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九章 回归代郡 下
作者:木林森444 更新:2022-02-09 00:05
,最快更新战国征途 !
一场战争下来,失败的一方固然是垂头丧气,面上无光,实力大陨,但胜利的一方同样也有一大堆麻烦的善后事情需要处理。因此高原也顾不得刚和妻妾们团聚,在回到代郡的第二天一早,就招集官员,对这一战进行总结。
尽管这一次战争代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共计歼灭了秦军约十五万,俘虏了秦军六万余人,又占领了大量的土地,但代军的伤亡同样也不小,阵亡的士兵达到七万余人,另有四千余士兵受伤致残,已经无法再从军作战了。另外还消耗了大量了粮食物资,财力物力。尽管这一战基本是在代郡的周边进行,但代郡还是征集了五十余万民役,以支援前线的战事,因此对代郡的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本来代郡的耕地就不多,难以完全自给自足,今年的田赋肯定不足,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来填补这个缺口。
不过这一仗对代郡来说,仍然还是收获巨大,到目前为此,代军实际占领的地区是燕国的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赵国的巨鹿郡、东阳郡,加上原有的领土,大体包括后来的河北省大部,山西北部、东部,內蒙古中南的部份地区,领土面积扩大了一倍有余,人口虽然还没有详细的统计,但估计应在四百到五百万之间,由其是燕国的广阳郡,也就是督亢之地,一直都是燕国最主要的产粮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赵国的巨鹿郡位于黄河下游,也是一片沃土,可以说只要治理得当,代郡的粮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因此在这一战之后,代郡的整体实力己经得了极大的提高,虽然还不如秦齐楚三国,但己经强于被秦国所灭的赵魏韩燕等国,完全可以和秦军抗衡。
不过因为这些土地都是新占领的,因此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稳定,委任地方官员,恢复当地秩序,制定税赋,完全纳入到代郡的统制体系中来,但在短时间不仅不能给代郡带来多少收益,相反还需要代郡支付相当的人力物力来恢复重建,但这只是一笔前期投资,一但等这些地方恢复了正常之后,代郡就可以开始坐收红利了。
好在是代郡为了这一场战争,做了数年的准备,确实积累了大量的物资和金钱,而且这一次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也不过只有五个多月,因此虽然消耗了相当多的物资钱财,但在府库中还有一定的富余,目前还能够支持下去。而新占领的这些地方并没有遭到大的破坏,人员流失也不大,重建起来也并不需要太多的财力物力,相反是人力的投入要大一些。主要是在被占领的这些地方,建立起有效的行政管理系统和军事力量。
另外在代郡的这六年时间里,代郡己经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行政体系制度和治国经验,并且也培养了一批有管理经验的中下层官员,因此在占领的地方建立行政管理系统到并不算十分困难,只要把这一套治国的经验制度复制到其他占领的地方就行了,再一个就是将军队进行重新划分。
宁戚等人己经开始为战后的恢复建设工作有几个初步的构想,也做了一些准备,并且确定了一些人选,只等高原来拍板决定。
其实在返回代郡的道路上,高原也曾想过战后的治理事务,并且大体有了三点设想:第一是对现有地区的重新划,按照现有的行政区域,目前代郡管辖的地区共有九个郡,分别是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巨鹿郡、东阳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
“郡”大体相当于后世的一个省的概念,但高原认为,虽然说自己现在的领土不算小,但要分成九个省级行政区域,还是显得多了一点,因为在另一时空里,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也不过将全国划分成三十六个郡,后来南征百越,北击匈奴,才又増设了四个郡,共计四十个郡。
现在自己这么点地盘,就划分成九个郡,当然是多了,会造成官员的人数过多,行政成本过大,行政效率降低等不利因素,因此应该将现在的九个郡进行一定的合并,减少到五到六个郡,才比较合适。
