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辑 文化(2)
作者:雅瑟 编著    更新:2022-01-18 15:02
  贝多芬为什么被称作“音乐圣人”
  贝多芬,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从小就受到过十分严格的音乐训练。他7岁时就已经可以登台演奏复杂的钢琴曲,12岁成为宫廷剧场的首席小提琴师。不幸的是,从26岁开始,他患上了耳病,加上爱情失败,身心受到巨大的打击。但他顽强与命运搏斗,创作出《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等9部著名的交响曲,并写下了大量的钢琴奏鸣曲和协秦曲。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慨和对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不懈追求,达到了古典交响乐的最高峰。他的音乐,感染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因此他被誉为“音乐圣人”。
  知识点:贝多芬、作曲、交响乐、奏鸣曲、协秦曲
  我国古建筑门前为什么有石狮子
  我国的古式建筑门前,总能看到一边一个石狮子蹲伏在那儿。
  其实,狮子这种动物主要产于非洲,中国是根本不产狮子的。根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出现狮子,是在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的事。据说,当时在西域一位国王向汉顺帝进贡的诸多贡品中,竟有一头威武的雄狮。汉顺帝非常喜欢这头雄狮,并立即传旨:他死后要由这头狮了为他护陵。这可难坏了那些负责修建皇陵的大臣们,活狮子怎么能老老产实地蹲在那儿护陵呢?最后,还是一位聪明的工匠凿了一对石狮解决了这个难题。
  从那以后,不少达官贵人在陵墓、官宅门前也雕上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这种风俗一下延续至今。
  知识点:古建筑、石狮子、汉顺帝、护陵
  为什么外国人称石狮子为“中国狮”
  石狮子在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是流传至今的最广的一种雕刻艺术品。它们中有的凶猛威武,有的俏皮可爱,有的雍容华贵,有的朴素,可是都同真狮子的模样大大不同。为什么中国的石狮子不按照真狮子来雕刻呢?
  狮子原先都在非洲、西亚等地,而中国并没有狮子。一直到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沟通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狮子这时候才作为贡礼献给中国朝廷的。也可以想到,能够亲眼看到真狮子的人一定是少之又少的。所以中国古代雕刻家在雕刻石狮子时,基本上是根据听到的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来雕刻的。因此在北魏时,宋云等人在犍陀罗国见到真狮子后,才发觉中国的石狮子与真狮子的形态有些不同。
  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说,中国古代艺术家往往重视“神似”,而忽略“形似”。手法概括简练,有装饰趣味。在他们雕刻石狮子时,利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表现了狮子的威武、悍烈、凶猛和强健等内在精神。有的还把中国传统的神兽观念融人到创作中去,给石狮子加上角,添上翅膀,将它神化。
  中国的石狮子从一开始就有着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它们既有了真狮子的精神,又与真狮子的体态不尽相同,而且与西亚、西欧国家的石狮子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所以外国人喜欢称中国的石狮子为“中国狮”。
  知识点:石狮、中国狮、艺术风貌
  为什么埃及金字塔具有特别的艺术吸引力
