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格物致知
作者:七月新番 更新:2022-02-15 18:57
,最快更新春秋我为王 !
等项橐和公输班两个童子渐渐远去后,赵无恤依然在看着小巷发怔。
“项橐也就罢了,除了一个神童和孔子师的名号外再也没有留下任何事迹,统统是后世人自由脑补的,但公输班可不一样……”
如果不是同名同氏的情况,那这个表现得有些木讷的公输班,应该就是后世的鲁班了。小公输班今年也是七岁,是匠作工正公输氏之子,也属于国人阶层,而不是没有自由身的鲁工匠。
不过他似乎对这些机巧的东西挺感兴趣,两人手里的竹马是他亲手做的,方才还分别以车轮和陶轮来比喻不同时间的太阳。
公输班在后世可是百工公认的祖师爷,极尽机巧,磨盘就是他的创造物,现如今却被赵无恤抢走了发明权。公输班把工匠之术发挥到了先秦时代的最高峰,其中不少还是攻城战阵的军用器械,也只有墨家人能胜过他,不知道墨子这会出生没有。
所以比起前途未知的项橐,赵无恤更想把小鲁班这个潜力股培养出来,那样一来,他在前世记得的各种机巧之物或许就能借公输班之手创造了。
所以赵无恤先派两个机灵的武卒护送他们回去,并嘱咐一定要记下二人的住址,然后在旁监视保护,等待后续命令。
现在,赵无恤得先面对孔子师徒,对于这一边,已经打定主意想帮早期儒家“正骨”的他,又有别样的打算。
……
在街头邂逅后,赵无恤和孔子被柳下季邀请到了自己家中。
柳下季虽然不算位高权重,但好歹也是出身公族的大夫,他家的宅院很大,前后三进。院门为悬山顶,正脊高耸,两边呈坡状倾斜,檐头延伸在外,铺着卷云纹的瓦当。
一行人下车进了院门后沿着石板路前行。这里很宽阔,一直伸向中门,入内后迎面就是一个亭园。
作为鲁国著名的雅士,柳下季的这座亭园打理得很用心。
入园后右边是一座阁楼。有三层高,峻拔陡峭,楼顶四角翘起。在最上边的屋脊两端各装饰了一只海鸟,作相对立状。楼体用蛤灰涂成了雪白色,门窗则漆成了红色。
楼下有阶梯通入楼内。每一层都有凉台,遇上天气好的日子,可以立在上边凭栏远眺、观赏风物;每逢下雨雪时,因为凉台上有腰檐挑出,足能遮风避雨,内置榻席,也可聚三五好友拥炉饮酒。
这会日头刚刚偏西,离飨食时间还早,所以柳下季便邀他们在此小坐。
无恤朝打开的窗扉外望去,却见四周环绕修竹花卉。如今秋季。花多凋零,竹子不多,稀稀疏疏的,但错落有致,有的竹叶还泛着绿色,有的已经变黄了。
收回目光后,却见身材高大的孔子正坐在他的对面,颜回侍坐在旁,都端端正正,真不愧是“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儒家人。
子路则被孔子安排着驾车先回馆驿,同时去寻找还在曲阜的孔门弟子宰予等人。
孔子朝赵无恤行了恭恭敬敬的一礼,再度对中都赠粮和方才解惑之举表示感谢,他的声音温润而谦逊:“丘曾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今日果然如此,多谢赵大夫教诲,让丘又明白了一件事情,大夫对天文颇有心得矣!”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起源很早。早在唐尧之时,就“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火正”这一职务也是为了观察大火星以确定四季和节气而设立的。到了商周时,天文渐渐和巫祝分离,成为天子和诸侯正式的官职。
观日之法自然也在其中,孔子下意识地觉得赵无恤应该是对这方面有所研究的。
听了孔子的话后,赵无恤心中不免一动,脱口而出道:
“也是一时侥幸罢了,无恤也就这么一点长处,见到什么不懂的事情喜欢往深处想。赵氏先祖崇尚太阳,家主也多次被人比作太阳,所以我幼时观察后就有了一些思索和领悟。”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嬴姓一族从少昊开始,本来就喜欢仰望追逐太阳,赵氏还把她绣到了旗帜上,出一个观日悟道的子孙也实属寻常,大家都信了。
无恤话音一转道:“然而我方才所说的,也只是浅显的观点,对与错却无从证明,若是有人能测量出日与地的距离,那才能彻底解开这个谜团。”
“日地距离!?”
