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辑 环保
作者:雅瑟 编著    更新:2022-01-18 15:02
  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现在,保护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为什么要保护环境?究竟怎样来保护环境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恐怕还得从环境问题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弃物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大量人工制取的有毒化合物进入环境后,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累积和转化,不断地恶化环境,严重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出版了,书中详细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造成的生态破坏。这本书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反响。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短暂的几十年时间内,工业的发展已把人类带进了一个被毒化了的环境中,而且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是全面的、长期的、严重的。
  人类没有保护好环境的教训其实自古就有。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成了不毛之地。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由于滥伐森林,水土严重流失,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土地日益贫瘠。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并非现在才有,我国古代就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朴素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今天,我们保护环境不仅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而且要断承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合理利用资源,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我们应该懂得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就是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许多国家正在广泛地宣传环境保护思想,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我国于1979年9月颁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并在1983年底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大会上将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知识点:环境、保护环境、雷切尔·卡林
  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最早出现在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只有一个地球》是为该会议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由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主编,副标题是“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作者不仅试图从地球本身的前途出发,而且试图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把人口的增长、资源的滥用、工艺技术的消极影响、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困境等综合起来,探讨环境问题,呼吁人类明智地管理地球。
  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呢?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住、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湖泊、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长期以来,人类的文明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痍。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障碍。地球森林面积,急剧下降。由于热带雨林对调节全球气候有重要作用,大面积地砍伐,将产生严重的后果。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世界上被风蚀、盐碱化的土地日益增多。如果继续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加上城市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占用大量农田,全世界现有的耕地20年后将损失1/3,世界粮食生产将受到严重威胁。另外,由于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大量消失,人类又肆意捕杀这些生物,且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世界上植物和动物的遗传资源急剧减少,这对人类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认识到,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发展。不解决它,不仅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会受到影响,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这两分钟的静默,代表全人类在向地球忏悔,在反省,在思索: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知识点:环境问题、自然生态系统
