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一心为民赵公子
作者:三戒大师 更新:2021-12-18 02:12
李沦溟是大明朝最顶尖的外科专家,手上功夫炉火纯青。
只听赵昊介绍了一遍切片制备的方法,他就用特制的小刀将钉螺肉切成薄如蝉翼的切片,稳稳置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珍贵的盖玻片。
就像是做过多年试验一般,稳如老狗。
没多会儿,仅有的三十个载波片就都用完了。为了尽可能保证覆盖率和准确性,三十个切片出自五只不同的钉螺。
结果运气还不错,其中三片上都发现了那样子邪恶的血吸虫蚴虫。
这让三位医生终于相信,钉螺中确实存在寄生虫了。
如何确定这蚴虫就是致病的血吸虫呢?根本不用赵昊提什么‘科赫原则’,三人马上就你一言我一语想到了实验方法。
首先,将蚴虫在玻璃培养皿培养长大。然后从患病的动物体内,找出肉眼可见的成虫,比对一致则说明赵昊的结论正确。
血吸虫病起因这一千古谜题,便彻底破解了。
这让赵昊不禁暗暗感叹,我们的医学家其实是最优秀的。至少在这个年代,我们的医学比西方要先进太多太多。只是我们的科学没有进步,拖了医者们的后腿而已。
他十分期待这帮牛逼的医学家,在有了科学的帮助后,会把大明的医学带向何方?
~~
看完恶心的蚴虫之后,三位医者意犹未尽,又问起赵昊那些无处不在的‘小杆子’还有‘小卷毛’是什么。
赵昊便用一种沧桑的语气道:“那是细菌啊。”
“细菌?”李时珍又来劲了,赶紧在纸上画下来那些奇怪的线条。“也是微生物的一种吗?”
“不错。”赵昊点点头。
“那么这……细菌也能致病吗?”李时珍拿着小本本,求知欲满满的看着赵昊。
想到又可以为《本草纲目》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觉得自己来昆山的决定,实在是再正确不过了。
赵昊却被问得一阵阵头大,感觉自己有必要尽快把《生物》写出来了。
可本公子光给学生写教材就很伤脑筋了,哎,这样下去会不会发际线后移啊?
‘我还是个孩子呢,不该肩负这么多……’赵公子暗暗哀鸣一声,却也只能耐心的向李时珍三人解释道:
“细菌跟动植物一样,也是生物的一种,它无处不在,种类繁多……但从形状上大概分三种,你们看到的那些‘小棍子’是各种杆菌,‘小卷毛’是各种螺旋菌。此外还有各种‘球菌’。”
“细菌如此微不可见,却又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没有细菌的帮助,我们就无法消化食物、发酵粮食等等。但很多细菌也会造成食物腐烂、伤口化脓、人畜忽然患病。诸如感冒、肺痨鼠疫等等数百种疾病,都是这些有害菌引起的。”
赵昊拿起一瓶酒精,用吸管吸一滴,滴在培养皿上道:“但也不用谈之变色,用这种酒精就可以杀死绝大多数细菌。”
“所以我们做实验时,一定要先做好防护。做完实验后要严格按规章清洗消毒。同样道理,在医院里也要严格做好消毒,就可以大大增加病患的生存率。”
这又是三位医生闻所未闻的新概念。那些恶疾居然都是因为这些极细微的小东西引起的?简直难以想象啊。
但有显微镜这张王牌在,他们已经不会再轻易质疑赵昊。
在三位名医想来,赵公子肯定已经发明显微镜多年,并利用它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才得出了这番结论。
人虽然不能迷信权威,但毫无依据的去质疑自己不懂的领域,就是可笑的无知了。
‘有了显微镜的帮助,我们自然可以去验证这一切。’三人心中默默道。
其实此刻,他们就已经明白,赵昊为自己,为大明的医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三位医者满怀期冀,希望这个新世界能为他们解开困扰自己多年的一个个谜题。
现在根本不用赵昊留人了,拿棍子打都打不走了。
所以他们痛快答应了赵公子的邀请,帮他操持起这大明第一所医院来。
当然赵昊要提供充足的支持,保证他们的研究。
这也是赵公子希望看到,双方自然愉快成交。
只有赵士祯知道,这显微镜其实才造出来不到半个月,叔父统共没看过几眼,
哎,别人搞发明是为了探索,叔父却仿佛是为了印证,印证他自己的想法多正确罢了。
哎,什么叫生而知之?什么叫牛伯夷?什么叫望之不似凡人?
