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三章 民间疾苦
作者:吃货大联盟 更新:2022-01-27 23:20
这些地方奏疏都是如此的无聊么,实际上在真实历史中,这种事还真就发生过。不过不是在崇祯一朝,而是满清。
杭州织造:普陀山法雨寺住持圆寂,文人仇兆鳌前段时间也病死了。
康熙:知道了。你竟然把给朕请安的折子和这个奏折放在同一个封套里一起上奏,无礼!不敬!!
杭州织造:启禀皇上,朱一贵聚众起兵了!
康熙:你说话说得没头没尾的,实在不懂!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以前没看过芒果,本来想看看,看了之后似乎没什么用,以后不要送了。
福建水师提督:启禀皇上,台湾有一妇人拾金不昧。
雍正:已阅!
历史上,这类的奇葩奏折不胜枚举。明太祖时期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有一次给皇帝朱元璋上了一封长长的奏疏,朱元璋拿起奏疏翻开就读,读完一页又一页发现还没有进入正题,朱元璋只好耐着性子继续往下读。
等到读完五千字以后,朱元璋依然一头雾水,实在忍不了了,朱元璋命人将茹太素先拉出去暴打一顿再说。堂堂户部尚书竟然因为奏疏写得太啰嗦挨了一顿板子。
打完以后朱元璋还得接着看奏疏,最后读完才发现整篇奏疏共计一万七千多字,却只有五百字是在讲正题,其他全是废话。
【后来有一个叫吃货大联盟的可耻的作者,看了户部尚书茹太素的奏疏,他就学会了。满篇的的废话连篇,据说家里的刀片早已装不下了。】
永乐十三年三月,贵州右布政使奏言“去年北征,班师诏至思南府婺州县,闻大岩山有声,连呼万岁者三。皇上恩威远加,山川效灵之征”。
礼部尚书吕震随即上表附和,却被成祖皇帝好一顿训斥:“人臣事君当以道,阿谀取容非贤人君子所为。”
这马屁拍的着实过分肉麻,居然连山川岩石连呼万岁,成祖皇帝没弄死他算是幸运。
当然,最厉害的高手明宪宗朱见深。他对臣子们素来都是不闻不问,让你们吵吵,我就看看不说话。
常常大臣们在底下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的时候,朱见深就悠然坐在龙椅上静静看着他们。
即便是御史陈音上书指责皇帝,朱见深依旧稳如泰山,爱谁谁,我就不搭理你们。
崇祯皇帝正在批阅奏疏,批的不亦说乎。这个时候,朱慈烺就来了。
“父皇,父皇!”
朱慈烺无疑是嚣张的,没办法,谁让人家是功臣呢。这就像是一个救了即将倒闭的企业的总经理,见了董事长一样的道理。
你是有功劳的,对于有功之臣,一般皇帝都会包容的。况且,这还是自己的儿子。
崇祯当然是高兴的,他不再像是之前那样,看着一份份奏疏,没有最心寒,只有更心寒。没有什么比眼睁睁的看着,大明王朝一点点的走向灭亡最让人痛心的事了。
如今儿子拯救了大明,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不但流寇被彻底的铲除,天灾人祸也少了许多。
“皇儿,过来,帮朕看看这些奏疏。朕有些乏了,你来帮着朕批阅一下。”
朱慈烺走到御前,看着满桌子凌乱的奏疏。他用手一推,将这些奏疏推到了一边。
崇祯皇帝一惊:“皇儿,你要做什么。”
“父皇,咱们要完蛋了,亡国迫在眉睫了。”
当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眼下正是大明蒸蒸日上的好时候。朱慈烺突然就冒出这句话来,崇祯皇帝怎能不怒:“胡说什么!”
“儿臣没有胡说,父皇啊。咱们大明百姓千千万,亿兆黎民当中,官员贪腐朝政崩坏。再这样下去,亡国是迟早的事。”
不得不说,朱慈烺胆子还真是大了。若是之前,他是万万不敢跟崇祯这么说话的。
崇祯脸色阴沉,儿子莫不是有了个功绩加上成了亲,然后就飘了?
