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卷 惨淡经营_第249章 关于仁义
作者:富春山居 更新:2022-03-01 16:48
“皇后家15顷地,皇贵妃并贵妃家10顷地,妃家5顷地,公主家10顷地以上均为一世而终。
侯爵限以一百顷,伯爵限七十顷。超出以上限额者,则收回赐田,直到赐田收完为止。公爵吗照着老例。”
朱由检几乎没有怎么考虑,就随*代道。李承祚有些担心,事后那些皇帝的亲戚在皇帝面前哭诉,倒时皇帝又要重新反悔,再次改回旧制。
那么今天他这个在场的人员,未必不会被迁怒。于是他试探的问道:“陛下,这个改法,会不会对天家亲眷过于苛刻了?这样规模的赐田,大约只能维持温饱而已,会不会有失天家体面?而且恐怕皇亲、公主们,会向陛下哭诉啊。”
“这世道,能不饿肚子就不错了。天下百姓一天忙活到头,都未必能混上温饱。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想要过上好日子,就自己去挣,别指望靠着从国库里掏钱享受。”
朱由检的话说的有些刻薄,李承祚以为这是昨日京城兵变闹的,他顿时住口不再劝说,免得心情不好的崇祯,把自己当成了出气筒。
房间内沉默了一阵后,朱由检方才开口问道:“刚刚朕说的,你以为如何,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陛下明见,臣觉得实在没什么需要补充的了,只需选一诚实可靠之人推行,不至于引发诸位勋戚的反对,就能实施下去了。”李承祚对着崇祯讨好的说道。
朱由检看着李承祚思考了一会后说道:“刚刚丰城侯说,想要为朕分忧,是真心的吗?”
李承祚心里顿时咯噔了下,看来崇祯是要把这个难题交给自己去办了,不过已经主动向皇帝效忠的他,现在更是不能露出畏难畏缩的表现,否则靠着献出土地换来的机会就白白浪费了。
李承祚咬着牙说道:“臣效忠于陛下之心,绝无虚假。如果陛下让臣去推行此策,臣一定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
朱由检脸上浮起了微笑,鼓掌说道:“好,丰城侯的忠心,朕会记在心里的。王承恩把田尔耕叫进来吧。”
田尔耕进来之后,就跪在了李承祚身边,朱由检看着两人说道:“朕打算设置贵族院,以管理大明的勋臣贵戚。这宗人府有宗人令,这贵族院就叫院长吧,品阶就低于宗人令一等,设为从一品。
具体的属官设置,丰城侯回去后拟个章程出来,报给朕就是了。至于管理的措施,刚刚丰城侯说的那几条很不错,朕觉得可行。你回去之后写个详细的扎子上来。”
李承祚有些惊吓的抬头说道:“谁,臣建议的那几条?”看着眼睛睁的老大的李承祚,朱由检很肯定的点头说道:“正是,怎么丰城侯有什么疑问吗?”
李承祚嘴里有些发苦,他可没想到,崇祯会连整个锅子都戴到了他头上。不过看着崇祯的目光,他终究没有胆子否认,还是下意识的点头,承认了是自己的主意。
朱由检这才满意的对着田尔耕说道:“这京城兵变,朕也听说了,大约和勋贵脱不了干系。丰城侯既然是贵族院的院长,自然有义务帮助你理清那些勋贵是可靠的,那些是不可靠的。
朕就说给你们两位说一个要求,不要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要放纵一个坏人。京城受难百姓重建家园,镇压乱兵的赏赐,安抚京营士兵的费用,都需要从这些幕后主事者身上挖出来。
当然朕也愿意接受,元勋贵戚们乐施好助,为京城受难百姓捐助的善款。郑芝龙这些刚刚上岸的海盗,就捐助了2万两财物的善款。朕觉得,我大明的勋贵不会不如一个海盗吧?
