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各有谋算(19)
作者:高瞻非 更新:2022-01-08 00:20
第608章 各有谋算(19)
其实,徐盛这样处理孙韶,心里也是没底,毕竟孙韶是孙权非常喜爱的孙氏宗室重将。
孙韶可不是凭宗亲的身份获得扬威将军职位的,相反,都是因军功积累而升职。
他本人善于治军,深得士卒爱戴,愿意替他效死力。
他在镇守广陵期间,与魏军大小十余战,从无败绩,立下了赫赫战功。
孙韶与徐盛只是战略战术上的分歧,所言也不无道理。
但徐盛身为主帅,已经定下了坚守的方略,自然容不得别人违逆自己的命令。
如果他镇不住孙韶,在军中的威信下降,后面的仗就没法打了。
孙权的战略战术已经决定,该做的准备已经全面展开,徐盛召集众将军议,其实没有什么大事,只是例行公事,刷刷存在感而已。
谁知道,孙韶却恃宠而骄,不把徐盛这个主帅放在眼里,弄得他下不了台,有点出乎意料之外,不得不以军法惩罚,暂时看押起来。
等众人都走了以后,徐盛一个人在中军帐中沉思,想着如何处理孙韶,怎么向孙权交代。
忽然,部将来报,孙权前来军营视察。
这么快孙权就到了,徐盛以为,是军中有人飞马告密,心中警惕之心大起,心里一动,决定将计就计,把孙韶交给孙权处理,自己趁势收了孙韶的兵权。
孙韶手下的三千军马,装备精良,是精锐中的精锐,徐盛非常眼红。
徐盛身为主帅,实际上自己本部人马也只有一千,而且真正的精锐,也只有自己亲自训练出来的五百人马。
他主意已定,就让手下刀斧手把孙韶带到了中军帐,自己快步到营前迎接。
孙权对这一战非常重视,这次他突然前来军营,并没有其实心里也不踏实.
虽然孙权亲自领兵出征鲜有胜绩,不代表孙权不懂兵法。
孙家是孙武的后代可不是虚言,祖上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孙权从小就研读,也是下过苦功的。
孙权熟读兵书,非常热衷于在孙世家族培养人才,受到他赏识的孙皎、孙恒还有孙韶,都受到他的器重。
孙皎在濡须多次抵御曹兵,颇有战功,被孙权任命为都护征虏将军,接替程普都统夏口,曾随吕蒙偷袭荆州,219年病死,可谓英年早逝。
孙权非常痛惜,追录他的功勋,封其子孙胤为丹阳侯。
孙皎之后,孙权把孙恒当做重点培养的对象。
孙恒长相仪表堂堂,器怀聪朗,读书博学强记,常被孙权称赞为“宗室颜渊“。
孙权非常喜爱孙恒,每次出征都待在身边,言传身教,立下不少功劳。
刘备反攻荆州,孙恒曾经领兵抗击刘备,虽然打了败仗,但他坚守夷陵,挡住了刘备前进的脚步,为陆逊的反攻创造了条件。
夷陵大胜之后,孙恒立下大功,但他也是在223年英年早逝。
这次曹丕进犯江东,江东与蜀汉已经重修旧好,解除了后顾之忧。
孙权如果要打赢这一仗并不难,把陆逊从荆州抽调过来就行了。
但孙权心中有他的小九九,以荆州重镇是三战之地,离不开陆逊为由,直接否决了用陆逊为主帅的可能。
因此,在任命主帅时,孙氏宗亲将领中的佼佼者孙韶,也是孙权考虑的人选之一。
最后孙权选定徐盛作为主帅,除了他自己已经没有主动出战的勇气意外,也是要平衡东吴两大利益集——淮泗系和江东系。
淮泗系作为外来户,初始时期,顶尖人才是占据优势的。
但因为强龙不压地头蛇,他们的人口基数太小,后继乏人,很多重要岗位,都被江东世家慢慢取代。
孙权为了维持两大派系的平衡,一直在扶持淮泗系来对抗江东世家。
孙权重用的鲁肃、张昭、张肱等,包括吕蒙等人,都是来自于淮泗系。
在孙权的支持下,淮泗系在江东足以与江东系分庭抗礼,甚至一度占据上风。
