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多吃一碗面
作者:尘下散人 更新:2021-11-03 18:42
崇政殿,赵祯正在批改奏章,自从新政推行以来,赵祯勤政许多,有些事情事关重大,不得不重点关注。
在一轮轮的通传之后,赵昕如愿见到了赵祯,一番行礼毕,赵昕将今日所见所闻告诉赵祯,至于顺序则是稍微换了一下。
相比较于英烈子女没有得到完善照顾一事,其他的事情在赵昕眼中都不算什么。
“此事朕三令五申,着官吏好生照顾,竟然是这个结果!难不成连这些钱也要拿!”听完赵昕的禀告,赵祯怒气冲冲地道,当即传令宦官让刑部好生侦查此事。
赵昕虽然满意于赵祯的态度,只不过以现在国家财政情况,即便是钱财按时足量发放,也改变不了多少,道:“儿臣愿奉一半月俸以养烈士亲属!”
赵昕一月俸禄八百贯,普通人一个月不吃不喝,也就是三四贯的样子。
赵祯虽然知道赵昕是为养望,为收买人心,但还是笑了,道:“你可知有多少人需要抚恤,就你那点钱,每个人都吃不了一碗面!”
“儿臣不才,如能让他们吃一碗饱面,也算有所改变。”赵昕继续道,意志坚定,只要有吃的,一切就好说。
“你既有这份心,便依你。”赵昕愿意捐钱就捐,赵祯没有必要阻拦。
接下来,赵昕让宫人将自己收集而来的小报搬上来,将那些涉政的小报呈送给赵祯,指出要对这些捕风捉影,妄议朝政的小报加以打击。
这些内容,赵祯早已知晓,其实也不仅仅是赵昕提出此事,之前就有不少的台谏提及此事。
朝廷并不是不去管此事,只是小报就如同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质上还是汴京百姓精神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更何况论政之风,自古有之。昔日周厉王禁止百姓论政,结果百姓道路以目,不久就把他赶走,开启了共和执政,是中国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所以,尽管赵祯明白这里面有许多问题,但是堵不如疏,一些时候同样需要借助这些小报传达官府的意志。故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在乎。
赵昕的心思,赵祯哪里会不明白,道:“等你那旬报做好了,给朕看一眼。”
言下之意,只要过得去就行。赵昕大喜,道:“儿臣谢过父皇。”
正欲转身离去,赵昕道:“儿臣还有一事启奏。”
赵祯眉头微皱,这孩子这么大点,怎么事情这么多,有些不耐烦地道:“说!”
赵昕假装没有察觉到这一点,继续道:“那报纸刊印出来之后,可请烈士子女沿街售卖,以补平日开支。”
赵祯点了点头,“倒是个法子,这些孩子,是朕亏欠了他们呐。”
“闲时亦可延请师傅专门教授,眼下待缺之官日多,正可用之。”
赵昕的建议,自然是有私心的,但是私心与公心一样,他的利益,便是整个国家的利益,所以,赵祯无一例外地都答应了。
就这样,一切在赵昕的计划之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台谏官原本只需要负责给赵昕写报纸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还负责给百姓写报纸的任务,二者内容自然是不等同的。至少赵昕看到的消息,深度更深,时间更早。
台谏们被称为清议之臣,就是不处理实际事务,整天纠正君王百官过失而已,工作强度不高,整日悠闲地紧。
自从得了这写报纸的任务后,台谏们的工作强度陡然上升,两府宰执及其他高官们要看,赵祯会看,最后赵昕也要看。
若是有些时候倒霉,写出的报纸被连番打回,更是心力憔悴。文字工作,可不是谁都能够胜任的。
七月开始的时候,原定是初一,结果初一那天报纸交上来,关于范仲淹去边境的措辞在朝廷引发一场争议。毕竟范仲淹作为新政的领导者,如何评价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最后,两边各让一步,一切从简,只是写明范仲淹宣抚陕西河东而已,一应评价性字句尽数删除,百姓如何理解便如何理解,官府不做评价。
