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7章 闹剧
作者:甲青 更新:2024-07-23 04:58
大汉的建兴十一年,同时也是魏国的青龙元年。
自从登基以来,曹叡就觉得自己从来没有顺心过。
所以他一直不太喜欢“太和”这个年号。
今年刚开春,摩坡(即后世河南平顶山郏县)有人见到有一条青龙从井中冲出,飞向天中不见。
同时天上传来第一声春雷,然后在大魏的土地上降起了甘霖。
此事在中原传得沸沸扬扬,很快就被人上报了朝廷。
曹叡览毕,问曰:“此何兆也?”
太史令出列曰:
“古有井田,所谓井中见龙,乃是‘见龙在田’;龙飞于天,可谓‘飞龙在天’。”
“此乃预示陛下登基以来,砥砺数载,终会有所成就。”
曹叡一听,不喜反悲。
大魏北有辽东与鲜卑,西有蜀寇,南有吴虏,即便是东面的大海,吴人与辽人亦常有船只往来。
真可谓是四面皆敌。
登基第一年吴虏就犯荆州。
第二年蜀人犯陇右。
然后鲜卑犯疆、辽东与吴虏暗中往来等等。
为了平息胡人之怒,不得不把田豫调离幽州。
然后又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了夺叔之位的公孙渊在辽东的地位,甚至还得给他加官晋爵。
接着又是石亭之战,又是萧关之战……
大魏空有九州之地,却被四方贼寇扰得不得安定。
更别说如今连凉州等地都被蜀寇夺了去。
外有强寇也就罢了,在内还有世家豪族掣肘。
想起这些年自己为了这个天下,左支右绌,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坐拥天下正中的堂堂天子,落到这等模样,说起来当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想是这么想,但说肯定是要说好话。
但见曹叡很是恰到好处地带了惊讶之色:“此话何解?”
“回陛下,所谓‘见龙在田’,乃是乾卦九二爻辞,乃是指陛下得登大宝之位。”
“只是井中似渊,又有潜龙勿用之意,乃是喻示陛下登大宝之后,当先留心于治道,不可让国事有轻动举。”
“只是这数载以来,陛下屡动刀兵之事,故这才导致诸事不顺。”
“幸好如今潜龙飞升于天,喻示大魏不顺已过,陛下可展心中之志。”
太史令一番解释,让曹叡脸面惭色:
“原来如此,今日吾方知昔日之错……”
听到君臣一番对话,朝堂上的不少大臣皆是对太史令侧目以对:
你特么的真会说!
石亭之战前,多少位将军又是上密信,又是力谏,就是想要劝阻陛下,下令不要让曹休轻易冒进。
最后终是没有劝成。
陇右之战前,多少位重臣又是上书,又是直言,就是想要劝陛下休养生息,不要轻启兵事。
最后陛下还是让曹真领大军征蜀。
两场大战下来,武皇帝和文皇帝积攒下来的底子败了个干净。
你终于站出来说当时那是潜龙勿用,见龙在田。
现在可以飞龙在天了……
蜀寇吞并凉州之后,大司马又亲自前往关中驻守,大魏这才安定了不到两年时间。
你现在又跟我们说要“飞龙在天”?
龙你阿母!
你怎么不上天?
诸位重臣看着曹叡与太史令的对话,神色木然。
曹叡见此,脸上有些挂不住,强笑道:
“诸卿对此有何看法?”
此时曹休与曹真皆亡,四位辅政大臣只剩下两个。
司马懿在外领军,留守洛阳的陈群成了重臣之首。
这个时候,他要第一个站出来,板着一副死人脸:捌戒仲文网
“陛下,前些年潜龙勿用,故大魏诸事艰难。如今天降飞龙在天祥瑞,正是上天喻示陛下励精图治。”
“龙飞于天,则行云布雨于四方,正如陛下内修政理,降恩百姓。为国者,当以民为基,而民则以衣食为本。”
“陛下若能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上之心,此所谓顺天知时,到时可坐而待贼人之衅也。”
你怎么吹祥瑞都无所谓,但想要钱要粮,那肯定是没有的。
石亭之战与萧关之战,已让中原现在有饥寒之忧,百姓有离心之患。
你要是再乱来,那可真就是逆天而行了。
曹叡登基这些年,屡次想要树立起自己的权威,皆是以失败告终。
原历史的魏明帝,可以一意孤行,对臣子提出的建议充耳不闻。
但现在的他,却不得不做出一副谦虚受教的模样。
不然的话,强敌环视之下,大魏君臣不能一心,只顾内耗,就怕贼人趁机而入。
真要到那个时候,曹氏只怕想要落个像山阳郡公的境地亦不可得啊!
