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决战(上)
作者:回炉重造 更新:2021-11-03 18:41
当吴三桂极不情愿地率领关宁铁骑穿过火炮覆盖区,进入山谷的时候,他完完全全被眼前的场景给惊到了。
一眼望去,尸骸遍地,血流成河,前方的厮杀声不断,哀嚎声不断。
骑兵已经不能畅快地冲击了,地上遍布人与马的尸骸,血肉和泥土杂草搅拌在了一起,极大的减缓了马匹的速度和冲击力。
在这个南北距离不足八里,东西长度不足十里的作战区域,有接近三万人在厮杀,至少已经倒下了七千人,四千马,说是人间炼狱也不足为奇。
不过,吴三桂可不管这些,仅剩的关宁铁骑依照着他的暗示,一穿过火炮覆盖区,进入战场便往两翼分散,保存实力起来。
这是他最后的本钱了,就算这一仗清军输了他也不能丢了自己的部队,就让清兵自己杀去吧!
另一边,有了两万步兵的加持,腹背受敌的清兵已然支撑不住,刚刚的锐气一时间失得一干二净,只能一退再退。
但是凭借着极其严厉的纪律和极高的军队组织度,清军还是可以勉强支撑,不至于兵败如山倒,成为一股溃军。
从山腰上冲杀下来的大顺军士兵也没有想到清兵居然顽强到这种地步,一番纠缠搏杀,遭受到了顽强抵抗后,也不再敢猛冲猛打了。
这一万清军可是纯正的满洲鞑子,个个身经百战,装备精良,是精锐中的精锐,自然不是蒙古八旗,汉人八旗亦或者那些顺万兵马所能相提并论的。
所以这一仗打得如此艰难也算正常,李来亨精心训练的辽东营将士只能与之平分秋色也算正常。
毕竟,若是能全歼了这一万鞑子兵,满清政权的核心战力便只剩下不到四万了,一下子折损了五分一的核心军队,那多尔衮恐怕就要重新考虑一下入主中原的计划了。
但是,战场上的局势就是那么瞬息万变,刚刚占据了上风,要将清军歼灭的大顺军很快又陷入了劣势之中。
随着好几面鲜艳的蓝色大旗从滚滚浓烟中冲出,随着撼天动地的马蹄声传来,所有人都明白——清军真正的主力来了!
残兵中还剩的那几百关宁兵趁着大顺军突然奔溃后撤的机会,裹挟着着原本也要撤退的清兵一起朝着山谷外围的两翼撤去。
他们不是清兵,没有那么顽强的战斗意志,要不是家眷全都在山海关,要不是跟着吴三桂,他们哪里会遇上这种事情?
这一轮突然的后撤带偏了清军的反击步伐,也混乱了刚刚冲进战场的清军主力。两支军队汇聚在了一起,不可避免地产生混乱,减缓速度。
这也为大顺军溃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趁着清军混乱之际,大顺军各部按照计划朝着三个不同的方向撤退。
刘希尧率领大顺军主力一万多步战士兵往山口处紧急撤退,辽东营将士和少数大顺军本部士兵则在许勇和刘芳亮的率领下开始往两翼的山坡上撤退。
大顺军如今的状况看起来完完全全就是败战之军,溃兵千里的狼狈摸样尽显无疑!
清军很快便调整好了队形,开始朝着山口的方向追击,他们断定顺军主力就在那里!
对于早已经得到李自成军令的刘希尧,刘芳亮来说,这正中他们的下怀。
和战力如此之强的清军硬拼是断断不能的,要想取胜,就必须要智取,三面分散,假装溃败,这是战场上典型的诱敌深入,两面包抄之策。
虽说看起来简单直白,可是却难以辨别。
清军向来骄横,对于自己可以轻易击溃敌军都习以为常,现在如此艰难的惨胜自然更加深信不疑,所以当大顺军闻声溃败的时候,他们不仅不会怀疑,还会穷追不舍,抓住这个歼敌的大好时机。
毕竟,在过去十几年的战斗中,这样的情况出现过太多次了,清军早已经习惯,甚至一遇到这种情况便会下意识地往前追杀。
而李自成便是认定了这一点,才出了这个计策,诱敌深入可是他的拿手好戏。
然而,事情却远没有那么简单……各部虽然依照命令行事,可是谁也没想到清军能够这样快速地重新集结部队,发起进攻。
而刘希尧率领的大军主力也好,许勇率领的南翼部队也好,刘芳亮率领的北翼部队也罢,这时候面对着排山倒海般冲过来的清兵,都有些失去了控制。
部队一时纷乱,开始加快了撤退的速度,甚至有不少士兵卸下了护体的盔甲,以减轻重量,加快逃命。
更有甚者没有按照既定的路线,兵马相互裹挟着,分成小股四处逃窜,果真是成了逃兵。
若不是刘希尧大军只有一个山口,南北两翼有辽东营将士支撑,督战队死命压阵,所谓诱敌深入,三面包抄,围而歼之的战略立即就会成为一个笑话。
很显然,这是一步险招,如果部队调动出错,如果战场上的敌人过于强势,那所谓计划好的诱敌深入之策,就会变成真正溃败之势,局势就会立即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但是清军实在是太快了,太快了,快到李自成压根无法想象。
排山倒海般冲锋的七八千清军迅速靠近了刘希尧大军,还让吴三桂的关宁兵往山谷左右两翼扫荡,清理残兵。
不过,好在吴三桂阳奉阴违,迅速收拢兵力,远离战场,打算来个坐山观虎斗,这才使得南北两翼的“溃兵”得以喘息整合。
而清军这边以骑对步,七八千铁骑一鼓作气,奋勇追击,很快就咬到了大顺军主力的屁股。
这是一支优秀骑兵军团最理所当然的选择了,面对着狼狈逃窜的败军,他们要做的就是从后方将敌军砍杀殆尽,一个不留。
于是乎,在满清鞑子们的欢呼怪叫声中,被紧紧咬住的大顺军主力末端不断有人倒下,死伤惨重。
溃散之军背对着骑兵,哪里会有任何一点反击的机会?哪里来的战术动作?哪里逃得了命?