就这样,第一份北宋官府发布的民间报纸在七月初二日正式发行。强调民间报纸,是因为官方之间的消息渠道早已有之,便是邸报。
这份报纸名义上是赵昕主持,但是建议一经提出,很多人就已经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力量,这可是利用民心的大好机会。在消息搜集,具体写作,最终发行等环节,他们都想要插一脚进去。
可以说,目前除了最后一个发行环节之外,赵昕什么也控制不了。不过这最后一步能够拿下,赵昕也已经心满意足。
只要百姓知道这份报纸是在赵昕的提议之下发行的,记得赵昕的名字就可以了。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其他那些权力,日后一步步渗透也不迟。
报纸作为舆论工具,甫一出现,几乎是不出赵昕预料,很快成为了朝堂上两派斗争的手段。
只不过作为给百姓看的东西,自然是越简单越好,很多内容,若是不连起来看,根本察觉不出其中的深浅。
八月,富弼为河北宣抚使,欧阳修为河北转运使。
九月,晏殊罢相,出知颍州,蔡襄知福州,孙甫出使契丹。
可以说,随着范仲淹的安抚西北,范仲淹集团之人也先后去职。
这里说一下晏殊,毕竟在很多人眼中,晏殊并不是新政支持者,更多时候中立而已,事实上他和双方的牵扯都极深,无论谁赢,他都不输。
晏殊本人崇尚清净无为,看人的眼光很准,将事情交给有能力的人去干,自身看起来诸事不为,加之喜欢宴请士子,故而平日多奢靡浮华。
晏殊的罢免,和欧阳修有关,当年欧阳修是得到过晏殊的提拔的。自从范仲淹去位之后,欧阳修在奏章之中的言辞愈发激烈,晏殊担心祸及自身。
正好河北转运使出缺,晏殊便奏请欧阳修去河北,此事于欧阳修而言是升迁,但是离开皇帝,距离权力中心越远,不见得是真正的升迁。
且欧阳修名声在外,赵祯本人也比较看重,在朝廷能够出更多力,所以蔡襄等人对此极力反对。
在晏殊的坚持下,欧阳修最终离开朝堂。
在一轮轮的通传之后,赵昕如愿见到了赵祯,一番行礼毕,赵昕将今日所见所闻告诉赵祯,至于顺序则是稍微换了一下。
相比较于英烈子女没有得到完善照顾一事,其他的事情在赵昕眼中都不算什么。
“此事朕三令五申,着官吏好生照顾,竟然是这个结果!难不成连这些钱也要拿!”听完赵昕的禀告,赵祯怒气冲冲地道,当即传令宦官让刑部好生侦查此事。
赵昕虽然满意于赵祯的态度,只不过以现在国家财政情况,即便是钱财按时足量发放,也改变不了多少,道:“儿臣愿奉一半月俸以养烈士亲属!”
赵昕一月俸禄八百贯,普通人一个月不吃不喝,也就是三四贯的样子。
赵祯虽然知道赵昕是为养望,为收买人心,但还是笑了,道:“你可知有多少人需要抚恤,就你那点钱,每个人都吃不了一碗面!”
“儿臣不才,如能让他们吃一碗饱面,也算有所改变。”赵昕继续道,意志坚定,只要有吃的,一切就好说。
“你既有这份心,便依你。”赵昕愿意捐钱就捐,赵祯没有必要阻拦。
接下来,赵昕让宫人将自己收集而来的小报搬上来,将那些涉政的小报呈送给赵祯,指出要对这些捕风捉影,妄议朝政的小报加以打击。
这些内容,赵祯早已知晓,其实也不仅仅是赵昕提出此事,之前就有不少的台谏提及此事。
朝廷并不是不去管此事,只是小报就如同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质上还是汴京百姓精神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更何况论政之风,自古有之。昔日周厉王禁止百姓论政,结果百姓道路以目,不久就把他赶走,开启了共和执政,是中国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所以,尽管赵祯明白这里面有许多问题,但是堵不如疏,一些时候同样需要借助这些小报传达官府的意志。故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在乎。
赵昕的心思,赵祯哪里会不明白,道:“等你那旬报做好了,给朕看一眼。”
言下之意,只要过得去就行。赵昕大喜,道:“儿臣谢过父皇。”
正欲转身离去,赵昕道:“儿臣还有一事启奏。”
赵祯眉头微皱,这孩子这么大点,怎么事情这么多,有些不耐烦地道:“说!”
