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5章 吴楚议和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更新:2022-09-17 19:04
“叔祖,你真是用心良苦矣!”
环视着四周的新坟,庆忌不禁对着季札感慨一句。
直到入夜时分,庆忌这才带着一行人返回吴王宫。
原本心情颇为沉重的庆忌,渐渐释然。
按照吴国当前的境况,伐楚之战再进行下去,绝对没有好处!
庆忌不能将国力白白浪费在对外扩张的战争上,但,他又不甘心就这样将已经攻取的舒地及沿江各座城邑拱手相让。
“寡人决意与楚国议和,但,不是现在。”
庆忌看着坐在陛台之下的季札、孙武与伯噽,缓声道:“诚如伯噽之前所言,与楚人议和的时机尚未成熟!”
“此时我等若提出议和,无异于求和,势必落了下乘。因此,咱们要逼着楚国主动提出议和之请!”
闻言,在场的三个重臣不由得面面相觑,心中都直犯嘀咕。
“不知大王可有谋划?”
季札颇为不解的问道。
“楚国,最初也不过是一个撮尔小国,然其经历数百年的风霜雨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终成称霸南方的大国!”
“自楚武王起,楚国相继吞并江、六、东蓼、蒋、舒、宗等国,观兵于周郊,问鼎之轻重。”
顿了顿,庆忌话锋一转,又道:“然则,楚国扩张的势头如此之迅猛,除却楚人生性凶悍,人多势众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那便是楚人每灭一国,都将保留其宗庙,不废祭祀之礼。于不加抵抗之国,更是册封其为一地之封君,仅仅是沦为附庸的存在!”
“是故,楚国现在各地是封君遍地。”
“封君之于楚王,如诸侯之于周天子!”
“不同的是,楚国裂土封疆的君侯贵族,尚且大多不敢忤逆楚王之意!”
“然,寡人听闻近些年来,距离楚国腹地较为偏远的地方,屡次发生民变,或者有封君暴动,试图割据自立者亦有。”
“总而言之,楚国的封君贵族,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我等或可由此入手,为楚国内部制造一些事端。”
一听这话,季札等三个重臣不禁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若非庆忌点醒,他们还忘记了楚国有着这等危机,这等软肋!
自楚武王起,楚国对外扩张的势头就十分迅猛,直到鄢陵之战被晋国击败,楚国的霸权这才遭到打击。
弭兵大会后的楚国,更是多年没有再吞灭一国,甚至还被东边的邻居吴国压着打!
楚灵王、楚平王时期,楚国国内的贵族势力已经尾大不掉。
灵王在削藩的过程中发生政变被杀,楚平王时期,楚国各地贵族瓜分了王权,使得其扩张的步伐停滞下来。
如今,楚国满足于既有的疆土,国家也难以征调更多的资源与吴国争雄!
这是一个十分残酷的现实。
别看楚国疆域广袤,人口众多,带甲几十万,但所有能动员起来的兵马分摊到各地封君那里,基本上所剩无几!
现在楚国丧师八万,锐气皆无,早就对楚国心怀不满,立志复辟故国的人定然不少,这其中必定还有许多各地的异姓封君。
而楚人在国内推行分封制的弊端,就在于此!
“大王英明!”
季札盛赞道:“大王,老臣了解过,诸如被楚人所兼并的庸、罗、邓、申等国,时常有国人暴动,试图驱逐楚兵,重新复辟。”
“至于楚国西面的郧国,常年跟楚军斡旋于山野之间,难分难解。然则其土地进一步被楚人蚕食,想必郧国不能拒绝这次反击楚国的时机!”
“若有可能,大王应策动邻近于我吴国的居巢、六、英氏、江、黄等地的楚国封君,因为楚国大军伐吴,所征召的兵员多是其地之青壮。”
“楚人若再度征兵,恐怕将激起民变!”
“如若楚国各地封君能一起暴乱,恐怕楚人就不得不向我吴国求和,以期早日镇压国内之叛乱!”
闻言,庆忌点了点头,笑道:“叔祖之策,甚合寡人之意!”
