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涉政
作者:富泰    更新:2022-03-16 16:54
  天气日渐炎热,循例宫中的冰块只有在立夏那日方可启用。按照礼部官员的说辞,“立夏小满火烧天,欲动身先汗如雨。”开窖的日子便定在了四月初五。这日茹淑女一如既往的坐在后花园和我谈笑,永和宫的后花园虽不比御花园气派,但也是奉旨敕造的,依旧辉宏无比。闲聊间,乍听她提及最近的朝堂不太安分。
  我朝自洪武建国起,所有皇子授金册金宝册封亲王起,务须离开京城到属地就藩。“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这也从根本上杜绝了宗室乱政的根源。临朝掌权的无非是后宫的外戚和权宦。而静淑女的哥哥、户部尚书周铮既是皇家门里的亲臣,又是朝堂上的权臣。在皇帝暧昧态度的纵容之下,日渐骄纵猖獗起来。
  前朝的官员也分作了以东林党首赵楠星和户部尚书周铮两大派,双方的门人弟子交朋结党,已演变成激烈的党争。他们之间互不相容,依附于自己一派的就姑息纵容,如果是另外一派就排挤打击。一时之间朝堂之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朝堂这个地方,无论从后宫的妃嫔口里提起过多少次,总是有着难以言明的畏惧和敬而远之。而对于所有朝廷大员来说,皇帝是可以随手赐予他们荣华富贵的恩人,又何尝不是一句话,可以收回所有荣耀恩典的仇人。皇帝有自己的主意见解,大臣们只能揣测和顺从,却不能违拗。即便是扶持皇帝登上帝位的太后亦是如此,母子之私,远没有君臣大义来的要紧。
  皇帝素日里的喜怒哀乐无时无刻不牵动大臣们的心弦,恩威交织,大臣们却不能奈皇帝何。我想这才是大臣们畏惧皇帝的真正原因。
  而党争之祸,是除了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外的又一大祸端。
  果然皇帝匆匆地赶到了后花园,见茹淑女也在,他兀止住了脚步。眉头却是紧皱,面上讷讷不善。目光巡荡在茹淑女的身上,她自然知晓其意,寻了个理由,识趣的退了下了。皇帝踱步到我跟前刚一落座,忍不住一阵急促的咳喘。这才朝我道,“近来朝政冗繁,不免冷落了你。”
  我起身一福道,“嫔妾劳皇上惦念着。”又关切的询问道,“看皇上脸色憔悴,可是着了风寒?传太医瞧过了么?”
  皇帝摇头道,“朕患的是心病,太医使不上力,朕也没有传过他们。”
  我却微微笑道,“太医使不上力,治不好皇上的心病,嫔妾倒想一试。”我一边用手指在皇帝的手背上揉捏,一边说道,“这汉朝的外戚,魏晋的士族,隋唐的门阀,宋朝寒门士子,还有我朝的文官集团。结党无处不在,皇上又何必为此忧愁。”
  皇帝“吁”了口气,唇边都是笑意,“原来你都知道了?”说着也道,“历代帝王最恨结党,也最怕结党,乘隙结党最是大病。一旦拉帮结派就必然产生私利和大规模矛盾冲突。进而产生更多的党羽,出现更大规模的谋取私利、包庇和利益纷争,以至于为祸朝政。”
  我也附和道,“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和党争,英明的君主会有效利用和平衡各方利益,毕竟‘水至清则无鱼’。”
  皇帝淡笑道,“没想到这么大个宫里,竟数你看的最透。”说着饮了一盏茶水,稍缓了语气,朝卿黛微一扬手道,“这碧螺春味道太淡了,去换杯武夷的大红袍来。”
  皇帝意欲让她们避嫌,卿黛应下,引着在旁侍候的宫女内监都退下了,唯有皇帝与我四目相对。斟茶这活便落到了我的身上,我方要起身亲自为他筛选茶叶,皇帝按住我的手道,“你先坐下,听朕说。”
  我带着浅浅的笑容,在一旁听着他细细道来,“昨个周铮仗着朕的宠信,在街口纵容底下的家奴打死了人。今个在朝堂上大理寺少卿又给五军都督府的人进言,说是要把人调到辽东战场上去,为国效力。就为了这两件事,今天在朝堂上闹得很凶。”
  我摇头问道,“臣妾不明白,这两件事有何关联。”
  皇帝却道,“当真不明白么?只需看这件事中谁的收益最多,便可猜测出是谁做的。”
  我笑道,“这不是大理寺的堂官们捯饬案件时,常用的排除法么?”