赵昕假装没有察觉到这一点,继续道:“那报纸刊印出来之后,可请烈士子女沿街售卖,以补平日开支。”
赵祯点了点头,“倒是个法子,这些孩子,是朕亏欠了他们呐。”
“闲时亦可延请师傅专门教授,眼下待缺之官日多,正可用之。”
赵昕的建议,自然是有私心的,但是私心与公心一样,他的利益,便是整个国家的利益,所以,赵祯无一例外地都答应了。
就这样,一切在赵昕的计划之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台谏官原本只需要负责给赵昕写报纸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还负责给百姓写报纸的任务,二者内容自然是不等同的。至少赵昕看到的消息,深度更深,时间更早。
台谏们被称为清议之臣,就是不处理实际事务,整天纠正君王百官过失而已,工作强度不高,整日悠闲地紧。
自从得了这写报纸的任务后,台谏们的工作强度陡然上升,两府宰执及其他高官们要看,赵祯会看,最后赵昕也要看。
若是有些时候倒霉,写出的报纸被连番打回,更是心力憔悴。文字工作,可不是谁都能够胜任的。
七月开始的时候,原定是初一,结果初一那天报纸交上来,关于范仲淹去边境的措辞在朝廷引发一场争议。毕竟范仲淹作为新政的领导者,如何评价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最后,两边各让一步,一切从简,只是写明范仲淹宣抚陕西河东而已,一应评价性字句尽数删除,百姓如何理解便如何理解,官府不做评价。
就这样,第一份北宋官府发布的民间报纸在七月初二日正式发行。强调民间报纸,是因为官方之间的消息渠道早已有之,便是邸报。
这份报纸名义上是赵昕主持,但是建议一经提出,很多人就已经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力量,这可是利用民心的大好机会。在消息搜集,具体写作,最终发行等环节,他们都想要插一脚进去。
可以说,目前除了最后一个发行环节之外,赵昕什么也控制不了。不过这最后一步能够拿下,赵昕也已经心满意足。
只要百姓知道这份报纸是在赵昕的提议之下发行的,记得赵昕的名字就可以了。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其他那些权力,日后一步步渗透也不迟。
报纸作为舆论工具,甫一出现,几乎是不出赵昕预料,很快成为了朝堂上两派斗争的手段。
只不过作为给百姓看的东西,自然是越简单越好,很多内容,若是不连起来看,根本察觉不出其中的深浅。
八月,富弼为河北宣抚使,欧阳修为河北转运使。
九月,晏殊罢相,出知颍州,蔡襄知福州,孙甫出使契丹。
可以说,随着范仲淹的安抚西北,范仲淹集团之人也先后去职。
这里说一下晏殊,毕竟在很多人眼中,晏殊并不是新政支持者,更多时候中立而已,事实上他和双方的牵扯都极深,无论谁赢,他都不输。
晏殊本人崇尚清净无为,看人的眼光很准,将事情交给有能力的人去干,自身看起来诸事不为,加之喜欢宴请士子,故而平日多奢靡浮华。
晏殊的罢免,和欧阳修有关,当年欧阳修是得到过晏殊的提拔的。自从范仲淹去位之后,欧阳修在奏章之中的言辞愈发激烈,晏殊担心祸及自身。
正好河北转运使出缺,晏殊便奏请欧阳修去河北,此事于欧阳修而言是升迁,但是离开皇帝,距离权力中心越远,不见得是真正的升迁。
且欧阳修名声在外,赵祯本人也比较看重,在朝廷能够出更多力,所以蔡襄等人对此极力反对。
在晏殊的坚持下,欧阳修最终离开朝堂。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