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印度和谈
作者:爱做的事 更新:2022-01-31 09:37
,最快更新雄起澳洲 !
这下,中南半岛的事情,才总算告一段落。
虽说缅甸与暹罗,依然保持战争状态。但这种局面,是最符合大明预期的。所以和平谈判,在不算圆满却相对圆满中结束。夏冰的精力,也很快投入到印度和谈上。
和中南半岛的和平谈判相比,印度的谈判要简单得多。虽然谈判开始的时间,比中南半岛要晚了一个多星期。但取得的进展,却是突飞猛进的。
当然,这不是因为各国放弃了很多成见,达成了很多共识。也不是各方势力都很实在,容易说话。而是谈判的节奏,主要掌握在大明和英国手中。
所谓明人不说暗话。英国已经知道了大明是这些地方势力的幕后推手,所以谈判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到大明身上。对于其它邦国的要求,则完全不理会。
本来大明是以观察员国、调解国的身份参与的,但在英国三番五次的强迫下,不得不走到台前。也是英国想节约时间,早点结束印度的战事。
毕竟英国本土在流感的肆虐下,损失惨重。综合国力,也受到了极大削弱。对于海外殖民地的掌控,更是衰弱到了极点。因此很需要时间,稳定当前的局面。并以最快的速度,给本土支援物资。
不然以英国荒废工商业,根本养不活国内的民众。
而印度殖民地作为英国最大的原料生产力,最大的商品倾销市场,自然成了英国最重要的物资补给地之一。
为此,马戈尔尼代表英国,愿意以当前的停战线,与大明划分势力范围。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大明再装清白,就让人笑话了。
对此,迈索尔、马拉塔、曼尼普尔、阿萨姆、阿拉干等地方势力,是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的。即使有,也会藏在心里,不敢表露。毕竟反英之战,本就是由大明推动,大明支持,大明策划的。
那么多的火器、粮草,在大明的指示下,源源不断的运到他们手中。然后分给每一个参战士兵,让他们用手里的火枪与大炮,杀·死敌对的英军与数量庞大的仆从军。
否则的话,无论是迈索尔还是阿拉干,或者任何一个邦国或地方势力,都不可能和英国叫板。
也是英国的手段太高明了!
第一个是武力。以先进的火枪队为依托,给这些地方势力,带来巨大的伤亡。虽然迈索尔等国,也在大明的帮助下,组建了火枪队。但英国军事素养、战斗经验,是从近百年的欧洲之战,汲取到的。
所以对于这些相对封闭、落后的邦国来说,英军具有无与伦比的先天优势。就算是炮灰,英国也不比任何一个地方势力少。就算控制了印度将近二分之一版图的马拉塔联邦,也组建不出这么多的炮灰部队。
第二个就是英国的分化政策。如果两相比较的话,英国的分化政策比纯粹的武力更甚。因为印度自莫卧尔帝国衰落以后,就呈分裂的态势。各个地方势力,都妄图吞并其它的邦国。
这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一样,内部都打成了一窝粥。所以英国分化起来,也轻而易举。
并且印度向来都是多种族的国家,又因宗教信仰,划分成不同的群体。数量最庞大的是印度教。虽然在莫卧尔帝国的统治下,印度教并不占统治地位。
但千百年来,印度教形成的四个种姓阶级,却是印度赖以统治的根本。以致莫卧尔帝国的上层都是穆·斯·林的情况下,也依然用印·度·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第二个是穆·斯·林,在孟加拉、印度河流域,占了很重的比例。他们和印度教徒的冲突,虽然没有后世那样激烈。但抛弃偏见,和平相处,也是不可能的。
又因莫卧尔帝国,长期实行宗教歧·视政策。除了穆·斯·林,其它教徒都要缴纳信仰税。而印度教徒,又是收税最多的群体。久而久之,穆·斯·林群体在壮大的同时,越发加深与印度教的隔·阂。
尤其是统一了全印度的莫卧尔奥朗则布大帝。作为一个狂热的穆·斯·林教徒,他对除穆·斯·林以外的教徒,疯狂打压与迫·害。本就沉重的信仰税,也被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拥有最多人口的印度教徒,自然是其迫·害的最大群体。使得印度教徒,越发仇·视穆·斯·林。
所以在奥朗则布死后,封·建·落·后,族·群敌·对的莫卧尔帝国,迅速分崩离析。
第三个则是锡克教。主要集中于旁遮普、孟买、德里等地。它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融合体。虽是新的,但教义有很多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影子。
直到不断的改革,才真正的发展成全新的锡克教。
由于它反对男尊女卑,倡导平等、友爱,所以很受底层百姓的欢迎。这就像清国的白莲教,由于最终的教义就是让信徒有衣穿、有饭吃、有田耕,因此百分之九十九的信徒,都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民。
这使得锡克教的发展,十分迅速。就是外来的基督教,都能分庭抗礼。但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影响太过广泛,历史又太过深远。再加上民众基础,十分牢靠。所以十六世纪产生的锡克教,并不能做到白莲教那样,一发不可收拾。
也是华夏历史上,宗教从来都不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的工具。且广大的汉人,对信仰都抱有极大的功利主义。因此信仰就像吃喝拉撒,十分随便。
发展成一个以宗教为代表的紧密族群,也就难度很大。
不过到底是有民众基础,又满足了广大底层百姓的需要。所以锡克教,在印度教与伊·斯·兰教这两座大山中,占了一席之地。
像旁遮普地区,就发展成了锡克人的传统根据地。如若按照原历史的发展,等到1799年,就会建立一个不可小视的锡克帝国。
除此以外,印度还有佛教、巴哈伊教、耆那教等不同的教派。他们所代表的的群体,又和其它教派,有所冲突。