不独孔子及颜回愕然,连坐于上首的柳下季也被惊到了。
太阳,那仿佛是天帝之眼,凌驾于万物的神物,如何能以人力测量之?
孔子道:“《易》云,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相著名莫大乎日月。丘年少时跟随周室大夫苌弘学习天文、地理,也曾好奇过日有多远,天有多高,却从未想过要真去测量他们的距离,大夫此说,实在是引人深思。”
作为子产“天道远,人道弥”的信奉者,“敬鬼神而远之”的自然神论者,孔子对太阳虽然敬畏,却并未视为神圣不可揣测之物,也算是这时代比较进步的学说。
倒是好奇心极重的颜渊目光炯炯地问道:“子贡曾言,大夫在晋国时有一计吏名侨,掌握着神奇的周髀数字,用不同寻常的算术法则来计算。莫非已经能达到夫天可不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这种经天纬地的境界了?”
赵无恤目光转向颜回,他知道这位眉直眼阔,神情朴实可亲的二十余岁青年是孔子唯一的入室弟子,被孔子称赞为“敏于事而慎于言”。
赵无恤认为已经极为聪明的子贡也曾无奈地称之为“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也就是说子贡学习时闻一而知二,颜回则是恐怖的闻一知十,甚至连孔子都对子贡说过:“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承认连自己都不如颜回。
总之,这是个学霸型的人物,如今是孔子之学最有希望的接班人,据说他对天文地理都有所涉猎,特点是好学和聪慧,不管什么都喜欢往脑袋里装。但因为为人低调却不显山不露水,并且不打算为政,一心侍奉孔子和研究学问。
颜回的目光里带着好奇,他已经被赵无恤的这番说辞吸引了注意力。
无恤答道:“尚未,不过无恤相信若是有人能继续发扬此道,迟早有一天能实现!”
面对赵无恤提出的测日地距离长短,颜回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而孔子却另有所思。
他笑着说道:“先君昭公之时,丘曾经被先君赐予一乘车,两匹马,一竖子侍奉,在孟氏庶子阔陪伴下入周室问礼。我在周室遇到了老子,向其求学请教,即将告辞离去时老子这样对我说……”
“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会濒临死亡,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会危及其身。子泰大夫欲通晓天地,洞察博览一切,对老子这句话怎么看?”
这不是孔子自己的观点,而是转述老子的看法。
赵无恤摇头道:“老子避世,他和孤竹国的公子伯夷、叔齐,还有孔子的弟子子皙一样,是一位狷者,提倡大隐,大愚。”
“然也,子泰大夫可谓知老子其人矣,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能走。会跑的可以用网捕获,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垂钓,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的行踪轨迹,无从琢磨,老子的学问和为人就如同一条入云之龙。”
“既然如此,那孔子以为,这世上能有几条龙?老子的行迹和做法不是常人能效仿的。多数人还是需要为衣食住行发愁的鸟、鱼、兽,所以老子的说法小子不完全认可。这世上的事就像今天的两小儿辩日一样,越辩越明,而不是自愚不去了解就能逃避的。我想,百年千年后,非但日地之距能测,天之大,地之广,海之深,河之源,太阳为何东升西落,人为何生老病死,总有一天能一一知晓。凡此种种,我称之为……”
“格物致知之道!”
“格物致知?”众人肃然,等待着赵无恤解释这个听上去颇有深意的词。
阁楼的凉台上,赵无恤对孔丘,颜回,还有柳下季侃侃而谈道:
“人生在世,作为万物之灵长,自然应该知道万物之本末始终,才能加以利用造福万民。让无恤打个比方罢,古时候,燧人氏上观星辰,下察五木创造出了火,这就是格物致知。”
“之后,包牺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他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山脉水势,或取法于自身,或领悟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天地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这也是格物致知!”
“包牺氏死后数百年,神农氏兴起,他尝遍百草,观察万物的生长特点,于是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创造许多器具,以便教导人民耕种和除草,使天下增加粮食,这还是格物致知。”
赵无恤这番言论层序递进,逻辑严密,还迎合了孔子及其门徒好法古之圣王的习惯,说服力极强。
于是他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所以,格物致知除了能洞悉万物生长、兴盛、衰亡的道理外,还可以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善哉!今日方知格物致知之妙!”无恤一席话后,孔子沉默片刻后,首先发出了赞同的声音。(未完待续。)
PS:感谢书友惟爱灵伊 ,迅浪 ,九天炎羽 ,我只爱中国 ,飞龙大哥的打赏!感谢各位的月票,恭喜书友我只爱中国 成为本书舵主!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月票!
