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歌谣
作者:郁雨竹 更新:2022-11-01 16:43
最快更新魏晋干饭人最新章节!
车队进入西平时,已经是一旬之后了,这里气候比洛阳要暖和些,因为去年冬天热火朝天的播种,这会儿道路两边的田野上全是高高撑着的小麦。
从进入豫州开始,赵奕就为这里的勃勃生机所震惊,这和洛阳的景象相差太大了。
路上走着的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那种带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赵奕已经很多年没看到过了。
记忆中,只有小时候偶尔会从一些人脸上看到。
但现在,豫州的绝大多数人都如此,从他们身上,他感受到似春天一样的勃勃生机。
两边田地还有许多荒着,但也耕种了许多,长着他认得出来的小麦、粟、高粱和豆,叫不出来的也有许多。
而进入西平,震惊成了震撼。
只见目之所及的田野,绝大多数都是绿油油的一片,高高低低长着小麦、粟、豆和高粱。
这时候,田里也站了人,正拿着木桶往里挑肥撒肥,看到有军队经过,他们不似洛阳的百姓那样慌张惊恐,而是扭头看了一眼,待看到他们队伍中的旗帜,更是露出笑容。
还有半大孩子从田里冲到路旁,光脚踩着草地跟着他们的车队跑,嘴里唱着歌谣,“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苕,寇贼消。鸱苕翩翩,怖杀人。”
赵奕正好奇,又听孩子们嘻嘻哈哈地唱道:“西平铁骑,横行天下。西平威凤,寇贼消。威凤煌煌,怖杀人!”
赵奕脸色微变,不由地看向耿荣,“这唱的是三妹妹?”
耿荣点头,“是女郎和西平赵家军。”
“直接将三妹妹比作凤凰,若传出去,岂不惹人非议?”
耿荣不在意的道:“这是民间孩童唱着玩儿的,谁会当真?何况,就是传出去了又如何,如今我们女郎还需害怕谁?”
西平是最安全的地方,既然赵淞和赵氏让此童谣在西平流传,那就说明这事利大于弊。
这种事哪儿需要到他们担忧?
赵奕无言以对。
孩子们簇拥着车队一路唱着回西平城,等靠近县城了,见他们不去县城,而是要转弯去赵氏邬堡,胆子大的孩子就大声问道:“你们是赵家人吗?”
赵奕骑在马上居高临下的看了眼跟着他们不愿散去的孩子,点了点头,“是。”
孩子们哇的一声,兴奋起来,叽叽喳喳的问道:“公子也姓赵吗?”
得到肯定答复后就问道:“那公子可是跟着女郎做事?”
“公子可需要随从吗,我可以给你当随从。”
“我也可,我不要钱。”
“我也不要,只要以后能见到女郎就行。”
女郎,几乎已经快成了赵含章在西平的代名词。
耿荣见他们越说越兴奋,都快要扒拉马车了,便连忙挥手驱赶他们,“去去去,好好回学堂里念书去,做什么随从,要想见女郎,好好学本事,待女郎回西平,自能见到。”
“我们笨,识字艰难,实在是读不下去,倒是做随从还可能。”
这世上,有聪明的人,也有愚笨的人,而这个时代的文字实在是太难认了,一般聪明的人都需要很艰难的学习。
而一般不聪明的人,就很难学得下去,学堂便会建议他们只学一些常规用字,然后着重去学手艺。
比如种地。
没错,种地也是一项手艺,于是孩子们的家长便在他们上这堂课时把孩子领回家,挥着鞭子让他们在自家地里学习,所有的问题他们都可以回答。
和以前他们稀里湖涂跟着长辈种地,一直到成年,长辈离去才慢慢掌握种地的精髓不一样,如今西平十岁左右的孩子都能背得出来二十四节气,并对着农时背出种地需要做的事。
有很多的东西,连他们的父母都不知道呢,可算让他们长了见识。
话题拉回来,被耿荣拒绝的孩子们停下脚步,只能在原地用力蹦着和赵奕挥手,“公子,你若要随从,一定记得要来选我呀,我很便宜的,也学了很多东西了。”
耿荣和赵奕道:“奕公子不要往心里去,您要选随从,可以去学堂里选,不过得准备多一些钱。”
“为什么?”
