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开设学宫
作者:九月零五    更新:2022-02-11 19:25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学塾中传来熟悉的念诗声。
  诗经所著述的,是春秋战国之时,各地歌谣。
  在其未成书之前,并不是说这些歌谣就不存在了,采诗官将这些歌谣记录下来之前,各地的孩童就已经朗朗上口。
  就连徐灵这首诗,也早已远传,被采诗官登录在册。
  徐灵正好将之拿来,作为孩童开蒙之用。
  诗经贴合当前用语习惯,理解起来更为容易。
  徐灵开设学塾,希望能提高教育水平,但是效果并不算特别理想。
  “此学堂多少人?”
  负责接待的大学院中卿辟生一旁答道:“这座学塾共有十岁以下学生八十七人。”
  位于泊都东北角的这座学塾,已经是所有学塾中规模较大,人数较多,条件较好的学塾了。
  这样一个学塾也只得八十七人正在就学。
  可想而知其他地方的学塾情况有多恶劣。
  在春秋时代,知识仍旧是垄断资源,谁家有几本书都是贵族了,而来学塾求学的大多是黎庶,贵族怎么愿意教这些黎庶呢。
  在这座学塾教书的两个教师,对于教学之事,也颇不上心,只是让学生跟着念,至于其中寓意一概不讲,当然也可能是自己都不懂。
  徐灵没有在这种问题上问责辟生,这种情况不是负责人的错,相反辟生做过许多的措施希望能够扩大学塾的影响力,但是都不理想。
  倒不如说学塾能发展到如今的水平,辟生功不可没。
  “来就学的还是太少。”
  辟生苦着脸说道:“大部分也只读的一年,还是冲着免费,管饭来的,等到第二年要收二十文钱,那些读过一年的孩子也都不来了。”
  “只是二十文也不肯交?”
  “君上有所不知,这学塾本意虽好,但是一个孩子在此地读书之后,却并没有什么作用,既不能多收获几石粮食,也不能去做个官吏,对黎庶来说回去了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并无改变。”
  徐灵一手扶额,这种事情倒是他的疏忽了。
  他单是知道读书有用,却不能给出配套的后续进阶之路。
  后世人热衷读书,还不是因为科举,读书能够做官,鲤鱼跃龙门么。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并非虚言。
  而在此时,识字未成风尚,即使徐灵大力宣传,也很少有父母将孩子送入私塾,有这个时间,帮着家人做做杂活,不是更好。
  又有许多人家,不知识字的好处,即使读过一年书,又有什么作用呢?还不是回去种地。能稍微有些学问的都是贵族了,能够有自己的著述的,已经是了不得的人物。这些贵族自然是不愿意将知识流传出去,黎庶大字不识,也不知其中奥秘,对其也很排斥。
  灵国身处偏远,士子不多,学风单薄,这不是一时能够扭转的。
  “还有一个问题,学塾中虽然规定了课程,但多数教师能力不足,也只好懂什么教什么。”
  辟生无奈的看着正在带学生念诗歌的,摇头晃脑的老学究。
  就这已经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了。
  更不要说能够全盘执行徐灵计划的人才,那是根本不存在的,除非辟生自己亲自上阵教学,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事务要处理,总不能真做个教书先生。
  “必须招募合格的教师。”
  徐灵这次来考察私塾,颇为失望。
  即使是私塾中授课的教师,水准也不如人意,能指望学习的学生,有什么作为?
  教育的根本,在于良师。
  此次的考察,主要问题就在于没有好老师。
  说来也简单,就算是贵族里,能接受教育的也没有多少,而灵国十几年前还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家,能有什么精力搞学问?
  如今各行各业都需要人,也抽不出太多的人手。
  灵国可是有上百座的学塾。
  这样平摊下来,所需的耗费惊人。
  之前徐灵咬牙给出了天价教育经费,如今看来还是有些不足。
  “再拨五千万,寡人要建立学宫。”
  学宫?
  辟生对这个词有些疑惑,难道是更大的学塾?
  徐灵要仿造的正是稷下学官。
  说白了就是官办的高等学府。
  这种学府的意义,和储才院,大学院完全不同。
  历史上,在春秋战国之时,不乏有官方的学宫。
  稷下学官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
  学宫说白了是各方学派交流的地方,当时稷下学官名噪一时,无数的士子前去求学。
  也让齐国大为受益。
  这些学子最后都成为了齐国的助力。
  徐灵决意建立泊都学宫,是下了很大决心的。
  作为学术交流之地,必定要远离战乱,至少近年内,是不能再起战事了。
  而让天下的士子如何相信徐灵,又如何吸引他们来此,更是难题中的难题。
  徐灵将学宫的构想讲述给辟生。
  后者听的目眩神迷。
  最大的学术交流之地。
  畅所欲言的辩论。
  天下最优秀的学子。
  不用被任何意外所干扰,除了学术,教育别无其他。
  简直是一切致力于办学者的最终理想。
  辟生作为管理教育的主事,自然也不能抵抗这种诱惑。
  一般人在学塾中完成初等学业,有余力者进入学宫深造,而无余力者则作为受过通识教育的熟练工人加入各产业。
  教育体系,在现阶段还显得有些粗糙,主要在于灵国兴起太快,各项人才的需求都无法跟上步伐。
  前期投入甚大,算是建成了教育的基本建筑。
  但是其中的软件,仍旧短缺。
  徐灵的应对也很简单,就是砸钱。
  学宫将成为泊都最为豪华的建筑,也是最为显眼的建筑。
  任何入驻泊都学宫的学子,都享受最好的待遇,并且由官方发钱。
  物质上的保证只是基础。
  除了经费的不限量,更重要的是摈除藏私的风气。
  许多贵族将知识作为垄断。
  很多人苦于没有交流,只靠家族内的传承,自己苦学。
  而在学宫中,彻底抛弃门户之见。
  无论是谁,都要尽情讲述所学。
  每隔一段时间,学宫中都会延请给各学派的学术大师来讲学。
  不限人听讲。
  而徐灵也将开放一部分的知识,无偿给所有人。
  这些会是最为吸引这些求学士子的条件。
  要知道,很多人求学若渴,只是苦于没有途径。
  在徐灵的设想中,在泊都学宫求学的士子,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只要抽出时间,去灵国的学塾讲课。
  这样的话,学塾,学宫,二级体系,勉强就搭建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