等项橐和公输班两个童子渐渐远去后,赵无恤依然在看着小巷发怔。
“项橐也就罢了,除了一个神童和孔子师的名号外再也没有留下任何事迹,统统是后世人自由脑补的,但公输班可不一样……”
如果不是同名同氏的情况,那这个表现得有些木讷的公输班,应该就是后世的鲁班了。小公输班今年也是七岁,是匠作工正公输氏之子,也属于国人阶层,而不是没有自由身的鲁工匠。
不过他似乎对这些机巧的东西挺感兴趣,两人手里的竹马是他亲手做的,方才还分别以车轮和陶轮来比喻不同时间的太阳。
公输班在后世可是百工公认的祖师爷,极尽机巧,磨盘就是他的创造物,现如今却被赵无恤抢走了发明权。公输班把工匠之术发挥到了先秦时代的最高峰,其中不少还是攻城战阵的军用器械,也只有墨家人能胜过他,不知道墨子这会出生没有。
所以比起前途未知的项橐,赵无恤更想把小鲁班这个潜力股培养出来,那样一来,他在前世记得的各种机巧之物或许就能借公输班之手创造了。
所以赵无恤先派两个机灵的武卒护送他们回去,并嘱咐一定要记下二人的住址,然后在旁监视保护,等待后续命令。
现在,赵无恤得先面对孔子师徒,对于这一边,已经打定主意想帮早期儒家“正骨”的他,又有别样的打算。
……
在街头邂逅后,赵无恤和孔子被柳下季邀请到了自己家中。
柳下季虽然不算位高权重,但好歹也是出身公族的大夫,他家的宅院很大,前后三进。院门为悬山顶,正脊高耸,两边呈坡状倾斜,檐头延伸在外,铺着卷云纹的瓦当。
一行人下车进了院门后沿着石板路前行。这里很宽阔,一直伸向中门,入内后迎面就是一个亭园。
作为鲁国著名的雅士,柳下季的这座亭园打理得很用心。
入园后右边是一座阁楼。有三层高,峻拔陡峭,楼顶四角翘起。在最上边的屋脊两端各装饰了一只海鸟,作相对立状。楼体用蛤灰涂成了雪白色,门窗则漆成了红色。
楼下有阶梯通入楼内。每一层都有凉台,遇上天气好的日子,可以立在上边凭栏远眺、观赏风物;每逢下雨雪时,因为凉台上有腰檐挑出,足能遮风避雨,内置榻席,也可聚三五好友拥炉饮酒。
这会日头刚刚偏西,离飨食时间还早,所以柳下季便邀他们在此小坐。
无恤朝打开的窗扉外望去,却见四周环绕修竹花卉。如今秋季。花多凋零,竹子不多,稀稀疏疏的,但错落有致,有的竹叶还泛着绿色,有的已经变黄了。
收回目光后,却见身材高大的孔子正坐在他的对面,颜回侍坐在旁,都端端正正,真不愧是“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儒家人。
子路则被孔子安排着驾车先回馆驿,同时去寻找还在曲阜的孔门弟子宰予等人。
孔子朝赵无恤行了恭恭敬敬的一礼,再度对中都赠粮和方才解惑之举表示感谢,他的声音温润而谦逊:“丘曾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今日果然如此,多谢赵大夫教诲,让丘又明白了一件事情,大夫对天文颇有心得矣!”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起源很早。早在唐尧之时,就“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火正”这一职务也是为了观察大火星以确定四季和节气而设立的。到了商周时,天文渐渐和巫祝分离,成为天子和诸侯正式的官职。
观日之法自然也在其中,孔子下意识地觉得赵无恤应该是对这方面有所研究的。
听了孔子的话后,赵无恤心中不免一动,脱口而出道:
“也是一时侥幸罢了,无恤也就这么一点长处,见到什么不懂的事情喜欢往深处想。赵氏先祖崇尚太阳,家主也多次被人比作太阳,所以我幼时观察后就有了一些思索和领悟。”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嬴姓一族从少昊开始,本来就喜欢仰望追逐太阳,赵氏还把她绣到了旗帜上,出一个观日悟道的子孙也实属寻常,大家都信了。
无恤话音一转道:“然而我方才所说的,也只是浅显的观点,对与错却无从证明,若是有人能测量出日与地的距离,那才能彻底解开这个谜团。”
“日地距离!?”
不独孔子及颜回愕然,连坐于上首的柳下季也被惊到了。
太阳,那仿佛是天帝之眼,凌驾于万物的神物,如何能以人力测量之?