这下,中南半岛的事情,才总算告一段落。
虽说缅甸与暹罗,依然保持战争状态。但这种局面,是最符合大明预期的。所以和平谈判,在不算圆满却相对圆满中结束。夏冰的精力,也很快投入到印度和谈上。
和中南半岛的和平谈判相比,印度的谈判要简单得多。虽然谈判开始的时间,比中南半岛要晚了一个多星期。但取得的进展,却是突飞猛进的。
当然,这不是因为各国放弃了很多成见,达成了很多共识。也不是各方势力都很实在,容易说话。而是谈判的节奏,主要掌握在大明和英国手中。
所谓明人不说暗话。英国已经知道了大明是这些地方势力的幕后推手,所以谈判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到大明身上。对于其它邦国的要求,则完全不理会。
本来大明是以观察员国、调解国的身份参与的,但在英国三番五次的强迫下,不得不走到台前。也是英国想节约时间,早点结束印度的战事。
毕竟英国本土在流感的肆虐下,损失惨重。综合国力,也受到了极大削弱。对于海外殖民地的掌控,更是衰弱到了极点。因此很需要时间,稳定当前的局面。并以最快的速度,给本土支援物资。
不然以英国荒废工商业,根本养不活国内的民众。
而印度殖民地作为英国最大的原料生产力,最大的商品倾销市场,自然成了英国最重要的物资补给地之一。
为此,马戈尔尼代表英国,愿意以当前的停战线,与大明划分势力范围。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大明再装清白,就让人笑话了。
对此,迈索尔、马拉塔、曼尼普尔、阿萨姆、阿拉干等地方势力,是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的。即使有,也会藏在心里,不敢表露。毕竟反英之战,本就是由大明推动,大明支持,大明策划的。
那么多的火器、粮草,在大明的指示下,源源不断的运到他们手中。然后分给每一个参战士兵,让他们用手里的火枪与大炮,杀·死敌对的英军与数量庞大的仆从军。
否则的话,无论是迈索尔还是阿拉干,或者任何一个邦国或地方势力,都不可能和英国叫板。
也是英国的手段太高明了!
第一个是武力。以先进的火枪队为依托,给这些地方势力,带来巨大的伤亡。虽然迈索尔等国,也在大明的帮助下,组建了火枪队。但英国军事素养、战斗经验,是从近百年的欧洲之战,汲取到的。
所以对于这些相对封闭、落后的邦国来说,英军具有无与伦比的先天优势。就算是炮灰,英国也不比任何一个地方势力少。就算控制了印度将近二分之一版图的马拉塔联邦,也组建不出这么多的炮灰部队。
第二个就是英国的分化政策。如果两相比较的话,英国的分化政策比纯粹的武力更甚。因为印度自莫卧尔帝国衰落以后,就呈分裂的态势。各个地方势力,都妄图吞并其它的邦国。
这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一样,内部都打成了一窝粥。所以英国分化起来,也轻而易举。
并且印度向来都是多种族的国家,又因宗教信仰,划分成不同的群体。数量最庞大的是印度教。虽然在莫卧尔帝国的统治下,印度教并不占统治地位。
但千百年来,印度教形成的四个种姓阶级,却是印度赖以统治的根本。以致莫卧尔帝国的上层都是穆·斯·林的情况下,也依然用印·度·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第二个是穆·斯·林,在孟加拉、印度河流域,占了很重的比例。他们和印度教徒的冲突,虽然没有后世那样激烈。但抛弃偏见,和平相处,也是不可能的。
又因莫卧尔帝国,长期实行宗教歧·视政策。除了穆·斯·林,其它教徒都要缴纳信仰税。而印度教徒,又是收税最多的群体。久而久之,穆·斯·林群体在壮大的同时,越发加深与印度教的隔·阂。
尤其是统一了全印度的莫卧尔奥朗则布大帝。作为一个狂热的穆·斯·林教徒,他对除穆·斯·林以外的教徒,疯狂打压与迫·害。本就沉重的信仰税,也被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拥有最多人口的印度教徒,自然是其迫·害的最大群体。使得印度教徒,越发仇·视穆·斯·林。
所以在奥朗则布死后,封·建·落·后,族·群敌·对的莫卧尔帝国,迅速分崩离析。
第三个则是锡克教。主要集中于旁遮普、孟买、德里等地。它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融合体。虽是新的,但教义有很多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影子。
直到不断的改革,才真正的发展成全新的锡克教。
由于它反对男尊女卑,倡导平等、友爱,所以很受底层百姓的欢迎。这就像清国的白莲教,由于最终的教义就是让信徒有衣穿、有饭吃、有田耕,因此百分之九十九的信徒,都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民。
这使得锡克教的发展,十分迅速。就是外来的基督教,都能分庭抗礼。但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影响太过广泛,历史又太过深远。再加上民众基础,十分牢靠。所以十六世纪产生的锡克教,并不能做到白莲教那样,一发不可收拾。
也是华夏历史上,宗教从来都不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的工具。且广大的汉人,对信仰都抱有极大的功利主义。因此信仰就像吃喝拉撒,十分随便。
发展成一个以宗教为代表的紧密族群,也就难度很大。
不过到底是有民众基础,又满足了广大底层百姓的需要。所以锡克教,在印度教与伊·斯·兰教这两座大山中,占了一席之地。
像旁遮普地区,就发展成了锡克人的传统根据地。如若按照原历史的发展,等到1799年,就会建立一个不可小视的锡克帝国。
除此以外,印度还有佛教、巴哈伊教、耆那教等不同的教派。他们所代表的的群体,又和其它教派,有所冲突。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