  为什么要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在“地球日”活动的影响下,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会议提出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口号:“只有一个地球”,还发表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它提出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引导和鼓励全世界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人类环境宣言》规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后代而努力”。会议提出建议,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建议,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让世界各国人民永远纪念它,并要求各国政府在每年的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世界环境日”,象征着人类环境向更美好的阶段发展。它正确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1973年1月,联合国大会根据人类环境会议的决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设立环境规划理事会和环境基金。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保护环境500佳”。每年的世界环境日都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的制定,基本反映了当年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很有针对性。已提出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有:“警惕,全球变暖”、“只有一个地球”、“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等。
  多年来,许多国家、团体和人民群众在“世界环境日”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世界环境日”已成为地球人共同的节日。
  知识点:世界环境日、联合国大会
  为什么说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自然资源是人类从自然界中以特定形式摄取出来,并应用于生活、生产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常见的有土地、土壤、水、空气、森林、草地、湿地、海域、野生动植物、微生物、矿物等。
  在自然资源中,除了少数几种是原生的外,绝大多数是次生的。原生的自然资源有太阳能、空气、风、降水、气候等,它们是无限的;次生的自然资源有土地、矿产、森林等,它们都是有限的。次生的自然资源是在地球自然历史演化过程中的特定阶段形成的,因此,它们的质与量是有限制的,一旦某个生物物种消失,就不可能再生。比如那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像土地、泥炭、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它们在地球的现阶段是不容易再生的。但是,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以为这些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于是便随意开发、使用它们。
  据调查,地球上一些主要的矿产资源已储量不多,将在几百年内被开采完,如铁矿的“寿命”已不足200年,煤的“寿命”约200年,石油的“寿命”只有30年。那些可再生自然资源,像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森林、草原、水生生物等,由于人为的破坏和不加节制的采伐捕猎,造成物种种源消失,使它们也变得不能再生了。更可悲的是,那些原来无限的资源,像空气和水,由于人为因素而受到了污染,现在也出现了危机。
  所以从大环境的角度来看,自然资源几乎都处在“取之有尽、用之有竭”的可悲境地。
  知识点: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
  为什么生态会失去平衡
  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部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动态的平衡,主要是由于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对污染物质来说,自动调节能力就是环境的自净能力。当系统的某一部分出现机能异常时,就可能被其他部分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就越复杂,其调节能力也越强。相反,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其调节能力也越小。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再强,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了这个限度,调节就不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如果现代人类的活动使自然环境剧烈变化,或进入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物质数量过多,超过自然系统的调节功能或生物与人类可以承受的程度,那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使人类和生物受到损害。
  生态平衡的破坏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原因主要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有害因素,如火山爆发、山崩海啸、水旱灾害、地震、流行病等自然灾害。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知识点:生态平衡、生态系统、调节能力
  为什么说环境也是宝贵的资源
  自然环境包含水、空气、土壤、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对于其中容易受到污染的空气、水、自然风光等,人们总认为它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往往不把它们看做是资源。
  全球范围内淡水的缺乏,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淡水是一种宝贵资源,然而,说空气、自然风光也是宝贵资源,人们就不一定理解了。没有空气中的氧,煤是不能燃烧的;没有空气中的氧作氧化剂,转炉炼钢也是炼不成的。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空气还可作原料,用来制氧、制氮、制氩、制氖。由于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在西方发达国家,新鲜空气罐头也成了抢手商品。空气开始从各方面进入我们的生产、生活过程,没有新鲜的空气,人类健康就会受影响。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
  自然风光更是独特的资源,它集土地、森林、动植物、水、空气等环境资源于一体,它不仅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能给人类提供精神、心理上的享受,而且能维持生态平衡,给人类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当人类越来越远离大自然时,山间潺潺流水声、海潮声、鸟鸣声的录音带会成为畅销商品。
  环境是资源,就必须合理开发利用,避免滥用和浪费。保护环境,就是对人类的总资源进行最佳利用。
  知识点:环境资源、避免浪费、保护环境
  为什么草原会退化成沙漠
  草原是地球上一类重要的生态系统,是获取畜牧产品的重要基地。然而,现在世界上的许多大草原都在退化,这是人们过度垦殖、过度放牧造成的后果。
  位于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科学研究证实,几千年前那里是个丰美的大草原,河流纵横、土地肥沃,还生长着不少热带草原植物。后来,由于人们乱垦滥伐,毫无节制地放牧,再加上气候变化,水土流失,最终草原沙化,成为现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
