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作者:陶朱问 更新:2021-11-05 02:27
“走!”蒋介石将拐杖往前一点,便迈开步子道:“我们过去看看。”
“父亲一路辛苦,是不是改日……”
“乡里乡亲的,再辛苦,也得见他们。”蒋介石盯了儿子一眼,不耐烦地摆了摆手。
蒋经国顿时噤若寒蝉,忙猫着腰在前面牵引自己的父亲。父子俩在一群便衣侍卫的簇拥下,向喧闹的人群疾速走去。
举凡平步青云、成就大业者,在外面闯荡世界时,尽管费尽心机,耍尽手腕,平日高高在上,让人难窥真颜,无论他们如何风光,哪怕高居庙堂之上,但是,一回到生养自己的故乡,便会收敛起外面混迹的嘴脸,在四邻乡亲中极力表现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作态。他们从语言、习俗,甚至衣着,多要保持儿时的样子,为的让乡亲们不要讲自己“忘本”。
这是许多中国仕途上的为官者难解的“乡土情结”。
蒋介石当然也不例外。
“这位阿公,”蒋介石已走近喧闹的人群,朝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颔首笑道:“侬要见我,有啥事体?”
老者一听这口地道的宁波乡音,倍感亲切,便壮着胆子问道:“蒋总统,我们只是想看看您。”
“谢谢阿公。难为您老还惦念着我这个溪口镇出去的远行游子。”蒋介石一面谢着,一面笑道。
猛然间,另一位老者扒开人群,踮起脚尖,使劲朝前挤了挤,然后蹬着一双狐疑的眼睛朝蒋介石眨巴着问道:“听说你已经不当总统了,是这样吗?”
人群中立刻炸开了锅。大家惊疑地扭头盯住老者,议论纷纷。蒋介石一手扶了杖,一手朝人群中摆了摆,然后和颜悦色地答道:“是这样子的。老人家,我已经不是总统了。”
“那你这次回了溪口是不是告老还乡?”老者大着胆子继续追问。
“当然是回乡长住。”蒋介石依旧是满脸笑容,“现在是民国,讲民主。中正视国民公意而出,对总统一职断无萦怀之意。一旦去职,当然就是一介草民。不过,”蒋介石见人群无甚反应,忙转过话锋道,“中正在外奔波多年,这次返乡,一身轻松。种种地,养养花,钓钓鱼,过过平常人的生活。希望乡亲们多多抬爱。”
人群中兴许是被蒋介石这番话感动了,老者伸出鸡爪似的双手往空中叠住,便带头鼓起掌来。大家不由自主地“稀里哗啦”报以了一阵掌声。
蒋介石趁机感激地点点头,客套两句,转身向众人挥手告了别,然后拖着疲乏的身子回了丰镐房。
蒋介石,浙江奉化人。原名蒋国泰,乳名“瑞元”,学名“志清”。1912年他流亡日本创办了《军声》杂志,用笔名为介石。1918年,经江浙财阀张静江牵线,他跑去广州投奔孙中山时,仰慕这位革命先行者,并以学生和继承人自居,遂改名“中正”。
曾有好事者考究。“介石”与“中正”并非为蒋氏独创。介石源于《易经》预卦六二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中正乃儒家评国易的大传《象》“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意即要像顽石一样坚硬,但此类坚硬以不过一天为吉祥。刚化为柔,柔化为刚,处柔不守柔,处刚不守刚,执其两端而守中间才是最安全的中正之道。
蒋介石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尤其服膺程朱理学,平日“礼义廉耻,百孝为先”挂于口中。喜读《王阳明全集》、《曾文正公家书》、《曾胡治兵录》等。后来,败退台湾,还将其官邸命名为阳明山,官邸内特地置有阳明书房。1975年,蒋介石临终前教诲蒋经国,“王阳明、曾国藩、朱熹,这些大儒的书,你要当作圣哲去研读。”
蒋介石毕生将这些大儒的经典引为人生信条,依靠进退相交、刚柔相济的办法,取得信任、权力和地位。仅从1918年初次参加粤军至1924年4月就任黄埔军校校长,6年间以各种借口辞职又复职达13次之多。1922年,他负气出走福建鼓浪屿时,手书“其介如石”,请人刻于更衣亭西边的山石上,颇有点像“文革”中林彪手书“克己复礼”的信条。以后他借“廖仲恺被刺”一案,在国民党林立的派系中逐渐取得委员长、总裁、总统的最高职位。逢大的政治风浪及转折的危急时刻,多次“辞职”,以退为进,避过凶险。正所谓退一步,风平浪静,海阔天空……
说来殊为有趣,蒋介石的第一次下野就是桂系相逼。1927年秋,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与西山会议派以汪精卫提出的条件为借口,提出“请总司令自决出处”,逼蒋下野。
蒋对汪及桂系、沪派举动愤怒异常,他在当时的日记中写道:“余以为对同志应退让,对敌人需坚持,而汪乃异其是,诚非人类也。”他命陈布雷起草《告国人书》,宣布下野。
蒋下野不久携张群、宋子文等人去了日本,争得了日本人与美国对他的支持,同时获得了宋老夫人对蒋与宋美龄婚事的允诺。
当蒋的目的达到之后,于1928年1月10日由日返沪,一面筹办与宋的婚事,一面联汪制桂策动复职。1927年12月10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请蒋复职。
1928年1月9日,蒋介石正式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后又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等职。这就是蒋介石的第一次下台又上台。
“父亲一路辛苦,是不是改日……”
“乡里乡亲的,再辛苦,也得见他们。”蒋介石盯了儿子一眼,不耐烦地摆了摆手。
蒋经国顿时噤若寒蝉,忙猫着腰在前面牵引自己的父亲。父子俩在一群便衣侍卫的簇拥下,向喧闹的人群疾速走去。
举凡平步青云、成就大业者,在外面闯荡世界时,尽管费尽心机,耍尽手腕,平日高高在上,让人难窥真颜,无论他们如何风光,哪怕高居庙堂之上,但是,一回到生养自己的故乡,便会收敛起外面混迹的嘴脸,在四邻乡亲中极力表现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作态。他们从语言、习俗,甚至衣着,多要保持儿时的样子,为的让乡亲们不要讲自己“忘本”。
这是许多中国仕途上的为官者难解的“乡土情结”。
蒋介石当然也不例外。
“这位阿公,”蒋介石已走近喧闹的人群,朝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颔首笑道:“侬要见我,有啥事体?”
