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七章 崇祯的改变
作者:吃货大联盟 更新:2022-01-27 23:20
崇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呢。此事众说纷纭,对此也都是褒贬不一。
其实就算是朱慈烺,有时候也猜不透老爹的想法。总之,崇祯皇帝是有些喜怒无常,有些神经质可有时候也算得上是清醒。
比如说这次,崇祯皇帝没有急着修缮皇宫,也没有去凤阳修建老朱家祖坟。愤怒过后的他,决定听取一下儿子的意见。
一般来说,末代皇帝评价都不高,不管是什么原因,国家毕竟亡在他手里。可是,崇祯皇帝却是个例外,不管是当时明朝的遗民,还是后来的清朝,都对这个皇帝表达了惋惜之情,还为他上庙号思宗。
就连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明朝的灭亡和崇祯皇帝没关系,都是那群王八蛋书生误国,加上各种天灾造成的,诚然,明朝后期的党争、天灾是明朝灭亡的部分原因。
其实崇祯皇帝自视甚高,《三垣笔记》记载,有一次臣子把他比作了汉文帝,本来是马屁之言,但是崇祯听了十分的不高兴,他认为汉文帝只是一个中上等的皇帝,觉得那汉文帝和自己比不值一提。还有一次辅臣提到了唐太宗,崇祯帝说:“唐太宗扫荡群雄,我自愧没有那样的才能;但要说到闺门无序,家法败坏,我还羞于与他相提并论呢。”崇祯帝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明朝,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在崇祯时期集中爆发,崇祯帝认为,这么糜烂的朝政,如果能被自己治理好了,那么自己的功绩可比他的祖先朱元璋,他也经常在私下说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这类的书籍并没有多大的真实性,不过崇祯皇帝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这也是真的。他是真正一个能够做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皇帝。
这种骨气,有时候更像是死要面子。而且崇祯皇帝极为在意旁人对他的评价,有时候他又很小气,办了很多幼稚的事情。
朝廷选拔人才多采用科举考试,当时明朝内有流寇,外有后金威胁,因此科举考试的考题也大部分都是提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群文人要么就瞎写,要么就吹牛,而崇祯帝没有什么判断力。
谁写的称心,谁吹的牛皮子大他当然就喜欢谁,因此多次破格录取了一些吹牛吹的很大的文人。比如说,大嘴巴嘟嘟的袁崇焕。既然录取了你就好好培养吧,但是往往是录取之后就没下文了,因为崇祯帝秉承着一个原则,即皇帝不能信任任何人,所以他只接受别人给的意见,从来不信任这个人,结果就是崇祯一朝所有官员和皇帝阴奉阳为,互相耍心眼。
袁崇焕其实是了解崇祯皇帝的,朱慈烺始终认为,袁崇焕算不得大奸大恶。虽然袁崇焕有许多的错误之处,甚至于为亡我大明埋下了祸根。
可朱慈烺始终认为,凌迟袁崇焕实在是一大冤案。有朝一日,他会为袁崇焕平反。不管是抬高袁崇焕或者刻意摸黑袁崇焕的人,都没有客观的评价。
袁崇焕绝非一无是处,而他被凌迟,也着实是朝廷的一大错误。
崇祯皇帝自负且幼稚,这源自于他的出生经历、朱慈烺要做的,就是改变崇祯的这种性格。所以,他要带着崇祯皇帝微服私访,让崇祯皇帝真正了解这个真实的百姓生活。
“父皇,咱们此在雄县之地之所以百姓能够吃得饱饭,完全依赖于孩儿从海外引进的这些新型作物。若是没有这些高产的红薯、玉米之类的,百姓们依旧是食不果腹。”
崇祯皇帝默然,他认同儿子的说法。一路的所见所闻,使得他清楚的知道,如果没有这些高产作物,百姓们的日子确实是不敢想象。
