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李平
作者:马伯庸 更新:2021-11-02 00:21
夜已二更,这间位于丞相府西翼的房间仍旧不曾举烛。稀薄的月光从窗格缝隙流泻而入,略微稀释掉几丝粘滞的黑暗,成为屋子里唯一的清冷光源。一缕轻烟从墙角一尊蟠虺状的红铜香炉袅袅升起,在空中勾画出逶迤盘旋的轨迹,宛如一条解脱了束缚的飞龙,久久不散。
李平平静地端坐在茵毯之上,两只手搁在微微凸起的小腹,右手食指缓慢地摩挲着左手手背,目光凝固于案前茶碗釉青色的弧线。一位仆役走上前来,掀开盖子,将刚煮好的茶水倒进茶瓮;深褐色的水激入瓮底,一股淡雅的茶香飘然涌出。李平的表情在升腾的雾气中变得有些模糊不清。
“大人,茶已经煮好了。”
李平没有说话,只是挥手让下人退下,然后为自己倒了一杯,慢慢地啜了一口。略带苦涩的香气在舌尖缱绻,让他在一刹那沉醉在莫名的感动之中,不由得双目微阖,身体微微颤动,四肢百骸说不出的惬意。他一直不太确定,品茶的乐趣究竟在于茶水本身还是那种一瞬间超离俗尘忘却世故的轻松感。
窗外的月光清澈依旧,李平搁下杯子,捋了捋自己斑白的胡须,唇边不经意地滑出一声微弱叹息,胡须是一个男人的年轮,里面承载着一个人一生的际遇沉浮,也记录着时光洪流一去不回的感伤,逝者如斯夫……自己已经四十九岁,还差一年就是夫子所言知天命的年纪了。右手轻轻朝下捋去,指肚轻柔地滑过每一缕胡须,每一缕都让他思绪翻卷不已,仿佛翻阅着已然泛黄的史书,怀旧的思绪宛如静谧潮水般将这位蜀汉中都护逐渐淹没……
认识孔明有多少年了?
李平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与孔明的初次会面是在建安十九年的成都。那时候他叫李严,只是个川中的降将,而孔明则是先帝麾下的军师中郎将。李严当时和其他刘璋旧部一样心中惴惴不安,不知在新政权下自己的位置究竟会是如何。所以当听说孔明将以刘备特使的身份前来安抚他的时候,李严第一个反应是紧张,以及由紧张而生的惶恐。
出乎意料,孔明一进府邸就主动趋前,微笑着搀起拜倒在地的李严,亲切地称呼他的字“正方”。这位三十四岁的中郎将有一种温软的亲和力,轻易就化解了他的不安。此前李严从未见过一个人的双眸如此生动地表达出这个人的心意与胸襟。孟子有一句名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实在是最佳不过的注脚。
孔明对李严说,刘备希望李严和其他旧部能够明白,他对于川中旧将是异常重视的:没有任何猜疑,也不会采取什么抑压措施;正相反,新政权的巩固还需要倚重他们这些老臣,他们将是刘备政权的基石。孔明的声音如风吹浮砂,细腻缓慢,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这番话最终解除了李严的紧张,他不知道这是因为刘备的保证还是孔明的声音本身具有的魅力,不知不觉间自己就被说服了。
公事谈完,孔明又与李严畅谈了半日。他们发现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点,尤其是在治国理念上:两个人都坚信儒家德治只是宣传上的花哨;真正能够匡扶纲纪、整肃国政的唯有法家。当谈到新刘政权何以自持的时候,两人不约而同地齐声说道:“律科!”然后彼此相视大笑。
后来李严听说,孔明回去以后对他的评价是:“人如其名,人如其字。”很快,李严被封为兴业将军,并被孔明指名参与蜀科律条的编撰工作。那一段时间的共事真是让人难以忘记……
……李平强行把自己从怀旧的思绪中拉出来,却忘记了自己唇边那一丝天然的笑意。手中的茶碗边缘依然发烫,热气兀自蒸腾,茶香袅袅散出碗口,扑入鼻中。李严深深吸了一口气,把自己再度沉浸在这沁人心脾的氤瘟氛围之中……
……章武三年,永安宫。李严垂手站在寝宫门前,双肩低垂,面沉如水,目光却注视着宫前的衢道。在他身后的大门内,蜀汉开国之君刘备正安静地渡过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严是在章武二年的十月被召到白帝城勤王的。在出发之前,他还是犍为太守,到达白帝城后,他却意外地被刘备任命为尚书令。这个任命让李严既兴奋又惊讶:兴奋的是“尚书令”位卑权重,能够担当此任者莫不是皇帝的亲信之人,乃是极大的殊荣;惊讶的是,李严一直觉得自己虽然备受重用,但毕竟是降将,无论资历还是政治面貌都不够资格担当此任。
尤其让他挂心的是,身为丞相的孔明知道此事后又该做何想?要知道,朝野都认为“尚书令”这个位置孔明该是实至名归的,对此李严一直有种歉疚感。而在嗣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孔明与他之间全是公函来往,李严也无从揣摩他的态度。
到了章武三年初,刘备病情日渐沉重,孔明立刻赶往白帝城。李严一想到即将要以“尚书令”的身份面对他,就有些忐忑不安。他曾经问过自己是否会主动让贤,答案是否定的;在自己当“尚书令”的这几个月里,李严感觉到周围人看自己的眼神都截然不同了,他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成就感的满足。
这时候从远处的黑暗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李严急忙抬起头去,只见一辆轻便马车从西方疾驰而来,马车的一角高高竖起一面金边紫底龙旗,这是最紧急的通行标旗。马车直接开到宫前,然后孔明从车中匆忙地走了出来。李严注意到孔明满身的灰尘,纷乱的鬓发以及那双急切、疲惫的眼睛,显然他是一口气从成都飞奔而来,换车不换人。