崇祯皇帝没说话,他倒要看看儿子想干什么。这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语,也就在乾清宫跟自己说。若是在朝堂之上,势必掀起一阵滔天巨浪来。
“父皇,儿臣刚去看了户部的钱粮册。这不看不知道,一看着实是触目惊心啊。父皇,一个郡县的百姓达二十余万人,缴纳赋税的不过五万人丁。剩下的人呢,他们为何不缴赋税。这不是把这五万丁口,往死路上逼么。”
崇祯大为震惊:“你、你从哪里得出的结论。”
“儿臣已经派人去过雄县,查过当地的户籍。当初安置流民分发土地,单单是登记在册的百姓人口是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人。而儿臣去户部,看到雄县钱粮册上,雄县缴纳赋税的人口,仅有五万零六人。父皇,您不觉得,这里面有大问题么。”
这些事原本都很简单,可是作为一个皇帝,崇祯是从来不会去想这这种问题的。
当朱慈烺抛出症结所在的时候,崇祯依旧是一脸的茫然:“会不会是,统计出错了?或者说,雄县皇亲国戚、功名在身的人太多。”
唉,在这深宫中呆的久了。人难免就会变得迟钝,对于外界的事可以说是一概不知。朱慈烺内心在叹息,他知道大明王朝的症结所在。可是这么说,崇祯未必会放在心上。
在崇祯看来,怎么可能发生这么不可思议的事,肯定是哪个环节搞错了。二十多万人口的一个郡县,只有五万人在纳税。其他人呢,他们都是免于徭役赋税的么。
真要那样的话,这五万人怎么可能养得活一个郡县的官府,怎么可能养得活朝廷。
实际上崇祯皇帝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为养不起。这些百姓最终要么就是流离失所,要么就是沦为流民。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官逼民反。
“父皇,近些日子宫中无事且四海升平。儿臣恳请父皇,父皇与儿臣一道微服私访,到民间看一看。”
只有深入民间,方知百姓疾苦。在皇宫大院,崇祯皇帝永远都不会理解民间百姓的疾苦。
只有让崇祯皇帝亲眼所见,看看那些百姓们到底过得是什么日子,他才能下决心改革。
杭州织造:普陀山法雨寺住持圆寂,文人仇兆鳌前段时间也病死了。
康熙:知道了。你竟然把给朕请安的折子和这个奏折放在同一个封套里一起上奏,无礼!不敬!!
杭州织造:启禀皇上,朱一贵聚众起兵了!
康熙:你说话说得没头没尾的,实在不懂!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以前没看过芒果,本来想看看,看了之后似乎没什么用,以后不要送了。
福建水师提督:启禀皇上,台湾有一妇人拾金不昧。
雍正:已阅!
历史上,这类的奇葩奏折不胜枚举。明太祖时期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有一次给皇帝朱元璋上了一封长长的奏疏,朱元璋拿起奏疏翻开就读,读完一页又一页发现还没有进入正题,朱元璋只好耐着性子继续往下读。
等到读完五千字以后,朱元璋依然一头雾水,实在忍不了了,朱元璋命人将茹太素先拉出去暴打一顿再说。堂堂户部尚书竟然因为奏疏写得太啰嗦挨了一顿板子。
打完以后朱元璋还得接着看奏疏,最后读完才发现整篇奏疏共计一万七千多字,却只有五百字是在讲正题,其他全是废话。
【后来有一个叫吃货大联盟的可耻的作者,看了户部尚书茹太素的奏疏,他就学会了。满篇的的废话连篇,据说家里的刀片早已装不下了。】
永乐十三年三月,贵州右布政使奏言“去年北征,班师诏至思南府婺州县,闻大岩山有声,连呼万岁者三。皇上恩威远加,山川效灵之征”。
礼部尚书吕震随即上表附和,却被成祖皇帝好一顿训斥:“人臣事君当以道,阿谀取容非贤人君子所为。”
这马屁拍的着实过分肉麻,居然连山川岩石连呼万岁,成祖皇帝没弄死他算是幸运。
当然,最厉害的高手明宪宗朱见深。他对臣子们素来都是不闻不问,让你们吵吵,我就看看不说话。
常常大臣们在底下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的时候,朱见深就悠然坐在龙椅上静静看着他们。
即便是御史陈音上书指责皇帝,朱见深依旧稳如泰山,爱谁谁,我就不搭理你们。
崇祯皇帝正在批阅奏疏,批的不亦说乎。这个时候,朱慈烺就来了。
“父皇,父皇!”