……
时间进入公元前512年,即吴王庆忌二年正月末。
按照庆忌的命令,孙凭所率领的伐楚之吴军,已经停止对潜邑进攻,退守舒地,跟沈诸梁的楚军对峙!
鉴于己方兵马不占优势,少于吴军过多,故而沈诸梁也不敢轻易出战。
战局,就这般僵持不下。
另一方面,在季札、伯噽的运作下,大量的吴国细作开始在楚国的居巢、六、英氏等地散播谣言,鼓吹当地人抗拒楚国的征兵令!
毕竟有着丧师八万的血淋淋的例子在前,本就对楚国归属感不强的黎庶,自然无意于上战场送死。
而楚国各地的封君,心中也有着自己如意算盘,强行拉壮丁是不可能的,最多就是将一些老弱派到潜邑去,试图蒙混过关。
毕竟楚国已经拿下这些地方那么多年,对于故国的归属感,当地人几乎全然没有,封君贵族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对于楚王的诏令阳奉阴违还是能办到的!
至于距离楚国腹地较远的地方,罗、庸、申、绞等地都不约而同的,相继爆发叛乱。
这还不是吴国教唆的,而是各地的封君贵族试图复辟故国,纯粹是自己的行为!
他们仗着天高皇帝远,有恃无恐!
而在楚国的西面,郧国同时侵扰楚国的边陲。
被楚国包围的国中之国唐国,更是在听见楚人丧师八万,且吴军大举伐楚的时候,自动自觉的出兵,响应吴军在东边的攻势!
一时间,楚国各地狼烟四起,边陲告急。
对于楚国而言,各地的叛乱,以及郧国、唐国的入侵,只能算是疥癣之疾,他们真正的大敌是吴军!
饶是如此,架不住楚国内部一片混乱,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般。
明眼人都清楚,对外的国战可以暂缓,对内的叛乱却不能不镇压!
因为稍有不慎,楚国就将陷入无休止的内乱,为之付出更为惨烈的代价!
因此,国太孟嬴在跟群臣经过一番商议后,决定派遣子西作为使者,到吴都跟庆忌议和。
环视着四周的新坟,庆忌不禁对着季札感慨一句。
直到入夜时分,庆忌这才带着一行人返回吴王宫。
原本心情颇为沉重的庆忌,渐渐释然。
按照吴国当前的境况,伐楚之战再进行下去,绝对没有好处!
庆忌不能将国力白白浪费在对外扩张的战争上,但,他又不甘心就这样将已经攻取的舒地及沿江各座城邑拱手相让。
“寡人决意与楚国议和,但,不是现在。”
庆忌看着坐在陛台之下的季札、孙武与伯噽,缓声道:“诚如伯噽之前所言,与楚人议和的时机尚未成熟!”
“此时我等若提出议和,无异于求和,势必落了下乘。因此,咱们要逼着楚国主动提出议和之请!”
闻言,在场的三个重臣不由得面面相觑,心中都直犯嘀咕。
“不知大王可有谋划?”
季札颇为不解的问道。
“楚国,最初也不过是一个撮尔小国,然其经历数百年的风霜雨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终成称霸南方的大国!”
“自楚武王起,楚国相继吞并江、六、东蓼、蒋、舒、宗等国,观兵于周郊,问鼎之轻重。”
顿了顿,庆忌话锋一转,又道:“然则,楚国扩张的势头如此之迅猛,除却楚人生性凶悍,人多势众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那便是楚人每灭一国,都将保留其宗庙,不废祭祀之礼。于不加抵抗之国,更是册封其为一地之封君,仅仅是沦为附庸的存在!”
“是故,楚国现在各地是封君遍地。”
“封君之于楚王,如诸侯之于周天子!”
“不同的是,楚国裂土封疆的君侯贵族,尚且大多不敢忤逆楚王之意!”
“然,寡人听闻近些年来,距离楚国腹地较为偏远的地方,屡次发生民变,或者有封君暴动,试图割据自立者亦有。”
“总而言之,楚国的封君贵族,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我等或可由此入手,为楚国内部制造一些事端。”
一听这话,季札等三个重臣不禁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若非庆忌点醒,他们还忘记了楚国有着这等危机,这等软肋!
