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又是一年
作者:有点混蛋 更新:2022-01-21 04:19
转眼就到了显德三年的新年。
这是李延庆在这个时代过的第二个春节。
春节无甚特别,还是去年那个过法,一家人围坐在桌上吃顿团圆饭,守岁时聊会天,然后依次祭拜祖宗牌位。
不同于去年的是,今年的春节少了叔父李重赞以及二哥李延福。
李延庆的伯父,深州刺史李重兴照旧在河北守边,没有回开封;叔父李重赞去年年末卸任榷盐使,接任解州刺史,而解州紧临北汉,所以李重赞身负边防重任,今年也未能归京。
二哥李延福则在宋州领兵,因为宋州州军一月初八就要随禁军南下伐唐,李延福需要在军中备战,不能来开封与家人团聚。
因为继母翟氏的缘故,李延庆这个春节过得有些糟心。
自打去年九月,李延庆遵照父亲的吩咐,将家中的铜制佛像都送去浚仪县衙熔铸后,翟氏几乎就再没和李延庆说过一句话。
即便李重进遵照约定,给翟氏买了两尊金质佛像供在佛堂里,也没能解开翟氏的心结。
李延庆心里很清楚,自己是被父亲甩了锅,熔铸佛像这事情的始作俑者明明是父亲李重进,自己只是个执行者,但继母翟氏与父亲的关系依旧和睦,自己与继母的关系却每况愈下,显然是父亲为了保证床榻和谐,将责任都推给了自己。
不过李延庆倒也没太过在意此事,他每日都忙碌得很,根本就没精力来操心这等小事。
继母不与自己说话也就罢了,李延庆觉得并无什么所谓。
但两人毕竟还是住在同一座宅院里,虽说李府占地宽广,但总有碰巧撞见的时候。
每当李延庆偶然撞见翟氏,翟氏就会冷着脸,默然无声地盯着李延庆,直将李延庆盯得后背发凉。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新年,吃年夜饭时,翟氏吃了几口便放下了碗筷,照旧幽幽地盯着李延庆,弄得李延庆食不甘味。
但翟氏毕竟是自己的继母,加之父亲李重进默许翟氏的行为,李延庆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默默承受。
......
正月初一的三更天,郭荣照例在殿直的护卫下来到太庙,祭拜五位先帝。
推开太庙厚重的大门,郭荣牵着儿子郭宗训的小手步入太庙。
郭宗训如今已有两岁半,聪慧非凡,身高到了父亲的腰间。
望着一列排开的五块先帝牌位,郭荣心中甚是感慨。
去年今日,自己在太庙中立下誓言,要一统天下,让自己的儿子郭宗训继承大统,并改回柴姓。
今年今日,自己一统天下最重要的一步,即将迈出。
跪坐在蒲团上,郭荣先是恭敬地拜了三道,起身凝视着养父郭威的牌位,心中默念:阿爹,山前四州业已回归中原,孩儿不日便要南征,为我周朝开疆拓土,望阿爹在天之灵,保佑我周朝所向披靡,顺利收服淮南十四州......
无论人前是多么威严无匹大周皇帝,但在养父郭威面前,郭荣终究还是一个儿子。
“阿爹,这个就是我的翁翁吗?”郭宗训奶声奶气地打断了郭荣的思绪。
郭荣微笑着揉了揉儿子的头:“是啊,这便是你翁翁,你认得上边的字吗?”
郭宗训盯着牌位看了片刻,念道“圣神...文武孝皇帝,中间有两个字我不认得。”
“是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荣望着牌位,认真地说道:“你要牢牢记住,他是我大周的开创者,是你永远的翁翁。”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孩儿会永远记住的。”郭宗训还并不明白这个谥号代表的含义,只是能跟着念出来罢了。
“除了这个翁翁外,你还有...”话刚出口,郭荣便打住了。
郭宗训大而圆的眼珠转了转:“阿爹,还有什么啊?还有一个翁翁吗?”
