水利设施,多少道路等有益于当地民生的事务。要是一个知县在任内什么都没做,显然也不应该得到嘉奖提升。
当然想要做到以上这些,吏部就必须先整顿内部,我们不能指望一群无能者去挑选有能力的人才出来。”
对于崇祯调整吏部的设想,黄立极很快就表态支持了,他非常希望能借着这个机会,在吏部安排进自己的人员。
有了徐光启和黄立极的支持,内阁成员们不得不再次赞成了崇祯这个调整大明官员的一揽子计划。
完成了自己今天参加内阁会议的目的,朱由检决定要给这些内阁阁臣们一点反馈。
他转头对着王承恩小声说了几句,王承恩便从身后的案几上取过了一个印匣,然后摆放在了崇祯面前。
朱由检打开了印匣,取出了里面的官印在面前的白纸上按了下去,然后放回印章。
接着他把印匣推给了黄立极说道:“今后内阁不必再借用翰林院之印,这方印就是内阁专用之宝。今后凡是内阁所出的政策,用上此宝即代表朝廷法令,除非朕下诏书推翻。希望内阁诸位先生,能够善用此宝。”
黄立极感觉自己的心跳的好快,虽然推行了内阁改革制度,但是他还是有些虚幻的感觉,并不确定皇帝是不是正的把权力授予了新内阁。
但是现在看到这个印章,他终于相信了。虽然崇祯授予印章时过于随意了些,不过他可一点都不在乎。
黄立极楞楞的看着面前的印章发呆时,在他身边已经起立的施鳯来赶紧提醒道:“快起身谢恩啊。”
黄立极这才醒悟过来,起身领着众阁臣对崇祯行礼,接受内阁之宝。
朱由检随后便说道:“朕想要说的已经说完了,接下来各位阁臣,请重新按照我们制定的目标,去重新制定一份工作计划表,朕希望现在各位的工作计划将会和之前有所不同了…”
替内阁确立了两个目标之后,朱由检便留下了心情有些激荡的内阁阁臣们,带着王承恩离开了文华殿的院子。
出了院子之后,朱由检便对着身边的王承恩吩咐道:“让柳敬亭同姚士恒沟通下,关于内阁的两个目标要全文进行刊登,并进行评论。
此外,让柳敬亭再安排人员办一份京华商报,专门刊登关于北直隶地方上的新闻,并把北直隶下属各县的物价按月进行统计刊登。”
“是的,陛下。”
“陛下,锦衣卫都指挥使张世杰求见。”院门外等候的连善祥,上前向崇祯报告道。
朱由检抬头看着远处的张世杰,点了点头说道:“让他过来吧,伊莎贝拉已经出发了吗?”
“是的,陛下。”连善祥答应着,让宫内侍卫放张世杰过来。
朱由检免去了张世杰的行礼后,就听到了一个让他有些错愕的消息。
“阳武侯死了?他怎么死的?”朱由检不由追问道。
张世杰低着头谨慎的回答道:“是被同阳武伯有怨的董卫贤所杀。”
“就他一个人?阳武伯身边的家丁呢?”朱由检有些不相信了,这个时代那家勋贵身边没有十几个家丁护卫着,他可不信一名老军能突破十几人的护卫杀死一个侯爷。
“阳武伯被陛下降爵、抄没大部分家资后,就不得不遣散了大部分家丁,家中只留下了十几名家生奴。元宵节后,阳武伯遵照圣命离开京城南下。
他们当晚就宿在通州驿,然后阳武伯说要出去走走,就带着1名家奴出了门,结果被一直跟着他的董卫贤给袭击了。那名家奴受了些轻伤,但是阳武伯身中数刀而亡。”
朱由检只是沉默了一会,就叹气说道:“既然阳武伯死了,就让他的家眷返回京城吧。他身后有什么后人吗?至于董卫贤就发下海捕文书捉拿好了。”
“阳武伯遗下一子一女,董卫贤杀人之后并没有逃走,而是向闻讯赶来的通州当地捕快投降了,现在已经被押入了刑部大牢。”
朱由检有些愣住了,他能理解董卫贤报仇的心情,毕竟当国家法律不能保护人民的时候,就不能指望人民还会敬畏国法。
但是他不能理解的是,董卫贤报完仇之后居然不跑路,大明可不是后世的天朝,这个时代并没有这么严密的军警系统,董卫贤只要逃离现场,基本上就没什么人能抓住他了。
朱由检抬头看了看天色,犹豫不决的说道:“时间不早了,葡萄牙人还在宣武门礼拜堂等着朕,先去了礼拜堂再说,张都指挥使你也跟着来吧。”
朱由检说着便向着东华门走去了,张世杰毫不迟疑的跟随上去了。在东安门外,朱由检等人坐上了早就准备好的马车,然后便绕了皇城半圈,向着宣武门一路驶去了。
快到西四牌坊时,朱由检突然下令马车改向刑部方向。在刑部大院一间办事房中,几名胥吏被赶了出去,走进房间的朱由检命人把董卫贤带上来问话。
张世杰、连善祥一左一右的护卫着他,刑部尚书薛贞也放下了公务,想要来陪崇祯审问犯人,但是被皇帝拒绝了。
看着下面遍体鳞伤的董卫贤,朱由检只是皱了皱眉头,便出声问道:“朕能理解你找阳武伯报仇的心情,但是既然大仇得报,你又为什么要来投案自首呢?”