但近几年,江东系显示出强劲的势头,文臣朝政有张温、暨艳等人把持人事权,武将有陆逊、贺齐、朱恒、朱然等一代年轻将领强势崛起,在军队也占据了主导权,江东系在整体上已经取得绝对上风。
本来,东吴的江东系、淮泗系、孙世家族三大势力,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利用几大势力的相互制衡,孙权处理事情游刃有余。
现在江东系有一支独大的趋势,在朝堂上有失去主动权的前凑,这不是孙权愿意看到的。
这次曹丕南征,看起来魏军声势浩大,但以孙权的眼界,虽然判断不出曹丕的真正用意,但也看出曹丕水军力量不足,绝对难以渡过长江天险,根本吞不下江东。
打退曹丕并不难,但把这份功劳给那个派系,这才是孙权需要操心的。
孙权主要目的是抑制江东世家的势力,自然不会用江东世家的将领去建功立业。
孙氏宗族将领和淮泗系将领,都是他考虑的范围,孙韶就是孙世家族的不二人选。
思前想后,权衡利弊,最后孙权还是决定继续扶持淮泗系来对抗江东世家。
徐盛是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在东吴三国时也属于淮泗一系。
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
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
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住了曹休的进攻。
因前后战功,加上孙权的刻意扶持,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
无论是能力还是资历,徐盛都不是抗击曹丕的最佳主帅人选,但因为他属于淮泗派系骨干,非常符合孙权心中的标准,加上出众的防御能力,顺理成章被孙权任命为主帅。
孙韶虽然没有当上主帅,但他一直主张主动出击,与主帅徐盛的防守方略刚好相反。
要是别的将领,也就是在军议时陈述自己的主张,绝对不敢和主帅叫板。
但孙韶不一样,他肩负着代表宗师将领立功的责任,也有直接向孙权进言的特权。
(本章完)
其实,徐盛这样处理孙韶,心里也是没底,毕竟孙韶是孙权非常喜爱的孙氏宗室重将。
孙韶可不是凭宗亲的身份获得扬威将军职位的,相反,都是因军功积累而升职。
他本人善于治军,深得士卒爱戴,愿意替他效死力。
他在镇守广陵期间,与魏军大小十余战,从无败绩,立下了赫赫战功。
孙韶与徐盛只是战略战术上的分歧,所言也不无道理。
但徐盛身为主帅,已经定下了坚守的方略,自然容不得别人违逆自己的命令。
如果他镇不住孙韶,在军中的威信下降,后面的仗就没法打了。
孙权的战略战术已经决定,该做的准备已经全面展开,徐盛召集众将军议,其实没有什么大事,只是例行公事,刷刷存在感而已。
谁知道,孙韶却恃宠而骄,不把徐盛这个主帅放在眼里,弄得他下不了台,有点出乎意料之外,不得不以军法惩罚,暂时看押起来。
等众人都走了以后,徐盛一个人在中军帐中沉思,想着如何处理孙韶,怎么向孙权交代。
忽然,部将来报,孙权前来军营视察。
这么快孙权就到了,徐盛以为,是军中有人飞马告密,心中警惕之心大起,心里一动,决定将计就计,把孙韶交给孙权处理,自己趁势收了孙韶的兵权。
孙韶手下的三千军马,装备精良,是精锐中的精锐,徐盛非常眼红。
徐盛身为主帅,实际上自己本部人马也只有一千,而且真正的精锐,也只有自己亲自训练出来的五百人马。
他主意已定,就让手下刀斧手把孙韶带到了中军帐,自己快步到营前迎接。
孙权对这一战非常重视,这次他突然前来军营,并没有其实心里也不踏实.