刘希尧伏在马上,依稀听到士兵的惨叫声,鞑子的怪叫声,在马上回头看去,却不由得怒火中烧……
清军大队骑兵死死咬在了他的部队后面,如同砍瓜切菜般,他手下的士兵一个个惨叫着倒下,被马蹄接连践踏,死无全尸。
但他还是得忍住,现在还不能反击,毕竟是大顺军中数一数二的猛将,李自成委以重任的大将,决断和勇气都还是有的。
再加上他早早知道了李自成的计策,心里十分清楚要怎么样才能赢得这场大战的胜利。所以纵使心痛,纵使无奈,刘希尧也只能不动声色,继续朝着山口的位置奔去。
清军骑兵冲势不减,极度亢奋,冲锋在前的骑兵甚至都已经不屑于直接砍杀,直接任由快速移动的马匹撞倒,踩踏顺军士兵,而后方的骑兵则纷纷在马上大声长啸,好似在庆祝胜利。
然而,就在下一刻,当顺军大部队冲出山口,清军大队骑兵随着战马的惯性继续前冲的时候,一支装备精良,数以千计的骑兵突然从山谷外侧山坡上杀出,从后方朝着清军骑兵方阵猛地一凿,不可一世的清军骑兵瞬间断成了两截。
一眼望去,尸骸遍地,血流成河,前方的厮杀声不断,哀嚎声不断。
骑兵已经不能畅快地冲击了,地上遍布人与马的尸骸,血肉和泥土杂草搅拌在了一起,极大的减缓了马匹的速度和冲击力。
在这个南北距离不足八里,东西长度不足十里的作战区域,有接近三万人在厮杀,至少已经倒下了七千人,四千马,说是人间炼狱也不足为奇。
不过,吴三桂可不管这些,仅剩的关宁铁骑依照着他的暗示,一穿过火炮覆盖区,进入战场便往两翼分散,保存实力起来。
这是他最后的本钱了,就算这一仗清军输了他也不能丢了自己的部队,就让清兵自己杀去吧!
另一边,有了两万步兵的加持,腹背受敌的清兵已然支撑不住,刚刚的锐气一时间失得一干二净,只能一退再退。
但是凭借着极其严厉的纪律和极高的军队组织度,清军还是可以勉强支撑,不至于兵败如山倒,成为一股溃军。
从山腰上冲杀下来的大顺军士兵也没有想到清兵居然顽强到这种地步,一番纠缠搏杀,遭受到了顽强抵抗后,也不再敢猛冲猛打了。
这一万清军可是纯正的满洲鞑子,个个身经百战,装备精良,是精锐中的精锐,自然不是蒙古八旗,汉人八旗亦或者那些顺万兵马所能相提并论的。
所以这一仗打得如此艰难也算正常,李来亨精心训练的辽东营将士只能与之平分秋色也算正常。
毕竟,若是能全歼了这一万鞑子兵,满清政权的核心战力便只剩下不到四万了,一下子折损了五分一的核心军队,那多尔衮恐怕就要重新考虑一下入主中原的计划了。
但是,战场上的局势就是那么瞬息万变,刚刚占据了上风,要将清军歼灭的大顺军很快又陷入了劣势之中。
随着好几面鲜艳的蓝色大旗从滚滚浓烟中冲出,随着撼天动地的马蹄声传来,所有人都明白——清军真正的主力来了!
残兵中还剩的那几百关宁兵趁着大顺军突然奔溃后撤的机会,裹挟着着原本也要撤退的清兵一起朝着山谷外围的两翼撤去。
他们不是清兵,没有那么顽强的战斗意志,要不是家眷全都在山海关,要不是跟着吴三桂,他们哪里会遇上这种事情?
