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各有谋算(6)
作者:高瞻非 更新:2022-01-08 00:20
张温与邓芝二人,拜别刘禅和孔明,望江东而来。
孙权想着张温出使西川,应该很快就有消息传回来。
谁知道半个多月过去,还是音信全无。
这一点,张温做的可比诸葛瑾差远了。
当年诸葛瑾几次出使西川,每天都派人送汇报回来,让孙权知道事情的进展变化,非常安心。
就连敦厚诚实的鲁肃,当年前往江夏见刘备,也是隔日就有消息传来。
现在张温出使西川,居然半个月没有回信,不管这次出使是否成功,孙权心里都已经非常不痛快了,就召集一众文武,商议对策。
东吴的高人可不少,知道吴国与蜀汉结盟,是蜀汉先派使者并提出来的,也是大势所趋,绝对不可能发生意外。
他们见孙权聚众讨论这件事,表面上是担心与蜀汉的联盟出现波折,实际上,这是对张温的不信任。
但张温现在正担当重任,而且结盟成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官员们不好拿他说事,尤其在背后说说他坏话更太合适。
于是,就有人想要印证自己的想法,就采取搂草打兔子,拿与张温关系不错的选曹尚书暨艳说事。
暨艳是张温举荐的官员,两人执政理念相近。
刚开始的时候,暨艳任选曹郎,因为在两场大战中,他施行人事制度改革,为前线提供了不少的兵员,被孙权升任选曹尚书。
暨艳推行的人事制度改革,可以说得罪了整个江东的世家大族,虽然孙权力挺,但还是有不少人上书弹劾暨艳。
张温一直持支持态度,孙权还要借暨艳的手打压世家大族,加上战事繁忙,就把这些事情都压下来了。
现在有人旧事重提,孙权有意动之色,但还没有表明态度,忽有近臣进来奏报道:
“蜀汉遣邓芝为使,同张温入国答礼。”
张温既然是凯旋而归,孙权很自然把今天的议题放到一边,吩咐先召见张温。
张温进来后,拜于殿前,当庭汇报此行的经过。
张温这次结盟成功,而且是与蜀汉对等的地位结盟,确立了东吴与魏国、蜀汉鼎足而三的大势,心中还是有些自傲的。
他极力称赞刘禅和孔明的德政,并呈上蜀汉永结盟好的国书。
然后,张温又向孙权引荐前来答礼的邓尚书。
孙权对邓芝相当看重,马上又接见了邓芝,并设国宴款待。
席间,酒过三巡,孙权喝的也是马家卖出的烧酒,有了几分醉意,就问邓芝道:
“若吴、蜀二国同心灭魏,得天下太平,二主分治,岂不乐乎?”
邓芝先是一愣,紧接着非常严肃地回答道: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如灭魏之后,未识天命所归何人。但为君者,各修其德;为臣者,各尽其忠:则战争方息耳。”
邓芝此话,摆明了态度,那就是先灭篡汉的魏国,然后蜀汉和东吴再争夺天下。
其实,孙权其实也是这么想的,但不好说出来,说知道邓芝却并不忌讳,大笑道:
“君之诚款,乃如是耶!”