自楚武王起,楚国对外扩张的势头就十分迅猛,直到鄢陵之战被晋国击败,楚国的霸权这才遭到打击。
弭兵大会后的楚国,更是多年没有再吞灭一国,甚至还被东边的邻居吴国压着打!
楚灵王、楚平王时期,楚国国内的贵族势力已经尾大不掉。
灵王在削藩的过程中发生政变被杀,楚平王时期,楚国各地贵族瓜分了王权,使得其扩张的步伐停滞下来。
如今,楚国满足于既有的疆土,国家也难以征调更多的资源与吴国争雄!
这是一个十分残酷的现实。
别看楚国疆域广袤,人口众多,带甲几十万,但所有能动员起来的兵马分摊到各地封君那里,基本上所剩无几!
现在楚国丧师八万,锐气皆无,早就对楚国心怀不满,立志复辟故国的人定然不少,这其中必定还有许多各地的异姓封君。
而楚人在国内推行分封制的弊端,就在于此!
“大王英明!”
季札盛赞道:“大王,老臣了解过,诸如被楚人所兼并的庸、罗、邓、申等国,时常有国人暴动,试图驱逐楚兵,重新复辟。”
“至于楚国西面的郧国,常年跟楚军斡旋于山野之间,难分难解。然则其土地进一步被楚人蚕食,想必郧国不能拒绝这次反击楚国的时机!”
“若有可能,大王应策动邻近于我吴国的居巢、六、英氏、江、黄等地的楚国封君,因为楚国大军伐吴,所征召的兵员多是其地之青壮。”
“楚人若再度征兵,恐怕将激起民变!”
“如若楚国各地封君能一起暴乱,恐怕楚人就不得不向我吴国求和,以期早日镇压国内之叛乱!”
闻言,庆忌点了点头,笑道:“叔祖之策,甚合寡人之意!”
……
时间进入公元前512年,即吴王庆忌二年正月末。
按照庆忌的命令,孙凭所率领的伐楚之吴军,已经停止对潜邑进攻,退守舒地,跟沈诸梁的楚军对峙!
鉴于己方兵马不占优势,少于吴军过多,故而沈诸梁也不敢轻易出战。
战局,就这般僵持不下。
另一方面,在季札、伯噽的运作下,大量的吴国细作开始在楚国的居巢、六、英氏等地散播谣言,鼓吹当地人抗拒楚国的征兵令!
毕竟有着丧师八万的血淋淋的例子在前,本就对楚国归属感不强的黎庶,自然无意于上战场送死。
而楚国各地的封君,心中也有着自己如意算盘,强行拉壮丁是不可能的,最多就是将一些老弱派到潜邑去,试图蒙混过关。
毕竟楚国已经拿下这些地方那么多年,对于故国的归属感,当地人几乎全然没有,封君贵族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对于楚王的诏令阳奉阴违还是能办到的!
至于距离楚国腹地较远的地方,罗、庸、申、绞等地都不约而同的,相继爆发叛乱。
这还不是吴国教唆的,而是各地的封君贵族试图复辟故国,纯粹是自己的行为!
他们仗着天高皇帝远,有恃无恐!
而在楚国的西面,郧国同时侵扰楚国的边陲。
被楚国包围的国中之国唐国,更是在听见楚人丧师八万,且吴军大举伐楚的时候,自动自觉的出兵,响应吴军在东边的攻势!
一时间,楚国各地狼烟四起,边陲告急。
对于楚国而言,各地的叛乱,以及郧国、唐国的入侵,只能算是疥癣之疾,他们真正的大敌是吴军!
饶是如此,架不住楚国内部一片混乱,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般。
明眼人都清楚,对外的国战可以暂缓,对内的叛乱却不能不镇压!
因为稍有不慎,楚国就将陷入无休止的内乱,为之付出更为惨烈的代价!
因此,国太孟嬴在跟群臣经过一番商议后,决定派遣子西作为使者,到吴都跟庆忌议和。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