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节 明国军民的准备(一)
作者:素罗汉 更新:2022-02-03 02:52
就在葡萄牙绅士们积极备战的同时,有一群大明绅士也在和他们的弗朗机同行做着同样的事。
莲花茎关闸脚下的码头上,白申明白老爷等十余位“进步”人士下了船。
话说自从有了莲花茎关闸之后,这一处十七世纪的原始海关,就和后世一样,逐渐在关闸内外形成了热闹的集市。
毕竟每天都有货物和日用品,以及粮食蔬菜和人口要通关,那么关闸上的兵爷自然是要花时间抽检一番的。这样一来,关闸背后自然就出现了供人等待歇脚的茶摊和牛马大棚。
然后渐渐地就有了一些小旅馆和民房以及鱼栏和菜场,再往后,连半掩门这种服务业中的战斗机也有了。
不过白老爷一行人今天来到关闸后,发现城门内外已经被军管,所有闲杂人等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士兵和大批穿着靛蓝号坎,帆布鞋,手持各种工具,光头戴着草帽的民工。
光头民工们此刻正在忙碌。他们迅速将一间间房屋推倒,然后把残骸用推车拉走,清理出城门前的空地。
这些违章建筑的拆迁速度很快,盖因其多数是用草木搭起来的临时棚子,其中质量最好的也无非是用砖石磊了地基的板房。所以民工们只用了一上午时间,就把关闸内外的所有建筑推平。
当白举人他们在午后来到莲花茎关闸时,这座低矮的城门楼,已经恢复了当年初建时的荒凉景象。除了关后的码头外,其余关前关后陆上一片白地。
随后,白举人他们在几个年轻军官的陪同下,登上了关闸。
在这之前,明廷是有在关闸设把总一员率官兵把守。而此刻的关闸上,把总和提着长枪的明兵已经不见踪影,换上的是穿着后世军装,手持步枪的新式军人。
城楼上视野开阔,能清晰地看到对面那个即将陷入战火的小岛。不过视野所及的范围内,目前除了一片静怡外,肉眼并不能观察到什么战争气氛。好在上城楼观景本来就是个过场节目,草草远眺完濠镜澳,再俯瞰一番拆迁后的白地,负责接待的肖参谋就把老爷们请下了城楼。
观摩团今天过来,当然不是看民工如何拆迁的。
对于即将到来的这场战争,“军事搭台,政治唱戏,展示软硬实力,震慑土著精英”这才是穿越众的预期目地。
来自未来的人,太明白“宣传”这个词的力量了。
既然下一步有意于广东,那么如何用宣传这种代价最小的手段来消弭土著的抵抗意志,这场战争就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就和之前曹某人轰轰烈烈从白鹅潭出海去剿灭刘香,从此广州人民知道了有位曹大帅一样,这一次是照猫画虎,属于更加大型的宣传活动。
至于小小的澳门......如果单从军事层面讲的话,穿越众是有很多办法秒下的。只不过那样一来,就白白浪费这次在家门口SHOW一把的机遇了。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今天的观摩团,以及近日出现在广州府民间的战争宣传。穿越众希望有条件的土著到时候都来看打仗,这样才能给闽粤地区的人民强化那个不能明说的暗示——慎重选边,他日朝廷不足持。
.......................
从关楼下来后,胸前别着资历章,穿着一身橄榄绿正规尉官服的肖参谋,微笑着示意参观团的老爷们往关后步行。
肖其乾肖参谋身材消瘦,白白净净,待人接物一脸春风,颇有接待经理的风范。然而此人看似平常,却是童生出身的正牌军官,目前隶属陆军参谋部,是陆军的“家生子”,前途无量。
话说“家生子”这个概念,其实早在夷州开拓时期,就广泛存在于穿越势力的各行各业中了。
一开始有了块地盘,就准备甩开膀子,狠狠种几年田然后出洞吊打各路妖魔鬼怪的穿越众,很快在日常生产中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没有基层干部。
挖土盖房子的民工被一船船送来,这些人三天就能上工,然而穿越众缺乏能看懂房屋建造图纸的工头。
笨手笨脚的青工,培训个把星期后,也能上手用木工机床切削原木。然而穿越众最缺乏的,是能看懂工艺文件的工段长、车间主任。
基层干部才是一个政权的骨架。
土共当年要不是在延安时期就大力培养基层干部,后来接盘哪有那么顺利。
这种在后世完全体验不到的困难,几乎要了雄心勃勃的穿越众老命......什么,连个包工头都找不到?不是说大学生多到去扫公厕了吗?