孙权非常满意邓芝的态度,厚赠邓芝还蜀。
孙权知道,只要魏国不灭,吴、蜀就必需抱团,而且双方都有险可守,现在李严把住夔关,东吴要想入川难于登天,也就真心实意,两国通好。
当年孙权理直气壮地偷袭江陵,但理由还是说得过去的。
因为江陵一直是刘备借用的,刘备曾经答应取得西川就归还。
后来孙权又把江陵当做孙尚香的嫁妆,孙尚香已经回到江东,孙权取回江陵,也是理所当然的。
孙权做的不地道的地方,就是与曹操暗地里结盟,这才是刘备东征的最大借口。
张温出使蜀汉取得圆满成功,如果他如实向孙权汇报,自然是有功之臣,升官发财易于反掌。
但实际上已经买下了祸根,因为他不但没有及时向汇报与蜀汉谈判的进程,而且还隐藏了一些重要细节。
孙权从暗探嘴里知道全部内情以后,就有了收拾张温的想法。
孙权一方面介怀他出使蜀汉时称颂蜀汉君臣,又嫌他声名太盛,恐怕张温不会尽忠地由他任用。
尤其是他与邓芝相比,先不论才智高低,张温的忠心,明显逊色邓芝一筹。
孙权对背叛自己的事情,绝对不能容忍,即便是苗头也不行,必须扼杀在摇篮之内。
但张温刚刚立下大功,现在对他动手,有卸磨杀驴之嫌,吃相未免有点太难看。
孙权可不想让部下对自己寒心,决定暂缓收拾张温。
但释放对张温不满的信息,还是必须的,自然有人上表弹劾他。
孙权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决定先让他脱离朝政,冷处理一段时间。
但如何安排张温,还是费了一番心思,最后,孙权以张温的职位是辅义中郎将为由头,把张温调进豫章的军队历练。
口头上,是丰富让张温的资历,让他在抵御曹丕的进攻时再立功勋,然后再重用与他。
……
……
曹丕五路伐蜀,无功而返,他的雄心壮志和豪言壮语,成为一个笑话,心中非常不痛快!
步度根和孟获先后败退,曹丕深感失望,但毕竟都是藩属,不是自己的部下,就算他们是敷衍了事,曹丕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他当然不会愚蠢到与他们交恶,自然先履行自己的诺言,给与他们一定的好处,以后还需要合作的。
但他们的失败,也不是毫无价值,至少可以让曹丕但把这次失败的原因,让他们背锅。
魏国的文武百官,看的明白,自然没有人敢质疑曹丕的说辞,但对把责任全部推到步度根和孟获的身上,有些不太认同。
曹真是曹氏宗族的天骄,深得曹丕的信任,作为这次出征的主力,与赵子龙在阳平关大战数场,互有胜负,是表现最好的一路军队,已经得到曹丕的嘉奖。
群臣自然不可以指责曹真,这可是明目张胆与曹丕唱反调,无异于找死!
这次出征的军队,还有上庸的孟达,用他来做做文章,还是可以的。
孙权想着张温出使西川,应该很快就有消息传回来。
谁知道半个多月过去,还是音信全无。
这一点,张温做的可比诸葛瑾差远了。
当年诸葛瑾几次出使西川,每天都派人送汇报回来,让孙权知道事情的进展变化,非常安心。
就连敦厚诚实的鲁肃,当年前往江夏见刘备,也是隔日就有消息传来。
现在张温出使西川,居然半个月没有回信,不管这次出使是否成功,孙权心里都已经非常不痛快了,就召集一众文武,商议对策。
东吴的高人可不少,知道吴国与蜀汉结盟,是蜀汉先派使者并提出来的,也是大势所趋,绝对不可能发生意外。
他们见孙权聚众讨论这件事,表面上是担心与蜀汉的联盟出现波折,实际上,这是对张温的不信任。
但张温现在正担当重任,而且结盟成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官员们不好拿他说事,尤其在背后说说他坏话更太合适。
于是,就有人想要印证自己的想法,就采取搂草打兔子,拿与张温关系不错的选曹尚书暨艳说事。
暨艳是张温举荐的官员,两人执政理念相近。
刚开始的时候,暨艳任选曹郎,因为在两场大战中,他施行人事制度改革,为前线提供了不少的兵员,被孙权升任选曹尚书。
暨艳推行的人事制度改革,可以说得罪了整个江东的世家大族,虽然孙权力挺,但还是有不少人上书弹劾暨艳。
张温一直持支持态度,孙权还要借暨艳的手打压世家大族,加上战事繁忙,就把这些事情都压下来了。
现在有人旧事重提,孙权有意动之色,但还没有表明态度,忽有近臣进来奏报道:
“蜀汉遣邓芝为使,同张温入国答礼。”
张温既然是凯旋而归,孙权很自然把今天的议题放到一边,吩咐先召见张温。
张温进来后,拜于殿前,当庭汇报此行的经过。
张温这次结盟成功,而且是与蜀汉对等的地位结盟,确立了东吴与魏国、蜀汉鼎足而三的大势,心中还是有些自傲的。
他极力称赞刘禅和孔明的德政,并呈上蜀汉永结盟好的国书。
然后,张温又向孙权引荐前来答礼的邓尚书。
孙权对邓芝相当看重,马上又接见了邓芝,并设国宴款待。
席间,酒过三巡,孙权喝的也是马家卖出的烧酒,有了几分醉意,就问邓芝道:
“若吴、蜀二国同心灭魏,得天下太平,二主分治,岂不乐乎?”
