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前车之鉴在,谁能反驳?
作者:米花花    更新:2022-12-29 02:43
  周平帝的话,不急不慢,不急不躁,但犹如千斤石头压在众人的心间。
  如果朝臣还是按照以前对待西云国投降,就是认同周平帝的话,再过三十多年大周的江山也会覆灭。
  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他们可不敢说。
  大周的官制和管理以及选拔人才的办法和对敌政策,都是延续前朝大齐。
  当年大齐比西云国强盛,仍旧在西云国不断发动战争中削弱,再加上天灾人祸,朝堂动荡,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最后灭国。
  前朝大齐有这样的下场,大周王朝又怎么会逃脱这样的后果呢?
  “都说穷则变,变则通。”周平帝见众人还不说话,然后继续发表他的见解,“现在也该到改变的时候了,诸位爱卿有什么好的见解呢?”
  户部尚书周大人站了起来,躬身给周平帝行礼,斟酌片刻说道:“有句话叫做好战必亡,就是因为仗打得多了,对国力消耗严重。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朝廷不能及时赈灾,就会动荡不安。如此一来,就必须要减少战争消耗,少打仗,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周平帝听到户部尚书周大人的话,点了点头,“开源节流,现在开源的效果还没有出来,那就只能从节流这方面着手。减少开战的次数,的确可以减少战争消耗。”
  “可现在基本上都是西云国犯边,来我大周烧杀抢掠,并不是我大周想开战,而是被动应战。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如何让西云国减少发动战争的次数?如何让西云阁不敢发动战争?”
  礼部尚书崇大人起身,“回陛下,我大周是礼仪之邦,天下共主。必须用仁义道德,感化这些蛮夷之人、蛮夷之国。”
  周平帝听到礼部尚书崇大人的话,挑了挑眉,“礼部下面的理藩院是跟西云国甚至周边国家交流最多的衙门。一直以来你们也的确主张用礼仪仁义之道,对待周边国家。”
  “前朝的事情,朕就不说了,崇大人在礼部,从底层做到尚书之位,前前后后总共二十六年。在这期间西云国总共对大周发动了五次战争,而且撕毁和谈约定的周期越来越短。”
  “朕想问问你,用天朝上国礼仪待之,为何没有减少西云国发动战争的次数?为何大周在最近五次的战争中,消耗的粮草和军饷越来越多?为何死伤的兵士也越来越多?”
  周平帝说完这些话,表情阴沉。
  礼部尚书崇大人听到这话,心里咯噔一下,立即跪在地上,“陛下恕罪,都是卑职无能!”
  周平帝冷冷地看向跪在地上的崇大人,“你是无能,否则怎么会在对待西云国的战事上,越来越软弱?明明打赢了仗,为什么我大周损失远远超过西云国?为了所谓的颜面,居然把我大周百姓民脂民膏,赏赐给西云国这些烧杀抢掠、出尔反尔无耻之徒!”
  礼部尚书崇大人听到陛下严厉的呵斥,吓得瑟瑟发抖,强自镇定,“陛下,微臣只是按照惯例处理。在微臣之前,也是这样处理的。”
  周平帝听到这话被气笑了,“既然一切都可以按照惯例,提拔你这种庸臣作甚?拿着我大周的俸禄,干的却是壮大西云国的事情。你是我大周的臣子,还是西云国的臣子?”
  礼部尚书崇大人更加害怕,按照惯例没有做好工作,最坏的结果也就是被罢官,贬官。
  可后面这句话明显是周平帝怀疑他跟西云国有来往,那就是怀疑他通敌啊!
  通敌卖国,罪加一等,满门抄斩。
  崇大人连忙喊冤:“陛下,微臣冤枉!微臣对大周,对陛下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微臣对天发誓,若是背叛大周,背叛陛下,就让微臣不得好死!”
  周平帝冷冷回答:“若是人人都以誓言自证,那还用律法做什么?那还用刑部做什么?西云国使团进京之后,去你礼部尚书府几次?有哪一次是空着手去的?”
  宋御史见状,起身躬身行礼,“陛下,通敌卖国不是小罪,还请陛下明察!”
  周平帝点头,看向刑部尚书,“孙大人,京城里有一个算一个,只要跟西云国有来往的,而且还收取西云国礼物的,都在调查范围之内,调查他们可有通敌卖国之罪。梁宝,把有关礼部尚书跟西云国来往的经过,送一份给孙大人。”
  刑部尚书孙大人应下,“是,陛下。”
  对于西云国的行径,孙大人有所耳闻,平时也让人关注。调查起来,并不难。
  礼部尚书崇大人冷汗一直往下流,“陛下,微臣冤枉,微臣从来就没有通敌卖国。”
  周平帝冷声说:“有没有,查过就知道。带下去,押入监牢,仔细看管,以防他畏罪自杀。”
  “是,陛下。”门口的侍卫进来,直接架走了礼部尚书崇大人。
  其他人面面相觑,不敢求情。
  刚才御史宋老大人说话,要求严查,也不敢给礼部尚书崇大人求情。
  不仅陛下知道,就连宋老大人也知道西云国使团经常给崇家送礼,而且崇大人还有西云国送来的异国美女。至于钱财,应该也有,具体多少,外人并不知道准确的数字。
  礼部尚书崇大人被当众押下去,关进天牢。后续需要刑部调查,就算最后没有通敌卖国,但玩忽职守的罪名,绝对逃不掉了。
  御书房里,非常安静。
  周平帝环视四周,表情凝重,“众位大人,用那些所谓的天朝上国的礼仪,根本就不能让蛮夷臣服。前朝覆灭,这是血淋淋的事实。”
  “我大周自立国以来,太祖及其三位帝王,虽然不都是励精图治,但也没出现昏君。可是国力却逐渐消耗,长此以往,早晚亡国。朕觉得不能像以前那样对待西云国,必须采取新的措施,改变西云国消耗大周国力。”
  周平帝虽然表面上十分愤怒,但内心却很平静。
  李元青的办法果然有用,光用嘴巴说,说不过那些熟读诗书,引经据典的文臣。
  这些数据,实实在在,只要识字,会算数,都能算出来。即使文采再好,都不能否定这些数据代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