  埃及的金字塔列入“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关于它的修建有一段传说:上古埃及国王奥西里斯被他的兄弟塞特杀害,尸体被切成14块,抛到了各处。奥西里斯的儿子荷拉斯长大后,战胜了塞特,并为父报了仇,他与母亲一起把丢弃各处的父亲尸体找回,拼凑起来做成干尸,然后在神灵的帮助下使父亲又活了。但是父亲没有回到人间,而做了阴间的统治者。荷拉斯继承王位,修建金字塔,为父安葬。
  传说终究是不可信。根据埃及艺术史学家尼·阿拉姆的说法,建造金字塔是对神的服从。古埃及人对这项工程的建造是心悦诚服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在为法老做一件神圣的事。但后来学者总是错误地认为法老在修筑金字塔时奴役百姓。从当时来看,金字塔本身的艺术性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象征帝王崇拜神灵的思想。
  金字塔最早的结构造型是第三王朝左塞王的金字塔——“梯形金字塔”,是宰相兼祭司的伊姆荷太普设计的。他当时不过是想为左塞王建造一座比周围所有贵族陵墓都高的巨墓罢了,根本没有其他的想法。当这种帝王意识到了第四王朝胡夫王时,便可看到陵墓设计发生了变化。原来左塞王金字塔里安排在地下的墓室,改在了金字塔塔身内,四壁和天顶都覆盖着巨大的花岗石块。因为王陵一般是在王家墓地的中央,所以它的东面和南面都是一些王室成员的小金字塔;南面有埋葬国家要人的石台;东面有一座亭殿。这种突出的设计,不仅使金字塔变得越来越神圣,也越来越壮观了。
  金字塔在世界建筑史上立下了一块丰碑,它具有特别的艺术吸引力。首先,它具体地表现了古埃及人对形式美的理解。从表面来看,它给人的感觉是对称、均匀、色泽和谐。塔身的每个角、每条边、每块石块,好像都是经过严密的计算后完成的。从色彩来看,它的墙面是玫瑰色的花岗石,地上铺的是雪花石膏,再加上涂有色彩的雕像与大自然的配合,显得十分地完美和谐。其次,金字塔还具体表现了古埃及人对整体安排的完美理解。一般金字塔都是一个复杂的建筑体,建筑师不仅在空间安排上重视主次关系,而且要求杂而不乱,不可分割。这种安排,无疑让金字塔起到了领袖作用,创立了建筑史上最庄重、最伟大、最神圣的崇高美。
  知识点:埃及金字塔、第四王朝、壮观、完美和谐
  为什么狮身人面像象征着
  至高无上的权力
  打开人类文明的史册,首先看到的就是耸立在埃及平坦广阔沙漠上的巨大金字塔。它们是古代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在金字塔旁还有祭庙和高大的狮身人面像,代表了古代埃及专制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希腊人叫狮身人面像为“司芬克斯”。在埃及规模不一,它们雕凿于公元前27世纪,一般是用一块巨石雕成。它雄踞在金字塔旁,使金字塔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
  最大的一座狮身人面像是在哈佛拉金字塔旁。它建造于公元前2550年,高20米,长57米,面部长5米。据说,它的人面是哈佛拉法老理想化的肖像。它头上有条纹头巾,下巴上是埃及国王和贵族人用的假胡须。这个庞大的雕像是用一个石灰石小山丘雕刻而成的。由于雕塑庞大,古代的埃及艺术家没有像过去一样十分注意那些细小的细节,而是运用了十分简洁的手法,加强了雕像宏大、简单的整体效果。这个传奇的狮身人面像前是世界的一大古迹,古埃及文化的象征。
  在新王朝时,司芬克斯是疯狂崇拜的中心,被人们敬为神。在狮身人面像的两爪间有块大花岗石碑,传说人们记叙着这样一个预言梦:有个年轻王子在司芬克斯的阴影里休息,他在梦中见到这座雕像跟他说,如果他能够把那些埋了人面像半个身子的沙砾清除掉,它就让王子成为埃及的法老。王子按它说的做了,终于在数年后成了王朝的统治者图特摩斯四世。
  希腊人把狮身人像叫做“司芬克斯”是因为在希腊神话中也有个司芬克斯,是个狮身人面的女妖,但长得很美,还很有学问,曾受过文艺女神缪斯的教养。她是忒拜城一大害,每遇见人就用“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的谜叫人猜(谜底是人的幼年、中年、老年),猜错的就会被吃掉。在欧洲建筑的装饰中,人们经常用司芬克斯作为装饰物。有时她还被人们添上双翼。现在司芬克斯在许多国家是指各种建筑装饰物或工艺品的人头、牛头或羊头狮身的雕饰。