“司公之教,吾自会铭记于心。但上天既降祥瑞,亦不可不有所动,以应天时……”
曹叡刚说到这里,尚书令陈矫、少府杨阜等人,立刻就欲起身。
“故吾欲改元,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哦,是改元啊,那没事了。
毕竟天降祥瑞嘛,改元那是应有之义。
“陛下英明!”
摩坡离洛阳不算太远,曹叡决定亲自去看看那口有青龙出没的井,最主要的还是祭拜了一番。
然后在二月宣布正式改元青龙,告知天下,大魏有青龙现世。
三月份的时候,这个消息传到吴国,被孙权在暗地里耻笑了一番。
天降祥瑞这种事情吧,懂得自然都懂。
当年苍梧还出现过凤凰呢!
曹丕称帝前有黄龙、白雉。
刘备称帝前,锦城附近也曾出现了黄龙。
谁还没玩过这一套?
所以孙权笑的不是降瑞,而是笑曹叡。
凡人主新登大宝,或国之将兴,出现的异像那才叫祥瑞。
以魏国如今这丧土失地,屡遭大败的局面,居然自称出现了异像。
也不知是有人在咒曹叡早死,好让魏国重立新主呢,还是觉得魏国国运不久,想要立新朝呢?
孙权一边暗笑,一边愉悦地接待了从辽东过来的使者。
虽然去年派出往辽东的使者,在回来的路上被魏人截杀,但终究是与辽东正式建立起了联系。
这不,今年刚一开春,辽东就派了使者过来,向吴国称臣。
公孙渊原本可是被曹叡封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如今背魏向吴,足以说明人心向背。
更重要的是,有了辽东,吴国就有了战马的来源。
吴大帝一高兴,于是决定封公孙渊为燕王,并大赦天下。
三月,吴大帝决定派遣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率领大军万人,携带金银财宝、奇珍异货及九锡,前往辽东。
一是为了显示册封仪式的隆重,二是为了能多运回些战马。
规模很大,规格也很大。
哪知这个决定遭到了所有朝臣的反对。
丞相顾雍劝道:
“公孙渊不过是派了使者过来称臣进贡,未曾对吴国有尺寸之功,陛下便如此厚待,未免宠之太过?”
“不若先派将士把辽东使臣送回去,多探口风,观其心意。日后我大吴北上伐贼,若是公孙渊当真能响应举兵,再封爵不迟。”
孙权不悦:
“公孙渊不远万里,派出使者,向吾称臣,其赤诚之心,昭然可鉴。如今厚待之,正是千金买骨之举。”
“若是薄之,以后谁人愿意向臣服于吴国?”
听到孙权这番话,群臣之首张昭发须皆张,猛然起身出列,大声道:
“辽东之地,不过一郡,更兼苦寒,公孙渊表面称臣,实领其地,我吴国又不能派遣官吏前往治之,赋税更不能收之分毫。”
“更兼公孙渊不过是害怕魏国讨伐辽东,所以这才不得已派人前来救援,称臣恐怕非其本意。”
“如果陛下这样也要以王爵封之,那以后有人再举郡入我吴国,且立功劳,陛下当以何谢之?”
张昭虽然年老,但脾气暴躁,性格刚直。
这一番话很不客气,让孙权有些恼怒:
“辽东已数次派人过来,公孙渊心意早已明了,怎么能说非其本意?张公这般,岂不是让天下人笑我吴国无容人之胸?”
张昭冷笑道:
“那敢问陛下,若是公孙渊改变主意,欲自明于魏,则我大吴太常、执金吾、将军皆不得返,天下人难道就不会耻笑吗?”
那公孙渊实不过一郡太守,却要吴国出动九卿之一的太常,位同九卿的执金吾,一齐去给他行册封王爵之礼仪。
这已经够天下人耻笑了。
孙权越发气盛,几乎就要与张昭在朝堂上吵了起来。
张昭却是丝毫不肯让步。
一个是五十多岁的君主,一个是七十多岁的老臣。
两人都算得上是老年人了,可是争辩起来,却如同年轻气盛的小伙子,面红耳赤。
双方僵持不下。
最后孙权怒气冲冲地站起来,按剑道:
“吴国的士人入宫就拜吾,出宫则拜君。吾对张公之敬重,亦是至矣!”
