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五章 庞相气得吐了血
作者:秋意重    更新:2022-02-03 19:50
  事情离奇归离奇。
  判案却是不能耽搁的。
  在得知程贺主动认罪后,昭仁帝便知这是一个稍纵即逝的好机会。
  他当机立断起驾去大理寺衙门,并同时派人请了大理寺衙门,京兆府尹衙门,翰林院院长,庞相等一众高官来共审。
  两个时辰内,所有接到旨意的人悉数到堂。
  昭仁帝坐于高堂上,大理寺衙门副官、京兆衙门府尹、翰林院院长、庞相等一众人分立两旁。
  程贺面若死灰地垂头跪在了正中。
  面对众人目的不一的审视目光,程贺口中喃喃地重复着:“一切都是我主导的,是因我与陈学士的私怨而起。我主动认错,我有罪,我甘愿接受惩罚。”
  “账本是我派人仿造的,用的是京城皓然书斋的文匠手艺,那偷了陈学士家里的贼,也是我让人收买安排的,事后捉拿那名贼人的京兆府尹小吏,同样是被我收买的。我让他们做了这一出戏,就是想引出陈学士府的账本。”
  “我可以将所有涉案人员的名字都告诉你们,你们只去一一查证便可知晓。”
  ……
  尽管早就被人告知过情况,一众官员仍旧没想到,程贺竟真的承认得一干二净。
  他们面面相觑地对视。
  京兆府的邱府尹是惊讶,大理寺衙门副官则面庞发白,翰林院院长悄悄松了一口气,庞相面庞依旧如古井无波,看不出一丝情绪。
  昭仁帝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当即下令将程贺口中的涉案人员都抓了回来。
  经过当堂审讯后,所有‘涉案人员’皆供认不讳。
  事情似乎‘真相大白’了。
  这一局面令在场官员都如在梦中。
  闹得满京城人人皆知的科举鬻题案,竟如此不费吹灰之力地解决了。
  他们不断偷觑着庞仲神色。
  们多少猜得出科举鬻题案的真相,是庞相为了夺得礼部与翰林院权势。
  程贺是庞相的门生兼得力助手。这件事必定是他替庞相策划的。
  如今程贺就要死了,事情也将要功亏一篑了,庞相竟然都毫无反应?
  不仅众人好奇这异常,昭仁帝也在看庞仲。
  他自然知道庞相这一番动作的最终目的。
  他也想过翻盘。
  只是庞相在朝堂经营多年,藏于暗处的势力非同小可,埋伏半年后骤然出手,真正是将他打了个措手不及。
  他都准备放弃陈学士这个心腹了。
  庞相居然认输了?
  为什么?
  他想到了程贺方才证词中,提到的‘蒋家二小姐收集的证据’,‘蒋奕文的一篇《问天》’与‘账本的破绽’,心下当即有了计较。
  看来这次又是这一对兄妹,出手替他解了围了。
  该赏!
  就凭能把他的陈学士保住,阻止庞仲控制整个礼部,再令程贺伏法认罪,让庞相失去重要的左膀右臂,蒋家这对兄妹就该重重有赏。
  在内心做了决定后,昭仁帝笑眯眯地看向庞仲:“庞相,程爱卿是您的学生。今番他承认污蔑陈学士与二十多名今科考生科举鬻题,造成严重恶果产生恶劣影响,您看当怎么判呢?”
  庞相如老僧入定,神色淡淡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何况程贺是知法犯法不容轻纵,请陛下只管按《大周律》判便是。”
  昭仁帝挑眉看着庞相,一抬宽大龙纹广袖:“既如此,那朕便按律来判了。”
  “礼部官员程贺知法犯法,污蔑翰林院官员与今科考生鬻题,罪行恶劣且造成巨大影响,其行恶劣其罪当诛,即刻押入大牢,明日午时于菜市口斩首示众。”
  “其余涉案人员按照罪行轻重,被判处鞭刑一百鞭,徭役十年,流放三千里路。”
  尽管早有预料,众人的心皆是一颤。
  斩首示众。
  程贺完了。
  扫视了一眼众人,昭仁帝冷然勾唇,继续朗声说到:“至于无辜被污清白的陈学士与二十余名考生,在大牢里吃了这么多苦,朝廷亦要给出相应补偿。”
  “陈学士被擢升一级,赏俸一千两。二十余名考生皆赏赐银两二百。”
  “其中三甲一名蒋奕文做出《问天》一文,实乃精彩之至,令人叹为观止。朕颇为欣赏。若此子能顺利通过殿试,朕便赏赐他四品翰林院院士一职。”
  人群中不知是谁轻轻吸了一口气。
  不是为陈学士的擢升或赏赐的银两。
  而是为蒋奕文的四品翰林院院士。
  四品,在大周官场并非很高的品级。
  但翰林院不同于别处。非状元不能入翰林。翰林是登阁拜相的捷径。
  大周开朝以来数任宰相,无一不是从翰林院熬起来的。
  否则庞相也不必如此忌惮陈学士。
  但要知道,身为陛下心腹的陈学士,在官场历练十几年后,如今才不过四品。
  蒋奕文竟一下得了四品。
  平步青云!
  宰相之选。
  但他们挑不出一句刺,实乃《问天》一文过于惊才艳艳,令不少半生苦读的老翰林,都叹为观止自愧不如。
  至于等蒋奕文殿试通过再兑现……
  以蒋奕文能当场写出《问天》的才华,会通不过殿试吗?
  不少人在恍惚与嫉妒中,竟不自觉怪罪起了程贺。
  若是没有他横生枝节,闹出这一通风波,蒋奕文顺顺利利当了状元,又怎会闹出《问天》一文,比他们节省了十几年的奋斗。
  昭仁帝却不管众人神情,又轻飘飘地抛出一句:“还有,朕也是喜好诗书的人,对《问天》一文颇为欣赏,所以朕决定从私库里,花十万两银子买下这片原迹,好生欣赏。”
  “不过你们也不必担心日后无缘欣赏佳作,朕会让人一字不漏地临摹一篇,刻在国子监门口的石碑上。”
  说罢他才朝众人一笑,转身甩袖离开。
  原地不少官员都听得愣住了,半晌才回过了神来。
  十万两银子。
  这是何等一笔巨款就不必说了。
  只凭这一篇文,蒋奕文便发了财。
  且陛下还生生抬高了《问天》的身价。
  尽管在民间受到了文人们的热烈追捧,《问天》一文最高也才喊到五万。
  这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十万两,能彻底将《问天》一文与蒋奕文抬到名留青史的高度。
  再加上被刻在国子监门口石碑上,这一回蒋奕文与《问天》是真正要千古流芳了。
  经过一回科举鬻题案,蒋奕文非但毫发无损,还发放异彩收获巨大,成为了庞相潜在对手。
  许多官员在离开时,都不由自主地瞥庞相一眼。
  也不知庞相看到这结果,会不会在心里后悔得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