说的就是叔父吧……
~~
从江南医院出来,赵昊又赶往大堤。
虽然天色已黑,但土堤上火把照天,仍有人在连夜忙碌。
那是张鉴在指挥着工匠们,在调试安装好的吊运装置。
明天开始,石料就要源源不断的送来了。工程师只能加班加点,以免影响明日的工程进度。
工匠们两千年前就知道利用杠杆和滑轮原理来吊运重物,《墨经》上对此都有详细的阐述。
井上的辘轳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此时的吊运装置,跟打水的辘轳在原理上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更能承重,更能省力而已。
有了这玩意儿,装在藤筐里的石料甚至不用卸船,直接在甲板上挂上铁钩。
民夫们也不用下到河边,直接站在土堤上摇动绞盘,就能把两百来斤重的石料轻易提上堤坝。
然后合力将藤筐移到安装在土堤另一侧的吊机旁,将其吊下堤坝,直接落在堤内侧的大车上。
民夫就可以直接把石料拉到十丈外的新堤旁了。
其实张鉴还发明了一种可以转头的吊机,这样能大大节省堤上作业的人工。
可惜以昆山落后的铁匠水平,造不出合乎规格的铸铁套筒和内轴,换成军器局的工匠还差不多。
但依然费时费力,得不偿失。
赵昊便让张鉴先将现有的木制吊机改进优化一下,凑合着用用就得了。
效率不够?那就多整几台嘛,大不了一里地安一对就是了。
反正有的是不花钱的劳动力,工具差一点,也不会影响进度的。
这再次证明了,廉价且充裕的劳动力是阻碍大明科技进步的罪魁祸首。
但赵公子也很无奈啊,大明两三亿农民要吃饭,这才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贸然搞工业化,用机器替代人,是要让老百姓造反吗?
所以那些口口声说赵公子是资本家的人,可以休矣。
资本家是能用机器绝对不会用人的!只有赵公子这样爱国爱民的实业家,才会为了百姓的福祉,主动缚住自己的手脚。
想想就觉得自己很伟大呢。
嗯,才不是他造不出来哩。
ps.第二更,求月票啊推荐票啊!!!
只听赵昊介绍了一遍切片制备的方法,他就用特制的小刀将钉螺肉切成薄如蝉翼的切片,稳稳置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珍贵的盖玻片。
就像是做过多年试验一般,稳如老狗。
没多会儿,仅有的三十个载波片就都用完了。为了尽可能保证覆盖率和准确性,三十个切片出自五只不同的钉螺。
结果运气还不错,其中三片上都发现了那样子邪恶的血吸虫蚴虫。
这让三位医生终于相信,钉螺中确实存在寄生虫了。
如何确定这蚴虫就是致病的血吸虫呢?根本不用赵昊提什么‘科赫原则’,三人马上就你一言我一语想到了实验方法。
首先,将蚴虫在玻璃培养皿培养长大。然后从患病的动物体内,找出肉眼可见的成虫,比对一致则说明赵昊的结论正确。
血吸虫病起因这一千古谜题,便彻底破解了。
这让赵昊不禁暗暗感叹,我们的医学家其实是最优秀的。至少在这个年代,我们的医学比西方要先进太多太多。只是我们的科学没有进步,拖了医者们的后腿而已。
他十分期待这帮牛逼的医学家,在有了科学的帮助后,会把大明的医学带向何方?
~~
看完恶心的蚴虫之后,三位医者意犹未尽,又问起赵昊那些无处不在的‘小杆子’还有‘小卷毛’是什么。
赵昊便用一种沧桑的语气道:“那是细菌啊。”
“细菌?”李时珍又来劲了,赶紧在纸上画下来那些奇怪的线条。“也是微生物的一种吗?”
“不错。”赵昊点点头。
“那么这……细菌也能致病吗?”李时珍拿着小本本,求知欲满满的看着赵昊。
想到又可以为《本草纲目》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觉得自己来昆山的决定,实在是再正确不过了。
赵昊却被问得一阵阵头大,感觉自己有必要尽快把《生物》写出来了。
可本公子光给学生写教材就很伤脑筋了,哎,这样下去会不会发际线后移啊?