老者一听这口地道的宁波乡音,倍感亲切,便壮着胆子问道:“蒋总统,我们只是想看看您。”
“谢谢阿公。难为您老还惦念着我这个溪口镇出去的远行游子。”蒋介石一面谢着,一面笑道。
猛然间,另一位老者扒开人群,踮起脚尖,使劲朝前挤了挤,然后蹬着一双狐疑的眼睛朝蒋介石眨巴着问道:“听说你已经不当总统了,是这样吗?”
人群中立刻炸开了锅。大家惊疑地扭头盯住老者,议论纷纷。蒋介石一手扶了杖,一手朝人群中摆了摆,然后和颜悦色地答道:“是这样子的。老人家,我已经不是总统了。”
“那你这次回了溪口是不是告老还乡?”老者大着胆子继续追问。
“当然是回乡长住。”蒋介石依旧是满脸笑容,“现在是民国,讲民主。中正视国民公意而出,对总统一职断无萦怀之意。一旦去职,当然就是一介草民。不过,”蒋介石见人群无甚反应,忙转过话锋道,“中正在外奔波多年,这次返乡,一身轻松。种种地,养养花,钓钓鱼,过过平常人的生活。希望乡亲们多多抬爱。”
人群中兴许是被蒋介石这番话感动了,老者伸出鸡爪似的双手往空中叠住,便带头鼓起掌来。大家不由自主地“稀里哗啦”报以了一阵掌声。
蒋介石趁机感激地点点头,客套两句,转身向众人挥手告了别,然后拖着疲乏的身子回了丰镐房。
蒋介石,浙江奉化人。原名蒋国泰,乳名“瑞元”,学名“志清”。1912年他流亡日本创办了《军声》杂志,用笔名为介石。1918年,经江浙财阀张静江牵线,他跑去广州投奔孙中山时,仰慕这位革命先行者,并以学生和继承人自居,遂改名“中正”。
曾有好事者考究。“介石”与“中正”并非为蒋氏独创。介石源于《易经》预卦六二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中正乃儒家评国易的大传《象》“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意即要像顽石一样坚硬,但此类坚硬以不过一天为吉祥。刚化为柔,柔化为刚,处柔不守柔,处刚不守刚,执其两端而守中间才是最安全的中正之道。
蒋介石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尤其服膺程朱理学,平日“礼义廉耻,百孝为先”挂于口中。喜读《王阳明全集》、《曾文正公家书》、《曾胡治兵录》等。后来,败退台湾,还将其官邸命名为阳明山,官邸内特地置有阳明书房。1975年,蒋介石临终前教诲蒋经国,“王阳明、曾国藩、朱熹,这些大儒的书,你要当作圣哲去研读。”
蒋介石毕生将这些大儒的经典引为人生信条,依靠进退相交、刚柔相济的办法,取得信任、权力和地位。仅从1918年初次参加粤军至1924年4月就任黄埔军校校长,6年间以各种借口辞职又复职达13次之多。1922年,他负气出走福建鼓浪屿时,手书“其介如石”,请人刻于更衣亭西边的山石上,颇有点像“文革”中林彪手书“克己复礼”的信条。以后他借“廖仲恺被刺”一案,在国民党林立的派系中逐渐取得委员长、总裁、总统的最高职位。逢大的政治风浪及转折的危急时刻,多次“辞职”,以退为进,避过凶险。正所谓退一步,风平浪静,海阔天空……
说来殊为有趣,蒋介石的第一次下野就是桂系相逼。1927年秋,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与西山会议派以汪精卫提出的条件为借口,提出“请总司令自决出处”,逼蒋下野。
蒋对汪及桂系、沪派举动愤怒异常,他在当时的日记中写道:“余以为对同志应退让,对敌人需坚持,而汪乃异其是,诚非人类也。”他命陈布雷起草《告国人书》,宣布下野。
蒋下野不久携张群、宋子文等人去了日本,争得了日本人与美国对他的支持,同时获得了宋老夫人对蒋与宋美龄婚事的允诺。
当蒋的目的达到之后,于1928年1月10日由日返沪,一面筹办与宋的婚事,一面联汪制桂策动复职。1927年12月10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请蒋复职。
1928年1月9日,蒋介石正式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后又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等职。这就是蒋介石的第一次下台又上台。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