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求打赏月票推荐票!)
作者:皎皎秦时月 更新:2022-02-21 14:59
第193章两种制度的重叠带来的奇效
同年冬,秦撤大军而还,散五十万军归家。
秦皇赐公子羽、公子常二人去齐地,封君,使其治。
秦皇立原楚国公主宣阳夫人为后,是为皇后,诏告天下。
(详见本章说)
秦皇二十九年春,封诸公子适楚。
————
秦皇二十九年夏,嬴政东巡,过泰山,封禅。东阳君、武成侯、勇武侯、武信侯皆随行,另七十二博士随行带八位。
嬴政等人站在泰山山脚之下,望着高耸入云的泰山,自然有年老者,望而生畏。
王绾望着高耸入云的泰山,微微发颤,豆大的汗珠从脸颊上滑落。
不过一二年的功夫,王绾迅速衰老了。两鬓的头发,已经全部染白,脸上更是沟壑纵横。
如今朝中,王家、冯家、蒙家,是为大家。王贲带着俸禄在家修养了半年,这东巡之行,他身为列候,也奉诏前来。
嬴政望着巍峨泰山,只觉得自己胸中被什么极其澄澈的东西给充盈着。
这出巡,一路所见,俱是名山大川,绿草荧荧,远方一望,犹如碧玉。
当扶苏住在古代,他开始相信,千年之前,天天地万物间确实有着灵气。
或许,在这个时空,一道雷,可以助一个人得道。
扶苏正在摸着自己的下髭,陷入神游。
忽的听到有脚步声靠近。
扶苏回首一看,今居然是周青臣。
周青臣,如今朝中又一个大腹便便的壮汉。
“陛下,泰山素来极高,且仅为天子所能祭之。陛下若要上山,当以蒲草裹轮,陛下乘轻车上山。”
嬴政听了,又望着这泰山,泰山之高,直入云端,嬴政自然不满。
“泰山数百丈之高,若朕依你之言,朕要几时才能登上这泰山。”
嬴政脸色阴沉沉。
天色阴沉,最多只是下场暴雨,可是皇帝脸色阴沉,那是会死人的。
周青臣自然不敢多说,只是向后面一退。
但是这退了下去,其他大儒又开始议论纷纷了。
淳于越自然走了上来。
扶苏望着淳于越,不由得心情一沉。
他的老师,就是等到乌鸦变白,还是那副脾性。
而这就是扶苏担心的。
因为淳于越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出言抵触秦皇,主要围绕的,就是一个礼字。
尤其是这样一路上祭祀山川,需要儒家主持礼仪,而淳于越,周青臣几位能随行的大儒,总是时不时冒出来,说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
但是淳于越的清正不阿的名声,是朝野上下都知道的。
嬴政一向很注重自己的名声,他需要儒生,这是当初置七十二博士的本意。
所以即便淳于越多次顶撞他,但是嬴政还是颇赏他面子,不予追究。
淳于越主动道:
“陛下,《论语·八佾》中言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吾国贵为中国,华夏之体,之所以与诸夷狄不同,乃在一个礼字。今陛下贵为皇帝,来泰山封禅,是为承接周天子之命,复礼溯源,实在盛举。臣私以为,陛下务必当立周礼为之。”
嬴政听了,脸色一青。
“汝之意,朕当复以周礼?”
扶苏也是脸色一沉,师傅真是太过固执了。
淳于越脸色微微发青。
“陛下,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曾曰过,从三古而始,拜祭神山事关邦国,天子才有资格祭拜,至秦以后称为“封禅”。所以孔子说,胆敢犯禁祭泰山之人还不如普通人懂得礼规。”
嬴政听到这里,眼底一沉。
“陛下为既然承接周天子之命,自当凡事依周礼为之。否则日后天下名士势必以此议论皇帝陛下。”
淳于越恭恭敬敬的说着,无论是神态还是语气,都极为得体,但是即便这样毕恭毕敬的请嬴政遵守礼仪,嬴政反而气恼更甚。
陛下当承接周天子之命……
朕是皇帝,远超天子。
嬴政万万没有想到,昔日他喜欢听到秦主水德,周主火德,秦灭周,是承接周朝的使命的说辞,如今竟然被儒生这般大肆利用。
“朕为皇帝,孰人敢谤议朕?”