  我国内蒙古阴山下的内蒙古大草原,由于近几十年的毁草开荒,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仅在20世纪60年代,被开垦的草原和牧草场就达到草原面积的1/10。开垦出来的农田,有的由于缺水而成为荒漠,有的因土地贫瘠而无所收获。再加上牧民乱砍草、乱挖草药,结果,大片的草地被毁掉了,有的地方已成为不毛之地。
  天然草原是许多种植物的平衡体,其中优质牧草占优势。如果在草原上过度放牧,草被过度消耗,这些优质牧草就不能通过再生来保持它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于是平衡被打破,牛、羊不能吃的多刺植物、有毒植物、有气味的植物就逐渐增多,草原便退化了。由于草原退化,牧草大量减少,使放牧的牛、羊吃不饱,致使肉产量和毛产量都下降。
  草原退化以后,地表的植被减少,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结果,一段时间后,草原渐渐退化成了沙漠。
  要防止草原退化,就要注意保护草原这个生态系统,做到不随意垦殖、不过度放牧,让牧草有充分的时间“休养生息”。这样,牛、羊和牧草等就能和谐相处,共同生长、繁衍了。
  知识点:草原、沙漠、水土流失、平衡打破
  为什么要防止水土流失
  1987年,我国的大兴安岭发生了森林火灾,吞噬了70万公顷森林,损失难以估量。森林火灾、乱砍滥伐、病虫害等原因,导致我国森林面积逐年减少。地表失去森林等植被覆盖,最严重的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在正常农业生产条件下,需要10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形成一寸厚的表土层。而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可使每亩耕地的土肥流失达2吨以上。大量泥沙冲进农田,使良田变沙、变黏、酸变、毒变、瘦变,农作物减产;泥沙冲入水库和渠道,会降低蓄引水的效能,危及防洪安全;泥沙冲入江湖河海,会使河床淤塞,航道受阻。水土流失会大大降低水库、河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旦遇到集中降水,便会导致洪水泛滥。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光是陕西省流失到黄河中的泥沙,就有将近8亿吨。而陕南山区流失到长江中的泥沙也有1亿多吨,成为长江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当地的农业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是导致贫困的根源。
  水土流失破坏了自然界的相互依赖、平衡发展的基础,使自然环境恶化。最新科研成果还表明,水土流失与疾病、人体健康之间也有一定联系,因为水土流失会引起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干扰人体的生理功能,引起某些疾病。
  防止水土流失,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减缓和制止水土流失,就应使坡地梯田化,荒坡荒沟绿化,农田水利化,大地园林化。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宣布已实现了森林资源总生长量和总消耗量持平,消灭了森林资源赤字,为进一步制止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水土流失、森林火灾、农作物减产、洪水泛滥
  为什么会起沙尘暴
  沙尘暴又叫黑风暴,是发生在沙漠地区的自然现象。沙漠地区有大量的流沙,为沙尘暴提供了沙源。近100多年来,由于过度垦荒、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使地球上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结果,沙尘暴的范围扩大,危害加重。
  百年前,广阔的北美大陆到处是茂密的森林、灌木和草原,野生生物资源十分丰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人开始大举开发中西部的无垠沃土。他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规模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在100多年里,美国人利用国土上丰富的自然资源,获取了巨大财富,同时差不多灭绝了平原上所有的美洲野牛,也几乎砍光了从大西洋畔一直伸展到大平原区的一望无际的森林。大片大片的自然植被消失了,土地裸露,风蚀加速,最终导致了一场灾难——1934年美国西部大平原的灾难性沙尘暴。
  科学家作过推算,在一块草原上,刮走18厘米厚的表土,约需2000多年的时间;如在玉米耕作地上,刮走同样数量的表土需49年;而在裸露地,则只需18年时间。
  世界上不少地方发生过沙尘暴。1993年5月5日,我国西北地区就发生了特大沙尘暴,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96.6万亩耕地受灾。沙埋厚度达20-150厘米,房屋倒塌,水井堵塞,农作物颗粒无收,给西北四省造成惨重损失。
  目前,世界上有四大沙暴区:前苏联的中亚部分和我国的中亚沙暴区、澳大利亚中部的澳大利亚沙暴区、美国中西部的北美沙暴区、撒哈拉沙漠中的中非沙暴区。
  从世界各沙暴区的起因和发展来看,人为破坏环境是沙尘暴的最重要起因,它占到所有起因的90%。因此,只有保护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减少沙尘暴灾害。
  知识点:沙尘暴、沙漠化、植被破坏
  为什么要提倡爱鸟护蛙
  青蛙是捕虫能手,是农业生产的好帮手。专家们对青蛙的食性进行分析后得知,青蛙几乎只吃动物性食物。青蛙的食物中,害虫占了80%,其中包括严重危害作物的蝼蛄、天牛、蚱蜢、金龟子、蛞蝓、步行虫、水稻螟、稻纵卷叶螟等。将青蛙用于稻田除虫,有很好的效果。江西省宜丰县的农业专家们近年做了一次“养蛙治虫”的对照实验。他们在一组早稻实验田内每亩放养400-800只青蛙,不施农药;在另一组早稻试验田内喷洒2次农药。将两组稻田进行对照发现,放养青蛙的稻田早稻枯心率低,且早稻产量高出9.2%。由此可见,“青蛙治虫”是增产节约、防止农药污染的可行办法。
  鸟类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十分宝贵的生物资源。它们不仅将大自然点缀得分外美丽,使自然界更有生机,并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能产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食虫、食鼠的鸟类,它们在农林业生产上的作用更为突出。如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医生”,白脸山雀、灰喜鹊、画眉等,一年四季守卫着森林、田野、庭院。主要在夜间活动、俗称猫头鹰的枭类,以鼠类为食,是灭鼠能手,一个夏天可以捕食1000只田鼠。鸢、大鸶等以动物腐肉、秽物为食,在保持环境卫生上起着良好的作用,被称为“自然界的清道夫”。由此可见,蛙类和鸟类对我们人类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爱鸟护蛙,坚决抵制滥捕乱杀蛙鸟的行为。
  知识点:青蛙、鸟类、生物资源
  为什么地球上的物种会急剧减少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生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据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发表的调查材料,从100万年前到现在,平均每50年有一种鸟类灭绝;最近的300年中,平均每2年有1种鸟类灭绝;最近的100年来,每年就要灭绝1种鸟类。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更快,在热带森林,平均每天至少灭绝1个物种。据估计,现在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到2000年,野生动物将减少15%-33%。
  那么物种为什么会急剧减少呢?
