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四章 各方形势
作者:独孤赏月    更新:2021-12-29 08:53
  石达开没有慌,进入了广西之后,他不知为何心中就冲满了底气。
  现在手下的士兵增多了,石达开从原来的老兄弟中又提拔了一些人上来。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一个就是小将陈玉成了。这个小将不到二十岁,但是十四岁就参加了童子兵,年纪轻轻的就已经算是太平军中的“老兄弟”了。
  他原名唤作陈丕成,跟随石达开转移广西之前已经是一名旅帅了,作战指挥颇有章法,深得石达开的喜爱,故封其为点检,赐名玉成。
  太平军立国时五王,现在就只剩下翼王石达开了。按照他们的说法是,天父诸子中仅剩一人在人间。
  有人请石达开继天王之位,但是石达开却说天王之位是天父指给二哥一人的。
  手下依然劝他,其他诸王不在,再称翼王不大合适,而且也不适合统领全军。
  既然不称“天王”,要不就改称“太平圣王”。石达开这才应允,于是石达开在桂林改称“太平圣王”。
  他当着三军的面立誓要带着他们开辟新的天国圣地。
  “圣王万岁!”听着底下士兵们山呼海啸般的声音。石达开再次拥有一种意气风发的感觉。
  这种感觉跟他当年离开太平村时候的差不多。只是这次他是那个唯一的王,他身边的四个兄长都已经不在了。
  石达开进攻劳崇光之前,留着陈玉成驻守黄沙关,防备湖南方向的湘军进攻。
  面对湘军的来势汹汹,陈玉成沉着应对,利用关城拖住敌人。
  湘军使出诱敌之计,陈玉成虽然年轻却能够经受得住诱惑,依然坚守不出。
  石达开分给陈玉成的手下多为新人,战力相比太平军老兵差距很大。
  不过陈玉成觉得老兵当初也是从广西走出去的新人,同为两广之人。这些人只要多经受过几次战争的洗礼同样能够变成百战精锐。
  陈玉成虽然守住了黄沙关,但是这里只是一条路上通道。
  湘军的水师在大将杨岳斌的带领下沿着湘江溯流而上。
  石达开的手中暂时还没有水师。为了防止被湘军抄了后路。陈玉成只得帅军退守全州。
  全州扼守着湘江、灌江、罗水的交接处,位置非常的重要。
  陈玉成自知不能再退,于是命人在木船之中装入巨石,停在江中,然后凿沉船只,以堵塞江道。
  全州城依江而建,陈玉成又让人将城中火炮全部搬到对准江面一侧城墙之上。
  以全州城墙跟江面的距离,这些火炮的射程刚好能够封锁住江面。
  当杨岳斌率领湘军水师到达全州的时候,当即被河道中的沉船挡住了去路。
  杨岳斌命人下水移开沉船。此时城墙的火炮开始发威。
  湘军开炮反击,但是船上火炮没有城墙上的火炮口径大,而且城墙的火炮居高临下,所以湘军处于劣势。
  在损失了十几艘战船之后,杨岳斌无奈只得退到下游。湘军的陆师在湘江下游登陆。
  从陆地上前往全州发起攻击,双方在全州激战。
  得知消息的石达开,放弃了攻打梧州的机会,率领主力回防桂林。
  湘军见太平军主力回防,且兵力远远超过自己,主动放弃了攻打全州,沿着水路又退回湖南。
  就此,石达开在桂林站稳了脚跟。广西巡抚劳崇光退守梧州,大量征募团练,一边做好防守准备,一边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求援。
  叶名琛没有想到两广刚刚镇压了天地会起义,又将迎来战火。
  结果已经被打散的天平军,又回到了广西,还是太平军中剩下的最强的一支。这还让不让人消停下来了。
  还好叶名琛的手中还有一支广东新军。
  不过现在看来这支新军的数量还是太少了。要去镇压广西的太平军,这点人过去肯定是不行的。
  于是叶名琛找来了吴健彰,这新军本来就是吴健彰弄出来的,现在要扩军还是要让他来想办法。
  吴健彰一听是这事儿,心中早就乐开了花,他一早就盘算着怎么扩军呢!