  知识点:狮身人面像、文化象征、雕饰
  好莱坞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影都
  一位美国巨富考克斯同其疼爱的妻子在加州郊区一块土地上安家落户,开拓庄园。因考克斯太太家乡坐落于一片冬表树包围中,她思念家乡,便将庄园命名为“冬青树林”。因为冬青树的英文名字是Hollywoood,谐音似“好莱坞”,这个庄园因此被称为“好莱坞”。后来好莱坞庄园被美国芝加哥山列格电影公司看中,并将它买下,还在庄园里拍摄了《基督山伯爵》。“好莱坞”因电影《基督山伯爵》的拍摄成功而名声大噪,许多电影公司开始注意此地。他们发现这里雨季短而集中,大部分时间阳光灿烂,在露天搭设布景和建摄影棚非常适合。而且这里定居的有白人移民,还有土著印第安人和中国、日本、印度等世界各国的移民,挑选各类演员十分方便。考虑到各种有利条件,美国的各大制片商纷纷涌到这里建设拍设基地,出产了《乱世佳人》、《超人》、《星球大战》等闻名世界的影片。自此,美国的电影中心逐渐向好莱坞转移,此地也变成了世界影都。
  知识点:好莱坞、庄园、电影公司
  为什么称马踏飞燕是祖国
  雕塑艺术中的瑰宝
  作为我国旅游标志的图案,是一匹奔驰的骏马。它的三只脚蜷起,另一只踏在一只飞奔的鸟身上。这个标志有很大的意义,它代表了我国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文化,也象征着我国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这个标志是从我国古代的一件雕塑珍品“马踏飞燕”而来的。
  1969年在甘肃省武威发现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墓葬。从墓中挖掘出大量的铜铸车马。有驾车的马,也有人骑的马,外形都十分生动,铸造也很精巧细致,我们从中可知墓主人是位善于骑马,喜欢马的人。在这些铜马中,有件最有价值的青铜奔马,令人叹为观止,轰动了中外艺术界和考古界。这件青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1厘米,它没有拉着车,也没有被人骑坐,而是在自由地奔驰。它昂首长嘶,尾巴飞扬,蹄子灵活地舒展着。一只蹄子踏在一只飞鸟的身上,这只飞鸟回过头来显得非常惊奇害怕。这匹骏马跑得如此快,甚至超过了正在高速飞翔的燕子。这件雕塑生动地刻画出骏马神速飞奔,一往无前的矫健身姿和风驰电掣般的奔腾气势。人们根据这件雕塑的造型把它称为“马踏飞燕”。近几年有些专家考证认为,雕塑中的这个飞燕是古代传说中的“龙雀”。马是神马,“天马”。这更为这件雕塑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使这件作品的意境变得更加深远,有那么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它那一蹄轻触在“龙雀”上,而这只“龙雀”回首疾飞的惊骇状态,使人看到的是一匹“四蹄疾于鸟”、“自然凌翥”、“不可羁勒”的神马。人们也叫它“马超龙雀”。
  这件作品从构思到造型都非常特别,是举世罕见的。它不是现实生活中马的简单写实,没有生活中常见的马的形象,而是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马的奔跑和它的神速程度的一个艺术品。这件青铜雕塑的构造非常精巧,虽然整个雕塑的支点只是一个蹄子,但蜷起的蹄子和飞扬的尾巴,和它那优美的姿势都让人感到这件作品重心是平衡的,虽然让人觉得动感很强,但绝对没有不稳定的感觉。飞燕作为雕塑的支点,处理得十分恰当。这件雕塑的铸造工艺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早在东汉时期,古代的劳动人民,能工巧匠们能够铸造出如此精巧、如此优美的艺术作品,实在是令人不胜感慨。这件作品凝结了我国古代人的丰富想像,也从中体现了出众的制作工艺,是祖国雕塑艺术中的瑰宝。
  知识点:马踏飞燕、旅游标志、青铜、构思造型
  为什么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积淀
  你是否知道“一衣带水”的出处呢?
