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读者来信
作者:东院的枣树    更新:2022-02-10 01:54
  “叔,这些花盆我放这了啊,您千万留意,别让猫挠了。”
  老虎洞胡同,徐柠刚拿着水盆给杂物间摆的一片花盆浇了水。君子兰不喜欢阳光,摆在这屋里正好,也就阴天他才搬到院子里晒晒。
  “就这猫的懒劲,让它挠它都懒得伸爪子,怎么可能挠你的花。”院子里,张枝江正看读者来信,脚底下卧着一只小狸花猫。
  猫是张枝江在路上捡的,养了一个多月了。
  “总之您看着点就是了,这些花我弄来可不容易。”
  徐柠宿舍的花就留了两盆,剩下的全搬来了,另外又种下了二十几盆,也都发芽了。
  京城这边还不显,但君子兰在吉省那边的热度比年初又抬高了一大截。最高价顶到了十几万,虽然很难继续往上走了,但剩下的几万几千的越来越多,人人都在养花做发财梦。
  别说成花了,现在连花种都是有钱没地方买,甭管什么品相的,只要有那就能轻松卖出去十块八块的。可跟成品花比,还是差了些。
  浇完花,徐柠把杂物间门关上。
  “小柠,你过来,看看这些信。”张枝江招了招手。
  “怎么了?”徐柠走过去。
  “之前你说要响应号召,加了个科技版块。你看看,这一堆都是抱怨的,人家说根本看不懂说的什么。”
  他说的就是之前徐柠加的科技板块,这几天陆续收到了读者来信,好多都对这部分不满意。这年头,读者的热情很高,有什么看不惯的写信就是怼,内容可一点不客气。
  徐柠拿了几封信,大概看了看。
  有的抱怨说写的没意思,问为什么加了这部分内容。
  还有的说这是凑字数,糊弄人,这样很不道德。
  更有的说是杂志的忠实读者,喜欢的就是杂志接近群众的特质,不希望加这些乱七八糟的内容。
  瞧瞧,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徐柠有些哭笑不得。陆明送来的稿子,他当然看过,其实讲的已经很通俗易懂了,但现在看,还是有很多人不买账。重点是太枯燥,没意思啊。
  之前科普的内容,也不过是介绍动物,介绍一些日常现象的科学原理,小孩子还挺喜欢看的。
  可像计算机原理,互联网原理,或者最新的科技进展新闻,这就已经超出了一般科普的范围。高校有人看,科技人员看;但工厂里下班的工人不会看,办公室里想消遣一下的也不会看。
  花钱买的杂志,好几页内容不感兴趣,那当然有读者觉得不满意。
  可就这么撤了,徐柠心里又不甘心。
  “小柠,要不这部分取消算了,影响销量。”张枝江说道。
  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他就觉得不成,那些内容他自己看着都枯燥,谁愿意看啊。但架不住徐柠坚持,还是加上了。没办法,他就管些杂事,杂志内容的话语权还真没徐柠大。
  “才刚开始,就这么放弃太可惜了。”徐柠摇摇头,道:“这样吧,我回去再想想办法。”
  “那也好,你尽快决定。”
  ……
  回到学校,徐柠就去邮电局,往陆明那打了个电话。
  “陆老师,我有事想找你问问,您看什么时候方便?”
  “是上次投稿的事,内容有点问题。”
  “您不用过来,约个地方吧,我过去。”
  “好。那就这样。”
  ……
  徐柠再次看到陆明时,差点没认出来。
  一身普通的蓝色工作服,都掉色了,皮鞋换成了布鞋,看着跟普通工人没什么区别,完全不像当时在学校讲座上那般体面。
  “陆老师好。”徐柠打招呼道。
  “你好,你好。”陆明笑着点点头。
  上次投稿,他拿到了一百多块稿酬,顶他好几个月工资,所以对徐柠的印象也很好。
  “咱们就在这聊吗?要不,去前边那家饭店?”徐柠说道。
  陆明摆摆手:“算了吧,去了又得花钱,有事就在这说吧。”
  “好。事情是这样……”徐柠就把情况说了一下。没添油加醋,也没藏着掖着。
  陆明的心情慢慢沉了下去,听他说完,忍不住叹气道:“既然这样,那就算了吧,别耽误你们的事。”这部分内容都影响人家销量了,他当然不好意思再说什么。
  “陆老师,您先别急着说这些,我还有个想法。”
  “哦,你说。”
  “您之前的讲座是计算机普及工作的内容吧?我想着,能不能由杂志跟你们单位联合,出一个正式的科技版块?内容还是一样,但要加你们单位的名字。这样既是普及了计算机知识,也能促进杂志销量。对了,杂志社这边还可以为此付一笔合作费。”
  徐柠的打算很简单,借用人家的名气。
  没办法,这会的人还就吃这一套,加个大点的名头比什么广告都好使。什么专家,什么学者,那就是正确的代名词。
  之前那期为什么效果不好?因为什么都没写啊,连作者介绍都没有,就只有一个名字。
  听完徐柠的话,陆明觉得新奇,但心里再一琢磨,又突然觉得还挺靠谱的。
  他们单位本来就有计算机普及的工作任务在,每个月都得去学校做讲座,这要是跟杂志联合出个科技版块,效果当然好的多。
  “这事我得回去找单位领导问问。……对了,你刚才说还有合作费,是吧?”陆明说道。
  “是,您看多少合适?一期五百,怎么样?而且不算稿酬的。”
  陆明点点头,“我知道了。”
  “那,您现在能回去问吗?我可以等会。”
  “这恐怕不成,至少得明天答复了。”
  “好,那我明天打电话联系吧。”
  “嗯。”
  事情比徐柠想象的更顺利。第二天他再打电话过去,陆明接的电话,说是没什么问题。由他们单位攥写科普内容,并署名,只是杂志发行前得把稿子送来确认内容无误。
  徐柠一口答应,接着又跟张枝江一块过去,跟人家详细谈了细节。
  “小柠,你说这事能成吗?一个月得花好几百,可不是小数了。”回去的路上,张枝江还是有些忐忑。
  “这我哪知道,成不成得看结果。……就算不成,这钱就算支援科研事业了。”徐柠心不在焉的道。
  “唉,说的也是。人家也不容易,我看好些人用的茶缸子都掉瓷了。怎么还没我们出版社那边条件好呢。”
  “好像是效益不大好。”徐柠无奈道。
  八十年代初,这样的单位多了,很多甚至不得不开设企业来维持员工工资。
  比如两年后成立的连想,再比如几年后那些校办企业,都是没办法,有的真是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