  物种减少的第一个原因是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这是物种减少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不停地改变着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矿山开采、开垦荒地、修筑水坝等,往往使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岸发生巨大变化,使野生生物无家可居,导致它们大量灭绝。朱鹮(huán)是一种稀有珍贵的鸟,原先生活在我国北方和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20世纪50年代,我国陕西秦岭山区还有不少朱鹮,后来因大片树林被砍,朱鹮失去了营巢繁殖的条件,数量锐减,几乎灭绝。80年代,科学家们经过艰苦搜寻,终于又找到了7只朱鹮。现在,经过大力保护,朱鹮已有2000多只了。
  热带森林的破坏对物种的影响最大。热带森林虽然只占地球面积的6%,但全球50%-90%的物种都生活在这里。据估计,在未来的30年中,主要由森林砍伐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物种的5%-15%消失,即每年失去1.5万-5万个物种。
  物种减少的第二个原因是过度开发或不适当地引进物种。
  渡渡鸟生活在印度洋的岛国毛里求斯。它因为不会飞,就把卵产在地上。在16世纪,有人带着一些猪来到岛上生活,结果猪在岛上大量繁殖,并吞食了渡渡鸟的卵。到1681年,渡渡鸟便从地球上消失了。
  物种减少的第三个原因是人为捕杀。
  生活在美国的美洲旅鸽,因肉味道鲜美,被大量捕杀,当时仅密执安一地每年就要捕杀1亿只以上,最后1只美洲旅鸽于1914年死于动物园。栖息在纽芬兰到斯堪的纳维亚地带的大海雀,外形似企鹅,19世纪初被渔民作为食物大批杀害,1844年,最后2只大海雀被人收作标本,大海雀从此灭绝了。
  知识点:物种、灭绝、破坏
  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方面采取保护措施。
  那么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呢?