  《南史·陈后主纪》里有这样一句话:“隋文帝谓仆射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原来它的历史还相当久远。我们所知道的成语来源越多,我们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就越丰富多彩。
  汉语成语的来源相当广泛,最常见的有好多个方面。有很多成语都来源于神话寓言,像“精卫填海”来源于《山海经》;“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火中取栗”出自法国拉·封丹的《猴子与猫》。也有很多成语出自于历史故事,例如“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古代人的诗文语句常常发展成为一些成语,如“虎视眈眈;出自《周易·颐》;‘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另外,有时候人们的口头俗语同样可以发展成为成语。如“狼子野心”“众志成城”等就出自古时的俚语;如“拐弯抹角”等就出自后世的口语。
  成语大多数是四音节的。这与汉语语言双音节化有相当大关系,双音与双音结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节奏倾向。可“四音节”并不是成语的标志,还有的成语是三音节或者更多音节的。像“既来之,则安之”“树欲静而风不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也有不少人认为是成语。
  既然四字性不可以作为判断成语的标准,那么拿什么作标准呢?成语一定具有双重性的意义,在字面上是一个意思,实际上却是另一种意思。像:“凤毛麟角”,表面上是“凤凰的毛麒麟的角”,其实上指“稀少而可贵的人才或事物。”成语的结构一般很定型,不可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者增减之中的成分。像“任重道远”不可以改成“道远任重”等。当然,有的一定条件下,成语也可灵活运用。
  因为成语有精练、形象之特点,所以在语言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成语言简意赅,若使用得当,可让语言简洁,增加修辞效果。像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事可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里边用了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鲜明简洁地勾勒出了司徒雷登孤立无援、可怜兮兮的样子。
  一句话,成语是一类具有意义的双层性、比喻性与结构的定型性的语言形式。
  知识点:成语、来源、双重性、比喻性
  为什么说谚语和俗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汉语里面有很多的谚语,并且是自古就有的。《史记》里面就有很多古谚,像:“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等。能够说谚语是人们根据自己对自然界、对社会和人生的真实感受发出来的,是在它使用过程中不断加以凝练,而且广泛地流行开来,能够表达出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短句。它们具体来源于何时何地,是什么人创造的,一般弄不清,而是在人们之间互相口耳相传,历久不衰,它们是相对稳定的,还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一个谚语常常有好几个说法。
  谚语常常又叫俗语,像《红楼梦》中的两段:
  紫鹃道:“姑娘身上不大好,依我说,还得自己开解着些。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是‘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况这里自老太太、太太起,那个不疼姑娘?”(第82回)
  那刘姥姥先听很艰难,只当是没想头了,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她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话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第6回)
  所说的“俗话说的”实际上也就是谚语。有很多人认为谚语和俗语有异,应有一些区别。即使有些区别,那其实也是大同小异。拿具体的一句话而说:还很难定个界限,说哪个就是谚语,哪个就一定是俗语,像“这山望着那山高”、“人怕出名猪怕壮”、“淹死都是会水的”、“好了伤疤忘了疼”等等。
  说话、写文章运用谚语或者俗语,都能带来相当好的修饰效果。像上面说到的《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出口说话生动形象,也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与特点。又像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有—句话:“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运用谚语来说明一个道理,不仅活泼生动而且准确贴切,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度。
  知识点:谚语、俗语、短句、活泼
  为什么唐伯虎把自己称为“天下第一风流才子”
  唐寅(1470-1523),字子畏,一字伯虎,苏州人。在晚年开始信佛,便根据《金刚经》经义自号六如,也叫六如居士。他是明代中期的吴门四家之一,他的山水与花鸟画在绘画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人物仕女画效法张萱,有晋唐遗风。唐寅是吴门画派中用笔最活、技法最全的画家,因为画法能融入宋元工写的特色,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艺术绘画。