朱慈烺接着又说道:“而我们大明,在此偏远地区,这些农作物依旧没能普及。别的不说,云广之地,陕西西边,甚至于湖广之地都尚未普及。而儿臣所在的川地,大多数山区都没有能种植这些农作物。那里的百姓们,才真正的是苦不堪言。儿臣觉得,朝廷应该拿出这五十万两税银,解决各地农作物普及的问题。由朝廷出面,将这些新型作物的粮食种子,在全国普及。进而,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哪个地区的农作物普及的广泛,哪里的官员便会得到提拔重用。”
崇祯皇帝怔怔的看着儿子,直看的朱慈烺心里有些发毛。就连他都捉摸不透,老爹是什么样的心思,就更别提那些下面的臣子们了。
半响,崇祯皇帝才说道:“朕再给你追加三十万两,八十万两。八十万两,去全国推广这些作物。”
朱慈烺也是愣了半响,随即对着崇祯微微一笑:“儿臣,替大明的万千百姓,谢过父皇。”
崇祯皇帝没有回答,万千百姓该感谢的不是朕,而是你。正是因为有了你,大明才有了希望。
当然崇祯皇帝这句话是不会说出口的,一来避免儿子过于膨胀。万一,朱慈烺年纪轻轻的很容易飘了。
二来,这就纯属于父子二人的商业互吹了。自己本来就是皇帝,为天下百姓谋福祉,是一个帝王应尽的义务这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朱慈烺欣喜的是,不止是因为老爹答应了自己的建议,也不仅仅我因为崇祯又追加了三十万两。八十万两白银,去推广朝廷这些新型农作物。更重要的是,将粮食推广纳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无异于,会调动各地官员极大的积极性。
这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会不遗余力的大力推广这些新型农作物。而朝廷拨付的八十万两白银,都是用来支持这些农作物普及的。
朱慈烺更高兴的是,自己这次微服出行,使得老爹崇祯皇帝确实改变了很多。至少,崇祯知道了真正的民间疾苦。他不再如之前那样的暴躁,之前朱慈烺甚至于觉得老爹有些可怜。他什么都想改变,偏偏什么都无能为力。
现在知道了大明疾病的根源,就可以刮骨疗毒了。
其实就算是朱慈烺,有时候也猜不透老爹的想法。总之,崇祯皇帝是有些喜怒无常,有些神经质可有时候也算得上是清醒。
比如说这次,崇祯皇帝没有急着修缮皇宫,也没有去凤阳修建老朱家祖坟。愤怒过后的他,决定听取一下儿子的意见。
一般来说,末代皇帝评价都不高,不管是什么原因,国家毕竟亡在他手里。可是,崇祯皇帝却是个例外,不管是当时明朝的遗民,还是后来的清朝,都对这个皇帝表达了惋惜之情,还为他上庙号思宗。
就连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明朝的灭亡和崇祯皇帝没关系,都是那群王八蛋书生误国,加上各种天灾造成的,诚然,明朝后期的党争、天灾是明朝灭亡的部分原因。
其实崇祯皇帝自视甚高,《三垣笔记》记载,有一次臣子把他比作了汉文帝,本来是马屁之言,但是崇祯听了十分的不高兴,他认为汉文帝只是一个中上等的皇帝,觉得那汉文帝和自己比不值一提。还有一次辅臣提到了唐太宗,崇祯帝说:“唐太宗扫荡群雄,我自愧没有那样的才能;但要说到闺门无序,家法败坏,我还羞于与他相提并论呢。”崇祯帝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明朝,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在崇祯时期集中爆发,崇祯帝认为,这么糜烂的朝政,如果能被自己治理好了,那么自己的功绩可比他的祖先朱元璋,他也经常在私下说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这类的书籍并没有多大的真实性,不过崇祯皇帝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这也是真的。他是真正一个能够做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皇帝。