此次捐助善款的人员名单,将会竖碑留念,让京城百姓好好记住这些帮助他们的人,丰城侯你可以如实告诉他们。”
朱由检这种强行摊派的行为,李承祚并不陌生。不过以往都是胥吏摊派小民,而今天却是皇帝向勋贵们摊派。
李承祚不得不对着皇帝表态道:“臣李承祚愿意乐助3000两,替京城受难百姓重建家园。”
田尔耕立刻跟上说道:“臣也愿意乐助300两,为京城百姓添些衣物。”
“你们两个都很不错,这便回去干你们的事去吧。”朱由检挥着手,示意两人就此退下。
当王承恩送人回来之后,朱由检对着他说道:“派个太监专门管理这些善款,一定要做到有账目可查。另外丰城侯献出的土地,退还他一百顷,剩下的再没入官地。”
朱由检一边说着,一边看着桌上堆积起来的卷宗。由于改同意为反对之后,司礼监的权力缩减了许多。
以往内廷和外朝相争时,以拖延或是拒绝批红为手段牵制外朝的方式,显然是失效了。
一直同都知监争夺主导宫内事务大权的司礼监,在宫内的权力斗争上居于下风了。
对于都知监压到自己头上,司礼监不少首领太监感到有些吃味,但是二十四衙门改制之后,旧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了,司礼监想要保住传统地位显然很困难了。
内廷权力的缩减,最直观的就是,崇祯面前的卷宗需要进行批示的已经不多了,大多数只是给皇帝了解下内阁的处置方式而已。
朱由检翻阅的非常快速,到了卷宗底部,才发觉是一叠文章。他稍稍扫视了几眼,原来是他要求翰林院及大明时报命题写的文章。
对于夫子所说的仁义,究竟能达到社会那个阶层。大多数人都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为由”,认为仁义只能施于百姓身上。
少部分人则更为极端的表示,君王及士大夫的仁义只能施于士大夫身上,连普通百姓都没有资格享受夫子的仁义。
十多篇文章中,认为官奴婢同样应该得到仁义的恩惠的,只有两篇。
一篇从夫子的仁心出发,认为夫子心中的仁义并无区别对待百姓和君王,因此仁义应当及于官奴婢身上。
一篇则是从官奴婢本质上也是人出发,认为百姓、士大夫、官奴婢虽然身份各有不同,但是就根本上来说,大家都是没有区别的人。因此仁义能施加于士大夫、百姓身上,就能施加于官奴婢身上。
前者是翰林院的孙之獬所写,他虽然论证了仁义能够及于官奴婢身上,但是还没有脱离这个时代的社会道德标准。
即仁义施加不施加,施加于谁身上,取决于上位者的一念之间,和承受者的身份无关。虽然这篇文章附和了崇祯的要求,但是却无法惊动大明这潭死水。
而后者是大明时报的主笔柳敬亭所写,看起来西山煤矿一行,带给了他很大的震动。
因此行文之中,一种悲愤的情绪扑面而来。和孙之獬引经据典,文辞华丽不同。柳敬亭的文章用的是市井俚语一般的白话文,基本没有什么典故,但是却富有感情,就像是他说书一样。
这篇文章才正是崇祯想要的文章,脱离了一切社会身份,只是单纯的讨论人的本质,这正是人文主义的精髓。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这正是过去300年来,欧洲摆脱了愚昧的黑暗中世纪,跨入了近代社会的开始。
如果崇祯没有记错的话,这就是欧洲近代思想启蒙的开端,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旨。
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埋葬封建秩序的资本主义思潮开始逐渐成长了起来,构建近现代科学体系的理性思维方式开始在西方成为主流。
和欧洲建立在愚昧的神学基础上的封建秩序不同,构建在儒家伦理道德上的中国封建秩序,显得更为完善而不可摧毁。
虽然大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活跃程度,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各商业城市,但是中国的文人并没有找到,打碎这座修建了2000多年的儒家伦理道德的房子的有力武器。
王阳明试图改良儒学,提倡知行合一的心学,但是最后心学却依然没有逃脱儒家的伦理秩序。