“吾自称为朕,亦有数载,然朝堂之上,百官面前,君仍是数次折辱于吾,难道真是要试试吾能忍到何时耶?”
此话一出,杀气顿生。
哪知张昭却是丝毫不惧,直视孙权:
“老臣虽知陛下不愿听老臣之言,但仍屡屡不识好歹进谏,实是因为当年太后临终前,呼老臣于床前,遗诏顾命,把陛下托付于老臣耳。”
说到最后,竟是泪流满面。
孙权差点吐血!
又来了!
朝堂之上,百官面前,谈起太后遗命,孙权除了把剑一扔,与张昭对泣,还能做什么?
张昭本以为孙权在朝堂上和自己哭过一回后,就已经回心转意了。
哪知孙权一转身回到宫里,直接就下诏令,仍按原计划派太常张弥和执金吾许晏前往辽东。
张昭闻知此事,顿时大怒,怨孙权不听自己之言,于是称疾不能上朝。
孙权大失面子之下,同样怨恨张昭这等丝毫不顾君王脸面的行为,于是派人用土把张家的大门封起来。
张昭更是丝毫不让步,同样在里头把大门也用土堵上。
既是君臣,又是师徒的两人,生生搞出了一场闹剧。
魏吴两国皆有闹剧,而凉州这边也没有闲着。
留守武威的关大将军和张大秘书就派人给远在敦煌的冯刺史送来了急信,要求尽早出兵居延泽和都野泽。
而前来送信的人也是大出冯刺史的意料之外。
一个是消失了好久的韩龙,一个是一直跟着赵广四处浪,去北方大漠胡人那里寻找合格战马的石苞。
“见过君侯。”
“不必拘礼。”
一位高手回到自己身边,让冯刺史很是高兴。
韩龙却是没有心情与冯刺史谈起重逢的心情,只见他面色有些焦虑地说道:
“君侯,并州那边可能有变。”
冯永脸色一凝:
“并州?”
并州就在河套的东边。
关中欲安,则必定河套,欲定河套,则避不开并州。
“不慌,先坐下来,喝口茶慢慢说。”
来到大汉这么多年,与千古妖相斗智斗勇,给世家挖过大坑,与三国名将对阵,走南闯北,冯刺史早已不是当年的毛头小子。
他先是屏退了所有下人,然后亲自给韩龙倒了一杯茶,冷静地说道。
同时还不忘示意石苞自己随意。
这里是他的临时住所,就在敦煌太守府边上的院子里,离张家也不远,很是方便。
石苞受宠若惊,连忙上前,先帮冯刺史倒了茶水,然后自己这才在最下方坐好。
“韩先生不是去了幽州么?”
“某是回了幽州,在那里呆了一年,然后又转道去了并州。”
“为何?”
“轲比能!”韩龙可能是赶得急,大口喝了一口茶,这才继续说道,“前些年,原护乌桓校尉田豫田国让,对胡人多有打压分化。”
“故幽州北边的轲比能多不能统合各部胡人,后来田国让被调离幽州,幽州刺史王雄王元伯,对胡人行安抚之策。”
“轲比能趁机吞并诸部族,势力大增。幸好并州的步度根,与轲比能有杀兄之仇。”
“去年步度根引诱轲比能所属泄归泥归降,让轲比能未能一统幽州北边胡人。”
这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但并州离凉州实在是太远,更别说是幽州。
而且还是草原胡人的消息,所以冯永对此根本是丝毫不知情。
轲比能时时想要重现檀石槐时代的鲜卑盛况,算是一个比较有雄心的鲜卑大人。
“轲比能统合胡人部族失败,对幽并二州的百姓来说,也算是好事吧?”
抛开立场不论,真要让轲比能统一草原诸部,那受苦的还是北方百姓。
“确实是好事,可是现在不一样了,这才是某前来寻君侯的原因。”
韩龙不由地压低了声音:
“轲比能此人,断非寻常之辈。他竟是不计步度根去年之举,想要引诱步度根依附,作乱并州……”
“君侯你想想,若是轲比能与步度根合流,则胡人只怕又要有檀石槐在时之患啊!”