“孔明……”李严迎了上去,欲言又止。孔明第一句话就急切地问道:“主公何在。”李严把要说的话咽了回去,无声地指了指身后的大门。孔明低声说道:“多谢正方。”然后急步迈进宫去,李严感觉到稍松了一口气,也随着孔明而去。
刘备吃力地抬起头,看了看垂头在榻前的孔明,又看了看跪得更远一点的李严;大约是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了,这位枭雄眼神异乎寻常地平静。他轻微地咳了一声,枯槁的右手蜷缩起来,把视线转向阴冷的天花板,缓缓说道:
“君的才能,比起曹丕要强十倍,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刘备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语调如常,“如果我那儿子成器,就请尽心辅佐他;若他不成器,那还不如让你来统治这个国家的好……”
刘备声音虽低,听在孔明和李严耳中却有如霹雳雷霆。跪在旁边的李严清楚地看到孔明全身一震,扑通一声全身伏在地上,颤声泣道:“微臣怎么敢不尽效犬马之劳,尽心辅佐少主,至死方休。”
李严这时心中猛然突的一下,他注意到,刘备的眼神越过孔明的肩头朝自己看了一眼。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瞥,其传达的意义却再明显不过。李严只觉得自己的背上也被汗水溻透了,全身僵硬在原地动弹不得。
“正方。”
刘备又轻声呼唤。李严赶紧趋向榻前,与孔明并肩而跪。刘备徐徐道:“朕封你为中都护,都督中外诸军事。从此以后,你和孔明二人就是我托孤之臣,汉室复兴的大业,就着落在你们肩上了……”
李严口称遵旨,却不敢转过头去看孔明的表情。他现在已经是掌管中军与外军的中都护了,控制着整个军队大权,俨然成为整个蜀汉唯一能与孔明分庭抗礼的实权人物。刘备的用意不言自明,不愧是一代枭雄,临终前也要下如此的心机。李严感觉到一种极为矛盾的情感在心中滋生开来。
次日清晨,刘备驾崩。李严找到孔明,对他说自己资历与能力皆不能胜任中都护之职,情愿交给孔明,自己回去继续做太守。孔明严厉地盯着他看了半天,才大声斥道:“正方,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先帝新死不过一日,怎么你就把他临终遗言抛诸脑后了?现在天下局势未定,你我同为托孤之臣,此时若你甩手而去,我独木岂能支撑汉室大业?这是该精诚合作,军政两道并行戮力的时候才对啊正方!”
李严发觉,他第一次对孔明的眼神感觉到了迷惑,以往那对透彻的眸子如今却不那么容易看透了……
“军政两道,并行戮力,呵呵。”李平喃喃地念着这几个字,不由得挑动眉头,自嘲地笑了笑。那次谈话三年以后,孔明赫然以丞相之身率军南征,而身为中都护的他却仍旧留在永安,从此再没有进入过成都权力中枢。军政两权从此集于一人之身。尽管两人之间的关系仍旧相当密切,但这种友情的政治成分却越来越浓厚了。
此时夜色更深,窗外夜风习习,给屋中带来几缕清凉,碗中的茶水已由热转温。李平将已不烫手的茶碗在手里转了转,歪着头玩赏片刻,再次送到唇边轻轻啜了一口。这一次的温茶却不如第一口口感醇厚,香气渐淡,涩味反盛。李平只觉得舌尖一阵尖锐的苦涩蔓延开来,心中一阵悸动,仿佛被这口茶带出了万般的委屈与不平……
……李严负手站在窗前,心不在焉地欣赏着廊下那盆茶花,不时朝门口看去。终于从走廊的尽头传来脚步声,李严赶紧把目光收回去,好像并不焦急。这位都督中外诸军事的中都护已经在江州蜗居了数年,其职能范围只略超过一介太守而已。
他的儿子李丰手执一卷文书走到背后,恭敬地递上前去,道:“父亲,成都有回函了。”李严唔了一声,只是淡淡接过文书,随手搁到一旁,然后示意李丰退下。
等自己儿子离开以后,李严这才飞快地扯开丝绳,把文书打开来瞪大双眼逐行阅读。他越读越失望,气愤之情几乎溢于言表,到了最后几乎是重重把文书拍到案面上,发出浑浊的咚咚声。
“孔明,你怎么可以如此!”
李严一直固执地称呼诸葛亮为孔明。这在最初纯粹是因为两人关系亲密,而到了后来,这却成了李平发泄的途径,他一直认为自己是蜀汉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仅次于孔明的要臣。而现在他也只能在言辞上稍微找回一些安慰了。
上个月,恰逢诸葛亮开府署事三周年纪念,李严决定上书朝廷,将自己酝酿已久的要求提出来。既然孔明能开府,那么同为托孤之臣的他即使无法做同样的事,也该在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内有所提升才对。李严希望能够将蜀汉东部与东吴毗邻的江州五个郡划出来独立作为一州,而他则出任州刺史,在新州之内开府。这总算能满足一下自己的自尊心。
李严觉得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孔明多少也该考虑到两个人的交情,但现在这个申请却被朝廷——也就是孔明——冷淡地拒绝了,而且口气完全没有转圜余地。朝廷的理由是:目前北方大敌当前,需要保持后方稳定,没有必要在行政上多此一举。李严感觉到自己的矜持被孔明又一次践踏了。
“我是托孤大臣,不是小小地方守将。你不过是怕我借此危及你威权罢了!孔明啊孔明,难道这大汉就是你诸葛一家的不成!先帝遗言到底是被谁抛诸脑后!?”