“不说这个了,这还不是你应该知道的事情,你也困了吧,我们回宫去。”说着,郭荣重新牵起儿子的小手,一步一步走出了太庙。
郭荣只拜了养父郭威的牌位,剩下四块牌位,他就只看了一眼。
时间转眼便到了正月初八,今日是郭荣出兵南征的吉日。
征讨蜀国有功的向训,被郭荣任命为东京留守,副枢密使王朴兼任副东京留守,三司使张美兼任大内都点检,负责皇宫的安危,为了防备契丹入侵,郭荣在开封留了两万殿前司禁军,交由王朴负责。
去年配合王彦超修筑胡卢河的曹州节度使韩通,负责监修开封罗城,开封左近州县的十万民夫已然就位,只等南征大军离开开封,便开始动工。
除上述四位大臣外,其余文武大臣皆随伐唐大军南下,随行的还有数百内侍宫女、数名后宫嫔妃以及皇后符氏。
郭荣本想让符氏留在开封照顾儿子郭宗训,可符氏心忧丈夫,提议要随行南下,
哪怕郭荣向符氏再三保证,自己往后绝不因冲动而肆意惩处官员,符氏却还是执意要随行,郭荣也只好将她带上。
开封从显德二年正月初八开始,失去了作为周朝首都的政治军事作用,郭荣所驻跸的行在,才是周朝流动的首都。
十几万人的大部队从清晨开始出开封,一直到日暮黄昏,队伍的尾巴才离开城南朱雀门。
李延庆立在开封城墙上,望着朔朔寒风中旌旗招展的庞大队列,嗅着空气中肃杀的气氛,心有感慨:十四州土地将沦为炼狱,淮南的百姓将深陷水火,无数人将要因为君王的一个念头而丧命,这便是战争。
转头,李延庆再度投入到沉闷且枯燥的学习中,三月初一,他就要参加礼部举行的明法试,只剩下最后两个月的复习时间。
......
两个月后的三月初一,李延庆胸有成竹地步入明法试考场,一连三日,连过三门考试,成功通过明法试。
而与李延庆同入考场的司徒毓以及赵匡义,皆于第三关的口试被筛下,未能通过。
通过明法试后,李延庆又参加了吏部的“过堂试”,走了个过场,档案就从礼部调到吏部。
李延庆随之从武官转为文官,本官也由从八品的东头供奉官,转为同样是从八品的光禄寺丞。
至此,李延庆拥有了文官官身,获得了担任文官途径差遣的资质。
这是李延庆在这个时代过的第二个春节。
春节无甚特别,还是去年那个过法,一家人围坐在桌上吃顿团圆饭,守岁时聊会天,然后依次祭拜祖宗牌位。
不同于去年的是,今年的春节少了叔父李重赞以及二哥李延福。
李延庆的伯父,深州刺史李重兴照旧在河北守边,没有回开封;叔父李重赞去年年末卸任榷盐使,接任解州刺史,而解州紧临北汉,所以李重赞身负边防重任,今年也未能归京。
二哥李延福则在宋州领兵,因为宋州州军一月初八就要随禁军南下伐唐,李延福需要在军中备战,不能来开封与家人团聚。
因为继母翟氏的缘故,李延庆这个春节过得有些糟心。
自打去年九月,李延庆遵照父亲的吩咐,将家中的铜制佛像都送去浚仪县衙熔铸后,翟氏几乎就再没和李延庆说过一句话。
即便李重进遵照约定,给翟氏买了两尊金质佛像供在佛堂里,也没能解开翟氏的心结。
李延庆心里很清楚,自己是被父亲甩了锅,熔铸佛像这事情的始作俑者明明是父亲李重进,自己只是个执行者,但继母翟氏与父亲的关系依旧和睦,自己与继母的关系却每况愈下,显然是父亲为了保证床榻和谐,将责任都推给了自己。
不过李延庆倒也没太过在意此事,他每日都忙碌得很,根本就没精力来操心这等小事。
继母不与自己说话也就罢了,李延庆觉得并无什么所谓。
但两人毕竟还是住在同一座宅院里,虽说李府占地宽广,但总有碰巧撞见的时候。
每当李延庆偶然撞见翟氏,翟氏就会冷着脸,默然无声地盯着李延庆,直将李延庆盯得后背发凉。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新年,吃年夜饭时,翟氏吃了几口便放下了碗筷,照旧幽幽地盯着李延庆,弄得李延庆食不甘味。
但翟氏毕竟是自己的继母,加之父亲李重进默许翟氏的行为,李延庆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默默承受。
......
