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扩大业务
作者:东院的枣树 更新:2022-02-03 17:25
赶上回省城的最后一班车,徐柠回到家属院时,已经是下午六点了。
楼下,一群人正围着个邮递员,七嘴八舌的嚷嚷着。
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
不是徐柠的。
“小柠啊,你的通知书什么时候下来?你看看,人家曾大海的都到了啊。”有人看的徐柠,问了一句。
“这我哪知道。大海考上的哪?”
“省理工啊。这小子,也不知道跑哪去了……哎,说着话人就来了欸!”
往家属院门口一瞧,一个小伙子撒欢跑了过来。
大家连忙邀功似的招呼,把被包围的邮递员让开了点。
拿到通知书,曾大海高兴的手都是颤的,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大海啊,人家把通知书送来,你不得表示表示?”旁边有人起哄。
那曾大海也是迷糊了,立刻掏兜,抓着一把零钱跟半张卫生纸就要往邮递员手里塞。
“哎,不用了不用了。”邮递员当然不能接,推着自行车赶紧走。
众人哄然笑起来。
笑着笑着又有点羡慕,人家可是考上大学了,唉,也就开两句玩笑平衡一下心里了。
曾大海的通知书,让整个家属院都陷入了一种微微的躁动中,聚一块聊的都是这个话题。倒也不是大惊小怪,实在是,这会的大学生就是值得这个话题热度啊。
真真正正不带一点水分的稀缺人才,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转户口,不要学费,每月有补贴,毕业包分配,这好事后来想都不敢想,考上就是人生巅峰。
但录取率也低的吓人。像今年,高考之前还有预考,还没摸到试卷呢就刷掉了一多半考生。
徐柠回到家的时候,父母正在客厅拿着报纸研究。
看到儿子回来,也不闻不问的,在那继续嘀咕。
徐柠凑跟前一瞧,报纸上是讲今年高校录取政策的,两口子在那写写算算的,表情凝重。
“爸妈,都跟你们说了,没问题的,看这些干嘛。”徐柠无奈道。
他心里自然是稳坐如山,可父母不知道啊,这些日子心不在焉的。现在看到人家通知书下来,更坐不住了。
“你小子倒心大,一点就不担心?我跟你爸都好些天没睡好了,心里总扑腾扑腾的。”周秀芝说道。
“考试都结束了,担心有什么用。……爸,我想买块手表,沪牌的,您能帮我弄张表票吗?”
徐直远诧异的抬头,看着儿子道:“你才多大,买什么表啊?”
“我都要上大学了,还不能买啊?我出钱。”徐柠把最后三个字咬的尤其重。
徐直远嘟囔了一句听不清的话,道:“我帮你问问吧,你买什么牌子的?”
“当然沪牌啊。”
“你……我都没有,你倒先买了!”徐直远一时大为气闷。
第二天,徐柠照例早早的出门,直奔下一个县城。
跟前一天差不多,依然是专找学校,上门一顿推销。遇到的人形形色色,效果不知怎样,倒是开了眼界了。
就这么又忙了两天,出版社那边,终于有电话打来了。
是第一天去的那学校,那个叫李正平的老师打来的,说是要订购六十册。
第一单啊!
徐柠对此相当重视,但他一个人又没空送过去,干脆让人家来自提,报销路费。
一听报销路费,还能顺便逛逛省城,李正平倒没二话,第二天一早就来了。
徐柠自己提着书去车站门口等着。他没敢让人去出版社,毕竟,这是赚私活,当然得低调!
一手交钱一手拿书,这就六十多块到账了。
一本书赚五毛钱,毛利三十六。扣除送的三本书,再扣除路费,净赚二十五块。
其中最大的额外成本竟然是路费,车票两块,光李正平这趟来回路费就是四块。
重点是,这钱花的也太亏了,以后要送货的地方多了,总不能每次都要白花这么多钱吧?
徐柠突然想到,八九十年代是有货运大巴来着,也不知道这会有没有。
第二天一早,他再去汽车站,果真就去找司机问了问,结果人家根本不搭理他。一个小年轻,又没单位,人家凭啥搭理你?