李严越想越气,先帝临终之前刻意把自己拔擢到中都护的位置上,无非就是想制衡孔明。这一番用心在如今政治大环境下却不能说出来,他只得郁积胸中,眼见孔明坐大,自己却束手无策。李严只觉得心中烦闷无比,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他快步走到案前,铺纸研墨,提笔写道:
“……明公治达通变,明畅百略,才溢四野,文武并臻,素为国所倚重。届蜀中千里,魏吴十州,未尝见高士若君者也。方今赤县辐裂,凶獠蜂起,昭烈之基,赖明公得安;曹谬惶惶,孙虏噤噤,盖皆畏于君之盛威而不敢侧觑本朝也;而明公身奉仁术,怀悯下情,使黎庶乐业,闾阎无慝,风化肃训,远济南蛮。其功其德,天下宁不知邪?虽古之姜尚、张良,比之蔑如也。
“明公既弘发赤德,居功阙伟;朝廷尊崇,益州率俾,万千之望,一系公身。弗如奏请今上,乞乘大辂,敬仰衮冕,收授九锡,分藩树屏;前袭周公德望,后格先帝夙愿。此三代令典,汉帝明制。明公脱误从此,则冠带莫不欢欣,匹夫莫不踊跃,民心可用,大计可图矣……”
李严凭着一口恶气奋笔疾书,明里这份书信极尽溢美之辞,实际上却是暗讽诸葛亮早已实权在握,不过只差九锡一个名分罢了。写完之后,他立刻把信封了,派人即刻送往诸葛亮府邸。一个月以后,诸葛亮回了一封信,信中痛斥李严有非分之想,国家大业未成岂可贪图富贵云云。
对此,李严只能认为诸葛亮没什么幽默感,不过他想到孔明看到这封信时那张尴尬的脸孔,就觉得心里舒服多了。其实他并不认为孔明会作权臣,不过是想借此嘲弄一下这个不大喜欢别人说闲话的丞相罢了……
……李平想到这里,不禁笑出声来。无论如何,他心底还是很为这个恶作剧而感到得意,右手食指得意地在半空划了一个圈。他拂了拂宽大的袍袖,将碗口飞舞的几只小虫驱走,又端起碗来饮了一口;放下茶碗,李平脸上的笑容顿止,仿佛突然想到什么痛心之事。屋内依然没有举烛,透入的月光将李平勾勒成一尊翁仲般的黑影。这黑影静静地怔了一阵,在黑暗中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叹息听起来是那么的苍老,那么的无奈。
茶碗内的茶已去了半杯,水已已经半凉。该是添水的时候了,李平却无意如此,只是将身体向后倚到墙壁上,闭上眼睛,双手垂在膝前,似是疲惫不堪……
……建兴九年三月十五日,诸葛亮突然决定提前出兵北伐,在这之前他却在李平面前只字未提。李平和其他下级官员一样,一直到了最后一刻才被通知,结果只赶得上为诸葛丞相送行而已。
临走之前,诸葛亮只是用一些官样辞藻来勉励留守汉中的官员,却没有单独与李平说些什么,甚至连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没有。好像李平并非一个相知多年的好友,而只是一名普通的官吏罢了。
对此李平没有发作,他返回南郑丞相府后,吩咐了几句粮草调度的事,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自斟自饮。饮的不是茶,是酒,烈酒。自尊心极强的他感觉自己像是被揪到大庭广众之中,然后被人狠抽耳光;堂堂的一个都乡侯假节前将军领中都护,被人硬生生从江州调来汉中为丞相府打杂,管的是区区粮草;他名义上仅次于诸葛丞相,实际上却连出兵决策都无法参与,只能像个傻瓜似的去送别。还有比这还要过分的羞辱吗?
“我也是托孤大臣,是先帝御口亲封的中都护!我们本该联合秉政,孔明,是你窃取了我的国家!”
李平在心里疯狂地呐喊,他甚至想把这种疯狂换成实际的冲动。但是他没有,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知道这样的冲动全无意义。他只是一碗又一碗地大口喝酒,让酒精烧灼自己的肺部和神经。在这疯狂的麻醉中,唯有一件事李平仍旧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他与孔明之间的交情从此荡然无存了……
……杯中的水已尽,唯有几片褐色的茶叶残渣蜷缩在杯底,它们已被洗吮一空,就如同秋日落叶一般,精华殆尽,碗面恢复了清冷。李平将这碗喝了半宿的茶搁回到案几,倒空茶叶,爱惜地用一块丝绢把茶碗仔细擦拭过一遍。
接下来,他从茵毯上站起身,高高擎起茶碗朝地上摔下去。只听哗啦一声,茶碗化作数十片碎片,散落在青砖地面。李平的眼神变得坚毅起来,他已经作出了决定。
一片乌云悄然遮掩住了月亮,整个屋子里陷入了真正的黑暗。恰好在这时,另外一个人推门步入了房间,黑暗中的脸模糊不清。
“我准备好了。”李平平静地对他说。
“那我们上路吧。”烛龙也以同样冷静的语调回答。
荀诩得到罗石的举报以后,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罗石提供的证据虽然重要却不够充分,还无法证实究竟这是一起单纯的贪污案,还是某个阴谋中的一环。若想厘清这件事,就必须要知道所有可能接触到库存文书并有机会修改的人。
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立即得到解答的,因为包括粮田曹在内的所有部门都已经下班了。荀诩和杜弼只好等到明天,也就是五月六日再着手进行调查。
原本他还想连夜直接去找成蕃对质,但是却被杜弼拦住了。
“如果发现被修改的库存文书与成蕃或者李平有关系,那么结论就昭然若是了。到那个时候握着确凿证据再去找他,岂不更好?”
听到杜弼的话,荀诩面色一暗,不情愿地点了点头,承认他说的有道理。
“耐心等明天吧。”杜弼抚抚荀诩的背,“我们会有收获的。”
然而到了五月六日的清晨,事态却突然急转直下,远远超过了靖安司所能想象的地步。
“全城戒严令?”
荀诩迷惑不解地问道。他和杜弼携带着由姚柚亲自签署的正式文件,正准备前往粮田曹进行调查,却被刚从外面回来的阿社尔拦住。
阿社尔顾不上擦汗,气喘吁吁地说道:“不错,是今天早上丞相府发出的紧急戒严令,现在各个城门都已经被关闭了。”
“理由是什么?”
“不知道,只知道紧急级别是甲级!”
原本嘈杂的屋子里一下子陷入了一片死寂,每一个人都僵在原地,仿佛被阿社尔的话冻结了视线。本来已经走到房间门口的荀诩停住了脚步,丝毫不掩饰自己震惊的表情。蜀汉的城防警戒等级分为甲乙丙丁四级,甲级警戒只意味着一件事:敌人兵临城下。而南郑城即使在建兴八年魏军自子午谷入侵期间,也只是达到了乙级警戒罢了。
在一旁的裴绪诧异地问道:“难道魏军绕过我军在祁山的主力,企图偷袭南郑?”荀诩断然否定:“这不可能,南郑的警戒圈一直扩展到成固、赤阪,有两到三天的预警时间,不可能一直到敌人兵临城下才觉察。”说到这里,荀诩把目光转向阿社尔:“丞相府有没有提及这方面的信息?”