这一轮突然的后撤带偏了清军的反击步伐,也混乱了刚刚冲进战场的清军主力。两支军队汇聚在了一起,不可避免地产生混乱,减缓速度。
这也为大顺军溃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趁着清军混乱之际,大顺军各部按照计划朝着三个不同的方向撤退。
刘希尧率领大顺军主力一万多步战士兵往山口处紧急撤退,辽东营将士和少数大顺军本部士兵则在许勇和刘芳亮的率领下开始往两翼的山坡上撤退。
大顺军如今的状况看起来完完全全就是败战之军,溃兵千里的狼狈摸样尽显无疑!
清军很快便调整好了队形,开始朝着山口的方向追击,他们断定顺军主力就在那里!
对于早已经得到李自成军令的刘希尧,刘芳亮来说,这正中他们的下怀。
和战力如此之强的清军硬拼是断断不能的,要想取胜,就必须要智取,三面分散,假装溃败,这是战场上典型的诱敌深入,两面包抄之策。
虽说看起来简单直白,可是却难以辨别。
清军向来骄横,对于自己可以轻易击溃敌军都习以为常,现在如此艰难的惨胜自然更加深信不疑,所以当大顺军闻声溃败的时候,他们不仅不会怀疑,还会穷追不舍,抓住这个歼敌的大好时机。
毕竟,在过去十几年的战斗中,这样的情况出现过太多次了,清军早已经习惯,甚至一遇到这种情况便会下意识地往前追杀。
而李自成便是认定了这一点,才出了这个计策,诱敌深入可是他的拿手好戏。
然而,事情却远没有那么简单……各部虽然依照命令行事,可是谁也没想到清军能够这样快速地重新集结部队,发起进攻。
而刘希尧率领的大军主力也好,许勇率领的南翼部队也好,刘芳亮率领的北翼部队也罢,这时候面对着排山倒海般冲过来的清兵,都有些失去了控制。
部队一时纷乱,开始加快了撤退的速度,甚至有不少士兵卸下了护体的盔甲,以减轻重量,加快逃命。
更有甚者没有按照既定的路线,兵马相互裹挟着,分成小股四处逃窜,果真是成了逃兵。
若不是刘希尧大军只有一个山口,南北两翼有辽东营将士支撑,督战队死命压阵,所谓诱敌深入,三面包抄,围而歼之的战略立即就会成为一个笑话。
很显然,这是一步险招,如果部队调动出错,如果战场上的敌人过于强势,那所谓计划好的诱敌深入之策,就会变成真正溃败之势,局势就会立即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但是清军实在是太快了,太快了,快到李自成压根无法想象。
排山倒海般冲锋的七八千清军迅速靠近了刘希尧大军,还让吴三桂的关宁兵往山谷左右两翼扫荡,清理残兵。
不过,好在吴三桂阳奉阴违,迅速收拢兵力,远离战场,打算来个坐山观虎斗,这才使得南北两翼的“溃兵”得以喘息整合。
而清军这边以骑对步,七八千铁骑一鼓作气,奋勇追击,很快就咬到了大顺军主力的屁股。
这是一支优秀骑兵军团最理所当然的选择了,面对着狼狈逃窜的败军,他们要做的就是从后方将敌军砍杀殆尽,一个不留。
于是乎,在满清鞑子们的欢呼怪叫声中,被紧紧咬住的大顺军主力末端不断有人倒下,死伤惨重。
溃散之军背对着骑兵,哪里会有任何一点反击的机会?哪里来的战术动作?哪里逃得了命?
刘希尧伏在马上,依稀听到士兵的惨叫声,鞑子的怪叫声,在马上回头看去,却不由得怒火中烧……
清军大队骑兵死死咬在了他的部队后面,如同砍瓜切菜般,他手下的士兵一个个惨叫着倒下,被马蹄接连践踏,死无全尸。
但他还是得忍住,现在还不能反击,毕竟是大顺军中数一数二的猛将,李自成委以重任的大将,决断和勇气都还是有的。
再加上他早早知道了李自成的计策,心里十分清楚要怎么样才能赢得这场大战的胜利。所以纵使心痛,纵使无奈,刘希尧也只能不动声色,继续朝着山口的位置奔去。
清军骑兵冲势不减,极度亢奋,冲锋在前的骑兵甚至都已经不屑于直接砍杀,直接任由快速移动的马匹撞倒,踩踏顺军士兵,而后方的骑兵则纷纷在马上大声长啸,好似在庆祝胜利。
然而,就在下一刻,当顺军大部队冲出山口,清军大队骑兵随着战马的惯性继续前冲的时候,一支装备精良,数以千计的骑兵突然从山谷外侧山坡上杀出,从后方朝着清军骑兵方阵猛地一凿,不可一世的清军骑兵瞬间断成了两截。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