  皇帝冷笑道,“是啊,这是他们自己平时审案的办法。如今放在自己身上,却糊涂了起来。可见这人呐,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着又道,“文臣结交武将,向来是有谋反的嫌疑。一个小小的从四品大理寺少卿,串联拱卫京畿的京卫何意?必是受人指使,而他又是周铮的门人,可见周铮意欲染指军政。”说着又道,“军权一直是与朝政剥离开的,被朕紧紧握在手里,也是朕的立国根本。如此看来,再任其发展下去,怕会动摇了朝廷的根基。可惜方才朕从嫣贵人那里出来,她竟然让朕仿效唐代宗,做一个大度量的皇帝。还说什么‘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我忙为嫣姐姐开脱道,“皇上知道的,嫣姐姐为人向来宽厚。”
  皇帝却不堪重任的道,“这就是她的幼稚之处,她以为遇见问题时,像鸵鸟那样那样把头埋进沙子里眼不见为净,就可以避开问题,殊不知这样做问题只会越来越多。”说着又道,“我朝经历万历爷的怠政,朝廷已经不堪重负了,如何教朕能忍?”
  我试探的问道,“那皇上的意思是?”
  皇帝不可置否的道,“这些日子周铮得罪了不少朝廷的大臣,朕只需要稍微的朝他们透漏一点,弹劾周铮的奏折会把南书房淹掉的。”
  我不禁暗叹,皇帝每一次清除党争的结局,几乎都是血流成河的残酷。我呈上一杯大红袍,劝道,“还望皇上三思,周铮身为户部尚书,当下正在为皇上统筹东北的战马钱粮。皇上又在山海关以南处处设防,此刻撤下他,会引起前线动荡的。”
  皇帝道,“还是你思虑的周全些,朕当下并没有要动他的打算。朝局安稳,朕才能腾出手来收复边疆。”说着又顿一顿道,“朕很快就将收复辽东半岛,珍儿...”说着他便凝视着我,郑重的道,“自万历四十七年萨尔胡之战惨败后,辽阳、沈阳等重镇相继失守。朝廷退守辽西,已陷入完全被动。如今皇爷爷手里失去的疆土,就定要被朕重新夺回来了。”皇帝越说越激动,此刻似乎已经到了生与死的边界,“朕要留一个太平盛世给后世之君,不教朕的臣民再受战乱之苦。”说着又不免补充一句,“所以,此刻朝廷绝不能乱!”
  皇帝昂首坐在我的对面,脸色像湖水一样平淡冷静。我心里清楚,周铮搅乱朝堂给皇帝带来的委屈和怨气,只是因为前线军情告急而暂搁,并未因此完全消退。我进言道,“皇上说的极是,军队是立国根本。若是突然断了兵马钱粮,军内人心浮动,皇上在前朝也无法安稳。失了户部尚书周铮算是断腕,失了军权才是断颈。精明的人是不会让自己断颈的。”
  皇帝取了块桂花糕含在嘴里,“精明的人,也不会让自己断腕的。”
  我揣测的道,“权衡利弊下,皇上您还是想要保住周铮的。”说着又试探的问道,“皇上是不是想要找人顶替了周大人纵凶伤人的罪责?让他脱身。”
  皇帝目光幽深的看向我,忽然出口申斥道,“大胆,竟敢妄猜君意!”旋即又快活一笑,“你果然聪慧,朕在你跟前都快活成了一个透明人。不妨告诉你,朕来之前就私底下疏通过了刑部,教人顶替了他的罪责。”
  我忙屈膝道,“臣妾不过是妄自菲薄,还望皇上见谅。皇上若是还没想到解决的办法,哪里还吃得下小点心,哪里还有心思和臣妾说话。”
  皇帝温和的道,“朕没有要怪罪你的意思。”说罢又目不转睛的盯着我看,“朕没有看错,你比嫣贵人更适合摄六宫事。”说着又仰起脸道,“接下来,朕要出重拳整顿吏治。”
  皇帝轻叹间,拉着我的手道,“再陪朕说说话吧,过了此刻,怕就没有这份闲情了。”