阿社尔摇了摇头:“丞相府的戒严令没有作任何附加说明,我特意去找了在卫戍部队的朋友打听,他们也只是接到了命令,外面局势也不了解。”
“那么,军械房有没有动静?”
“没有。”
荀诩皱起眉头,这实在是太奇怪了。假如真的有外敌逼近,那么丞相府就应该向卫戍部队说明情况,并且打开军械房把守城用器械准备好。现在丞相府却只是发布了一个单纯的戒严令,却没采取其他任何措施,实在令人生疑。
想到这里,荀诩抬眼看了看杜弼,后者的表情同样严峻:“你也认为这与烛龙和李平有关系?”
“命令发自丞相府,执行命令的是卫戍部队,很难想象有其他可能……”荀诩说到这里,挥手作了一个决断的手势,用很快的语速说道:“辅国,粮田曹那里,就麻烦你一个人去吧。我要去丞相府看看李平究竟在搞什么鬼。”
不知道内情的阿社尔看荀诩居然这么称呼李都护,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还没等他发问,荀诩又对他说:“昨天的南郑外围监视报告呢?拿到没有?”
“我刚才出去就是为了这个,但所有的城门都已经关闭了,送报告的人进不来,我也出不去。”
“告诉他们你是靖安司的人,无论如何也要取到这份报告。”荀诩说完又转向裴绪,语速很快:“你就留在‘道观’,一有什么重要的新情报进来,立刻派人去通知我。”
“明白了,荀从事。”
“很快,去干吧!”
荀诩干净利落地交代完,拍了拍手,用力将罩袍两边一拉,快步走出“道观”。这道莫名其妙的戒严令背后一定蕴藏着什么深刻的动机,这种压迫感让荀诩一直低落的斗志不觉重新昂扬起来,他隐隐觉得差不多要到了与敌人正面交锋的时候了。
一进入南郑,荀诩立刻就感觉到一阵紧张气氛扑面而来。街上行人很少,为数不多的老百姓个个行色匆匆,显然已经接到了警告。不时还有一队队的汉军卫戍部队来回跑过,纷乱的脚步声在黄土地面上踏出低沉的隆隆声,掀起一层烟尘。远处用于戒严的朱雀信旗已经高高升起,宣闻鼓声此起彼伏。
卫戍部队尽管对丞相府的命令不明就里,可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对南郑城进行了布防和管制,显示出了极高的效率。
从靖安司到丞相府的一路上,荀诩不断在想,李平这么做究竟目的是什么。还有成蕃,他在这里面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而狐忠就真的全无嫌疑了吗?荀诩这两个朋友最近一直都没有出现,似乎非常忙碌;荀诩固然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他们也极少主动来找荀诩,这在他们三个以前的交往史中是极罕见的。
荀诩一路快马,沿途士兵见他身穿官服也没有多加阻拦,很快他就转到了南郑中区,丞相府青色的屋顶已经遥遥在目。在这时候,他却猛然勒住了缰绳,胯下的马匹晃了晃脑袋,打了一个表示不满的响鼻。
在丞相府大门之前,十几名身着灰褐色重铠的汉军士兵持矛而立,站成一个半圆将丞相府大门围了个水泄不通,摆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荀诩认出他们是丞相府直属的近卫队,专门负责丞相府的防务。
但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摆出这么一副架势,好像丞相府即将要被敌人攻击一样?荀诩轻轻捏了一下下巴,摇摇头,扯了扯缰绳,让马慢慢地趟过去。
当荀诩快接近丞相府的时候,队列中的一名守卫站出来,粗壮的胳膊一下子将马头拦住,瓮声瓮气地嚷道:“什么人!不许上前!”
荀诩心中有气,从怀里掏出名刺一晃,冷冷说道:“我是靖安司的从事荀诩,现在有紧急事情要见李都护。”听到荀诩报出官衔,守卫一愣,旋即脸上表情略有改观,人却仍旧挡在前面不动。他抱拳施过一礼,然后用恭敬的口气说道:“荀从事,很抱歉,李都护正在府内商讨要事,他命令任何人都不许进入。”
“我的是紧急军情。”荀诩上前一步,几乎跟守卫鼻子贴鼻子。
“李都护下的是死命令,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打扰。”
荀诩心中越发起疑,他瞪起眼睛大声斥道:“让开!如果贻误军机,你担得起责任吗?!”守卫却丝毫不为荀诩的言辞所动,他只是重复先前说过的话。这些守卫都只对丞相府的最高负责人效忠,对于这样的威胁并不害怕。
“李都护特意叮嘱过,除非是诸葛丞相,其他人都一概不许进入。”
听到守卫这句话,荀诩脑子里忽然闪过什么念头,目光一凛,他立刻问道:“这句话可是李都护亲口告诉你的?”
守卫疑惑地看了看这位从事,回答说:“当然是队长下达的命令。”
“你们的队长是亲自听李都护下达的命令吗?”
“唔……是凌晨接到的公文。”
荀诩的脸色越加阴沉了:“就是说,你们谁也没有亲眼见过李都护?”守卫转头把探询的目光投向他的同僚,其他守卫都摇了摇头,其中一个说:“我们到岗的时候,丞相府大门已经闭锁,没有人进去。”
“你们知道李都护和谁在一起议事?”荀诩不甘心地追问。
守卫不耐烦地摇摇头,把手中的长矛横过来,不再说话。荀诩没有继续死缠烂打,他骑在马上向着丞相府院内凝视了一小会儿,随即拨转马头,朝着南郑南门飞快地奔去。
此时城里已经比平时清净了不少,平民都躲回了屋子里,而士兵们多集中在四侧的城墙,空荡的街道只回响着鼓声与马蹄声。荀诩身体平伏在马上,口中不停地喊着“驾驾”,飞快地朝着南门跑去。他表情虽然平静,牙齿却紧紧咬着腮肉。突然荀诩借着右眼的余光看到了什么,猛地拉紧缰绳,向主街平行的右侧街道转去,同时大声呼喊道:“阿社尔!”