推销很快有了效果,陆续的有电话打到出版社订书,少的二十本,多的有六十本、八十本,反正二十本一个基数。
徐柠头疼了,这要是再报销路费,那可不是几块钱的事。
没辙,他只好请姜瑞帮忙,出面弄了个出版社的介绍信,盖了章,又拿着去汽车站。
徐柠自称是帮出版社寄书,信一拿出来,汽车站的人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弯,没二话就答应下来。
约定好了,书就堆在司机座位旁边,只要不超过两百本,运费就是一块。
只这一下,徐柠就省了好大一笔钱。
四五天过去,徐柠跑遍了省城下辖的几个县城,总共拿下了两百多本订单,这就是一百多块入账了。而且,名声打出去了,以后的生意细水长流,还有呢。
附近的县城走了一遍,接着就只能走的更远些了。
徐柠一琢磨,还是不成啊,他一个人哪忙得过来,干脆停了,弄了几张招聘启事贴在街上,写好下午一点在百货公司对面见面。
早上八点贴出去的,徐柠下午一点过去,远远的就看到那站了七八个人。
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细想想又不奇怪,这两年城里很多待业青年,招聘那真是一贴百应。
徐柠过去说了大概情况,闭口不谈自己的身份,只说让他们去各地推销书,按订单量给钱。
一本书提成两分钱,十本就是两毛,一千本那就是二十块!一万本……算了,估计希望不大。
总而言之,徐柠要让他们明白,干的好了这事挺赚钱的。
所有人的路费报销、一天五毛钱餐补,业绩不达标的话立刻走人。
撒网似的,徐柠第二天就把这些人派了出去,每人都分不同地方。
他自己就坐在出版社,只负责接电话,然后发货。
冷不丁的,徐柠心里一跳,这摊子铺的有点大啊,这都雇几个人了?
低调,还得低调啊。
……
出版社这边,众人心思终于安稳下来。
约稿,看稿,出差跑业务,各忙各的。
听说张枝江已经跟一位大学老师谈好了约稿的事,千字十五,打算编一本数学教材。徐柠不忘了提醒一句,千万得看着高考考纲写啊,别弄一堆高等数学的知识点,那就闹笑话了。
徐柠的那本书销量再创新高,已经突破了两万册。最最重要的是,出版社还开启了省外业务。就前几天,姜瑞派人去了趟江省,联系了当地出版社跟书店,已经接到订单了。
这可是出版社业务出省第一步,意义重大。
徐柠看的那叫一个眼馋啊,心里当即决定,出版社的羊毛还得继续薅,心安理得的薅!
楼下,一群人正围着个邮递员,七嘴八舌的嚷嚷着。
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
不是徐柠的。
“小柠啊,你的通知书什么时候下来?你看看,人家曾大海的都到了啊。”有人看的徐柠,问了一句。
“这我哪知道。大海考上的哪?”
“省理工啊。这小子,也不知道跑哪去了……哎,说着话人就来了欸!”
往家属院门口一瞧,一个小伙子撒欢跑了过来。
大家连忙邀功似的招呼,把被包围的邮递员让开了点。
拿到通知书,曾大海高兴的手都是颤的,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大海啊,人家把通知书送来,你不得表示表示?”旁边有人起哄。
那曾大海也是迷糊了,立刻掏兜,抓着一把零钱跟半张卫生纸就要往邮递员手里塞。
“哎,不用了不用了。”邮递员当然不能接,推着自行车赶紧走。
众人哄然笑起来。
笑着笑着又有点羡慕,人家可是考上大学了,唉,也就开两句玩笑平衡一下心里了。
曾大海的通知书,让整个家属院都陷入了一种微微的躁动中,聚一块聊的都是这个话题。倒也不是大惊小怪,实在是,这会的大学生就是值得这个话题热度啊。
真真正正不带一点水分的稀缺人才,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转户口,不要学费,每月有补贴,毕业包分配,这好事后来想都不敢想,考上就是人生巅峰。
但录取率也低的吓人。像今年,高考之前还有预考,还没摸到试卷呢就刷掉了一多半考生。
徐柠回到家的时候,父母正在客厅拿着报纸研究。
看到儿子回来,也不闻不问的,在那继续嘀咕。
徐柠凑跟前一瞧,报纸上是讲今年高校录取政策的,两口子在那写写算算的,表情凝重。
“爸妈,都跟你们说了,没问题的,看这些干嘛。”徐柠无奈道。
他心里自然是稳坐如山,可父母不知道啊,这些日子心不在焉的。现在看到人家通知书下来,更坐不住了。
“你小子倒心大,一点就不担心?我跟你爸都好些天没睡好了,心里总扑腾扑腾的。”周秀芝说道。
“考试都结束了,担心有什么用。……爸,我想买块手表,沪牌的,您能帮我弄张表票吗?”