  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生物多样性,因为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正常运转、保持稳定的基础。各种物种,不管它们是细菌、蠕虫、螨、蜥蜴,还是小型哺乳动物,都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为我们提供食物、提供新鲜的空气、调节气候、控制疾病的流行等,其作用难以被其他物种所替代。
  每种生物都有其特有的遗传特性,使其能适应一定的环境条件。这种遗传特性对我们人类至关重要,如果加以利用,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利益。人类为了改良品种,就得从野生物种中寻找与其相似的物种,将其特有的基因植入到现在人类种植的作物上去。这样做不仅能改变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各种各样的野生物种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药材。人类的许许多多药材都来自野生植物和动物,如止痛药吗啡、可卡因,治疟疾的药奎宁分别来自罂粟植物、可可树、金鸡纳树等。这些药用植物一方面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给制药工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野生物种还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许多发明创造的灵感就来自于生物,人们从鸟、兽、昆虫等的生活习性和活动中,悟出许多有益于人类的东西,并模仿制造出相应的产品,为人类服务。此外,野生物种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总之,保护生物多样性,永续利用生物资源,对于整个世界,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野生物种、永续资源
  为什么会发生大气污染
  在自然界,洁净的空气成分比较简单,通常氮气占78%,氧气为21%,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些微量气体。但是,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地球自转运动、气象条件改变,都会使空气发生运动,这就使得空气的成分发生变化。当大气中某些气体异常增多,或者增加了一些新的气体成分时,就形成了大气污染。
  自然界常常会发生大规模运动,这时也会形成大气污染。火山在爆发时,喷出无数的灰尘和二氧化硫;森林起火时则会产生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尽管自然界的活动异常频繁,混入大气中的杂质也不计其数,但由于自然界本身具有净化能力,天然污染物对人类并不构成很大的威胁。
  现在人们所说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造成的。科学家发现,至少有100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其中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氟氯烃等。
  空气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的环境因素,一个成年人每天的呼吸量很大,约为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水量的10倍。因此,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危害极大,它常常引发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肺癌等疾病。
  人类的许多活动,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已经给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不仅如此,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还在大气环境中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空气中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硫总质量不过1100万吨,而人为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已经超过这个量的10倍。全世界因燃烧煤而排放的硫氧化物已达2亿吨,引起全球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
  大气污染物排放得越来越多后,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这种变化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已使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严重地损坏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目前,大气污染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纷纷行动起来,研究对策,采取措施。相信不久的未来,蔚蓝澄碧的蓝天将重现。
  知识点:空气、大气、大气污染、二次污染、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为什么说淡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处都有水,江河湖海,雨雪雹霜,拧开自来水龙头就有哗哗的洁净水,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然而,其中的淡水却是地球上最为宝贵的财富,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独地球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水,这就使地球拥有了生命。地球有“水球”之称,因为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但其中海洋咸水占了97.5%。如果除去两极的冰山,人们容易得到的淡水只是地球总水量的0.26%。