正当他琢磨着崇祯提出这两个目标,究竟想要做什么时,朱由检终于再度开口说道。
“想要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自然就要发展大明农业和同业的生产能力。
而想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最主要的还是直接面对大明百姓的地方官员,特别是3000多个管理大明一地的知县。
俗语说的好,蛇无头不行,知县干的不好,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一地的百姓。所以吏部要对各地知县重新进行甄别,有能力者上,无能力者下。
今后吏部提拔官员,无知县经历者不得为封疆之臣,非封疆之臣不得为首辅。”
“陛下,入内阁者必翰林也,这是祖制啊。”张瑞图震惊之下,竟有些不顾礼仪的打断了皇帝的话语。
对于他们这些翰林出身的阁臣来说,崇祯的这个说法无疑是断绝了,在京城熬资历的翰林院学士们的通天之途。
对于张瑞图的失态,朱由检并没有不满,他只是平静的说道:“过去的内阁任务主要是为皇帝拟诏,自然是要才学出众的翰林学士入阁。
但是现在的内阁主要任务,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因此自然要让能够解决问题的实务官员入阁。难道各位以为朕说的不对吗?”
虽然皇帝的说辞损害到了翰林院同僚的利益,但是黄立极的心却安定下来了。虽然在崇祯的支持下,他推进了内阁改革制度,也取得了和张居正相去不远的政治权力。
但是到了现在,黄立极还没想明白,自己究竟拿着这个权力要干什么。
从成祖建立内阁制度以来,进入内阁的阁臣们,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就是,从皇权手中取得失去的相权。
在以往,内阁做的不好,都可以推给皇帝,因为皇帝不勤政,才导致国事日渐败坏。
但是新内阁成立之后,崇祯已经把行政权力转给了内阁,黄立极也许可以借口崇祯干涉太多,导致内阁无法有效的推行自己的治国之策,但肯定不能以皇帝没放权,所以内阁什么都做不了当做挡箭牌。
虽然崇祯设置的两个目标看起了有些不切实际,但是对于黄立极来说,倒是有了一个可以抵挡言路攻击的挡箭牌。
对于皇帝改革吏制的主张,黄立极是完全支持的,更何况还是打着这么两面大旗,去清理东林党占多数的地方官员。
如果没有崇祯提出的两个目标,黄立极想要让内阁颁发的政策,切实的在地方上实施。最多也就是调整几个督抚一级的官员,再往下调整必然是要被清流们攻击弹劾的。
但是现在,按照皇帝的主张推行下去,大明所有的地方官员哪怕都调整了一遍,那些清流们也不敢公然跳出来唱反调。
黄立极在其他人说话之前,抢先说道:“陛下的主张,老臣是无限赞成的。不过这样大规模的调整,会不会让有些人说,老臣是在打击报复,进行党争呢?”
朱由检对着黄立极微微颔首说道:“如果我们不颁布标准,随意斥退提拔官吏,自然容易被人诟病。所以我们先制定一个标准,然后按照标准来提拔选用革除官员不就好了吗?”
黄立极顺势问道:“那么陛下所谓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呢?”
