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缅甸烽火(五)--战略眼光
作者:爱做的事    更新:2022-01-31 09:36
  ,最快更新雄起澳洲 !
  此时新山市,廖青正坐在南峰的办公室中,语气轻快的向南峰、刘卫国汇报缅甸的最新战况。
  当说到缅甸形势危急时,廖青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南峰听着,也收起恬淡的笑容。虽然缅甸遭了报应,让他心里舒坦了很多。但过分削弱缅甸,确实于大明不利。所以他觉得现在是时候见好就收,拿出实际行动,施压暹罗,解开缅甸的内外困局。
  但旁听的刘卫国,却有不同的意见。
  只见他盯着墙壁上的世界地图,将焦点,都放在缅甸那块区域上。用略带迟疑的语气道:“我在想,有没有可能移花接木,将越南之策搬到缅甸。”。
  也是反缅势力和暹罗大军的进展太快了,出乎了他的预料。所以他根据惯有的战略眼光,重新评判缅甸的形势。然后萌发了趁缅甸朝廷衰微之际,掌控缅甸的想法。
  时移势也!
  南峰和廖青听到这话,并不觉得惊奇。因为他们也有过这种想法。只是仔细一想,他们又因种种原因,否决了这个想法。
  毕竟缅甸和越南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越南和英属印度殖民地隔得远,有个风吹草动,没那么容易引起英国的注意。且当初大明插手越南,是在英国和西班牙都没有防备的时候。有一定的突然性!
  以致后来英国和西班牙反应过来时,只能瞪眼看着,没有任何办法。
  但缅甸不同!它和英国的殖民地隔得很近,稍有动静,就会引起英国的注意。且按照战略眼光来看,英国肃清印度后,矛头绝对会东移,指向缅甸。因为这个时代,清国是无可争议的经济大国。所有想做生意的国家,都不会放过清国这个市场。像现在,英国就一直偷偷往清国输送鸦片,赚取丰厚的利润。
  只是大明的存在,严重阻断了它前往清国的海上商路,致使输往清国的鸦片量,大跌了八九成。所获得的利润,也变得微不足道起来。
  所以从地理位置考虑,英国是绝不会放过缅甸这个和清国接壤的陆上大国。否则在后世,也不会有三次英缅之战,吞·并缅甸了。
  因此大明若是间接掌控缅甸的话,一定会刺激英国的神·经,引起强烈的警惕与反击。
  说不定,还会提前点燃明英战火。让无可避免的南洋之战,在缅甸打响。
  这种结果,大明当然是不允许发生的!
  一来是大明还没准备妥当,二来是大明要让缅甸替自己承受一部分英国的火力,不可能让缅甸这把尖刀,就这么烂成一堆废·铁。
  第二个不同之处是局势。
  大明掌控越南时,可是极有耐心的等到阮福映统一越南,天下安定。然后才送阮福映归西,扶持他儿子上位。
  可缅甸现在内忧外患,缅王孟云如果在这个时候,突然没了。那贡榜王朝内部,极有可能变成一盘散沙。毕竟贡榜王朝的缅王上位史,就是一部手足相·残史。比如孟云,就是杀了前任缅王,弑君上位的。且他做的比历任缅王都狠。一登上王位,就杀尽所有可能登上王位的亲兄手足。
  致使皇室一族,几乎没有男丁。不然他也不会对儿子的死,那么耿耿于怀了。
  所以大明若想缅甸还能发挥作用,就绝不会让孟云在这个时候发生意外。毕竟四分五裂的缅甸,只是一头任人宰割的羔羊。
  第三个不同之处是平衡!
  当初大明插手越南,是想将其变成北上东亚的海陆大通道,从而打破西班牙的封锁。在定位上,就没指望内战刚平的越南,会有多么强的国力。也更没想它帮助大明,抵消西班牙的锋芒。
  但缅甸就不同!
  一开始,就被大明定位成抵御英国的尖刀。和暹罗一东一西,从两个方向,给英国制造麻烦。
  如今暹缅之间爆发战争。
  假若缅甸败得一塌糊涂,一蹶不振的话。那暹罗绝对会实力大增,信心大涨。那对大明的敬服之心,就会有所消减。这显然是大明不想看到的事情。
  即使大明支持了阿拉干、曼妮普尔邦、阿萨姆邦反·叛缅甸,以及暹罗反攻缅甸。也只是给缅甸一个教训,而不是真的要打垮缅甸。
  这和马戈尔尼所认为的一样。
  所以缅甸这个对手,必须存在。也好让暹罗警醒着,对大明时刻保持着敬服之心。否则飘起来了,就成了大明麻烦,反伤了大明。
  仅这三点,就把刘卫国的想法,给彻底的否决了。
  只是对于南峰他们的解释,刘卫国并未听进心里。熄灭手中的烟头,站起身来。径直走到墙壁上的世界地图边,指着缅甸这块地方道:“缅甸西至印度次大陆,东至中南半岛内陆。北至清国西藏、云南,南临孟加拉湾、安达曼海。
  用专业术语说,就是十字路口,战略位置十分险要。
  如果我们掌控它的话,不但打破了英国在印度洋对大明的封锁,而且还能以此为跳板,进攻印度。
  以英国那些资本家爱财如命、守财奴的性子,是绝不允许印度殖民地出现危机。那样的话,大明和英国在马来半岛的明争暗斗,就极有可能转移到印度上来。
  这成了战场,损失最大的,必定是印度。也就变相的,等同于英国。”。
  这就好比围魏救赵!用印度,转移了大明和英国斗争的焦点。
  算是一种跳脱南洋之外,祸水东引的战术!
  就像后世南·海问题,东海解决的思路一样。日本在南·海不断指手画脚,引得中·国将视线转移到有领土纷争的东海。让日本不得不回援,顾全自己,使之停止对南·海的干涉。
  刘卫国的想法,就如出一辙。
  将印度,变成南洋纷争的突破口。让英国人的精力与视线,都转回印度。那样的话,不仅会让英国措手不及,还会让主战场,避开南洋。从而避免了大明的南洋海外领出现大的损失。
  (感谢黄薯的推荐票,也谢谢你的持续支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