嬴政神情一厉。
淳于越倒也并未露出惧色,只是他认为,一个不重礼的国家,势必不能长久。
淳于越只是无奈叹气吗,再未说什么。
王绾见之,只道:
“此番祭祀泰山,只为正陛下威名。依我之见,这虚礼,还是当少一些。”
这话一出口,
当然,努力恢复周礼,不仅仅是淳于越一个人的想法。
秦国国内,儒法素来相争。儒家以礼乐制度巩固宗法制,而宗法制显然在秦国,也是扎了根的,但是儒生们最近复儒的声音越来越大。
这似乎和朝中没了李斯有大关系。
至少,现在,秦国不应该再有什么大动作了,扶苏只希望,秦皇接下来几年,他自己能够安度晚年,不要再折腾什么大事情。
而法家一向倡导实用,追求实际利益。
两者相比,显然法家更为实用,而儒家繁文缛节极多,在这一路上就可以看得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很多礼仪,正是现代人批判的封建礼教。
至于淳于越,扶苏想着,这样一个人,不能眼睁睁看着他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很快,他们就要到临淄郡了。
而淳于越的故乡,就在临淄郡内。
稷下学宫,需要人主持。
扶苏走过去。
“君父——臣记得《论语·八佾》中言曰: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与其繁文缛节、奢靡铺张,还不如简洁朴实;与其礼仪多变、程式繁杂,还不如肃穆敬重。今君父自关中咸阳亲往泰山,于此地封禅,山高路遥,世人皆知,如此,已足以为君父重礼正名。”
“再则,君父诚心所致,金石也为开。君父携天下名士,率我大秦虎将及锐士,汇聚这泰山之巅,远道而来,且声势浩大,想必泰山之神也已晓。”
同年冬,秦撤大军而还,散五十万军归家。
秦皇赐公子羽、公子常二人去齐地,封君,使其治。
秦皇立原楚国公主宣阳夫人为后,是为皇后,诏告天下。
(详见本章说)
秦皇二十九年春,封诸公子适楚。
————
秦皇二十九年夏,嬴政东巡,过泰山,封禅。东阳君、武成侯、勇武侯、武信侯皆随行,另七十二博士随行带八位。
嬴政等人站在泰山山脚之下,望着高耸入云的泰山,自然有年老者,望而生畏。
王绾望着高耸入云的泰山,微微发颤,豆大的汗珠从脸颊上滑落。
不过一二年的功夫,王绾迅速衰老了。两鬓的头发,已经全部染白,脸上更是沟壑纵横。
如今朝中,王家、冯家、蒙家,是为大家。王贲带着俸禄在家修养了半年,这东巡之行,他身为列候,也奉诏前来。
嬴政望着巍峨泰山,只觉得自己胸中被什么极其澄澈的东西给充盈着。
这出巡,一路所见,俱是名山大川,绿草荧荧,远方一望,犹如碧玉。
当扶苏住在古代,他开始相信,千年之前,天天地万物间确实有着灵气。
或许,在这个时空,一道雷,可以助一个人得道。
扶苏正在摸着自己的下髭,陷入神游。
忽的听到有脚步声靠近。
扶苏回首一看,今居然是周青臣。
周青臣,如今朝中又一个大腹便便的壮汉。
“陛下,泰山素来极高,且仅为天子所能祭之。陛下若要上山,当以蒲草裹轮,陛下乘轻车上山。”
嬴政听了,又望着这泰山,泰山之高,直入云端,嬴政自然不满。
“泰山数百丈之高,若朕依你之言,朕要几时才能登上这泰山。”
嬴政脸色阴沉沉。
天色阴沉,最多只是下场暴雨,可是皇帝脸色阴沉,那是会死人的。
周青臣自然不敢多说,只是向后面一退。
但是这退了下去,其他大儒又开始议论纷纷了。
淳于越自然走了上来。
扶苏望着淳于越,不由得心情一沉。
他的老师,就是等到乌鸦变白,还是那副脾性。
而这就是扶苏担心的。
因为淳于越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出言抵触秦皇,主要围绕的,就是一个礼字。