“因为要从学堂里要人,须得把他们这些年的束脩花销全都结算才行,”耿荣道:“这是去年女郎出的新规,就是为了让学堂里的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出路,而且学堂出来的人绝对不能签死契为奴,只能签雇人的活契。”
虽然到洛阳后耿荣和赵奕没有交集,但他却隐约听到一些传闻,何况他是西平人,父亲曾是西平县主簿,对于赵氏嫡支两房的争斗,他也是听说过一些的。
他怕赵奕惹出祸端来,到时候给女郎添麻烦就不好了,因此叮嘱道:“在豫州,女郎的命令便是律法,凡是在此范围内,所有人都要听从女郎命令,就连坞堡里的五太爷和七太爷也不能例外。”
赵奕嵴背一僵,他知道赵含章今非昔比,却不知她在豫州的影响力竟如此大。
连五叔祖都要听从于她,难怪祖父会一退再退,甚至绝口不再提族长继位之事。
赵奕还在想,他们一行人进入坞堡。
赵奕看着繁华的坞堡,一时有些恍忽。
他都多久没看到如此繁华的景象了?
坞堡内的道路不是很宽,只能容三辆马车并驾,所以路上只有两条车道,剩下的位置是给马和行人通过。
和坊市分开的洛阳不同,在这里,前为商铺,后为居所,赵奕回过三次坞堡,在他记忆里,虽然房子的前面可以做商铺,但真正用上的人家不多。
坞堡里的人还是多以耕种为生。
但现在,道路两边前面的门都打开了,里面琳琅满目,什么商品都有,买东西的客人也很多。
骑马经过,他还能听到里面的人在大声地讨价还价,有些人的口音一听就不是豫州的。
耿荣将他们送到老宅便离开。
赵长舆在的时候,他们这一房就没分家,一直叫着大房二房,但其实他们的老宅也没分开。
车队进入西平时,已经是一旬之后了,这里气候比洛阳要暖和些,因为去年冬天热火朝天的播种,这会儿道路两边的田野上全是高高撑着的小麦。
从进入豫州开始,赵奕就为这里的勃勃生机所震惊,这和洛阳的景象相差太大了。
路上走着的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那种带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赵奕已经很多年没看到过了。
记忆中,只有小时候偶尔会从一些人脸上看到。
但现在,豫州的绝大多数人都如此,从他们身上,他感受到似春天一样的勃勃生机。
两边田地还有许多荒着,但也耕种了许多,长着他认得出来的小麦、粟、高粱和豆,叫不出来的也有许多。
而进入西平,震惊成了震撼。
只见目之所及的田野,绝大多数都是绿油油的一片,高高低低长着小麦、粟、豆和高粱。
这时候,田里也站了人,正拿着木桶往里挑肥撒肥,看到有军队经过,他们不似洛阳的百姓那样慌张惊恐,而是扭头看了一眼,待看到他们队伍中的旗帜,更是露出笑容。
还有半大孩子从田里冲到路旁,光脚踩着草地跟着他们的车队跑,嘴里唱着歌谣,“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苕,寇贼消。鸱苕翩翩,怖杀人。”
赵奕正好奇,又听孩子们嘻嘻哈哈地唱道:“西平铁骑,横行天下。西平威凤,寇贼消。威凤煌煌,怖杀人!”
赵奕脸色微变,不由地看向耿荣,“这唱的是三妹妹?”
耿荣点头,“是女郎和西平赵家军。”
“直接将三妹妹比作凤凰,若传出去,岂不惹人非议?”
耿荣不在意的道:“这是民间孩童唱着玩儿的,谁会当真?何况,就是传出去了又如何,如今我们女郎还需害怕谁?”
西平是最安全的地方,既然赵淞和赵氏让此童谣在西平流传,那就说明这事利大于弊。
这种事哪儿需要到他们担忧?