任何事情,在缺乏中间阶层骨干的情况下都无法推动起来,哪怕是拥有无穷财富和知识的穿越众——他们堆在库房的财富和藏在大脑的知识缺乏合适的人才链来变现。
最终被现实打了脸的某些人,只能老老实实从头开始,筚路蓝缕,手把手亲自培养基层干部。
这里所说的基层干部,自然也包括了军队的基层军官。
事实上比起别的行业来,军队对低级军官的需求更加迫切。穿越来的军事人才就那么几个,要训练一支人数不断增加的近代化军队,离开有文化的低级军官那是不可能的。
看着还在军校和小学里学习课程的那些“未来花骨朵”,情知远水不解近渴的穿越者们,于是不得将“师傅带徒弟”这种古老的培训方式捡了起来。
各行各业,包括军队在内,所有的穿越者在早期,都挑选出来了一些成年土著,以亲随和类似于勤务兵这样的身份带在身边,白天上班晚上亲自补课,真真是含辛茹苦言传身教,这才有了穿越势力第一批速成的社会骨干。
肖参谋也是这批人其中之一。
身为陆军司令韩小波身边最早的勤务兵之一,童生出身的肖其乾就是陆军里的“天子门生”。他不但根底硬,难得是学习能力也很强,短时间内掌握了诸多穿越众带来的新军事理论,是优秀的参谋型人才——这一点在眼下莽夫遍地的军队当中尤其珍贵。
这一次他被派来担任参观团向导,也是“上面”的培养之意。毕竟现在也没有驻外武官的位置,要提升优秀军官的综合能力,总要找一些方方面面的任务让他们做。
.................................
观摩团穿过城门,回到了明国一侧。这之后众人又沿着临时被夯实的煤渣路往北方走了不到半里路,便看到了今天的主要目标:战地医院。
战地医院是穿越众领先时代的独特产物。相比于大炮和军队,很多不懂军事的土著,其实更容易在后勤方面看出一支军队的虚实,而这正是穿越众组建观摩团的目地。
十七世纪地广人稀,原本离开关闸半里后,便是杂树林和灌木丛。现如今这些植被已经被清理干净,战地医院的位置就坐落在这里。
入目处首先是一片整齐的绿色帆布帐篷,以及荷枪实弹的卫兵。
帐篷很宽敞,总数大约有二十来座,被脚下的石灰线整齐地分成了四个方格。每一座帐篷按照后世习惯,门前都有一个白底大红色的十字图案。
当白申明白老爷踏进“医馆”后,他第一时间注意到是脚下。
白老爷上好的小水牛皮鞋此刻踩着的,是一层黑色毡布样的物事。不过说是布吧,此物却又微微发亮,其上仿似涂抹了桐油。
看到白老爷关注脚下,他身旁的肖参谋微微一笑科普道:“按照规定,为了防虫防潮,临时战地医院的地下都是先铺一层石灰,然后再铺上牛毛毡。此物轻便不说,还有隔水防虫的功用,是在厚纸两面覆了一层夷州出产的沥青。”
“嚯,如此说来,此物倒也可以上屋顶喽?”
白老爷不愧是做杂货生意的,一听牛毛毡轻便能防水,当即联想到了其他地方。
肖参谋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白老爷高明!台湾那边多雨潮湿,此物的用处,正经便是在屋顶!”
白老爷闻言满脸笑意,嘴上说着肖参谋谬赞,然而他心下已经决定,回头先进一批牛毛毡摆在自家铺子里卖一卖再说......
就在白老爷给自家找饭辙的当口,其余的老爷们却已经在这顶大帐篷里转悠起来。
由于还没有正式“接客”,所以帐篷里眼下只有两个穿着绿色长袍,戴着棉布口罩的男护士在整理器械和设备。亮晶晶的器械老爷们也看不懂,唯独能看懂的,大约就是地上摆放的两张移动式手术床了。
然而有句话说得好:无巧不成书。
就在老爷们有点无聊地时候,节目来了:一群民工抬着一个浑身血迹的工友从大路上跑了过来,老远就大声嚷嚷起来:“郎中郎中救命啊!有人被索条打啦!”
这一吵吵,原本显得安静的战地医院顿时犹如开水锅一般沸腾起来,进入了工作模式。
很快,几个听到喊声的男护士就从各自的帐篷里冲了出来,然后七手八脚将伤者抬上了床车,推进了帐篷。
看到战地医院居然顺利接纳了一个穷苦民工,参观团的老爷们这下纷纷来了精神。身为积极分子,大伙之前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夷州神医开膛破肚的能耐,今天看这阵势,弄不好就能亲眼见一见了?