  自那日皇帝属意我摄六宫事,偶尔会将后宫的杂事交由我协理一二,因此我的地位在后宫三千佳丽间愈发的尊贵。
  奈何太后不放权,任谁也无可奈何。只是太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精力势必越来越有限。闲暇时,我手捧一本《皇明祖训》随意翻阅,《皇明祖训》最早称《祖训录》,于洪武二年成文,后数易其稿,于洪武二十八年正式颁布。除序言外,共分十三章,包含首章、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及供用。与后宫女子而言,我们观看的重点唯有内令,内令中规诫皇后及各位妃嫔不得干预外政。看的入神,邃身体慵懒的倾靠在扶手上,用右手支起下颚,不觉间竟瞌睡了过去。忽觉有轻盈的脚步上前来,和风卷着桃花瓣的香气轻轻吹拂在我脸上,我睁眼惺忪一瞧,原来是扶崧手持一束桃枝跃到我的跟前,“小主快闻闻这花香不香?”
  我追问道,“哪里采摘的?”
  扶崧一手挑拨着花骨朵,一边朝我微笑道,“上林苑的一片桃树正开的正艳,这桃花不仅寓意长寿,民间还流传着驱邪的功效,我看宫里的宫女们都去折了一捧,我也折了一捧拿回来供小主欣赏。”
  睡得久了发丝有些垂松,我端坐在梳妆台前,轻轻侧首,道,“若是宫里都似你们这般人人一捧,那上林苑的桃花林可遭了殃,以后还如何供人欣赏。宫中规矩甚严,就没有侍卫上前阻拦。”
  听我这样一说,扶崧心中疑惑道,“真是奇了怪了,奴婢去采摘的时候,院子里虽有侍卫监守,却无一人上前阻拦。”
  卿黛伫立在我的身后,为我精心盘了盘发丝,将一支牡丹点翠头簪插在发尾处,娓娓道来,“小主不知,如今上林苑是一片花海呢。只是小主和扶崧妹妹入宫尚浅,有些宫里的传言还不清楚,三月份桃花盛开的时候,宫里总是要在各宫小主的寝殿中采一捧桃花来辟邪。”
  我朝卿黛疑惑的问道,“这是为何,难道是宫中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亦或是不成文的规矩。”
  卿黛见眼前就我们三人,便畅言道,“小主不知,先帝在时素来宠幸敬妃,更是将上林苑旁边的金禧阁挪出来给敬妃居住。后来敬妃产下了惠王朱由橏,依仗着先帝的宠爱,动了争储的心思。不过皇子早殇,敬妃受到刺激也日日疯癫。待到太后掌权后钦赐鸠酒毒死了敬妃。那时正是三月中旬,据闻那日金禧阁上下哭声一片,上林苑的桃花开得正艳。宫中时常有太监说路过金禧阁时阴气煞人,更有甚者说曾在夜晚看到敬化成厉鬼,肆意游走于金禧阁。一时宫中上下人心惶惶,据闻桃木可以驱邪,故每到三月份桃花盛开之际,各宫的奴才们都要折一枝桃木用来辟邪。只是自此往后,再也无人敢去金禧阁周围晃悠,金禧阁再也无人居住,如今已破败不堪。”
  扶崧将一捧桃花插到彩釉花瓶里,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怪不得没有侍卫上前阻止采摘。”
  院子里的阳光穿过纱窗洒向梳妆台一束光线,透过铜镜折射到我的眼睛,映着我苦笑道,“这世上真的有鬼么?不过是为了掩饰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太后不希望旁人再入金禧阁,所以才肆意的传播着金禧阁闹鬼的流言。”
  她二人听我一说也茅塞顿开,卿黛端详片刻,也恍然道,“是了,这世上哪里有什么鬼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