至于其他人,祝允明行事“玩世自放,惮近礼法之儒”;徐渭则说:“自君四海、主亿兆,琐至治一曲之艺,凡利人者,皆圣人也。”;李贽则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这些明代文人的思想同文艺复兴的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更为耀眼。
但是同愚笨而无知的罗马教廷相比,这些明代文人所遇到的敌人实在是太过于强大和聪慧了。
王承恩小心的的观察着,崇祯看这些文章的表情。看完文章之后,朱由检想了许久才说道。
“这几篇说仁义只能给予士大夫的文章先发出去,一天发一篇,然后组织人员对每一篇文章进行批判。并欢迎各地的读者来信发表意见。
气氛培养起来之后,再把这几篇仁义能给予百姓的也发出去,让大家进行讨论。
接着是孙之獬这篇…”
侯爵限以一百顷,伯爵限七十顷。超出以上限额者,则收回赐田,直到赐田收完为止。公爵吗照着老例。”
朱由检几乎没有怎么考虑,就随*代道。李承祚有些担心,事后那些皇帝的亲戚在皇帝面前哭诉,倒时皇帝又要重新反悔,再次改回旧制。
那么今天他这个在场的人员,未必不会被迁怒。于是他试探的问道:“陛下,这个改法,会不会对天家亲眷过于苛刻了?这样规模的赐田,大约只能维持温饱而已,会不会有失天家体面?而且恐怕皇亲、公主们,会向陛下哭诉啊。”
“这世道,能不饿肚子就不错了。天下百姓一天忙活到头,都未必能混上温饱。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想要过上好日子,就自己去挣,别指望靠着从国库里掏钱享受。”
朱由检的话说的有些刻薄,李承祚以为这是昨日京城兵变闹的,他顿时住口不再劝说,免得心情不好的崇祯,把自己当成了出气筒。
房间内沉默了一阵后,朱由检方才开口问道:“刚刚朕说的,你以为如何,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陛下明见,臣觉得实在没什么需要补充的了,只需选一诚实可靠之人推行,不至于引发诸位勋戚的反对,就能实施下去了。”李承祚对着崇祯讨好的说道。
朱由检看着李承祚思考了一会后说道:“刚刚丰城侯说,想要为朕分忧,是真心的吗?”
李承祚心里顿时咯噔了下,看来崇祯是要把这个难题交给自己去办了,不过已经主动向皇帝效忠的他,现在更是不能露出畏难畏缩的表现,否则靠着献出土地换来的机会就白白浪费了。
李承祚咬着牙说道:“臣效忠于陛下之心,绝无虚假。如果陛下让臣去推行此策,臣一定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
朱由检脸上浮起了微笑,鼓掌说道:“好,丰城侯的忠心,朕会记在心里的。王承恩把田尔耕叫进来吧。”
田尔耕进来之后,就跪在了李承祚身边,朱由检看着两人说道:“朕打算设置贵族院,以管理大明的勋臣贵戚。这宗人府有宗人令,这贵族院就叫院长吧,品阶就低于宗人令一等,设为从一品。
具体的属官设置,丰城侯回去后拟个章程出来,报给朕就是了。至于管理的措施,刚刚丰城侯说的那几条很不错,朕觉得可行。你回去之后写个详细的扎子上来。”
李承祚有些惊吓的抬头说道:“谁,臣建议的那几条?”看着眼睛睁的老大的李承祚,朱由检很肯定的点头说道:“正是,怎么丰城侯有什么疑问吗?”
李承祚嘴里有些发苦,他可没想到,崇祯会连整个锅子都戴到了他头上。不过看着崇祯的目光,他终究没有胆子否认,还是下意识的点头,承认了是自己的主意。
朱由检这才满意的对着田尔耕说道:“这京城兵变,朕也听说了,大约和勋贵脱不了干系。丰城侯既然是贵族院的院长,自然有义务帮助你理清那些勋贵是可靠的,那些是不可靠的。
朕就说给你们两位说一个要求,不要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要放纵一个坏人。京城受难百姓重建家园,镇压乱兵的赏赐,安抚京营士兵的费用,都需要从这些幕后主事者身上挖出来。
当然朕也愿意接受,元勋贵戚们乐施好助,为京城受难百姓捐助的善款。郑芝龙这些刚刚上岸的海盗,就捐助了2万两财物的善款。朕觉得,我大明的勋贵不会不如一个海盗吧?