正月初一的三更天,郭荣照例在殿直的护卫下来到太庙,祭拜五位先帝。
推开太庙厚重的大门,郭荣牵着儿子郭宗训的小手步入太庙。
郭宗训如今已有两岁半,聪慧非凡,身高到了父亲的腰间。
望着一列排开的五块先帝牌位,郭荣心中甚是感慨。
去年今日,自己在太庙中立下誓言,要一统天下,让自己的儿子郭宗训继承大统,并改回柴姓。
今年今日,自己一统天下最重要的一步,即将迈出。
跪坐在蒲团上,郭荣先是恭敬地拜了三道,起身凝视着养父郭威的牌位,心中默念:阿爹,山前四州业已回归中原,孩儿不日便要南征,为我周朝开疆拓土,望阿爹在天之灵,保佑我周朝所向披靡,顺利收服淮南十四州......
无论人前是多么威严无匹大周皇帝,但在养父郭威面前,郭荣终究还是一个儿子。
“阿爹,这个就是我的翁翁吗?”郭宗训奶声奶气地打断了郭荣的思绪。
郭荣微笑着揉了揉儿子的头:“是啊,这便是你翁翁,你认得上边的字吗?”
郭宗训盯着牌位看了片刻,念道“圣神...文武孝皇帝,中间有两个字我不认得。”
“是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荣望着牌位,认真地说道:“你要牢牢记住,他是我大周的开创者,是你永远的翁翁。”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孩儿会永远记住的。”郭宗训还并不明白这个谥号代表的含义,只是能跟着念出来罢了。
“除了这个翁翁外,你还有...”话刚出口,郭荣便打住了。
郭宗训大而圆的眼珠转了转:“阿爹,还有什么啊?还有一个翁翁吗?”
“不说这个了,这还不是你应该知道的事情,你也困了吧,我们回宫去。”说着,郭荣重新牵起儿子的小手,一步一步走出了太庙。
郭荣只拜了养父郭威的牌位,剩下四块牌位,他就只看了一眼。
时间转眼便到了正月初八,今日是郭荣出兵南征的吉日。
征讨蜀国有功的向训,被郭荣任命为东京留守,副枢密使王朴兼任副东京留守,三司使张美兼任大内都点检,负责皇宫的安危,为了防备契丹入侵,郭荣在开封留了两万殿前司禁军,交由王朴负责。
去年配合王彦超修筑胡卢河的曹州节度使韩通,负责监修开封罗城,开封左近州县的十万民夫已然就位,只等南征大军离开开封,便开始动工。
除上述四位大臣外,其余文武大臣皆随伐唐大军南下,随行的还有数百内侍宫女、数名后宫嫔妃以及皇后符氏。
郭荣本想让符氏留在开封照顾儿子郭宗训,可符氏心忧丈夫,提议要随行南下,
哪怕郭荣向符氏再三保证,自己往后绝不因冲动而肆意惩处官员,符氏却还是执意要随行,郭荣也只好将她带上。
开封从显德二年正月初八开始,失去了作为周朝首都的政治军事作用,郭荣所驻跸的行在,才是周朝流动的首都。
十几万人的大部队从清晨开始出开封,一直到日暮黄昏,队伍的尾巴才离开城南朱雀门。
李延庆立在开封城墙上,望着朔朔寒风中旌旗招展的庞大队列,嗅着空气中肃杀的气氛,心有感慨:十四州土地将沦为炼狱,淮南的百姓将深陷水火,无数人将要因为君王的一个念头而丧命,这便是战争。
转头,李延庆再度投入到沉闷且枯燥的学习中,三月初一,他就要参加礼部举行的明法试,只剩下最后两个月的复习时间。
......
两个月后的三月初一,李延庆胸有成竹地步入明法试考场,一连三日,连过三门考试,成功通过明法试。
而与李延庆同入考场的司徒毓以及赵匡义,皆于第三关的口试被筛下,未能通过。
通过明法试后,李延庆又参加了吏部的“过堂试”,走了个过场,档案就从礼部调到吏部。
李延庆随之从武官转为文官,本官也由从八品的东头供奉官,转为同样是从八品的光禄寺丞。
至此,李延庆拥有了文官官身,获得了担任文官途径差遣的资质。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