徐直远诧异的抬头,看着儿子道:“你才多大,买什么表啊?”
“我都要上大学了,还不能买啊?我出钱。”徐柠把最后三个字咬的尤其重。
徐直远嘟囔了一句听不清的话,道:“我帮你问问吧,你买什么牌子的?”
“当然沪牌啊。”
“你……我都没有,你倒先买了!”徐直远一时大为气闷。
第二天,徐柠照例早早的出门,直奔下一个县城。
跟前一天差不多,依然是专找学校,上门一顿推销。遇到的人形形色色,效果不知怎样,倒是开了眼界了。
就这么又忙了两天,出版社那边,终于有电话打来了。
是第一天去的那学校,那个叫李正平的老师打来的,说是要订购六十册。
第一单啊!
徐柠对此相当重视,但他一个人又没空送过去,干脆让人家来自提,报销路费。
一听报销路费,还能顺便逛逛省城,李正平倒没二话,第二天一早就来了。
徐柠自己提着书去车站门口等着。他没敢让人去出版社,毕竟,这是赚私活,当然得低调!
一手交钱一手拿书,这就六十多块到账了。
一本书赚五毛钱,毛利三十六。扣除送的三本书,再扣除路费,净赚二十五块。
其中最大的额外成本竟然是路费,车票两块,光李正平这趟来回路费就是四块。
重点是,这钱花的也太亏了,以后要送货的地方多了,总不能每次都要白花这么多钱吧?
徐柠突然想到,八九十年代是有货运大巴来着,也不知道这会有没有。
第二天一早,他再去汽车站,果真就去找司机问了问,结果人家根本不搭理他。一个小年轻,又没单位,人家凭啥搭理你?
推销很快有了效果,陆续的有电话打到出版社订书,少的二十本,多的有六十本、八十本,反正二十本一个基数。
徐柠头疼了,这要是再报销路费,那可不是几块钱的事。
没辙,他只好请姜瑞帮忙,出面弄了个出版社的介绍信,盖了章,又拿着去汽车站。
徐柠自称是帮出版社寄书,信一拿出来,汽车站的人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弯,没二话就答应下来。
约定好了,书就堆在司机座位旁边,只要不超过两百本,运费就是一块。
只这一下,徐柠就省了好大一笔钱。
四五天过去,徐柠跑遍了省城下辖的几个县城,总共拿下了两百多本订单,这就是一百多块入账了。而且,名声打出去了,以后的生意细水长流,还有呢。
附近的县城走了一遍,接着就只能走的更远些了。
徐柠一琢磨,还是不成啊,他一个人哪忙得过来,干脆停了,弄了几张招聘启事贴在街上,写好下午一点在百货公司对面见面。
早上八点贴出去的,徐柠下午一点过去,远远的就看到那站了七八个人。
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细想想又不奇怪,这两年城里很多待业青年,招聘那真是一贴百应。
徐柠过去说了大概情况,闭口不谈自己的身份,只说让他们去各地推销书,按订单量给钱。
一本书提成两分钱,十本就是两毛,一千本那就是二十块!一万本……算了,估计希望不大。
总而言之,徐柠要让他们明白,干的好了这事挺赚钱的。
所有人的路费报销、一天五毛钱餐补,业绩不达标的话立刻走人。
撒网似的,徐柠第二天就把这些人派了出去,每人都分不同地方。
他自己就坐在出版社,只负责接电话,然后发货。
冷不丁的,徐柠心里一跳,这摊子铺的有点大啊,这都雇几个人了?
低调,还得低调啊。
……
出版社这边,众人心思终于安稳下来。
约稿,看稿,出差跑业务,各忙各的。
听说张枝江已经跟一位大学老师谈好了约稿的事,千字十五,打算编一本数学教材。徐柠不忘了提醒一句,千万得看着高考考纲写啊,别弄一堆高等数学的知识点,那就闹笑话了。
徐柠的那本书销量再创新高,已经突破了两万册。最最重要的是,出版社还开启了省外业务。就前几天,姜瑞派人去了趟江省,联系了当地出版社跟书店,已经接到订单了。
这可是出版社业务出省第一步,意义重大。
徐柠看的那叫一个眼馋啊,心里当即决定,出版社的羊毛还得继续薅,心安理得的薅!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