  唐伯虎年少时就是个“狂生”,他16岁中秀才,29岁与明四家之一的文征明一起赶往南京乡试,中解元,所以又被称为“唐解元”。第二年又进京会试,不幸因科场贿案而受牵连下狱。唐伯虎出狱后性情大变,终日沉醉于诗酒中,或游玩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使自己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回乡后,他在苏州城西北的桃花坞盖了座“桃花庵”,以卖字画生活。后来请求画画的人非常多,应接不暇,只好暂时请老师周臣帮忙,声誉比此前更大。唐伯虎曾自己刻一枚印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的生平事迹与艺术历史的确成了后人画家争相模仿的理想式样。他的“风流”引起了“三笑姻缘”故事的产生与流传,虽然说是盲词弹唱不定一格,但可以从中知道后人对他中年以后“百年障眼书千卷,四海资身笔一枝”式的浪迹生涯的欣赏之心。如今“三笑”的故事还被编成了电影,这种事在古代名家中是很少见的,因此唐解元的名字几乎是家家知道,连妇人小孩也都知道。
  知识点:风流、书画、狂生
  为什么扬州画派为“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最具代表性的说法的八人是金农、黄慎、郑燮、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等。但我们通常所讲的扬州八怪不仅仅就指他们八人,说法有很多,有8到15人。根据扬州人的说法,“八怪”就是本地方言中奇奇怪怪的意思,和8关系不大。所以“扬州八怪”指的是8人也好15人也好9人也好,总之就是指那些风格怪怪的画家,也许把他们称为“扬州画家”会比较好点。这15个画家,多数都专长花鸟,特别是梅竹,也有的擅长人物或山水,对花卉个个都很精通擅长。
  “扬州八怪”是在石涛以后,清中后期出现的一批敢于改革变法、讲究文人意趣的画家。他们虽然生长在扬州,但都把扬州作为艺术阵地,他们通晓诗、书、画、印,使中国画坛在晚期表现良好的文人风尚和修养。他们提倡个性抒发,风格粗放,大胆创作,不拘小节。他们所画的那些变形的物象是在艺术中没有出现过的,八怪是中国传统绘画全面转向现代的转折,对后来的海派甚至当代画家李苦禅、潘天寿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他们当中数金农(冬心)和郑燮(板桥)的名望最大。
  郑板桥造型古拙的人像给齐白石带来很大的启发。他的画表达了这一辈子独守清风、两袖清风的志向,其中也潜藏了愤世嫉俗的满腹牢骚。就像他后来题画马的诗中所说的“于今画马,有顾影酸斯之怜怜态”,借此抒发画家的苦涩和世事艰辛的心理,他常说“世上已无伯乐”。后来他又画了《瘦马图》,题诗说:“而今衰草斜阳里,人作牛羊一例看。”其失意和不平的心理一目了然。
  金冬心擅长画“江路野梅”,就取其“天大寒时香千里”之意,使传统的文人增添了一份粗野的强悍。此外,他又擅长瘦竹,所谓瘦竹,就是根据多寿的意思,画竹全用“星”式,与郑板桥的“介”、“个”法大大不同,但都很有趣,表现出一派天真与纯挚的情怀,使那“自然饱风霜耳”的瘦竹成为他赤子心的真实写照。
  知识点:扬州八怪、画家、影响
  为什么郑板桥的画、字和诗被
  称为“三绝”
  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是个“风流雅谑”,愤世嫉俗,怪吝成癖的人。他一生所走过的是一条超越前人、独树一帜的艺术道路。他的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曾有诗这样写着:“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清·蒋心余)。对板桥书画特征作了确切的艺术概括。
  郑板桥一辈子作画,“五十余年,不画他物,专画兰、竹”。他留给了我们一幅幅“兰图”:《幽兰图》、《从兰荆图》……他笔下的兰花,或遒劲傲立,就像不屑权贵、不同流合污;或雅逸飘幽,好像在远避世尘而悠闲自得。板桥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墨竹画,也最能体现出他的“怪”。他曾在《墨竹图》中题款曰:“昔日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板桥作画不受传统、古法的约束而是敢于改新,注重创造。
  “板桥作字如写兰”,他的字和他的画一样“怪”,称“板桥体”。古人写字,或行书,或隶书,或草书,或楷书,一种字体用到底,绝不半途换体;可板桥就不同了,一幅字虽以行为主,但中间却杂一些楷、草、隶、篆等各种字体,这是他的一怪。另外,板桥写字,字体一会大一会小,一会浓一会淡,一会长一会扁,一会正一会歪,这是他的另一怪。你说怪可又不怪,它看着乱,但又有序;看着歪,但又是正,它字字相关,字势相融,统览全篇,便让人觉得协调有致,形俊意远。
  板桥作诗,多是画面题诗,他不在意雕琢,却十分注重意境的创造及自我的体现,常借诗抒情,愤世嫉俗。曾有这样一首他的题画诗:“春风春雨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而今究竟谁知己,打破鸟盆更入山。”读完此诗,我们不难了解作者为世上知音少而发出的感叹,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超脱世俗、高傲自信的特点。
  知识点:郑板桥、画、书法、诗
  为什么各行各业的总称叫“三百六十行”
  在我国民间,人们通常喜欢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来形容行业颇多,形容人无论干哪行,只要经过自身不断的刻苦钻研,都可以有所成就。
  为何人们非要取用三百六十行,而不是以三百五十行或者三百七十行等数来形容行业的多呢?