尤其是这样一路上祭祀山川,需要儒家主持礼仪,而淳于越,周青臣几位能随行的大儒,总是时不时冒出来,说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
但是淳于越的清正不阿的名声,是朝野上下都知道的。
嬴政一向很注重自己的名声,他需要儒生,这是当初置七十二博士的本意。
所以即便淳于越多次顶撞他,但是嬴政还是颇赏他面子,不予追究。
淳于越主动道:
“陛下,《论语·八佾》中言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吾国贵为中国,华夏之体,之所以与诸夷狄不同,乃在一个礼字。今陛下贵为皇帝,来泰山封禅,是为承接周天子之命,复礼溯源,实在盛举。臣私以为,陛下务必当立周礼为之。”
嬴政听了,脸色一青。
“汝之意,朕当复以周礼?”
扶苏也是脸色一沉,师傅真是太过固执了。
淳于越脸色微微发青。
“陛下,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曾曰过,从三古而始,拜祭神山事关邦国,天子才有资格祭拜,至秦以后称为“封禅”。所以孔子说,胆敢犯禁祭泰山之人还不如普通人懂得礼规。”
嬴政听到这里,眼底一沉。
“陛下为既然承接周天子之命,自当凡事依周礼为之。否则日后天下名士势必以此议论皇帝陛下。”
淳于越恭恭敬敬的说着,无论是神态还是语气,都极为得体,但是即便这样毕恭毕敬的请嬴政遵守礼仪,嬴政反而气恼更甚。
陛下当承接周天子之命……
朕是皇帝,远超天子。
嬴政万万没有想到,昔日他喜欢听到秦主水德,周主火德,秦灭周,是承接周朝的使命的说辞,如今竟然被儒生这般大肆利用。
“朕为皇帝,孰人敢谤议朕?”
嬴政神情一厉。
淳于越倒也并未露出惧色,只是他认为,一个不重礼的国家,势必不能长久。
淳于越只是无奈叹气吗,再未说什么。
王绾见之,只道:
“此番祭祀泰山,只为正陛下威名。依我之见,这虚礼,还是当少一些。”
这话一出口,
当然,努力恢复周礼,不仅仅是淳于越一个人的想法。
秦国国内,儒法素来相争。儒家以礼乐制度巩固宗法制,而宗法制显然在秦国,也是扎了根的,但是儒生们最近复儒的声音越来越大。
这似乎和朝中没了李斯有大关系。
至少,现在,秦国不应该再有什么大动作了,扶苏只希望,秦皇接下来几年,他自己能够安度晚年,不要再折腾什么大事情。
而法家一向倡导实用,追求实际利益。
两者相比,显然法家更为实用,而儒家繁文缛节极多,在这一路上就可以看得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很多礼仪,正是现代人批判的封建礼教。
至于淳于越,扶苏想着,这样一个人,不能眼睁睁看着他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很快,他们就要到临淄郡了。
而淳于越的故乡,就在临淄郡内。
稷下学宫,需要人主持。
扶苏走过去。
“君父——臣记得《论语·八佾》中言曰: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与其繁文缛节、奢靡铺张,还不如简洁朴实;与其礼仪多变、程式繁杂,还不如肃穆敬重。今君父自关中咸阳亲往泰山,于此地封禅,山高路遥,世人皆知,如此,已足以为君父重礼正名。”
“再则,君父诚心所致,金石也为开。君父携天下名士,率我大秦虎将及锐士,汇聚这泰山之巅,远道而来,且声势浩大,想必泰山之神也已晓。”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