下一刻,门帘打开,赤坎医院院长董强,带着一群男女学生走进了帐篷。
莲花茎关闸脚下的码头上,白申明白老爷等十余位“进步”人士下了船。
话说自从有了莲花茎关闸之后,这一处十七世纪的原始海关,就和后世一样,逐渐在关闸内外形成了热闹的集市。
毕竟每天都有货物和日用品,以及粮食蔬菜和人口要通关,那么关闸上的兵爷自然是要花时间抽检一番的。这样一来,关闸背后自然就出现了供人等待歇脚的茶摊和牛马大棚。
然后渐渐地就有了一些小旅馆和民房以及鱼栏和菜场,再往后,连半掩门这种服务业中的战斗机也有了。
不过白老爷一行人今天来到关闸后,发现城门内外已经被军管,所有闲杂人等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士兵和大批穿着靛蓝号坎,帆布鞋,手持各种工具,光头戴着草帽的民工。
光头民工们此刻正在忙碌。他们迅速将一间间房屋推倒,然后把残骸用推车拉走,清理出城门前的空地。
这些违章建筑的拆迁速度很快,盖因其多数是用草木搭起来的临时棚子,其中质量最好的也无非是用砖石磊了地基的板房。所以民工们只用了一上午时间,就把关闸内外的所有建筑推平。
当白举人他们在午后来到莲花茎关闸时,这座低矮的城门楼,已经恢复了当年初建时的荒凉景象。除了关后的码头外,其余关前关后陆上一片白地。
随后,白举人他们在几个年轻军官的陪同下,登上了关闸。
在这之前,明廷是有在关闸设把总一员率官兵把守。而此刻的关闸上,把总和提着长枪的明兵已经不见踪影,换上的是穿着后世军装,手持步枪的新式军人。
城楼上视野开阔,能清晰地看到对面那个即将陷入战火的小岛。不过视野所及的范围内,目前除了一片静怡外,肉眼并不能观察到什么战争气氛。好在上城楼观景本来就是个过场节目,草草远眺完濠镜澳,再俯瞰一番拆迁后的白地,负责接待的肖参谋就把老爷们请下了城楼。
观摩团今天过来,当然不是看民工如何拆迁的。
对于即将到来的这场战争,“军事搭台,政治唱戏,展示软硬实力,震慑土著精英”这才是穿越众的预期目地。
来自未来的人,太明白“宣传”这个词的力量了。
既然下一步有意于广东,那么如何用宣传这种代价最小的手段来消弭土著的抵抗意志,这场战争就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就和之前曹某人轰轰烈烈从白鹅潭出海去剿灭刘香,从此广州人民知道了有位曹大帅一样,这一次是照猫画虎,属于更加大型的宣传活动。
至于小小的澳门......如果单从军事层面讲的话,穿越众是有很多办法秒下的。只不过那样一来,就白白浪费这次在家门口SHOW一把的机遇了。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今天的观摩团,以及近日出现在广州府民间的战争宣传。穿越众希望有条件的土著到时候都来看打仗,这样才能给闽粤地区的人民强化那个不能明说的暗示——慎重选边,他日朝廷不足持。
.......................
从关楼下来后,胸前别着资历章,穿着一身橄榄绿正规尉官服的肖参谋,微笑着示意参观团的老爷们往关后步行。
肖其乾肖参谋身材消瘦,白白净净,待人接物一脸春风,颇有接待经理的风范。然而此人看似平常,却是童生出身的正牌军官,目前隶属陆军参谋部,是陆军的“家生子”,前途无量。
话说“家生子”这个概念,其实早在夷州开拓时期,就广泛存在于穿越势力的各行各业中了。
一开始有了块地盘,就准备甩开膀子,狠狠种几年田然后出洞吊打各路妖魔鬼怪的穿越众,很快在日常生产中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没有基层干部。
挖土盖房子的民工被一船船送来,这些人三天就能上工,然而穿越众缺乏能看懂房屋建造图纸的工头。
笨手笨脚的青工,培训个把星期后,也能上手用木工机床切削原木。然而穿越众最缺乏的,是能看懂工艺文件的工段长、车间主任。
基层干部才是一个政权的骨架。
土共当年要不是在延安时期就大力培养基层干部,后来接盘哪有那么顺利。
这种在后世完全体验不到的困难,几乎要了雄心勃勃的穿越众老命......什么,连个包工头都找不到?不是说大学生多到去扫公厕了吗?