此次捐助善款的人员名单,将会竖碑留念,让京城百姓好好记住这些帮助他们的人,丰城侯你可以如实告诉他们。”
朱由检这种强行摊派的行为,李承祚并不陌生。不过以往都是胥吏摊派小民,而今天却是皇帝向勋贵们摊派。
李承祚不得不对着皇帝表态道:“臣李承祚愿意乐助3000两,替京城受难百姓重建家园。”
田尔耕立刻跟上说道:“臣也愿意乐助300两,为京城百姓添些衣物。”
“你们两个都很不错,这便回去干你们的事去吧。”朱由检挥着手,示意两人就此退下。
当王承恩送人回来之后,朱由检对着他说道:“派个太监专门管理这些善款,一定要做到有账目可查。另外丰城侯献出的土地,退还他一百顷,剩下的再没入官地。”
朱由检一边说着,一边看着桌上堆积起来的卷宗。由于改同意为反对之后,司礼监的权力缩减了许多。
以往内廷和外朝相争时,以拖延或是拒绝批红为手段牵制外朝的方式,显然是失效了。
一直同都知监争夺主导宫内事务大权的司礼监,在宫内的权力斗争上居于下风了。
对于都知监压到自己头上,司礼监不少首领太监感到有些吃味,但是二十四衙门改制之后,旧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了,司礼监想要保住传统地位显然很困难了。
内廷权力的缩减,最直观的就是,崇祯面前的卷宗需要进行批示的已经不多了,大多数只是给皇帝了解下内阁的处置方式而已。
朱由检翻阅的非常快速,到了卷宗底部,才发觉是一叠文章。他稍稍扫视了几眼,原来是他要求翰林院及大明时报命题写的文章。
对于夫子所说的仁义,究竟能达到社会那个阶层。大多数人都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为由”,认为仁义只能施于百姓身上。
少部分人则更为极端的表示,君王及士大夫的仁义只能施于士大夫身上,连普通百姓都没有资格享受夫子的仁义。
十多篇文章中,认为官奴婢同样应该得到仁义的恩惠的,只有两篇。
一篇从夫子的仁心出发,认为夫子心中的仁义并无区别对待百姓和君王,因此仁义应当及于官奴婢身上。
一篇则是从官奴婢本质上也是人出发,认为百姓、士大夫、官奴婢虽然身份各有不同,但是就根本上来说,大家都是没有区别的人。因此仁义能施加于士大夫、百姓身上,就能施加于官奴婢身上。
前者是翰林院的孙之獬所写,他虽然论证了仁义能够及于官奴婢身上,但是还没有脱离这个时代的社会道德标准。
即仁义施加不施加,施加于谁身上,取决于上位者的一念之间,和承受者的身份无关。虽然这篇文章附和了崇祯的要求,但是却无法惊动大明这潭死水。
而后者是大明时报的主笔柳敬亭所写,看起来西山煤矿一行,带给了他很大的震动。
因此行文之中,一种悲愤的情绪扑面而来。和孙之獬引经据典,文辞华丽不同。柳敬亭的文章用的是市井俚语一般的白话文,基本没有什么典故,但是却富有感情,就像是他说书一样。
这篇文章才正是崇祯想要的文章,脱离了一切社会身份,只是单纯的讨论人的本质,这正是人文主义的精髓。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这正是过去300年来,欧洲摆脱了愚昧的黑暗中世纪,跨入了近代社会的开始。
如果崇祯没有记错的话,这就是欧洲近代思想启蒙的开端,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旨。
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埋葬封建秩序的资本主义思潮开始逐渐成长了起来,构建近现代科学体系的理性思维方式开始在西方成为主流。
和欧洲建立在愚昧的神学基础上的封建秩序不同,构建在儒家伦理道德上的中国封建秩序,显得更为完善而不可摧毁。
虽然大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活跃程度,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各商业城市,但是中国的文人并没有找到,打碎这座修建了2000多年的儒家伦理道德的房子的有力武器。
王阳明试图改良儒学,提倡知行合一的心学,但是最后心学却依然没有逃脱儒家的伦理秩序。
至于其他人,祝允明行事“玩世自放,惮近礼法之儒”;徐渭则说:“自君四海、主亿兆,琐至治一曲之艺,凡利人者,皆圣人也。”;李贽则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这些明代文人的思想同文艺复兴的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更为耀眼。
但是同愚笨而无知的罗马教廷相比,这些明代文人所遇到的敌人实在是太过于强大和聪慧了。
王承恩小心的的观察着,崇祯看这些文章的表情。看完文章之后,朱由检想了许久才说道。
“这几篇说仁义只能给予士大夫的文章先发出去,一天发一篇,然后组织人员对每一篇文章进行批判。并欢迎各地的读者来信发表意见。
气氛培养起来之后,再把这几篇仁义能给予百姓的也发出去,让大家进行讨论。
接着是孙之獬这篇…”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