  联合国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20世纪全世界总的耗水量增加了6倍。全世界淡水总消耗率增长了2.5%,比人口增长率高出一倍。到2025年全球人均年用水量将减少1/3。
  目前,全世界有36个国家严重缺水,有3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每年有2500万人因水污染而死亡,有10亿人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
  除了中东和非洲外,原本水源充足的南亚、巴西、中美洲也闹起了水荒;东欧、美国、日本也时常感到水源缺乏,供应不足;就连地广人稀的加拿大、俄罗斯也受到缺水的威胁。在全球的国际关系格局中,淡水的供给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淡水已成为十分珍贵的战略资源。
  水造就了人类文明。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沿着水的轨迹走的历史——沿着河走,沿着海走,最终走向大洋。20世纪的人类面临的是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那么,21世纪人类可能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什么呢?是淡水危机!这是世界各国的专家们已达成的一个共识。
  知识点:淡水危机、自然资源、战略资源
  为什么要保护地下水
  保护地下水,就是保护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地下水是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的一个重要供水水源。
  地下水不同于地表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下水在地下不声不响地流动,不直接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二是地下水潜藏在地下,不接触外界环境,不接触阳光,曝气净化和生物净化的过程难以进行。因此,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清洁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以及城市化的扩展,地下水的污染日益严重。地下水被污染后,反过来对工业生产造成危害,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有机合成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对世界各地的地下水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地下水污染来自危险废物处置场、化粪池、地下污水管泄漏、地下油库、农业径流中携带的杀虫剂和化肥残留物、城市和高速公路的废物(如化雪用盐)、地下或露天矿场,以及受市政和工业污染物影响的地表水。
  化肥中的硝酸盐已经成为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源。随着化肥在发展中国家的广泛使用,这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美国,对10多万口水井的调查发现,有6%的水井硝酸盐含量超过标准,20%的水井氨态氮含量超标。1986年美国环保局宣布,这个国家79.6万个钢制地下储油罐中有1/3因结构缺陷和腐蚀而泄漏,在2000个需清理的危险废物处置场中有一半存在危险废物向地下渗漏的问题。纽约长岛约300万居民生活主要依赖地下水,但是,当地的地下水已经受到工业污染、化粪池泄漏和土地废水处理以及海洋咸水入侵的严重影响。
  知识点:地下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为什么在城市里夜晚看到的星星越来越少了
  许多人都在书本上读到过对夜空如诗如画般的描述:满天星斗、繁星闪烁。然而今天,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很少看到这样美丽动人的景象了。1998年,英国天文学家在全英小学生和中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0%的孩子曾经看到过天空中的银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人们无法饱览星空动人景色的是现代社会的光污染。光污染是指超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光污染使得原本清晰、宁静的星空已经变得无法进行正常的观测,令天文学家也深受其害。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光污染呢?造成光污染的光源,来自城市和乡镇居民家里的灯光、高楼大厦亮丽的装饰灯光和现代化大都市通宵达旦的霓虹灯光等。这些光源越来越多,越来越亮,其中相当一部分光线都射向天空,直接妨碍了我们对星空的观测。我们都知道,一支点亮的蜡烛在漆黑的背景下显得很亮,一旦把它放在100瓦的白炽灯灯光下,它的亮度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我们夜晚看不到星星,也是这个道理。
  此外,地球周围的低轨道空间布满了人造卫星,它们巨大的磨光镀银铝片天线和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反光,也干扰了人们对星空的观测。
  由于受周围地区光污染的影响,建于1675年的闻名全球的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因无法正常工作而于1998年被迫关闭。许多国家不得不把天文台迁移到大海中的孤岛上,或者迁移到白雪皑皑的高山顶上。
  知识点:光污染、星星、城市、灯光
  为什么城市居民应分类收集垃圾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量与日俱增。如何处理垃圾,已成为各国大城市的一大难题。如今,大家都已达成共识,即以“垃圾资源化”为原则处理垃圾。
  垃圾资源化处理,就是对垃圾中一部分可利用的物质进行技术处理,使之重新变为资源。要从垃圾中再生出资源,首先要将垃圾中可利用的物质与真正的废物分开,这就要求城市居民将垃圾分类装袋,分别回收。它是“垃圾资源化”的首要环节。
  在日本,家庭主妇把家中垃圾分为可燃物和不可燃物两类,分别装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中,每天上午将垃圾袋放在家门口,由城市的环卫部门派车运送。对于大件废物,如冰箱、洗衣机、沙发等,只在每月规定的一天回收。