原来阿社尔正在右侧街道朝着与荀诩相反的方向跑去。他听到身后叫声,立刻回头去看,一看是荀诩,他急忙转过马迎了上去。
两人碰面以后,荀诩劈头就问:“报告可拿到了?”阿社尔惭愧地摇了摇头,沮丧地说道:“我就差没跟他们打起来了,守城的士兵说上头下了死命令,开门就是死罪,我怎么说他们都不允许出去。”
“你没说你是靖安司的人,正在执行任务?”荀诩握着缰绳,语气里有压抑不住的焦虑。
“我就差说我是诸葛丞相了,毫无办法……”阿社尔摊开双手,无奈地说,“要不等明天再一起拿?我估计戒严令不会持续很久。”
“到明天就来不及了!”
荀诩冲着阿社尔吼道,这是他第一次对下属发脾气。阿社尔盯着荀诩大惑不解,不知道这监视记录到底有多重要,竟然让自己的上司如此失态。他嗫嚅着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说什么好。荀诩摆摆手,又绝望地狠抓了一下头,对阿社尔大声说:“你,立刻回靖安司,叫裴绪召集所有能动员的人,还有最好的马,要快!”
“那,那您呢?”
“我去把辅国找回来。记住,我要在我回‘道观’的时候让所有人都准备好出发!绝对不许耽搁!”
“是,明白。”
阿社尔不敢再多说什么,回马就是一鞭子,马匹负痛,一声长嘶朝前飞快地冲去。荀诩见他离开,自己也催马朝着粮田曹飞驰而去。
一到粮田曹外院,荀诩看到杜弼的那匹枣红马还栓在树下,心中稍定。他到了院门口飞身下马,连缰绳都来不及拴,一脚就踏进粮田曹大门。
“您找哪位?”一名官吏走过来问。荀诩急促地嚷道:“今天靖安司来的人呢?他在哪里?”官吏见荀诩凶巴巴的样子,吓得一缩脖子,说话都有些结巴:“他,他在帐库……”荀诩一把推开他,径直朝着帐库跑去。
还没到帐库,荀诩就在走廊里大声冲里面喊道:“辅国!辅国!”待荀诩到了门口,恰好杜弼闻声探头出来看。他一见是荀诩,不由一愣。
“孝和,你不是去丞相府那里了么?”
荀诩没有回答,直接问道:“辅国,你得出结论了吗?”杜弼从来没见荀诩这么着急过,他迟疑了一下,回答说:“已经初步有结果了,但不够严谨,我正在横向比较……”
“直接说结论,是李平还是成蕃?”荀诩粗鲁地打断他的话。
杜弼惊讶地看着荀诩,他居然在这里公开谈论这么机密的事情?但荀诩那锐利和不容争辩的眼神让杜弼没有质疑他余地。
“是李平。”杜弼长长吐了口气,把毛笔从手中搁下。“我检查了所有的库存手续,他是最高一级的审批者,也只有他有权限修改数据并不被旁人发觉。我查到了四月十九日的库存文书调阅记录,看到了李平的名字——那一天早些时候,罗石刚刚将正确数据归档,而第二天公布出来的数据就已经是篡改过的了。”
“我明白了,果然是这样!李平这个小人!”荀诩握紧拳头旁若无人地嚷着,让一旁的文吏们露出怯懦的惊恐表情,与同僚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你明白什么了?”杜弼被荀诩的举动彻底弄糊涂了。
“你跟我来,我们路上说!”荀诩拽着杜弼的袖子朝门口跑去。
两个人连走带跑冲到粮田曹门口,骑上马朝着靖安司方向狂奔。一路上马蹄飞舞,杜弼不大擅长骑这么快的马,只能伏下身抱住马颈,略显狼狈地冲荀诩问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你怎么看起来如此紧张。”
“我刚才去了丞相府,发现那里已经被士兵封锁。据守卫说,他们是奉了李平的命令在那里死守,绝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府邸打扰李平。”荀诩眼睛紧盯着前方,飞快地把自己的想法讲给杜弼,“有意思的是,他们谁都不知道丞相府内部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到岗的时候,丞相府已经大门紧闭了。”
“这说明什么?”
“单纯这一件事并不能说明什么,但结合那个仓促的戒严令,以及你刚才的调查结果来看,就能看出来李平到底是什么用心了。”
杜弼握缰绳的手一紧,他立刻也猜到了。而荀诩抢先一步说了出来:
“我估计,李平事实上已经离开了南郑,而且极可能是与烛龙同行。他下达戒严令和封锁丞相府的目的,就是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故意在南郑造成混乱,迟滞任何可能扰乱他们逃亡计划的行动。这样一来,在整个南郑还在为并不存在的敌人而困守城中的时候,李平和烛龙已经优哉游哉地踏上去魏国的路上。那些忠心的丞相府卫兵守着一处空府邸,这样所有人会以为李平仍旧在丞相府内议事,戒严令的花招效果也就能更持久……”
“看来,他在粮草上玩的花样也是同样的动机。”
“不错,只不过针对的人不同。那份经过修改的数据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李平也许在整个运补流程中都动了手脚,以此来向诸葛丞相证明粮草无虞,尽可放心在前线对峙。这样他就可以保有汉中最高负责人的身份,并利用这一权限来为自己的逃亡创造条件了——比如那个戒严令。”
“真是个丝丝入扣的缜密计划,这绝对是经过长期谋划的。”
“也许这是烛龙的杰作,他真是个深知内情的人。”荀诩感叹道。
杜弼问道:“你现在能确定他的身份了吗?成蕃还是狐忠?”荀诩摆了摆手,用一种非常苦涩的语气回答:“还没,其实现在只要去他们各自家里看一眼就会知道,不在家的那个肯定是。可惜我现在没时间去查这件事——何况烛龙的身份现在其实已经无关紧要,我们现在首要任务是尽快阻止李平的出逃。”
“这倒是,那么你知道他会走哪一条路线吗?”
“这就是我为什么急于拿到昨天南郑外围监视记录的原因了,李平如果逃走的话,一定会路过其中的一个哨所……”荀诩又甩鞭催了一下胯下的马匹,“我们现在回道观,裴绪应该已经动员好了全部人手。我们尽快出城取得报告,确认李平的逃亡路线,追上去!”