  根据考查,“三百六十行”文字始出于明嘉靖年间,文学家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一书,作者用“三百六十行”来明确表示明代的各行各业大比宋时的多。在这之前,我们的祖先早就习惯“三十六”这个数来表示很多之意。早在两千多年之前的《南齐书·王敬则传》,就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策”这一说。之后有人还经常借用“三十六”数来作为基数来与某数相乘,用来表示比三十六更多的含义,像《西游记》时说到的天罡三十六、地煞七十二,“道家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很明显,七十二、三百六十全是三十六的倍数。而清末徐珂撰写的《清稗类钞·农商类》里面说:“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反其分工而约计之,日三十六行;倍之,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皆就成数而言。”依照这样的看法,三百六十行只是广意指各行各业的统称,是一个虚数而不是个实数。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农历一年为三百六十天,每天学一行或者干一行,整年就能学成或者干成三百六十行。或是说,一个人至多可从学或者干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则就是借用三百六十天而来的,它是一个整数。另有的认为圆周共计三百六十度,这些是西亚两河流域人发现的,从古至今世界通用。“三百六十”从时间上跟空间上来看,全是整数。“三百六十行”有天下全部行业的含意,上下左右和古往今来的行业全都包括进去。此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
  知识点:三百六十行、统称、虚数
  为什么第一次结婚的夫妻称为“结发夫妻”
  在我国古时候,犯了罪的人,全要被刮去头发跟胡须。像秦汉时期,有两种常用的刑法,一种叫做髡刑,即刮去头发;另外一种叫耐刑,即剃去胡须。通常说来髡刑要比耐刑重些。反之,遵纪守法的人,无论男女都要蓄着长发。当时男子到20岁时要行“冠礼”就是将头发挽起来盘成发髻,称做“结发”,再戴上冠(帽子),代表成年了。因此,男子20岁也叫“弱冠”。女子到15岁行“笄簪之礼”,就是将头发盘成发髻之后插上簪子,代表长大成人了。因此女子15岁称“及笄”。
  由此可见,“结发”一词原先指男女成年的时候。汉代苏武有首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那以后,依照这首诗,结发又被视为“结婚”的意思,同指夫妻。男女结发之后就变成了能结婚的成年人,此时结婚也称做结发夫妻。
  人们叫成年之后第一次结婚的夫妻为元配结发夫妻。如果再婚,就不再是结发夫妻了。
  知识点:夫妻、结发、结婚
  武则天为什么留下一块无字碑
  乾陵“无字碑”立于长安朱雀门外司马道东侧阙楼前,高大雄伟,闻名于世,但碑上没有刻一个字,引得历代无数的游人和学者抚碑遐思,不得其解。到目前为止对“无字碑”的由来大致有几种说法。第一:德大说。有人说武则天以女子称帝,创前代未有之奇局,自认为功高德大,可与秦始皇相媲美,可仿效秦始皇立无字碑。其二:自惭说。有人说,武则天喜欢自诩,临终大树贞石,以歌功颂德,但撰写碑文时,愧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因而留下了“无字碑”。其三:称谓说。有人说:“无字碑”不是武则天自立的,而是唐中宗李显给武则天立的,白碑立好后,李显在武则天的称谓是书为皇帝还是镌为母后问题上举棋不定,从而形成了“无字碑”。其四:非碑说。有人说:“无字碑”不是碑,而是“祖”。“祖”代表宗庙,当然不写文字。其五:遗言说。即是认为武则天在遗言中说:“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而为无字碑。从目前情况看,遗言说比较合适。
  知识点:武则天、无字碑、遗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