朱慈烺无疑是嚣张的,没办法,谁让人家是功臣呢。这就像是一个救了即将倒闭的企业的总经理,见了董事长一样的道理。
你是有功劳的,对于有功之臣,一般皇帝都会包容的。况且,这还是自己的儿子。
崇祯当然是高兴的,他不再像是之前那样,看着一份份奏疏,没有最心寒,只有更心寒。没有什么比眼睁睁的看着,大明王朝一点点的走向灭亡最让人痛心的事了。
如今儿子拯救了大明,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不但流寇被彻底的铲除,天灾人祸也少了许多。
“皇儿,过来,帮朕看看这些奏疏。朕有些乏了,你来帮着朕批阅一下。”
朱慈烺走到御前,看着满桌子凌乱的奏疏。他用手一推,将这些奏疏推到了一边。
崇祯皇帝一惊:“皇儿,你要做什么。”
“父皇,咱们要完蛋了,亡国迫在眉睫了。”
当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眼下正是大明蒸蒸日上的好时候。朱慈烺突然就冒出这句话来,崇祯皇帝怎能不怒:“胡说什么!”
“儿臣没有胡说,父皇啊。咱们大明百姓千千万,亿兆黎民当中,官员贪腐朝政崩坏。再这样下去,亡国是迟早的事。”
不得不说,朱慈烺胆子还真是大了。若是之前,他是万万不敢跟崇祯这么说话的。
崇祯脸色阴沉,儿子莫不是有了个功绩加上成了亲,然后就飘了?
崇祯皇帝没说话,他倒要看看儿子想干什么。这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语,也就在乾清宫跟自己说。若是在朝堂之上,势必掀起一阵滔天巨浪来。
“父皇,儿臣刚去看了户部的钱粮册。这不看不知道,一看着实是触目惊心啊。父皇,一个郡县的百姓达二十余万人,缴纳赋税的不过五万人丁。剩下的人呢,他们为何不缴赋税。这不是把这五万丁口,往死路上逼么。”
崇祯大为震惊:“你、你从哪里得出的结论。”
“儿臣已经派人去过雄县,查过当地的户籍。当初安置流民分发土地,单单是登记在册的百姓人口是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人。而儿臣去户部,看到雄县钱粮册上,雄县缴纳赋税的人口,仅有五万零六人。父皇,您不觉得,这里面有大问题么。”
这些事原本都很简单,可是作为一个皇帝,崇祯是从来不会去想这这种问题的。
当朱慈烺抛出症结所在的时候,崇祯依旧是一脸的茫然:“会不会是,统计出错了?或者说,雄县皇亲国戚、功名在身的人太多。”
唉,在这深宫中呆的久了。人难免就会变得迟钝,对于外界的事可以说是一概不知。朱慈烺内心在叹息,他知道大明王朝的症结所在。可是这么说,崇祯未必会放在心上。
在崇祯看来,怎么可能发生这么不可思议的事,肯定是哪个环节搞错了。二十多万人口的一个郡县,只有五万人在纳税。其他人呢,他们都是免于徭役赋税的么。
真要那样的话,这五万人怎么可能养得活一个郡县的官府,怎么可能养得活朝廷。
实际上崇祯皇帝不知道的是,就是因为养不起。这些百姓最终要么就是流离失所,要么就是沦为流民。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官逼民反。
“父皇,近些日子宫中无事且四海升平。儿臣恳请父皇,父皇与儿臣一道微服私访,到民间看一看。”
只有深入民间,方知百姓疾苦。在皇宫大院,崇祯皇帝永远都不会理解民间百姓的疾苦。
只有让崇祯皇帝亲眼所见,看看那些百姓们到底过得是什么日子,他才能下决心改革。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