邓芝先是一愣,紧接着非常严肃地回答道: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如灭魏之后,未识天命所归何人。但为君者,各修其德;为臣者,各尽其忠:则战争方息耳。”
邓芝此话,摆明了态度,那就是先灭篡汉的魏国,然后蜀汉和东吴再争夺天下。
其实,孙权其实也是这么想的,但不好说出来,说知道邓芝却并不忌讳,大笑道:
“君之诚款,乃如是耶!”
孙权非常满意邓芝的态度,厚赠邓芝还蜀。
孙权知道,只要魏国不灭,吴、蜀就必需抱团,而且双方都有险可守,现在李严把住夔关,东吴要想入川难于登天,也就真心实意,两国通好。
当年孙权理直气壮地偷袭江陵,但理由还是说得过去的。
因为江陵一直是刘备借用的,刘备曾经答应取得西川就归还。
后来孙权又把江陵当做孙尚香的嫁妆,孙尚香已经回到江东,孙权取回江陵,也是理所当然的。
孙权做的不地道的地方,就是与曹操暗地里结盟,这才是刘备东征的最大借口。
张温出使蜀汉取得圆满成功,如果他如实向孙权汇报,自然是有功之臣,升官发财易于反掌。
但实际上已经买下了祸根,因为他不但没有及时向汇报与蜀汉谈判的进程,而且还隐藏了一些重要细节。
孙权从暗探嘴里知道全部内情以后,就有了收拾张温的想法。
孙权一方面介怀他出使蜀汉时称颂蜀汉君臣,又嫌他声名太盛,恐怕张温不会尽忠地由他任用。
尤其是他与邓芝相比,先不论才智高低,张温的忠心,明显逊色邓芝一筹。
孙权对背叛自己的事情,绝对不能容忍,即便是苗头也不行,必须扼杀在摇篮之内。
但张温刚刚立下大功,现在对他动手,有卸磨杀驴之嫌,吃相未免有点太难看。
孙权可不想让部下对自己寒心,决定暂缓收拾张温。
但释放对张温不满的信息,还是必须的,自然有人上表弹劾他。
孙权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决定先让他脱离朝政,冷处理一段时间。
但如何安排张温,还是费了一番心思,最后,孙权以张温的职位是辅义中郎将为由头,把张温调进豫章的军队历练。
口头上,是丰富让张温的资历,让他在抵御曹丕的进攻时再立功勋,然后再重用与他。
……
……
曹丕五路伐蜀,无功而返,他的雄心壮志和豪言壮语,成为一个笑话,心中非常不痛快!
步度根和孟获先后败退,曹丕深感失望,但毕竟都是藩属,不是自己的部下,就算他们是敷衍了事,曹丕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他当然不会愚蠢到与他们交恶,自然先履行自己的诺言,给与他们一定的好处,以后还需要合作的。
但他们的失败,也不是毫无价值,至少可以让曹丕但把这次失败的原因,让他们背锅。
魏国的文武百官,看的明白,自然没有人敢质疑曹丕的说辞,但对把责任全部推到步度根和孟获的身上,有些不太认同。
曹真是曹氏宗族的天骄,深得曹丕的信任,作为这次出征的主力,与赵子龙在阳平关大战数场,互有胜负,是表现最好的一路军队,已经得到曹丕的嘉奖。
群臣自然不可以指责曹真,这可是明目张胆与曹丕唱反调,无异于找死!
这次出征的军队,还有上庸的孟达,用他来做做文章,还是可以的。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