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李延庆献策(上)
作者:有点混蛋 更新:2022-03-12 03:12
钓鱼执法比李延庆预想的还要成功。
昨夜发现有人跟踪,仅仅过了一天,乌衣台就顺藤摸瓜查清了跟踪者的去向:赵府。
开封有很多个赵府,但跟踪者进入的赵府比较特别,是许州节度使赵匡胤的府邸。
得到答案后,李延庆没有丝毫的意外,赵家本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而赵家拥有一支密探部队也不令李延庆意外。
节度使嘛,培养点密探什么的很正常。
李家能有,赵家自然也能有。
而且李家还不止李延庆手下的乌衣台,李重进也培养了不少的密探。
不过李重进手中的密探一般是用在战场或者敌国,很少有用来搞内斗的。
很显然,赵家的密探干的事情与乌衣台比较类似,是专门用来针对“自己人”的。
“郎君,赵家的这支密探部队人数不少,粗略估计至少有八十人,想来不止郎君收到了追踪,吴家那边肯定也免不了,属下以为,在此紧要关头,应当先下手为强。”乌衣台督察部长刘从义闲了有一阵子了,手现在非常痒,想开开荤。
李延庆这一提议先是表示肯定:“你这提议不错,这支密探的确是个隐患。”
而后他又摇了摇头:“可现在的开封城里绝非动手的好时候。”
本来这开封知府是吴廷祚,有他罩着,李延庆要想在城里搞点小规模械斗是没啥问题的。
可随着吴廷祚被调入枢密院,接任开封知府的是昝居润。
此人是郭荣的幕府旧臣,与李家一向不怎么对付。
在此人的眼皮子底下,李延庆还真得小心谨慎起来。
乌衣卫们虽然都是身经百战的个中好手,可面对国家机器终究力有不逮,现在这时候可不宜轻举妄动。
刘从义对此感触颇深:“郎君说得是,现在这城里可谓是风声鹤唳,开封府的那帮差役是整日整日在街头巡视,委实不好动手。”
李延庆笑了笑:“呵,还会用典故了,看来你最近没少读书。”
“闲来无事,就只能翻翻书了。”刘从义也跟着笑了,多少带点勉强。
连他这样的老大粗都闲的开始读书了,足可见现在的乌衣台有多闲。
四方战事平息,乌衣台外派至敌国的密探也就跟着收了回来。
各地乌衣台办事处的建立也基本告一段落,整个乌衣台从扩张期转入平稳期,需要处理的事情自然也就少了。
李延庆收起笑容,吩咐道:“那你继续回去翻书,多读点书总是好的,你总不能一辈子就当个乌衣台的部长,记得让弟兄们随时做好听命的准备,无聊的日子不会持续太久了。”
“为郎君效命是属下的荣幸。”
刘从义拱手行了个礼,正要转身离去,突然又想起了什么,问道:“郎君,跟着你的那个夯货呢?他现在还在府外盯着呢,要不要......”