这种骨气,有时候更像是死要面子。而且崇祯皇帝极为在意旁人对他的评价,有时候他又很小气,办了很多幼稚的事情。
朝廷选拔人才多采用科举考试,当时明朝内有流寇,外有后金威胁,因此科举考试的考题也大部分都是提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群文人要么就瞎写,要么就吹牛,而崇祯帝没有什么判断力。
谁写的称心,谁吹的牛皮子大他当然就喜欢谁,因此多次破格录取了一些吹牛吹的很大的文人。比如说,大嘴巴嘟嘟的袁崇焕。既然录取了你就好好培养吧,但是往往是录取之后就没下文了,因为崇祯帝秉承着一个原则,即皇帝不能信任任何人,所以他只接受别人给的意见,从来不信任这个人,结果就是崇祯一朝所有官员和皇帝阴奉阳为,互相耍心眼。
袁崇焕其实是了解崇祯皇帝的,朱慈烺始终认为,袁崇焕算不得大奸大恶。虽然袁崇焕有许多的错误之处,甚至于为亡我大明埋下了祸根。
可朱慈烺始终认为,凌迟袁崇焕实在是一大冤案。有朝一日,他会为袁崇焕平反。不管是抬高袁崇焕或者刻意摸黑袁崇焕的人,都没有客观的评价。
袁崇焕绝非一无是处,而他被凌迟,也着实是朝廷的一大错误。
崇祯皇帝自负且幼稚,这源自于他的出生经历、朱慈烺要做的,就是改变崇祯的这种性格。所以,他要带着崇祯皇帝微服私访,让崇祯皇帝真正了解这个真实的百姓生活。
“父皇,咱们此在雄县之地之所以百姓能够吃得饱饭,完全依赖于孩儿从海外引进的这些新型作物。若是没有这些高产的红薯、玉米之类的,百姓们依旧是食不果腹。”
崇祯皇帝默然,他认同儿子的说法。一路的所见所闻,使得他清楚的知道,如果没有这些高产作物,百姓们的日子确实是不敢想象。
朱慈烺接着又说道:“而我们大明,在此偏远地区,这些农作物依旧没能普及。别的不说,云广之地,陕西西边,甚至于湖广之地都尚未普及。而儿臣所在的川地,大多数山区都没有能种植这些农作物。那里的百姓们,才真正的是苦不堪言。儿臣觉得,朝廷应该拿出这五十万两税银,解决各地农作物普及的问题。由朝廷出面,将这些新型作物的粮食种子,在全国普及。进而,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哪个地区的农作物普及的广泛,哪里的官员便会得到提拔重用。”
崇祯皇帝怔怔的看着儿子,直看的朱慈烺心里有些发毛。就连他都捉摸不透,老爹是什么样的心思,就更别提那些下面的臣子们了。
半响,崇祯皇帝才说道:“朕再给你追加三十万两,八十万两。八十万两,去全国推广这些作物。”
朱慈烺也是愣了半响,随即对着崇祯微微一笑:“儿臣,替大明的万千百姓,谢过父皇。”
崇祯皇帝没有回答,万千百姓该感谢的不是朕,而是你。正是因为有了你,大明才有了希望。
当然崇祯皇帝这句话是不会说出口的,一来避免儿子过于膨胀。万一,朱慈烺年纪轻轻的很容易飘了。
二来,这就纯属于父子二人的商业互吹了。自己本来就是皇帝,为天下百姓谋福祉,是一个帝王应尽的义务这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朱慈烺欣喜的是,不止是因为老爹答应了自己的建议,也不仅仅我因为崇祯又追加了三十万两。八十万两白银,去推广朝廷这些新型农作物。更重要的是,将粮食推广纳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无异于,会调动各地官员极大的积极性。
这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会不遗余力的大力推广这些新型农作物。而朝廷拨付的八十万两白银,都是用来支持这些农作物普及的。
朱慈烺更高兴的是,自己这次微服出行,使得老爹崇祯皇帝确实改变了很多。至少,崇祯知道了真正的民间疾苦。他不再如之前那样的暴躁,之前朱慈烺甚至于觉得老爹有些可怜。他什么都想改变,偏偏什么都无能为力。
现在知道了大明疾病的根源,就可以刮骨疗毒了。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