杜弼回首看了看远处城门顶楼飘扬的旗帜,不无忧虑地说道:“现在的问题是,要如何突破城门的封锁。”
“不错,这是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
很快荀诩就知道,他这句话大错特错了。
当他们两个人即将进入“道观”所在城区的时候,看到阿社尔迎面飞骑而来。荀诩一愣,快马一步,冲过去大声喊住他,问他是否通知了裴绪。
阿社尔宽阔的额头沾满了汗水,眼睛中还留存着极度的震惊。他看到荀诩,大喊一声:“荀从事!”声音里满是惶然。
“发生什么事了?”杜弼这时候也从后面赶了过来。
“道观……道观……”阿社尔结巴了几次,才组织起通顺的语言,“道观被一批卫戍部队士兵包围了!!”
一阵堪比朔漠冬夜的冷风吹入荀诩身体,象元戎弩箭一样钉入他的胸膛。荀诩按住胸口忍着心脏抽搐的疼痛,强作镇定地问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见到裴绪了吗?”
阿社尔擦擦额头的汗,回答道:“我返回靖安司后,跟裴大人转达了您的交待。还没等我们有所行动,忽然外面就冲来一大批卫戍部队的士兵,将道观团团包围。为首的队长跟裴大人认识,他说这是上头的命令:今天早上从丞相府发给他们一封公函,说靖安司内部隐藏有敌人内奸。在奸细身份确认之前,禁止任何人离开靖安司。”
“这封公函自然也是李平签署的喽?”
“是的,而且授权级别相当高,连姚大人都束手无策。队长虽然表示同情,但他说这是公务,不能通融。我是趁包围圈还没形成,从一个后门跑出来的。您可千万不能回去!”
荀诩听完阿社尔的话,在马上保持着沉默,一种混杂着愤怒、懊恼、沮丧与昂扬斗志的情绪流遍了他的全身。毫无疑问,这是李平在逃亡前特意为荀诩准备的一步棋,一步令靖安司瘫痪的狠棋。
那些士兵不知道自己的最高上司已经逃亡了,他们仍旧忠诚不渝地执行着命令。这是蜀汉军队最大的优点,而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最为棘手的麻烦。尽管李平已经不在,他的权力仍旧发挥着效果。丞相府与靖安司之间陷入全面对抗,而靖安司毫无胜算可言。
荀诩缓缓地环顾四周,心中忽然意识到:靖安司在南郑城内突然之间被彻底孤立了,现在四周全都是敌人。
一直以来,靖安司从事的是组织内的清洁工作,他们活跃在自己人中间,努力寻找隐藏其中的敌人。但是今天,荀诩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整个靖安司置身于敌人环伺之中。
“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阿社尔的语调失去了弹性,他看起来非常不适应这种状况。在他身旁,杜弼捏住缰绳保持着沉默,但他的表情显示他与阿社尔有同样的问题。
目前整个靖安司都被卫戍部队监控起来,而且有理由相信司闻曹的其他分司也遭到了控制;李平和烛龙很可能已经踏上了前往魏国的路,而荀诩等人却仍旧被困在南郑城中进退两难。这种濒临失败的感觉荀诩似曾相识,让他无法不回想起两年前那次刻骨铭心的失败。但是,面对着这一次的极端劣势,荀诩反而迫发出一种超越了挫折感的气势,他捏了捏下巴,眼神中除了锐利还多了些别的什么东西。
杜弼注意到了这一细微的变化,他不失时机地问道:“现在,整个南郑城中唯一能够自由活动的情报人员恐怕只剩下我们三个了,你打算怎么办?”
“……不,也许是四个。”荀诩用右手食指顶着自己的太阳穴,偏过头若有所思地回答。相比起刚才的急躁,他现在显出异乎寻常的冷静。
在杜弼和阿社尔继续追问之前,他拨转马头,说了一句:“我们走。”然后策马朝着城里的某一个地方而去。其他两个人对视一眼,也抖动缰绳紧跟上去,现在他们没什么别的选择。
李平平静地端坐在茵毯之上,两只手搁在微微凸起的小腹,右手食指缓慢地摩挲着左手手背,目光凝固于案前茶碗釉青色的弧线。一位仆役走上前来,掀开盖子,将刚煮好的茶水倒进茶瓮;深褐色的水激入瓮底,一股淡雅的茶香飘然涌出。李平的表情在升腾的雾气中变得有些模糊不清。
“大人,茶已经煮好了。”
李平没有说话,只是挥手让下人退下,然后为自己倒了一杯,慢慢地啜了一口。略带苦涩的香气在舌尖缱绻,让他在一刹那沉醉在莫名的感动之中,不由得双目微阖,身体微微颤动,四肢百骸说不出的惬意。他一直不太确定,品茶的乐趣究竟在于茶水本身还是那种一瞬间超离俗尘忘却世故的轻松感。
窗外的月光清澈依旧,李平搁下杯子,捋了捋自己斑白的胡须,唇边不经意地滑出一声微弱叹息,胡须是一个男人的年轮,里面承载着一个人一生的际遇沉浮,也记录着时光洪流一去不回的感伤,逝者如斯夫……自己已经四十九岁,还差一年就是夫子所言知天命的年纪了。右手轻轻朝下捋去,指肚轻柔地滑过每一缕胡须,每一缕都让他思绪翻卷不已,仿佛翻阅着已然泛黄的史书,怀旧的思绪宛如静谧潮水般将这位蜀汉中都护逐渐淹没……
认识孔明有多少年了?