虽然孙权亲自领兵出征鲜有胜绩,不代表孙权不懂兵法。
孙家是孙武的后代可不是虚言,祖上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孙权从小就研读,也是下过苦功的。
孙权熟读兵书,非常热衷于在孙世家族培养人才,受到他赏识的孙皎、孙恒还有孙韶,都受到他的器重。
孙皎在濡须多次抵御曹兵,颇有战功,被孙权任命为都护征虏将军,接替程普都统夏口,曾随吕蒙偷袭荆州,219年病死,可谓英年早逝。
孙权非常痛惜,追录他的功勋,封其子孙胤为丹阳侯。
孙皎之后,孙权把孙恒当做重点培养的对象。
孙恒长相仪表堂堂,器怀聪朗,读书博学强记,常被孙权称赞为“宗室颜渊“。
孙权非常喜爱孙恒,每次出征都待在身边,言传身教,立下不少功劳。
刘备反攻荆州,孙恒曾经领兵抗击刘备,虽然打了败仗,但他坚守夷陵,挡住了刘备前进的脚步,为陆逊的反攻创造了条件。
夷陵大胜之后,孙恒立下大功,但他也是在223年英年早逝。
这次曹丕进犯江东,江东与蜀汉已经重修旧好,解除了后顾之忧。
孙权如果要打赢这一仗并不难,把陆逊从荆州抽调过来就行了。
但孙权心中有他的小九九,以荆州重镇是三战之地,离不开陆逊为由,直接否决了用陆逊为主帅的可能。
因此,在任命主帅时,孙氏宗亲将领中的佼佼者孙韶,也是孙权考虑的人选之一。
最后孙权选定徐盛作为主帅,除了他自己已经没有主动出战的勇气意外,也是要平衡东吴两大利益集——淮泗系和江东系。
淮泗系作为外来户,初始时期,顶尖人才是占据优势的。
但因为强龙不压地头蛇,他们的人口基数太小,后继乏人,很多重要岗位,都被江东世家慢慢取代。
孙权为了维持两大派系的平衡,一直在扶持淮泗系来对抗江东世家。
孙权重用的鲁肃、张昭、张肱等,包括吕蒙等人,都是来自于淮泗系。
在孙权的支持下,淮泗系在江东足以与江东系分庭抗礼,甚至一度占据上风。
但近几年,江东系显示出强劲的势头,文臣朝政有张温、暨艳等人把持人事权,武将有陆逊、贺齐、朱恒、朱然等一代年轻将领强势崛起,在军队也占据了主导权,江东系在整体上已经取得绝对上风。
本来,东吴的江东系、淮泗系、孙世家族三大势力,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利用几大势力的相互制衡,孙权处理事情游刃有余。
现在江东系有一支独大的趋势,在朝堂上有失去主动权的前凑,这不是孙权愿意看到的。
这次曹丕南征,看起来魏军声势浩大,但以孙权的眼界,虽然判断不出曹丕的真正用意,但也看出曹丕水军力量不足,绝对难以渡过长江天险,根本吞不下江东。
打退曹丕并不难,但把这份功劳给那个派系,这才是孙权需要操心的。
孙权主要目的是抑制江东世家的势力,自然不会用江东世家的将领去建功立业。
孙氏宗族将领和淮泗系将领,都是他考虑的范围,孙韶就是孙世家族的不二人选。
思前想后,权衡利弊,最后孙权还是决定继续扶持淮泗系来对抗江东世家。
徐盛是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在东吴三国时也属于淮泗一系。
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
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
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住了曹休的进攻。
因前后战功,加上孙权的刻意扶持,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
无论是能力还是资历,徐盛都不是抗击曹丕的最佳主帅人选,但因为他属于淮泗派系骨干,非常符合孙权心中的标准,加上出众的防御能力,顺理成章被孙权任命为主帅。
孙韶虽然没有当上主帅,但他一直主张主动出击,与主帅徐盛的防守方略刚好相反。
要是别的将领,也就是在军议时陈述自己的主张,绝对不敢和主帅叫板。
但孙韶不一样,他肩负着代表宗师将领立功的责任,也有直接向孙权进言的特权。
(本章完)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