“不必了,就让他盯着吧。”李延庆目光一凝:“正好看看赵家接下来如何出招。”
黄昏时分,李延庆再度抵达了范府门前。
今日,他顺顺当当地进了门,也见到了范质,还喝到了范质妻子奉上的凉茶。
范府目前没有聘用侍女,一应接待工作都是看门的老仆以及范质的妻子来负责。
轻轻抿了口凉茶,范质将茶碗放回桌上:“李三郎,本官时间有限,不如就敞开了说。”
李延庆在这时候登门拜访,目的都是明明白白写在脸上的。
范质本不想见,但李家的面子毕竟摆在那里。
更可范质在滁州高锡通敌案,以及洛阳韩伦案这两个案子上都欠了李延庆人情,李延庆呈上的名帖他是实在不好拒绝。
范首相为官两袖清风,唯一的“缺点”就是要脸,与这个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既然范质都这么说了,李延庆也就不再绕弯子:“在下正是为调镇一事而来。”
“那李三郎可就找错了地方,本官虽然兼着参知枢密院事,可枢密院的一应公务本官向来是不怎么过问的,这调镇一事如今由两位枢密使负责,李三郎若想为令尊谋求个好节镇,不妨去拜见两位枢密使。”
名帖范质是收下了,李延庆他也确实见了,但见面归见面,不代表他就一定要帮李家这个忙。
按照范质这打太极的意思,李延庆喝完桌上的凉茶就可以告辞了。
范质这番态度李延庆是早有预料,他不慌不忙道:“相公,在下并非为家父而来,而是为献策而来。”
“说来听听。”范质并未表露丝毫的不耐烦,反而是一副饶有兴致的模样。
范质从窦仪那了解了洛阳韩伦案的始终,清楚地意识到李延庆确实拥有非同一般的谋略。
自接过权柄以来,范质就一直为了平衡棋局而殚精竭虑。
无论是赵匡胤调镇许州,亦或是吴廷祚重返枢密院,都出自他的手笔。
哪怕这两条人事调动郭荣都不置可否,但在范质的坚持下还是付诸了实际。
可即便是范质自己,也无法笃定自己的大胆调动就一定正确。
有些调动在现在看来或许是合理的。
但在未来呢?在郭荣宾天的未来,在幼帝继位的未来,这些人事调动就一定正确吗?
这正是范质头疼之处,他既要操心眼下,还要忧心未来,每一步都走得不够笃定。
在二十五载宦途生涯中,范质还从未面临眼下这等困窘。
换个说法,现在的范质陷入了迷茫之中。
他虽一人之下、位高权重,但他终究也是人,绝非万能的神明。
是人就会犯错,是人就有不擅长的事情。
你要范质当一位和平年间的治国宰相,这天下确实没人能强过他。
可你若是让他在动乱不堪的时代保全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家,他还真不一定有这个能耐。
说到底,他没干过这个啊,他一直以来走的就是治国文官的路线。
当然,范质是个能看清自己的聪明人,他很清楚自己的缺陷所在,所以他有意地并未过多参与枢密院事务。
在李延庆声称要献策的时候,范质下意识地就想听听这位李家三郎的高见。
哪怕李延庆是带着目的而来,但听一听总归没有坏处。
昨夜发现有人跟踪,仅仅过了一天,乌衣台就顺藤摸瓜查清了跟踪者的去向:赵府。
开封有很多个赵府,但跟踪者进入的赵府比较特别,是许州节度使赵匡胤的府邸。
得到答案后,李延庆没有丝毫的意外,赵家本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而赵家拥有一支密探部队也不令李延庆意外。
节度使嘛,培养点密探什么的很正常。
李家能有,赵家自然也能有。
而且李家还不止李延庆手下的乌衣台,李重进也培养了不少的密探。
不过李重进手中的密探一般是用在战场或者敌国,很少有用来搞内斗的。
很显然,赵家的密探干的事情与乌衣台比较类似,是专门用来针对“自己人”的。
“郎君,赵家的这支密探部队人数不少,粗略估计至少有八十人,想来不止郎君收到了追踪,吴家那边肯定也免不了,属下以为,在此紧要关头,应当先下手为强。”乌衣台督察部长刘从义闲了有一阵子了,手现在非常痒,想开开荤。
李延庆这一提议先是表示肯定:“你这提议不错,这支密探的确是个隐患。”
而后他又摇了摇头:“可现在的开封城里绝非动手的好时候。”
本来这开封知府是吴廷祚,有他罩着,李延庆要想在城里搞点小规模械斗是没啥问题的。
可随着吴廷祚被调入枢密院,接任开封知府的是昝居润。
此人是郭荣的幕府旧臣,与李家一向不怎么对付。
在此人的眼皮子底下,李延庆还真得小心谨慎起来。
乌衣卫们虽然都是身经百战的个中好手,可面对国家机器终究力有不逮,现在这时候可不宜轻举妄动。
刘从义对此感触颇深:“郎君说得是,现在这城里可谓是风声鹤唳,开封府的那帮差役是整日整日在街头巡视,委实不好动手。”
李延庆笑了笑:“呵,还会用典故了,看来你最近没少读书。”
“闲来无事,就只能翻翻书了。”刘从义也跟着笑了,多少带点勉强。
连他这样的老大粗都闲的开始读书了,足可见现在的乌衣台有多闲。
四方战事平息,乌衣台外派至敌国的密探也就跟着收了回来。
各地乌衣台办事处的建立也基本告一段落,整个乌衣台从扩张期转入平稳期,需要处理的事情自然也就少了。
李延庆收起笑容,吩咐道:“那你继续回去翻书,多读点书总是好的,你总不能一辈子就当个乌衣台的部长,记得让弟兄们随时做好听命的准备,无聊的日子不会持续太久了。”
“为郎君效命是属下的荣幸。”
刘从义拱手行了个礼,正要转身离去,突然又想起了什么,问道:“郎君,跟着你的那个夯货呢?他现在还在府外盯着呢,要不要......”