朱由检快速的说道:“先核定每个县过去的几年的平均农业产量,工商业产值,田地税收,工商税收,然后我们每年做一个统计,如果这个县的经济数值是不断上升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认可当地县官是做出了成效的。
当然除了这些数字之外,我们还应当确认他在任时,修建了多少水利设施,多少道路等有益于当地民生的事务。要是一个知县在任内什么都没做,显然也不应该得到嘉奖提升。
当然想要做到以上这些,吏部就必须先整顿内部,我们不能指望一群无能者去挑选有能力的人才出来。”
对于崇祯调整吏部的设想,黄立极很快就表态支持了,他非常希望能借着这个机会,在吏部安排进自己的人员。
有了徐光启和黄立极的支持,内阁成员们不得不再次赞成了崇祯这个调整大明官员的一揽子计划。
完成了自己今天参加内阁会议的目的,朱由检决定要给这些内阁阁臣们一点反馈。
他转头对着王承恩小声说了几句,王承恩便从身后的案几上取过了一个印匣,然后摆放在了崇祯面前。
朱由检打开了印匣,取出了里面的官印在面前的白纸上按了下去,然后放回印章。
接着他把印匣推给了黄立极说道:“今后内阁不必再借用翰林院之印,这方印就是内阁专用之宝。今后凡是内阁所出的政策,用上此宝即代表朝廷法令,除非朕下诏书推翻。希望内阁诸位先生,能够善用此宝。”
黄立极感觉自己的心跳的好快,虽然推行了内阁改革制度,但是他还是有些虚幻的感觉,并不确定皇帝是不是正的把权力授予了新内阁。
但是现在看到这个印章,他终于相信了。虽然崇祯授予印章时过于随意了些,不过他可一点都不在乎。
黄立极楞楞的看着面前的印章发呆时,在他身边已经起立的施鳯来赶紧提醒道:“快起身谢恩啊。”
黄立极这才醒悟过来,起身领着众阁臣对崇祯行礼,接受内阁之宝。
朱由检随后便说道:“朕想要说的已经说完了,接下来各位阁臣,请重新按照我们制定的目标,去重新制定一份工作计划表,朕希望现在各位的工作计划将会和之前有所不同了…”
替内阁确立了两个目标之后,朱由检便留下了心情有些激荡的内阁阁臣们,带着王承恩离开了文华殿的院子。
出了院子之后,朱由检便对着身边的王承恩吩咐道:“让柳敬亭同姚士恒沟通下,关于内阁的两个目标要全文进行刊登,并进行评论。
此外,让柳敬亭再安排人员办一份京华商报,专门刊登关于北直隶地方上的新闻,并把北直隶下属各县的物价按月进行统计刊登。”
“是的,陛下。”
“陛下,锦衣卫都指挥使张世杰求见。”院门外等候的连善祥,上前向崇祯报告道。
朱由检抬头看着远处的张世杰,点了点头说道:“让他过来吧,伊莎贝拉已经出发了吗?”
“是的,陛下。”连善祥答应着,让宫内侍卫放张世杰过来。
朱由检免去了张世杰的行礼后,就听到了一个让他有些错愕的消息。
“阳武侯死了?他怎么死的?”朱由检不由追问道。
张世杰低着头谨慎的回答道:“是被同阳武伯有怨的董卫贤所杀。”
“就他一个人?阳武伯身边的家丁呢?”朱由检有些不相信了,这个时代那家勋贵身边没有十几个家丁护卫着,他可不信一名老军能突破十几人的护卫杀死一个侯爷。
“阳武伯被陛下降爵、抄没大部分家资后,就不得不遣散了大部分家丁,家中只留下了十几名家生奴。元宵节后,阳武伯遵照圣命离开京城南下。
他们当晚就宿在通州驿,然后阳武伯说要出去走走,就带着1名家奴出了门,结果被一直跟着他的董卫贤给袭击了。那名家奴受了些轻伤,但是阳武伯身中数刀而亡。”
朱由检只是沉默了一会,就叹气说道:“既然阳武伯死了,就让他的家眷返回京城吧。他身后有什么后人吗?至于董卫贤就发下海捕文书捉拿好了。”
“阳武伯遗下一子一女,董卫贤杀人之后并没有逃走,而是向闻讯赶来的通州当地捕快投降了,现在已经被押入了刑部大牢。”
朱由检有些愣住了,他能理解董卫贤报仇的心情,毕竟当国家法律不能保护人民的时候,就不能指望人民还会敬畏国法。
但是他不能理解的是,董卫贤报完仇之后居然不跑路,大明可不是后世的天朝,这个时代并没有这么严密的军警系统,董卫贤只要逃离现场,基本上就没什么人能抓住他了。
朱由检抬头看了看天色,犹豫不决的说道:“时间不早了,葡萄牙人还在宣武门礼拜堂等着朕,先去了礼拜堂再说,张都指挥使你也跟着来吧。”
朱由检说着便向着东华门走去了,张世杰毫不迟疑的跟随上去了。在东安门外,朱由检等人坐上了早就准备好的马车,然后便绕了皇城半圈,向着宣武门一路驶去了。
快到西四牌坊时,朱由检突然下令马车改向刑部方向。在刑部大院一间办事房中,几名胥吏被赶了出去,走进房间的朱由检命人把董卫贤带上来问话。
张世杰、连善祥一左一右的护卫着他,刑部尚书薛贞也放下了公务,想要来陪崇祯审问犯人,但是被皇帝拒绝了。
看着下面遍体鳞伤的董卫贤,朱由检只是皱了皱眉头,便出声问道:“朕能理解你找阳武伯报仇的心情,但是既然大仇得报,你又为什么要来投案自首呢?”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