第二是迁都,现在代郡是高原的行政中心,也就相当于是都城,但代郡的位置过于偏北,远离中原地区,以前就这么一块地方,所以没有别的选择,而且随着领土面积的扩大,重心也在逐渐向南方偏移,如果还是以代郡为行政中心,显然就不适合了,不仅不利于代郡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以后的军事行动展开,因此有必要另选一个新的地方作为行政中心。
不过新的都城选在那里,高原一时还沒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目前自己占领的地区内,并没有规模特别大,适合于设立都城的城市,如果新选一块地方建都,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还要和大臣们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第三是北击辽东,彻底灭亡燕国,将燕国现在残余的辽东、辽西两郡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中。这一点是高原听说燕国派出使臣,来向自已讨要蓟京之后,做出的决定。
在战国七雄中,燕国是相对另类的一个,一方面燕国的历史最久,又是周室的最后一支,因此在燕人心里,往往以正统自居,瞧不起其他几国,但燕国偏偏又是七雄中最弱的一个,仅仅只是在燕昭王时期强大过几年,而且影响力也仅限于东方,最大的成绩也就是差一点灭了齐国;另一方面燕国是合纵中最不安定因素,由其是在早期的合纵中,燕国屡次背盟,导致合纵失败。而在战国后期,秦赵争雄,赵国位于秦燕之间,为燕国挡住了秦国的兵锋,按照唇亡齿寒的道理,燕国应当与赵国交好才对,但不知为何,燕国偏偏要与赵国为敌,毎一次赵秦大战之后,燕国都会出兵进攻赵国,结果每一次都被赵国打得大败,损兵丧地。而让人百思不解的是,如果燕国想扩大疆土,也应该去进攻一向不重武备的齐国才对,为什么偏偏要去遭惹公认兵锋最强的赵国。
不过高原懒得去研究燕国是什么心态,既然燕国是一个不安定因素,那么就尽早将这个不安定因素减除掉,永绝后患,才是最好的办法。正好大战之后,各国都要休整几年此会进入几年的安定期,不会有大规模的战争,正是彻底灭亡燕国,消除不安定因素的大好时机,而且现在燕国只剩下辽西、辽东两郡,己是衰弱之极,和其他国家也没有领土接壤,因此不会有国家来救援燕国。根本就不甘一击。
而听高原说了自己的这三点构想之后,宁戚道:“主公所说这三点,都是应当立刻施行之事,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两件事情,更为紧急,这两件事情如果不解决,主公所说的这三点,都难以行施。”
高原也怔了一怔,道:“还有那两件事情,这么着急吗?”
宁戚、申慎、耿忠三人互相看了一眼,宁戚笑道:“请主公先称王建国,然后再施行主公的那三点建议。”
高原听了之后,也不仅笑了起来,道:“我还以为是什么要紧的事情,原来是这两件事情。”
申慎正色道:“主公且不可以为这两件事情无关紧要,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今周室已亡,群雄无首,秦楚齐燕各国早已称王,而现在主公刚刚大胜秦军,现在已有彊域千里,带甲数十万,足以与秦楚齐并尊,而主公现在乃以武安君为尊号,实在是名不付实,而且对于我们设官封爵也多有不便,既然秦楚齐都己然称王,主公又为何不可称王。”
耿忠也道:“而称王必要建国,现在主公已拥九郡之地,区区一个代郡,己不足以为号,公文来往、布告公示,诏书政令等等也都有诸多不便,因此理当建立国号,以求名正言顺。”
高原点了点头,虽然他一向不在意这些虚名,但如果真的是众望所归,也不会拒绝称王建国,而且他也明白官员们的心里,封君虽然现在代郡仍然施行周制的士、大夫、卿三级官爵制度,而封君虽然要超于士、大夫、卿三级官爵之上,但仍然还是一个臣下的封号,更不用说秦国在封君上面还设了关内候、列候两个爵位,在名议上比封君更高,因此现在高原仍然还是用武安君的称号,当然是多有不更,同时也影响了代郡其他官员的晋升。虽然封君也好,封候也好,不过就是一个名号而己,但不是所有人都和高原一样,不在乎虚号。
另外高原也想到,以自己现在的实力,还有大败秦军的功绩,就是称个王也说得过去,既然大臣们都劝自巳称王,也就不便拒绝,而既然是称王,当然也就要建立国号,这样说起来也好听一些,因此也点了点头,道:“既然大家都这样认为,那就依大家的意见吧。”
三人听了,也都一阵欢喜,齐声道:“多谢主公。”
但高原想了一想,又道:“不过此事先不可声张,因为齐楚两国的使臣马上就要来到代郡,既然要结成三国同盟,那么称王之举,也就不能不顾他们的感受,先听听齐楚两国的态度再说,不要让他们觉得过于突然了。”