李平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与孔明的初次会面是在建安十九年的成都。那时候他叫李严,只是个川中的降将,而孔明则是先帝麾下的军师中郎将。李严当时和其他刘璋旧部一样心中惴惴不安,不知在新政权下自己的位置究竟会是如何。所以当听说孔明将以刘备特使的身份前来安抚他的时候,李严第一个反应是紧张,以及由紧张而生的惶恐。
出乎意料,孔明一进府邸就主动趋前,微笑着搀起拜倒在地的李严,亲切地称呼他的字“正方”。这位三十四岁的中郎将有一种温软的亲和力,轻易就化解了他的不安。此前李严从未见过一个人的双眸如此生动地表达出这个人的心意与胸襟。孟子有一句名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实在是最佳不过的注脚。
孔明对李严说,刘备希望李严和其他旧部能够明白,他对于川中旧将是异常重视的:没有任何猜疑,也不会采取什么抑压措施;正相反,新政权的巩固还需要倚重他们这些老臣,他们将是刘备政权的基石。孔明的声音如风吹浮砂,细腻缓慢,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这番话最终解除了李严的紧张,他不知道这是因为刘备的保证还是孔明的声音本身具有的魅力,不知不觉间自己就被说服了。
公事谈完,孔明又与李严畅谈了半日。他们发现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点,尤其是在治国理念上:两个人都坚信儒家德治只是宣传上的花哨;真正能够匡扶纲纪、整肃国政的唯有法家。当谈到新刘政权何以自持的时候,两人不约而同地齐声说道:“律科!”然后彼此相视大笑。
后来李严听说,孔明回去以后对他的评价是:“人如其名,人如其字。”很快,李严被封为兴业将军,并被孔明指名参与蜀科律条的编撰工作。那一段时间的共事真是让人难以忘记……
……李平强行把自己从怀旧的思绪中拉出来,却忘记了自己唇边那一丝天然的笑意。手中的茶碗边缘依然发烫,热气兀自蒸腾,茶香袅袅散出碗口,扑入鼻中。李严深深吸了一口气,把自己再度沉浸在这沁人心脾的氤瘟氛围之中……
……章武三年,永安宫。李严垂手站在寝宫门前,双肩低垂,面沉如水,目光却注视着宫前的衢道。在他身后的大门内,蜀汉开国之君刘备正安静地渡过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严是在章武二年的十月被召到白帝城勤王的。在出发之前,他还是犍为太守,到达白帝城后,他却意外地被刘备任命为尚书令。这个任命让李严既兴奋又惊讶:兴奋的是“尚书令”位卑权重,能够担当此任者莫不是皇帝的亲信之人,乃是极大的殊荣;惊讶的是,李严一直觉得自己虽然备受重用,但毕竟是降将,无论资历还是政治面貌都不够资格担当此任。
尤其让他挂心的是,身为丞相的孔明知道此事后又该做何想?要知道,朝野都认为“尚书令”这个位置孔明该是实至名归的,对此李严一直有种歉疚感。而在嗣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孔明与他之间全是公函来往,李严也无从揣摩他的态度。
到了章武三年初,刘备病情日渐沉重,孔明立刻赶往白帝城。李严一想到即将要以“尚书令”的身份面对他,就有些忐忑不安。他曾经问过自己是否会主动让贤,答案是否定的;在自己当“尚书令”的这几个月里,李严感觉到周围人看自己的眼神都截然不同了,他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成就感的满足。
这时候从远处的黑暗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李严急忙抬起头去,只见一辆轻便马车从西方疾驰而来,马车的一角高高竖起一面金边紫底龙旗,这是最紧急的通行标旗。马车直接开到宫前,然后孔明从车中匆忙地走了出来。李严注意到孔明满身的灰尘,纷乱的鬓发以及那双急切、疲惫的眼睛,显然他是一口气从成都飞奔而来,换车不换人。
“孔明……”李严迎了上去,欲言又止。孔明第一句话就急切地问道:“主公何在。”李严把要说的话咽了回去,无声地指了指身后的大门。孔明低声说道:“多谢正方。”然后急步迈进宫去,李严感觉到稍松了一口气,也随着孔明而去。
刘备吃力地抬起头,看了看垂头在榻前的孔明,又看了看跪得更远一点的李严;大约是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了,这位枭雄眼神异乎寻常地平静。他轻微地咳了一声,枯槁的右手蜷缩起来,把视线转向阴冷的天花板,缓缓说道:
“君的才能,比起曹丕要强十倍,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刘备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语调如常,“如果我那儿子成器,就请尽心辅佐他;若他不成器,那还不如让你来统治这个国家的好……”
刘备声音虽低,听在孔明和李严耳中却有如霹雳雷霆。跪在旁边的李严清楚地看到孔明全身一震,扑通一声全身伏在地上,颤声泣道:“微臣怎么敢不尽效犬马之劳,尽心辅佐少主,至死方休。”
李严这时心中猛然突的一下,他注意到,刘备的眼神越过孔明的肩头朝自己看了一眼。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瞥,其传达的意义却再明显不过。李严只觉得自己的背上也被汗水溻透了,全身僵硬在原地动弹不得。
“正方。”
刘备又轻声呼唤。李严赶紧趋向榻前,与孔明并肩而跪。刘备徐徐道:“朕封你为中都护,都督中外诸军事。从此以后,你和孔明二人就是我托孤之臣,汉室复兴的大业,就着落在你们肩上了……”
李严口称遵旨,却不敢转过头去看孔明的表情。他现在已经是掌管中军与外军的中都护了,控制着整个军队大权,俨然成为整个蜀汉唯一能与孔明分庭抗礼的实权人物。刘备的用意不言自明,不愧是一代枭雄,临终前也要下如此的心机。李严感觉到一种极为矛盾的情感在心中滋生开来。
次日清晨,刘备驾崩。李严找到孔明,对他说自己资历与能力皆不能胜任中都护之职,情愿交给孔明,自己回去继续做太守。孔明严厉地盯着他看了半天,才大声斥道:“正方,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先帝新死不过一日,怎么你就把他临终遗言抛诸脑后了?现在天下局势未定,你我同为托孤之臣,此时若你甩手而去,我独木岂能支撑汉室大业?这是该精诚合作,军政两道并行戮力的时候才对啊正方!”