  从董书恒那里,他就学到一点,那就是手上有枪,心中不慌。
  不过原来他也只敢成立五千新军。
  一来,他不想太招摇,像董书恒那样跟朝廷都翻过脸的自然是无所谓。
  吴健彰虽然是广东的地头蛇,但是他现在还是不敢跟清廷翻脸。
  他可没有董书恒那样的自信,在他心中清廷还是一个他无法碰触的庞然大物。
  但是,是人都是有野心的,如果有机会提升自己的实力,又不会引起朝廷的猜忌,那就再好不过了。
  这次十三行行也不能白白地帮叶名琛征募新兵。他们的财力可不像淮海军那样雄厚。
  况且,去年的贸易战,十三行的商人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现在正是他们在经济上最紧张的时候。
  所以,这次叶名琛找到吴健彰之后,吴健彰没有一口答应,而是一反常态地跟叶名琛讲起了条件。
  吴健彰也没有为难叶名琛,吴本就是布政使掌管财税。
  吴健彰只是跟叶名琛提议将两广的厘捐抽出一部分来养新军。
  所谓的新军最起码要用洋枪、练洋操、足薪饷,有了这三点才能够最起码地保证新军的战力。
  吴健彰本人是不大懂军事的。不过他跟洋人的关系很好。雇佣了一个法国的教官团帮他训练新军。
  然后,他将自己的心腹安排进去担任新军的各级军官。
  这帮法国教官团不光帮他训练军队,而且还帮他指挥军队。
  他知道自己的那些亲信有几斤几两,没有将军队完全交给他们指挥。而是让他们在打仗的时候听从法国教官的安排。
  他雇佣的这个法国教官团还是比较靠谱的,法国人这个没有欺骗吴健彰,派给他的是真的教官团。
  法国人一直想图谋广州,而吴健彰这个人不仅是广东的官员还是当地的地头蛇、大买办,正是他们需要拉拢的对象。
  双方因此凑到了一起。所以吴健彰的新军还真的是有战斗力的。
  虽然说不如淮海军,也不如法军,毕竟他们训练的时间还不长,兵源的素质也就那样。
  但是如果要是董书恒看过广东新军的话,董书恒一定会给出一个不错的评价。
  此时的广东新军从战力上已经超过了广西的石达开的手下。
  怎么说也是用的法式装备、法式操典,这起点就是世界上最强的陆军,虽然兵源素质差点,训练时间不足。
  董书恒当然知道吴健彰在广东建立新军的事情,情报部甚至还派人打入了进去。
  一次招那么多新军,要打入几个人还是很容易的。
  这次叶名琛与吴健彰最后定下在广东建立两个镇的新军,总计一万人。
  所需费用除了各地的大户人家纳捐,叶名琛还特批从关税挪了一笔。
  现在两广已经取代了两江成为清廷的最大赋税来源地。董书恒到现在都没有交一分钱的税给清廷。
  不过,现在董书恒不公开造反就已经是给清廷最大的利好了,不能指望他交税。
  叶名琛虽然是汉人,但是此人对清廷却是忠心耿耿。他是一个相对比较传统的文人。
  这次他虽然答应了吴健彰的要求,但这些事情他都会报告给朝廷,而不会瞒着朝廷去做。
  而且,之所以建立新军也是因为朝廷之前就下令让各地督府组建新军缴匪。
  现在在两广地区最重要两支军事力量变成了石达开的太平军以及吴健彰的两广新军。
  而在湖南,湘军也在逐渐壮大,曾国荃之前向淮海军购买了一批装备,已经形成了战斗力。后来,陆续又向淮海军买了几批装备,湘军已经逐渐向火器化转变。
  在河南,巡抚英桂能够跟罗大纲战的难舍难分,也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主。英桂的办法就是人海战术,河南穷困。
  英桂的手中没有什么钱,他就放权给地方的地主士绅。大量组织团练武装。
  而且他给那些人封官许愿,只要你能够拉过来人,我就给你一个地方团练使的名头。
  这让地方上的地主组织团练的热情非常高涨。另外河南的地主也被各种匪患给搞怕了。
  太平军就过境了好几趟,捻匪更是在河南兴风作浪。
  淮海军在河南扫走了百万多人口之后,倒是让河南的人口土地矛盾小了一些。
  地主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也缓和了一些,这也为地主组织团练提供了便利。
  但是这也留下了很多隐患,地主手中有兵,就会变着法子开压榨普通民众。河南的地主、农民矛盾后面还会加深。
  罗大纲不知道,黄浩是将他拖进了一个泥炭之中。
  再往北,河南山西地界最有名的就要属太行匪了。
  现在整个太行山区从北到南,横跨三省,基本山都处于太行纵队的控制之下。
  吕飞燕他们控制下的百姓也达到百万之多。
  他们在山中开垦耕地,加上淮海军不时地利用商队进行补充,倒是真的养活了这么多人。
  山中的矿产资源丰富,太行纵队在平定与井陉都建造了炼钢厂。
  炼好的成品会由商队运回徐州、大丰的工业区作为原材料,这比运输矿石和煤炭要方便的多了。
  太行山区也会加工一些初级的工业品,比如铁锅、镰刀等工具交给商队运到草原上交易。
  这样的话就能够抵得上商队运来的粮食的价值。
  总的来说太行纵队基本上做到了自给自足。
  无论是山西还是直隶的官兵都不愿意去碰触这颗钉子。他们都有过惨痛的教训。
  只要到了太行山区,就无法打败这些太行匪。
  他们往山中一退,官军就不敢追进一步。凡是那些胆大追到山中的官兵,最后都没有走出来。
  那些人不是给太行纵队消灭,就是被俘虏,成为了山中挖矿的苦力。
  当然,此时山西和直隶也没有多少可以野战的军队,大多数都是绿营或者团练。
  主力的野战部队现在都在山海关外呢。
  林凤祥的日子现在可不好过。这里的情况跟他预想的不一样,没有想象中的应者如云。
  反倒是到处都是敌人。东北的三个将军府都围了过来,光是骑兵就三四万。
  咸丰更是连黑龙江都不要,黑龙江将军府整体南下。当然了其中也有对沙俄的畏惧。
  但是这对林凤祥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现在的情况就是北伐军即将被四面包围。
  另外天京被破,天王身死的消息传来,也让林凤祥的手下士气大落。
  林凤祥自然不会留下来等死,他瞄上了东南的朝鲜。
  当年辽东的明军被满洲人击败就是退到朝鲜。最后还在皮岛坚持抗清多年。
  林凤祥虽然没有跟朝鲜人打过交道,但是他知道这个满清藩属国的战力不怎么样。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