一场战争下来,失败的一方固然是垂头丧气,面上无光,实力大陨,但胜利的一方同样也有一大堆麻烦的善后事情需要处理。因此高原也顾不得刚和妻妾们团聚,在回到代郡的第二天一早,就招集官员,对这一战进行总结。
尽管这一次战争代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共计歼灭了秦军约十五万,俘虏了秦军六万余人,又占领了大量的土地,但代军的伤亡同样也不小,阵亡的士兵达到七万余人,另有四千余士兵受伤致残,已经无法再从军作战了。另外还消耗了大量了粮食物资,财力物力。尽管这一战基本是在代郡的周边进行,但代郡还是征集了五十余万民役,以支援前线的战事,因此对代郡的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本来代郡的耕地就不多,难以完全自给自足,今年的田赋肯定不足,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来填补这个缺口。
不过这一仗对代郡来说,仍然还是收获巨大,到目前为此,代军实际占领的地区是燕国的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赵国的巨鹿郡、东阳郡,加上原有的领土,大体包括后来的河北省大部,山西北部、东部,內蒙古中南的部份地区,领土面积扩大了一倍有余,人口虽然还没有详细的统计,但估计应在四百到五百万之间,由其是燕国的广阳郡,也就是督亢之地,一直都是燕国最主要的产粮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赵国的巨鹿郡位于黄河下游,也是一片沃土,可以说只要治理得当,代郡的粮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因此在这一战之后,代郡的整体实力己经得了极大的提高,虽然还不如秦齐楚三国,但己经强于被秦国所灭的赵魏韩燕等国,完全可以和秦军抗衡。
不过因为这些土地都是新占领的,因此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稳定,委任地方官员,恢复当地秩序,制定税赋,完全纳入到代郡的统制体系中来,但在短时间不仅不能给代郡带来多少收益,相反还需要代郡支付相当的人力物力来恢复重建,但这只是一笔前期投资,一但等这些地方恢复了正常之后,代郡就可以开始坐收红利了。
好在是代郡为了这一场战争,做了数年的准备,确实积累了大量的物资和金钱,而且这一次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也不过只有五个多月,因此虽然消耗了相当多的物资钱财,但在府库中还有一定的富余,目前还能够支持下去。而新占领的这些地方并没有遭到大的破坏,人员流失也不大,重建起来也并不需要太多的财力物力,相反是人力的投入要大一些。主要是在被占领的这些地方,建立起有效的行政管理系统和军事力量。
另外在代郡的这六年时间里,代郡己经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行政体系制度和治国经验,并且也培养了一批有管理经验的中下层官员,因此在占领的地方建立行政管理系统到并不算十分困难,只要把这一套治国的经验制度复制到其他占领的地方就行了,再一个就是将军队进行重新划分。
宁戚等人己经开始为战后的恢复建设工作有几个初步的构想,也做了一些准备,并且确定了一些人选,只等高原来拍板决定。
其实在返回代郡的道路上,高原也曾想过战后的治理事务,并且大体有了三点设想:第一是对现有地区的重新划,按照现有的行政区域,目前代郡管辖的地区共有九个郡,分别是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巨鹿郡、东阳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
“郡”大体相当于后世的一个省的概念,但高原认为,虽然说自己现在的领土不算小,但要分成九个省级行政区域,还是显得多了一点,因为在另一时空里,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也不过将全国划分成三十六个郡,后来南征百越,北击匈奴,才又増设了四个郡,共计四十个郡。
现在自己这么点地盘,就划分成九个郡,当然是多了,会造成官员的人数过多,行政成本过大,行政效率降低等不利因素,因此应该将现在的九个郡进行一定的合并,减少到五到六个郡,才比较合适。