任何事情,在缺乏中间阶层骨干的情况下都无法推动起来,哪怕是拥有无穷财富和知识的穿越众——他们堆在库房的财富和藏在大脑的知识缺乏合适的人才链来变现。
最终被现实打了脸的某些人,只能老老实实从头开始,筚路蓝缕,手把手亲自培养基层干部。
这里所说的基层干部,自然也包括了军队的基层军官。
事实上比起别的行业来,军队对低级军官的需求更加迫切。穿越来的军事人才就那么几个,要训练一支人数不断增加的近代化军队,离开有文化的低级军官那是不可能的。
看着还在军校和小学里学习课程的那些“未来花骨朵”,情知远水不解近渴的穿越者们,于是不得将“师傅带徒弟”这种古老的培训方式捡了起来。
各行各业,包括军队在内,所有的穿越者在早期,都挑选出来了一些成年土著,以亲随和类似于勤务兵这样的身份带在身边,白天上班晚上亲自补课,真真是含辛茹苦言传身教,这才有了穿越势力第一批速成的社会骨干。
肖参谋也是这批人其中之一。
身为陆军司令韩小波身边最早的勤务兵之一,童生出身的肖其乾就是陆军里的“天子门生”。他不但根底硬,难得是学习能力也很强,短时间内掌握了诸多穿越众带来的新军事理论,是优秀的参谋型人才——这一点在眼下莽夫遍地的军队当中尤其珍贵。
这一次他被派来担任参观团向导,也是“上面”的培养之意。毕竟现在也没有驻外武官的位置,要提升优秀军官的综合能力,总要找一些方方面面的任务让他们做。
.................................
观摩团穿过城门,回到了明国一侧。这之后众人又沿着临时被夯实的煤渣路往北方走了不到半里路,便看到了今天的主要目标:战地医院。
战地医院是穿越众领先时代的独特产物。相比于大炮和军队,很多不懂军事的土著,其实更容易在后勤方面看出一支军队的虚实,而这正是穿越众组建观摩团的目地。
十七世纪地广人稀,原本离开关闸半里后,便是杂树林和灌木丛。现如今这些植被已经被清理干净,战地医院的位置就坐落在这里。
入目处首先是一片整齐的绿色帆布帐篷,以及荷枪实弹的卫兵。
帐篷很宽敞,总数大约有二十来座,被脚下的石灰线整齐地分成了四个方格。每一座帐篷按照后世习惯,门前都有一个白底大红色的十字图案。
当白申明白老爷踏进“医馆”后,他第一时间注意到是脚下。
白老爷上好的小水牛皮鞋此刻踩着的,是一层黑色毡布样的物事。不过说是布吧,此物却又微微发亮,其上仿似涂抹了桐油。
看到白老爷关注脚下,他身旁的肖参谋微微一笑科普道:“按照规定,为了防虫防潮,临时战地医院的地下都是先铺一层石灰,然后再铺上牛毛毡。此物轻便不说,还有隔水防虫的功用,是在厚纸两面覆了一层夷州出产的沥青。”
“嚯,如此说来,此物倒也可以上屋顶喽?”
白老爷不愧是做杂货生意的,一听牛毛毡轻便能防水,当即联想到了其他地方。
肖参谋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白老爷高明!台湾那边多雨潮湿,此物的用处,正经便是在屋顶!”
白老爷闻言满脸笑意,嘴上说着肖参谋谬赞,然而他心下已经决定,回头先进一批牛毛毡摆在自家铺子里卖一卖再说......
就在白老爷给自家找饭辙的当口,其余的老爷们却已经在这顶大帐篷里转悠起来。
由于还没有正式“接客”,所以帐篷里眼下只有两个穿着绿色长袍,戴着棉布口罩的男护士在整理器械和设备。亮晶晶的器械老爷们也看不懂,唯独能看懂的,大约就是地上摆放的两张移动式手术床了。
然而有句话说得好:无巧不成书。
就在老爷们有点无聊地时候,节目来了:一群民工抬着一个浑身血迹的工友从大路上跑了过来,老远就大声嚷嚷起来:“郎中郎中救命啊!有人被索条打啦!”
这一吵吵,原本显得安静的战地医院顿时犹如开水锅一般沸腾起来,进入了工作模式。
很快,几个听到喊声的男护士就从各自的帐篷里冲了出来,然后七手八脚将伤者抬上了床车,推进了帐篷。
看到战地医院居然顺利接纳了一个穷苦民工,参观团的老爷们这下纷纷来了精神。身为积极分子,大伙之前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夷州神医开膛破肚的能耐,今天看这阵势,弄不好就能亲眼见一见了?
下一刻,门帘打开,赤坎医院院长董强,带着一群男女学生走进了帐篷。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