孔子道:“《易》云,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相著名莫大乎日月。丘年少时跟随周室大夫苌弘学习天文、地理,也曾好奇过日有多远,天有多高,却从未想过要真去测量他们的距离,大夫此说,实在是引人深思。”
作为子产“天道远,人道弥”的信奉者,“敬鬼神而远之”的自然神论者,孔子对太阳虽然敬畏,却并未视为神圣不可揣测之物,也算是这时代比较进步的学说。
倒是好奇心极重的颜渊目光炯炯地问道:“子贡曾言,大夫在晋国时有一计吏名侨,掌握着神奇的周髀数字,用不同寻常的算术法则来计算。莫非已经能达到夫天可不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这种经天纬地的境界了?”
赵无恤目光转向颜回,他知道这位眉直眼阔,神情朴实可亲的二十余岁青年是孔子唯一的入室弟子,被孔子称赞为“敏于事而慎于言”。
赵无恤认为已经极为聪明的子贡也曾无奈地称之为“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也就是说子贡学习时闻一而知二,颜回则是恐怖的闻一知十,甚至连孔子都对子贡说过:“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承认连自己都不如颜回。
总之,这是个学霸型的人物,如今是孔子之学最有希望的接班人,据说他对天文地理都有所涉猎,特点是好学和聪慧,不管什么都喜欢往脑袋里装。但因为为人低调却不显山不露水,并且不打算为政,一心侍奉孔子和研究学问。
颜回的目光里带着好奇,他已经被赵无恤的这番说辞吸引了注意力。
无恤答道:“尚未,不过无恤相信若是有人能继续发扬此道,迟早有一天能实现!”
面对赵无恤提出的测日地距离长短,颜回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而孔子却另有所思。
他笑着说道:“先君昭公之时,丘曾经被先君赐予一乘车,两匹马,一竖子侍奉,在孟氏庶子阔陪伴下入周室问礼。我在周室遇到了老子,向其求学请教,即将告辞离去时老子这样对我说……”
“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会濒临死亡,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会危及其身。子泰大夫欲通晓天地,洞察博览一切,对老子这句话怎么看?”
这不是孔子自己的观点,而是转述老子的看法。
赵无恤摇头道:“老子避世,他和孤竹国的公子伯夷、叔齐,还有孔子的弟子子皙一样,是一位狷者,提倡大隐,大愚。”
“然也,子泰大夫可谓知老子其人矣,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能走。会跑的可以用网捕获,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垂钓,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的行踪轨迹,无从琢磨,老子的学问和为人就如同一条入云之龙。”
“既然如此,那孔子以为,这世上能有几条龙?老子的行迹和做法不是常人能效仿的。多数人还是需要为衣食住行发愁的鸟、鱼、兽,所以老子的说法小子不完全认可。这世上的事就像今天的两小儿辩日一样,越辩越明,而不是自愚不去了解就能逃避的。我想,百年千年后,非但日地之距能测,天之大,地之广,海之深,河之源,太阳为何东升西落,人为何生老病死,总有一天能一一知晓。凡此种种,我称之为……”
“格物致知之道!”
“格物致知?”众人肃然,等待着赵无恤解释这个听上去颇有深意的词。
阁楼的凉台上,赵无恤对孔丘,颜回,还有柳下季侃侃而谈道:
“人生在世,作为万物之灵长,自然应该知道万物之本末始终,才能加以利用造福万民。让无恤打个比方罢,古时候,燧人氏上观星辰,下察五木创造出了火,这就是格物致知。”
“之后,包牺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他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山脉水势,或取法于自身,或领悟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天地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这也是格物致知!”
“包牺氏死后数百年,神农氏兴起,他尝遍百草,观察万物的生长特点,于是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创造许多器具,以便教导人民耕种和除草,使天下增加粮食,这还是格物致知。”
赵无恤这番言论层序递进,逻辑严密,还迎合了孔子及其门徒好法古之圣王的习惯,说服力极强。
于是他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所以,格物致知除了能洞悉万物生长、兴盛、衰亡的道理外,还可以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善哉!今日方知格物致知之妙!”无恤一席话后,孔子沉默片刻后,首先发出了赞同的声音。(未完待续。)
PS:感谢书友惟爱灵伊 ,迅浪 ,九天炎羽 ,我只爱中国 ,飞龙大哥的打赏!感谢各位的月票,恭喜书友我只爱中国 成为本书舵主!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月票!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