第二是迁都,现在代郡是高原的行政中心,也就相当于是都城,但代郡的位置过于偏北,远离中原地区,以前就这么一块地方,所以没有别的选择,而且随着领土面积的扩大,重心也在逐渐向南方偏移,如果还是以代郡为行政中心,显然就不适合了,不仅不利于代郡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以后的军事行动展开,因此有必要另选一个新的地方作为行政中心。
不过新的都城选在那里,高原一时还沒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目前自己占领的地区内,并没有规模特别大,适合于设立都城的城市,如果新选一块地方建都,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还要和大臣们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第三是北击辽东,彻底灭亡燕国,将燕国现在残余的辽东、辽西两郡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中。这一点是高原听说燕国派出使臣,来向自已讨要蓟京之后,做出的决定。
在战国七雄中,燕国是相对另类的一个,一方面燕国的历史最久,又是周室的最后一支,因此在燕人心里,往往以正统自居,瞧不起其他几国,但燕国偏偏又是七雄中最弱的一个,仅仅只是在燕昭王时期强大过几年,而且影响力也仅限于东方,最大的成绩也就是差一点灭了齐国;另一方面燕国是合纵中最不安定因素,由其是在早期的合纵中,燕国屡次背盟,导致合纵失败。而在战国后期,秦赵争雄,赵国位于秦燕之间,为燕国挡住了秦国的兵锋,按照唇亡齿寒的道理,燕国应当与赵国交好才对,但不知为何,燕国偏偏要与赵国为敌,毎一次赵秦大战之后,燕国都会出兵进攻赵国,结果每一次都被赵国打得大败,损兵丧地。而让人百思不解的是,如果燕国想扩大疆土,也应该去进攻一向不重武备的齐国才对,为什么偏偏要去遭惹公认兵锋最强的赵国。
不过高原懒得去研究燕国是什么心态,既然燕国是一个不安定因素,那么就尽早将这个不安定因素减除掉,永绝后患,才是最好的办法。正好大战之后,各国都要休整几年此会进入几年的安定期,不会有大规模的战争,正是彻底灭亡燕国,消除不安定因素的大好时机,而且现在燕国只剩下辽西、辽东两郡,己是衰弱之极,和其他国家也没有领土接壤,因此不会有国家来救援燕国。根本就不甘一击。
而听高原说了自己的这三点构想之后,宁戚道:“主公所说这三点,都是应当立刻施行之事,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两件事情,更为紧急,这两件事情如果不解决,主公所说的这三点,都难以行施。”
高原也怔了一怔,道:“还有那两件事情,这么着急吗?”
宁戚、申慎、耿忠三人互相看了一眼,宁戚笑道:“请主公先称王建国,然后再施行主公的那三点建议。”
高原听了之后,也不仅笑了起来,道:“我还以为是什么要紧的事情,原来是这两件事情。”
申慎正色道:“主公且不可以为这两件事情无关紧要,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今周室已亡,群雄无首,秦楚齐燕各国早已称王,而现在主公刚刚大胜秦军,现在已有彊域千里,带甲数十万,足以与秦楚齐并尊,而主公现在乃以武安君为尊号,实在是名不付实,而且对于我们设官封爵也多有不便,既然秦楚齐都己然称王,主公又为何不可称王。”
耿忠也道:“而称王必要建国,现在主公已拥九郡之地,区区一个代郡,己不足以为号,公文来往、布告公示,诏书政令等等也都有诸多不便,因此理当建立国号,以求名正言顺。”
高原点了点头,虽然他一向不在意这些虚名,但如果真的是众望所归,也不会拒绝称王建国,而且他也明白官员们的心里,封君虽然现在代郡仍然施行周制的士、大夫、卿三级官爵制度,而封君虽然要超于士、大夫、卿三级官爵之上,但仍然还是一个臣下的封号,更不用说秦国在封君上面还设了关内候、列候两个爵位,在名议上比封君更高,因此现在高原仍然还是用武安君的称号,当然是多有不更,同时也影响了代郡其他官员的晋升。虽然封君也好,封候也好,不过就是一个名号而己,但不是所有人都和高原一样,不在乎虚号。
另外高原也想到,以自己现在的实力,还有大败秦军的功绩,就是称个王也说得过去,既然大臣们都劝自巳称王,也就不便拒绝,而既然是称王,当然也就要建立国号,这样说起来也好听一些,因此也点了点头,道:“既然大家都这样认为,那就依大家的意见吧。”
三人听了,也都一阵欢喜,齐声道:“多谢主公。”
但高原想了一想,又道:“不过此事先不可声张,因为齐楚两国的使臣马上就要来到代郡,既然要结成三国同盟,那么称王之举,也就不能不顾他们的感受,先听听齐楚两国的态度再说,不要让他们觉得过于突然了。”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