  在美国,每户居民或每栋公寓要自备塑料垃圾桶和方形塑料箱。平日的生活垃圾,用塑料袋装上,丢在自备的塑料垃圾桶内,而玻璃、塑料或金属瓶罐,则丢在方形塑料箱里。运送垃圾的运输车也是分类的,有的专门运送旧报纸,有的专门运送瓶罐,这些垃圾分别被运到不同的地方。
  在德国,家家户户门口有黑、黄、蓝三种颜色的塑料桶。黄色塑料桶里放塑料杯、金属罐、塑料薄膜等,蓝桶中只可丢入废纸,而黑桶则收集一般家庭垃圾。
  除了人工将垃圾分类外,美国、德国等国家还有自动的垃圾分选装置,可将工业垃圾中的金属、玻璃、塑料、橡胶、杂物等自动分选出来,然后再将它们出售,作为工业原料。
  垃圾经过分选后,人们就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并将它们变成有益的资源。
  知识点:垃圾、资源、分类、垃圾资源化
  为什么要回收废纸
  纸张可分为原生纸和再生纸。原生纸的生产原料是木材,全世界每年因生产纸张而消耗的木材量是相当惊人的。再生纸可用废纸作原料,据统计,回收1000千克废纸,可生产800千克的再生纸,节约木材4立方米,相当于保护17棵大树。一个大城市如能将一年丢弃的近万吨废纸全部回收利用,就相当于保护了数十万棵大树,这不仅节约了造纸的木材,更重要的是间接地保护了森林资源,保护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
  回收废纸用作再生纸,还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建造一个以废纸为原料的纸厂,可以省去以原木为原料造纸时的原木加工处理工序,因而节约投资50%。另外用废纸造纸,水、电、煤、烧碱的消耗也大大减少,使再生纸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目前,世界各国对废纸的回收利用相当重视。如日本全国的废纸回收利用率在50%以上,德国高达83%,而美国更是废纸利用和废纸出口的大国。据悉,美国除了将废纸中的主要部分——废报纸送入造纸厂制造再生纸浆外,更开发出了两种利用价值更高的新用途——用废报纸改良土壤、用废报纸生产饲料,都取得了成功。
  回收废纸,减少了城市的垃圾量,也减少了对森林的砍伐量,还降低了纸张(再生纸)的生产成本和价格,真可谓一举多得。
  知识点:再生纸、森林资源、生态环境
  为什么城市要大力发展绿化
  城市人口集中,建筑密集,车水马龙,再加上有众多的工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相对比较严重。而绿色植物不仅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大量氧气,还有吸毒、除尘、杀菌、减噪、防风沙、蓄水、保土、调节小气候的作用,甚至还能用来监测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植物是天然的“制氧机”,它在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据测定,15亩树林,每天可吸收1吨二氧化碳,放出0.73吨氧气。
  植物是天然的“防疫员”。一些植物能分泌杀菌素,将飘浮在空气中的细菌杀死。植物是天然的“除尘器”。植物枝叶茂密,起到阻挡灰尘的作用,有些植物的叶子表面有许多绒毛,有些还能分泌黏液,绒毛或黏液能吸附空气中的飘尘。一亩树林每年吸附的灰尘可达60多吨。而城市中无绿化的区域与有绿化的区域相比,空气中的灰尘要多15倍左右。
  植物是天然的“消音器”。植物的茎叶表面粗糙不平,叶子上有大量微小的气孔和绒毛,像凹凸不平的吸音器材,具有良好的消音效果,因此城市中的林荫大道往往比较宁静。
  植物是天然的“空调器”。植物的蒸腾作用使之能吸热、降温,增加空气湿度。
  植物还是环境污染的监测器。许多树木与植物对工厂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十分敏感,在污染物量很少时就能表现出受害的症状,而此时,人还一点都感觉不到呢!
  正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大大缓解城市中的各种环境污染,因此城市要大力发展绿化。
  知识点:光合作用、杀菌素、蒸腾作用
  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
  目前全球范围内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缺水,其中包括了中国。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不少,列世界第六位,但按人均计算就很少了,仅排在109位。
  据统计,中国660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严重缺水的就有100多座,每日缺水约1500万吨。供水量不足,给城市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我国部分山区、草原、滨海和海岛还有6000万人口和4500万头牲畜饮水十分困难。近年来,淡水紧缺愈演愈烈。黄河下游频繁断流,而且断流上溯直至河南,沿岸约有数十万人饮水告急。本来依靠黄河济旱的济南、青岛、烟台、威海近年来都有断水之虞,趵突泉不再涌水,崂山也不再溪流潺潺。
  水污染也是导致缺水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中国80%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1/3的河段受到污染,2400千米河段鱼虾绝迹,90%以上城市水污染严重。
  另外,我国水资源的浪费也是加剧淡水危机的主要原因。如严重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和黄河流域,仍在采用落后的漫灌方式进行农田灌溉,水效率仅40%-55%。一方面是旱季缺水断流,另一方面却是汛期让珍贵的淡水白白流入大海。在城市工业用水上,也存在着严重的浪费,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当大。日本每万元工业产值仅耗水20-30吨,而我国的青岛为97吨,西安、兰州更高,达400吨。
  为此,水利专家们呼吁,要尽快兴建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程度,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使有限的水资源免遭污染。
  知识点:水资源、淡水、水污染、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