“不必了,就让他盯着吧。”李延庆目光一凝:“正好看看赵家接下来如何出招。”
黄昏时分,李延庆再度抵达了范府门前。
今日,他顺顺当当地进了门,也见到了范质,还喝到了范质妻子奉上的凉茶。
范府目前没有聘用侍女,一应接待工作都是看门的老仆以及范质的妻子来负责。
轻轻抿了口凉茶,范质将茶碗放回桌上:“李三郎,本官时间有限,不如就敞开了说。”
李延庆在这时候登门拜访,目的都是明明白白写在脸上的。
范质本不想见,但李家的面子毕竟摆在那里。
更可范质在滁州高锡通敌案,以及洛阳韩伦案这两个案子上都欠了李延庆人情,李延庆呈上的名帖他是实在不好拒绝。
范首相为官两袖清风,唯一的“缺点”就是要脸,与这个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既然范质都这么说了,李延庆也就不再绕弯子:“在下正是为调镇一事而来。”
“那李三郎可就找错了地方,本官虽然兼着参知枢密院事,可枢密院的一应公务本官向来是不怎么过问的,这调镇一事如今由两位枢密使负责,李三郎若想为令尊谋求个好节镇,不妨去拜见两位枢密使。”
名帖范质是收下了,李延庆他也确实见了,但见面归见面,不代表他就一定要帮李家这个忙。
按照范质这打太极的意思,李延庆喝完桌上的凉茶就可以告辞了。
范质这番态度李延庆是早有预料,他不慌不忙道:“相公,在下并非为家父而来,而是为献策而来。”
“说来听听。”范质并未表露丝毫的不耐烦,反而是一副饶有兴致的模样。
范质从窦仪那了解了洛阳韩伦案的始终,清楚地意识到李延庆确实拥有非同一般的谋略。
自接过权柄以来,范质就一直为了平衡棋局而殚精竭虑。
无论是赵匡胤调镇许州,亦或是吴廷祚重返枢密院,都出自他的手笔。
哪怕这两条人事调动郭荣都不置可否,但在范质的坚持下还是付诸了实际。
可即便是范质自己,也无法笃定自己的大胆调动就一定正确。
有些调动在现在看来或许是合理的。
但在未来呢?在郭荣宾天的未来,在幼帝继位的未来,这些人事调动就一定正确吗?
这正是范质头疼之处,他既要操心眼下,还要忧心未来,每一步都走得不够笃定。
在二十五载宦途生涯中,范质还从未面临眼下这等困窘。
换个说法,现在的范质陷入了迷茫之中。
他虽一人之下、位高权重,但他终究也是人,绝非万能的神明。
是人就会犯错,是人就有不擅长的事情。
你要范质当一位和平年间的治国宰相,这天下确实没人能强过他。
可你若是让他在动乱不堪的时代保全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家,他还真不一定有这个能耐。
说到底,他没干过这个啊,他一直以来走的就是治国文官的路线。
当然,范质是个能看清自己的聪明人,他很清楚自己的缺陷所在,所以他有意地并未过多参与枢密院事务。
在李延庆声称要献策的时候,范质下意识地就想听听这位李家三郎的高见。
哪怕李延庆是带着目的而来,但听一听总归没有坏处。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