自从登基以来,曹叡就觉得自己从来没有顺心过。
所以他一直不太喜欢“太和”这个年号。
今年刚开春,摩坡(即后世河南平顶山郏县)有人见到有一条青龙从井中冲出,飞向天中不见。
同时天上传来第一声春雷,然后在大魏的土地上降起了甘霖。
此事在中原传得沸沸扬扬,很快就被人上报了朝廷。
曹叡览毕,问曰:“此何兆也?”
太史令出列曰:
“古有井田,所谓井中见龙,乃是‘见龙在田’;龙飞于天,可谓‘飞龙在天’。”
“此乃预示陛下登基以来,砥砺数载,终会有所成就。”
曹叡一听,不喜反悲。
大魏北有辽东与鲜卑,西有蜀寇,南有吴虏,即便是东面的大海,吴人与辽人亦常有船只往来。
真可谓是四面皆敌。
登基第一年吴虏就犯荆州。
第二年蜀人犯陇右。
然后鲜卑犯疆、辽东与吴虏暗中往来等等。
为了平息胡人之怒,不得不把田豫调离幽州。
然后又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了夺叔之位的公孙渊在辽东的地位,甚至还得给他加官晋爵。
接着又是石亭之战,又是萧关之战……
大魏空有九州之地,却被四方贼寇扰得不得安定。
更别说如今连凉州等地都被蜀寇夺了去。
外有强寇也就罢了,在内还有世家豪族掣肘。
想起这些年自己为了这个天下,左支右绌,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坐拥天下正中的堂堂天子,落到这等模样,说起来当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想是这么想,但说肯定是要说好话。
但见曹叡很是恰到好处地带了惊讶之色:“此话何解?”
“回陛下,所谓‘见龙在田’,乃是乾卦九二爻辞,乃是指陛下得登大宝之位。”
“只是井中似渊,又有潜龙勿用之意,乃是喻示陛下登大宝之后,当先留心于治道,不可让国事有轻动举。”
“只是这数载以来,陛下屡动刀兵之事,故这才导致诸事不顺。”
“幸好如今潜龙飞升于天,喻示大魏不顺已过,陛下可展心中之志。”
太史令一番解释,让曹叡脸面惭色:
“原来如此,今日吾方知昔日之错……”
听到君臣一番对话,朝堂上的不少大臣皆是对太史令侧目以对:
你特么的真会说!
石亭之战前,多少位将军又是上密信,又是力谏,就是想要劝阻陛下,下令不要让曹休轻易冒进。
最后终是没有劝成。
陇右之战前,多少位重臣又是上书,又是直言,就是想要劝陛下休养生息,不要轻启兵事。
最后陛下还是让曹真领大军征蜀。
两场大战下来,武皇帝和文皇帝积攒下来的底子败了个干净。
你终于站出来说当时那是潜龙勿用,见龙在田。
现在可以飞龙在天了……
蜀寇吞并凉州之后,大司马又亲自前往关中驻守,大魏这才安定了不到两年时间。
你现在又跟我们说要“飞龙在天”?
龙你阿母!
你怎么不上天?
诸位重臣看着曹叡与太史令的对话,神色木然。
曹叡见此,脸上有些挂不住,强笑道:
“诸卿对此有何看法?”
此时曹休与曹真皆亡,四位辅政大臣只剩下两个。
司马懿在外领军,留守洛阳的陈群成了重臣之首。
这个时候,他要第一个站出来,板着一副死人脸:捌戒仲文网
“陛下,前些年潜龙勿用,故大魏诸事艰难。如今天降飞龙在天祥瑞,正是上天喻示陛下励精图治。”
“龙飞于天,则行云布雨于四方,正如陛下内修政理,降恩百姓。为国者,当以民为基,而民则以衣食为本。”
“陛下若能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上之心,此所谓顺天知时,到时可坐而待贼人之衅也。”
你怎么吹祥瑞都无所谓,但想要钱要粮,那肯定是没有的。
石亭之战与萧关之战,已让中原现在有饥寒之忧,百姓有离心之患。
你要是再乱来,那可真就是逆天而行了。
曹叡登基这些年,屡次想要树立起自己的权威,皆是以失败告终。
原历史的魏明帝,可以一意孤行,对臣子提出的建议充耳不闻。
但现在的他,却不得不做出一副谦虚受教的模样。
不然的话,强敌环视之下,大魏君臣不能一心,只顾内耗,就怕贼人趁机而入。
真要到那个时候,曹氏只怕想要落个像山阳郡公的境地亦不可得啊!
