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与龙井
作者:周远廉    更新:2022-02-07 12:05
  施叔青送我一罐茶,是台湾产的“冻顶乌龙”。真好,甘醇芬芳,回味浓郁,我逢人就宣传。有一天在香港见到一位经常往来香港台湾之间的朋友,我又夸冻顶乌龙。他说:“你下次来香港我送你两瓶。”我说:“谢谢。”他说:“交换条件是你给我带些龙井来。我故乡在杭州,多年没喝过好龙井了。”我说:“照办。”
  茶叶中我最喜欢乌龙和龙井,这里还有点茶叶本身之外的原因。
  我曾误打误撞当了一回龙井专家。五十年代初,我和几个朋友去杭州旅行。正是谷雨那天,我们到了龙井。那时我刚学着写小说,认为写小说的人都会品茶,也就学着品茶,装作品茶,其实并没喝出茶叶的好处来。既然到了龙井,认为理所当然该到茶馆坐一下品上一杯,才够派头。便力主进茶馆品一杯。
  龙井茶馆的经营人员,全是和尚。我们落座之后,一位四十开外,身穿灰布僧袍、项挂念珠的法师就每人送上一玻璃杯淡黄色的茶水来。我问和尚:“多少钱一杯?”
  他说了个价钱,在当时是相当贵的。我便向玻璃杯看了一眼,只见每棵茶叶都竖着一芽,横着两叶,十分整齐好看。听说龙井以新茶为贵,就又随口问道:“这是新茶吗?”
  我话一出口,那和尚马上脸色大变,先向我尴尬地笑笑,又看看四周茶客,小声说:“施主是大法眼,您多包涵,多照应。”说完把放在桌上的茶又放回茶盘上,匆匆端进后室去了。我正莫名其妙,只见他又用瓷盘端来四个江西瓷的盖碗来,毕恭毕敬放在我们面前,悄声说:“今晨才炒出来。你尝尝新。”
  我打开碗盖一看,颜色变了,这次是一碗碧绿澄清的水,泡着许多片整齐细嫩的叶子,每棵却是一芽一叶。和尚等我看完,在一旁打个问讯:“施主先饮茶,等一等我领你参观龙井。”说完极恭敬地退了下去。我饮了一口茶,只觉涩、苦、甘、冽,确实不凡。
  坐了四、五十分钟,对了几次水,我们起身算帐,和尚拦住说:“我领您去看了龙井,再走不迟。”
  我们便由和尚领着到屋后,看到太湖石下的龙井。井口并不大,可是水很满。水面正中有一条金线,把一井水分作两半。和尚用水瓢把水搅乱,那线不见了。稍一平定,那条线又弯弯曲曲显现出来。虽然动摇蜿蜒,但井中两股水却绝不混淆,颇有泾渭分明之势。我们正看得出神,那和尚又捧过四包茶叶来说:“这点新茶请各位笑纳,作个纪念。多谢照顾我们的生意!”我要算茶钱,和尚怎么也不肯收,我只得感谢一阵,捧着茶叶下山。那几个朋友就再三追问我:“你与和尚打了什么机锋,为何和尚换了茶杯,又送茶叶,分文不取?”我说:“天机不可泄露。你们只落个便宜就够了,不要再问!”其实我自己也在暗叫奇怪!从此,我喝茶喝服了和尚的神话,就在朋友间传开了,当真有人买茶叶请作指导,我也毫不客气的指导一番。过了一年,我参加个什么会,恰好和浙江大学农学院的一位茶叶专家住在一起,我说起这件事,他听了大笑。他说龙井的规矩,过了谷雨,茶馆就不准再卖去年的陈茶了,要换新茶。再给客人上陈茶,算是欺客。新茶一下来,旧茶马上降价,仍按原价卖旧茶,则是蒙人,我问了一声:“是新茶吗?”和尚或者把我当作真是内行,怕我在茶客前公开揭穿他,所以极力对我笼络卖好,我不仅误打误撞就成了龙井专家,而且糊里糊涂与和尚连手骗了人!我当了几年假内行,见龙井就饮,慢慢的倒是真喜欢上龙井茶,只可惜后来不仅买不到一芽一叶的新旗枪,连好的旧茶在市面上也少见了。
  至于乌龙,我是在已故的老师张天翼先生那里开的蒙。也是五十年代,有人从福建来北京,送了他一罐锡罐装的乌龙,那时他还没结婚,就叫我和蒋牧良先生一道去尝鲜。他说乌龙是要作功夫茶来喝的,讲究起来,不仅茶要好,水要好,而且泡的技术也要好。据说以前有位官宦子弟,最喜喝乌龙,后来老子犯了事,家破人亡,连老婆也卖掉了,只落得沿街乞讨。过了些年,要饭要到潮州,来到个大茶庄前,恰好掌柜在,就给了他一碗饭菜。他说:“到你这宝号,我还要饭吗?请赏一杯茶吃!”掌柜随手倒了一杯茶给他。他笑笑说:“这么大的茶店只能拿出这下等茶吗?”掌柜听他口气不凡,立刻把那杯倒掉,叫人泡一杯最上等的乌龙来给这叫化子。这人双手捧杯,饮了一口,连说:“好茶,好茶,只是可惜了!”掌柜问:“有甚可惜?”他说:“可惜柜上无人会泡!”这掌柜也是好事之人,见他这话内行,忙说:“先生,怠慢了,请进来坐一会儿,我再叫人去泡!”便跑到后院,过了一会儿亲自捧出一壶茶来,倒给那人。那人喝了第一盅,拍手说:“好!”饮下第二盅,却抱头痛哭起来。
  掌柜奇怪地问:“你说这茶好,却又哭起来,什么道理?”
  那人说:“品这茶的滋味,只有我以前的妻子才能泡成这样,饮到此茶,我想起旧妻来了!”
  掌柜追问了他的身世后,拿出一锭银子赏给乞丐,打发他走后,连连唏嘘不已。原来掌柜这壶茶是他的姨太太泡的。这姨太太谈过自己身世,正是这人的前妻,从嫁过来就因会泡茶而得宠!
  几次想把这故事写成小说。因对功夫茶的知识比龙井还差,不敢动笔。天翼先生已作古。至今一喝乌龙,就想起他说这故事时那副绘声绘色的模样。他肚子里装了许多这等故事,不知为什么他都没写出来。
  1987.2.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