赵奕无言以对。
孩子们簇拥着车队一路唱着回西平城,等靠近县城了,见他们不去县城,而是要转弯去赵氏邬堡,胆子大的孩子就大声问道:“你们是赵家人吗?”
赵奕骑在马上居高临下的看了眼跟着他们不愿散去的孩子,点了点头,“是。”
孩子们哇的一声,兴奋起来,叽叽喳喳的问道:“公子也姓赵吗?”
得到肯定答复后就问道:“那公子可是跟着女郎做事?”
“公子可需要随从吗,我可以给你当随从。”
“我也可,我不要钱。”
“我也不要,只要以后能见到女郎就行。”
女郎,几乎已经快成了赵含章在西平的代名词。
耿荣见他们越说越兴奋,都快要扒拉马车了,便连忙挥手驱赶他们,“去去去,好好回学堂里念书去,做什么随从,要想见女郎,好好学本事,待女郎回西平,自能见到。”
“我们笨,识字艰难,实在是读不下去,倒是做随从还可能。”
这世上,有聪明的人,也有愚笨的人,而这个时代的文字实在是太难认了,一般聪明的人都需要很艰难的学习。
而一般不聪明的人,就很难学得下去,学堂便会建议他们只学一些常规用字,然后着重去学手艺。
比如种地。
没错,种地也是一项手艺,于是孩子们的家长便在他们上这堂课时把孩子领回家,挥着鞭子让他们在自家地里学习,所有的问题他们都可以回答。
和以前他们稀里湖涂跟着长辈种地,一直到成年,长辈离去才慢慢掌握种地的精髓不一样,如今西平十岁左右的孩子都能背得出来二十四节气,并对着农时背出种地需要做的事。
有很多的东西,连他们的父母都不知道呢,可算让他们长了见识。
话题拉回来,被耿荣拒绝的孩子们停下脚步,只能在原地用力蹦着和赵奕挥手,“公子,你若要随从,一定记得要来选我呀,我很便宜的,也学了很多东西了。”
耿荣和赵奕道:“奕公子不要往心里去,您要选随从,可以去学堂里选,不过得准备多一些钱。”
“为什么?”
“因为要从学堂里要人,须得把他们这些年的束脩花销全都结算才行,”耿荣道:“这是去年女郎出的新规,就是为了让学堂里的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出路,而且学堂出来的人绝对不能签死契为奴,只能签雇人的活契。”
虽然到洛阳后耿荣和赵奕没有交集,但他却隐约听到一些传闻,何况他是西平人,父亲曾是西平县主簿,对于赵氏嫡支两房的争斗,他也是听说过一些的。
他怕赵奕惹出祸端来,到时候给女郎添麻烦就不好了,因此叮嘱道:“在豫州,女郎的命令便是律法,凡是在此范围内,所有人都要听从女郎命令,就连坞堡里的五太爷和七太爷也不能例外。”
赵奕嵴背一僵,他知道赵含章今非昔比,却不知她在豫州的影响力竟如此大。
连五叔祖都要听从于她,难怪祖父会一退再退,甚至绝口不再提族长继位之事。
赵奕还在想,他们一行人进入坞堡。
赵奕看着繁华的坞堡,一时有些恍忽。
他都多久没看到如此繁华的景象了?
坞堡内的道路不是很宽,只能容三辆马车并驾,所以路上只有两条车道,剩下的位置是给马和行人通过。
和坊市分开的洛阳不同,在这里,前为商铺,后为居所,赵奕回过三次坞堡,在他记忆里,虽然房子的前面可以做商铺,但真正用上的人家不多。
坞堡里的人还是多以耕种为生。
但现在,道路两边前面的门都打开了,里面琳琅满目,什么商品都有,买东西的客人也很多。
骑马经过,他还能听到里面的人在大声地讨价还价,有些人的口音一听就不是豫州的。
耿荣将他们送到老宅便离开。
赵长舆在的时候,他们这一房就没分家,一直叫着大房二房,但其实他们的老宅也没分开。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