“司公之教,吾自会铭记于心。但上天既降祥瑞,亦不可不有所动,以应天时……”
曹叡刚说到这里,尚书令陈矫、少府杨阜等人,立刻就欲起身。
“故吾欲改元,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哦,是改元啊,那没事了。
毕竟天降祥瑞嘛,改元那是应有之义。
“陛下英明!”
摩坡离洛阳不算太远,曹叡决定亲自去看看那口有青龙出没的井,最主要的还是祭拜了一番。
然后在二月宣布正式改元青龙,告知天下,大魏有青龙现世。
三月份的时候,这个消息传到吴国,被孙权在暗地里耻笑了一番。
天降祥瑞这种事情吧,懂得自然都懂。
当年苍梧还出现过凤凰呢!
曹丕称帝前有黄龙、白雉。
刘备称帝前,锦城附近也曾出现了黄龙。
谁还没玩过这一套?
所以孙权笑的不是降瑞,而是笑曹叡。
凡人主新登大宝,或国之将兴,出现的异像那才叫祥瑞。
以魏国如今这丧土失地,屡遭大败的局面,居然自称出现了异像。
也不知是有人在咒曹叡早死,好让魏国重立新主呢,还是觉得魏国国运不久,想要立新朝呢?
孙权一边暗笑,一边愉悦地接待了从辽东过来的使者。
虽然去年派出往辽东的使者,在回来的路上被魏人截杀,但终究是与辽东正式建立起了联系。
这不,今年刚一开春,辽东就派了使者过来,向吴国称臣。
公孙渊原本可是被曹叡封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如今背魏向吴,足以说明人心向背。
更重要的是,有了辽东,吴国就有了战马的来源。
吴大帝一高兴,于是决定封公孙渊为燕王,并大赦天下。
三月,吴大帝决定派遣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率领大军万人,携带金银财宝、奇珍异货及九锡,前往辽东。
一是为了显示册封仪式的隆重,二是为了能多运回些战马。
规模很大,规格也很大。
哪知这个决定遭到了所有朝臣的反对。
丞相顾雍劝道:
“公孙渊不过是派了使者过来称臣进贡,未曾对吴国有尺寸之功,陛下便如此厚待,未免宠之太过?”
“不若先派将士把辽东使臣送回去,多探口风,观其心意。日后我大吴北上伐贼,若是公孙渊当真能响应举兵,再封爵不迟。”
孙权不悦:
“公孙渊不远万里,派出使者,向吾称臣,其赤诚之心,昭然可鉴。如今厚待之,正是千金买骨之举。”
“若是薄之,以后谁人愿意向臣服于吴国?”
听到孙权这番话,群臣之首张昭发须皆张,猛然起身出列,大声道:
“辽东之地,不过一郡,更兼苦寒,公孙渊表面称臣,实领其地,我吴国又不能派遣官吏前往治之,赋税更不能收之分毫。”
“更兼公孙渊不过是害怕魏国讨伐辽东,所以这才不得已派人前来救援,称臣恐怕非其本意。”
“如果陛下这样也要以王爵封之,那以后有人再举郡入我吴国,且立功劳,陛下当以何谢之?”
张昭虽然年老,但脾气暴躁,性格刚直。
这一番话很不客气,让孙权有些恼怒:
“辽东已数次派人过来,公孙渊心意早已明了,怎么能说非其本意?张公这般,岂不是让天下人笑我吴国无容人之胸?”
张昭冷笑道:
“那敢问陛下,若是公孙渊改变主意,欲自明于魏,则我大吴太常、执金吾、将军皆不得返,天下人难道就不会耻笑吗?”
那公孙渊实不过一郡太守,却要吴国出动九卿之一的太常,位同九卿的执金吾,一齐去给他行册封王爵之礼仪。
这已经够天下人耻笑了。
孙权越发气盛,几乎就要与张昭在朝堂上吵了起来。
张昭却是丝毫不肯让步。
一个是五十多岁的君主,一个是七十多岁的老臣。
两人都算得上是老年人了,可是争辩起来,却如同年轻气盛的小伙子,面红耳赤。
双方僵持不下。
最后孙权怒气冲冲地站起来,按剑道:
“吴国的士人入宫就拜吾,出宫则拜君。吾对张公之敬重,亦是至矣!”