‘我还是个孩子呢,不该肩负这么多……’赵公子暗暗哀鸣一声,却也只能耐心的向李时珍三人解释道:
“细菌跟动植物一样,也是生物的一种,它无处不在,种类繁多……但从形状上大概分三种,你们看到的那些‘小棍子’是各种杆菌,‘小卷毛’是各种螺旋菌。此外还有各种‘球菌’。”
“细菌如此微不可见,却又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没有细菌的帮助,我们就无法消化食物、发酵粮食等等。但很多细菌也会造成食物腐烂、伤口化脓、人畜忽然患病。诸如感冒、肺痨鼠疫等等数百种疾病,都是这些有害菌引起的。”
赵昊拿起一瓶酒精,用吸管吸一滴,滴在培养皿上道:“但也不用谈之变色,用这种酒精就可以杀死绝大多数细菌。”
“所以我们做实验时,一定要先做好防护。做完实验后要严格按规章清洗消毒。同样道理,在医院里也要严格做好消毒,就可以大大增加病患的生存率。”
这又是三位医生闻所未闻的新概念。那些恶疾居然都是因为这些极细微的小东西引起的?简直难以想象啊。
但有显微镜这张王牌在,他们已经不会再轻易质疑赵昊。
在三位名医想来,赵公子肯定已经发明显微镜多年,并利用它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才得出了这番结论。
人虽然不能迷信权威,但毫无依据的去质疑自己不懂的领域,就是可笑的无知了。
‘有了显微镜的帮助,我们自然可以去验证这一切。’三人心中默默道。
其实此刻,他们就已经明白,赵昊为自己,为大明的医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三位医者满怀期冀,希望这个新世界能为他们解开困扰自己多年的一个个谜题。
现在根本不用赵昊留人了,拿棍子打都打不走了。
所以他们痛快答应了赵公子的邀请,帮他操持起这大明第一所医院来。
当然赵昊要提供充足的支持,保证他们的研究。
这也是赵公子希望看到,双方自然愉快成交。
只有赵士祯知道,这显微镜其实才造出来不到半个月,叔父统共没看过几眼,
哎,别人搞发明是为了探索,叔父却仿佛是为了印证,印证他自己的想法多正确罢了。
哎,什么叫生而知之?什么叫牛伯夷?什么叫望之不似凡人?
说的就是叔父吧……
~~
从江南医院出来,赵昊又赶往大堤。
虽然天色已黑,但土堤上火把照天,仍有人在连夜忙碌。
那是张鉴在指挥着工匠们,在调试安装好的吊运装置。
明天开始,石料就要源源不断的送来了。工程师只能加班加点,以免影响明日的工程进度。
工匠们两千年前就知道利用杠杆和滑轮原理来吊运重物,《墨经》上对此都有详细的阐述。
井上的辘轳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此时的吊运装置,跟打水的辘轳在原理上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更能承重,更能省力而已。
有了这玩意儿,装在藤筐里的石料甚至不用卸船,直接在甲板上挂上铁钩。
民夫们也不用下到河边,直接站在土堤上摇动绞盘,就能把两百来斤重的石料轻易提上堤坝。
然后合力将藤筐移到安装在土堤另一侧的吊机旁,将其吊下堤坝,直接落在堤内侧的大车上。
民夫就可以直接把石料拉到十丈外的新堤旁了。
其实张鉴还发明了一种可以转头的吊机,这样能大大节省堤上作业的人工。
可惜以昆山落后的铁匠水平,造不出合乎规格的铸铁套筒和内轴,换成军器局的工匠还差不多。
但依然费时费力,得不偿失。
赵昊便让张鉴先将现有的木制吊机改进优化一下,凑合着用用就得了。
效率不够?那就多整几台嘛,大不了一里地安一对就是了。
反正有的是不花钱的劳动力,工具差一点,也不会影响进度的。
这再次证明了,廉价且充裕的劳动力是阻碍大明科技进步的罪魁祸首。
但赵公子也很无奈啊,大明两三亿农民要吃饭,这才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贸然搞工业化,用机器替代人,是要让老百姓造反吗?
所以那些口口声说赵公子是资本家的人,可以休矣。
资本家是能用机器绝对不会用人的!只有赵公子这样爱国爱民的实业家,才会为了百姓的福祉,主动缚住自己的手脚。
想想就觉得自己很伟大呢。
嗯,才不是他造不出来哩。
ps.第二更,求月票啊推荐票啊!!!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