“吾自称为朕,亦有数载,然朝堂之上,百官面前,君仍是数次折辱于吾,难道真是要试试吾能忍到何时耶?”
此话一出,杀气顿生。
哪知张昭却是丝毫不惧,直视孙权:
“老臣虽知陛下不愿听老臣之言,但仍屡屡不识好歹进谏,实是因为当年太后临终前,呼老臣于床前,遗诏顾命,把陛下托付于老臣耳。”
说到最后,竟是泪流满面。
孙权差点吐血!
又来了!
朝堂之上,百官面前,谈起太后遗命,孙权除了把剑一扔,与张昭对泣,还能做什么?
张昭本以为孙权在朝堂上和自己哭过一回后,就已经回心转意了。
哪知孙权一转身回到宫里,直接就下诏令,仍按原计划派太常张弥和执金吾许晏前往辽东。
张昭闻知此事,顿时大怒,怨孙权不听自己之言,于是称疾不能上朝。
孙权大失面子之下,同样怨恨张昭这等丝毫不顾君王脸面的行为,于是派人用土把张家的大门封起来。
张昭更是丝毫不让步,同样在里头把大门也用土堵上。
既是君臣,又是师徒的两人,生生搞出了一场闹剧。
魏吴两国皆有闹剧,而凉州这边也没有闲着。
留守武威的关大将军和张大秘书就派人给远在敦煌的冯刺史送来了急信,要求尽早出兵居延泽和都野泽。
而前来送信的人也是大出冯刺史的意料之外。
一个是消失了好久的韩龙,一个是一直跟着赵广四处浪,去北方大漠胡人那里寻找合格战马的石苞。
“见过君侯。”
“不必拘礼。”
一位高手回到自己身边,让冯刺史很是高兴。
韩龙却是没有心情与冯刺史谈起重逢的心情,只见他面色有些焦虑地说道:
“君侯,并州那边可能有变。”
冯永脸色一凝:
“并州?”
并州就在河套的东边。
关中欲安,则必定河套,欲定河套,则避不开并州。
“不慌,先坐下来,喝口茶慢慢说。”
来到大汉这么多年,与千古妖相斗智斗勇,给世家挖过大坑,与三国名将对阵,走南闯北,冯刺史早已不是当年的毛头小子。
他先是屏退了所有下人,然后亲自给韩龙倒了一杯茶,冷静地说道。
同时还不忘示意石苞自己随意。
这里是他的临时住所,就在敦煌太守府边上的院子里,离张家也不远,很是方便。
石苞受宠若惊,连忙上前,先帮冯刺史倒了茶水,然后自己这才在最下方坐好。
“韩先生不是去了幽州么?”
“某是回了幽州,在那里呆了一年,然后又转道去了并州。”
“为何?”
“轲比能!”韩龙可能是赶得急,大口喝了一口茶,这才继续说道,“前些年,原护乌桓校尉田豫田国让,对胡人多有打压分化。”
“故幽州北边的轲比能多不能统合各部胡人,后来田国让被调离幽州,幽州刺史王雄王元伯,对胡人行安抚之策。”
“轲比能趁机吞并诸部族,势力大增。幸好并州的步度根,与轲比能有杀兄之仇。”
“去年步度根引诱轲比能所属泄归泥归降,让轲比能未能一统幽州北边胡人。”
这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但并州离凉州实在是太远,更别说是幽州。
而且还是草原胡人的消息,所以冯永对此根本是丝毫不知情。
轲比能时时想要重现檀石槐时代的鲜卑盛况,算是一个比较有雄心的鲜卑大人。
“轲比能统合胡人部族失败,对幽并二州的百姓来说,也算是好事吧?”
抛开立场不论,真要让轲比能统一草原诸部,那受苦的还是北方百姓。
“确实是好事,可是现在不一样了,这才是某前来寻君侯的原因。”
韩龙不由地压低了声音:
“轲比能此人,断非寻常之辈。他竟是不计步度根去年之举,想要引诱步度根依附,作乱并州……”
“君侯你想想,若是轲比能与步度根合流,则胡人只怕又要有檀石槐在时之患啊!”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