李严发觉,他第一次对孔明的眼神感觉到了迷惑,以往那对透彻的眸子如今却不那么容易看透了……
“军政两道,并行戮力,呵呵。”李平喃喃地念着这几个字,不由得挑动眉头,自嘲地笑了笑。那次谈话三年以后,孔明赫然以丞相之身率军南征,而身为中都护的他却仍旧留在永安,从此再没有进入过成都权力中枢。军政两权从此集于一人之身。尽管两人之间的关系仍旧相当密切,但这种友情的政治成分却越来越浓厚了。
此时夜色更深,窗外夜风习习,给屋中带来几缕清凉,碗中的茶水已由热转温。李平将已不烫手的茶碗在手里转了转,歪着头玩赏片刻,再次送到唇边轻轻啜了一口。这一次的温茶却不如第一口口感醇厚,香气渐淡,涩味反盛。李平只觉得舌尖一阵尖锐的苦涩蔓延开来,心中一阵悸动,仿佛被这口茶带出了万般的委屈与不平……
……李严负手站在窗前,心不在焉地欣赏着廊下那盆茶花,不时朝门口看去。终于从走廊的尽头传来脚步声,李严赶紧把目光收回去,好像并不焦急。这位都督中外诸军事的中都护已经在江州蜗居了数年,其职能范围只略超过一介太守而已。
他的儿子李丰手执一卷文书走到背后,恭敬地递上前去,道:“父亲,成都有回函了。”李严唔了一声,只是淡淡接过文书,随手搁到一旁,然后示意李丰退下。
等自己儿子离开以后,李严这才飞快地扯开丝绳,把文书打开来瞪大双眼逐行阅读。他越读越失望,气愤之情几乎溢于言表,到了最后几乎是重重把文书拍到案面上,发出浑浊的咚咚声。
“孔明,你怎么可以如此!”
李严一直固执地称呼诸葛亮为孔明。这在最初纯粹是因为两人关系亲密,而到了后来,这却成了李平发泄的途径,他一直认为自己是蜀汉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仅次于孔明的要臣。而现在他也只能在言辞上稍微找回一些安慰了。
上个月,恰逢诸葛亮开府署事三周年纪念,李严决定上书朝廷,将自己酝酿已久的要求提出来。既然孔明能开府,那么同为托孤之臣的他即使无法做同样的事,也该在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内有所提升才对。李严希望能够将蜀汉东部与东吴毗邻的江州五个郡划出来独立作为一州,而他则出任州刺史,在新州之内开府。这总算能满足一下自己的自尊心。
李严觉得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孔明多少也该考虑到两个人的交情,但现在这个申请却被朝廷——也就是孔明——冷淡地拒绝了,而且口气完全没有转圜余地。朝廷的理由是:目前北方大敌当前,需要保持后方稳定,没有必要在行政上多此一举。李严感觉到自己的矜持被孔明又一次践踏了。
“我是托孤大臣,不是小小地方守将。你不过是怕我借此危及你威权罢了!孔明啊孔明,难道这大汉就是你诸葛一家的不成!先帝遗言到底是被谁抛诸脑后!?”
李严越想越气,先帝临终之前刻意把自己拔擢到中都护的位置上,无非就是想制衡孔明。这一番用心在如今政治大环境下却不能说出来,他只得郁积胸中,眼见孔明坐大,自己却束手无策。李严只觉得心中烦闷无比,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他快步走到案前,铺纸研墨,提笔写道:
“……明公治达通变,明畅百略,才溢四野,文武并臻,素为国所倚重。届蜀中千里,魏吴十州,未尝见高士若君者也。方今赤县辐裂,凶獠蜂起,昭烈之基,赖明公得安;曹谬惶惶,孙虏噤噤,盖皆畏于君之盛威而不敢侧觑本朝也;而明公身奉仁术,怀悯下情,使黎庶乐业,闾阎无慝,风化肃训,远济南蛮。其功其德,天下宁不知邪?虽古之姜尚、张良,比之蔑如也。
“明公既弘发赤德,居功阙伟;朝廷尊崇,益州率俾,万千之望,一系公身。弗如奏请今上,乞乘大辂,敬仰衮冕,收授九锡,分藩树屏;前袭周公德望,后格先帝夙愿。此三代令典,汉帝明制。明公脱误从此,则冠带莫不欢欣,匹夫莫不踊跃,民心可用,大计可图矣……”
李严凭着一口恶气奋笔疾书,明里这份书信极尽溢美之辞,实际上却是暗讽诸葛亮早已实权在握,不过只差九锡一个名分罢了。写完之后,他立刻把信封了,派人即刻送往诸葛亮府邸。一个月以后,诸葛亮回了一封信,信中痛斥李严有非分之想,国家大业未成岂可贪图富贵云云。
对此,李严只能认为诸葛亮没什么幽默感,不过他想到孔明看到这封信时那张尴尬的脸孔,就觉得心里舒服多了。其实他并不认为孔明会作权臣,不过是想借此嘲弄一下这个不大喜欢别人说闲话的丞相罢了……
……李平想到这里,不禁笑出声来。无论如何,他心底还是很为这个恶作剧而感到得意,右手食指得意地在半空划了一个圈。他拂了拂宽大的袍袖,将碗口飞舞的几只小虫驱走,又端起碗来饮了一口;放下茶碗,李平脸上的笑容顿止,仿佛突然想到什么痛心之事。屋内依然没有举烛,透入的月光将李平勾勒成一尊翁仲般的黑影。这黑影静静地怔了一阵,在黑暗中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叹息听起来是那么的苍老,那么的无奈。
茶碗内的茶已去了半杯,水已已经半凉。该是添水的时候了,李平却无意如此,只是将身体向后倚到墙壁上,闭上眼睛,双手垂在膝前,似是疲惫不堪……
……建兴九年三月十五日,诸葛亮突然决定提前出兵北伐,在这之前他却在李平面前只字未提。李平和其他下级官员一样,一直到了最后一刻才被通知,结果只赶得上为诸葛丞相送行而已。
临走之前,诸葛亮只是用一些官样辞藻来勉励留守汉中的官员,却没有单独与李平说些什么,甚至连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没有。好像李平并非一个相知多年的好友,而只是一名普通的官吏罢了。
对此李平没有发作,他返回南郑丞相府后,吩咐了几句粮草调度的事,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自斟自饮。饮的不是茶,是酒,烈酒。自尊心极强的他感觉自己像是被揪到大庭广众之中,然后被人狠抽耳光;堂堂的一个都乡侯假节前将军领中都护,被人硬生生从江州调来汉中为丞相府打杂,管的是区区粮草;他名义上仅次于诸葛丞相,实际上却连出兵决策都无法参与,只能像个傻瓜似的去送别。还有比这还要过分的羞辱吗?
“我也是托孤大臣,是先帝御口亲封的中都护!我们本该联合秉政,孔明,是你窃取了我的国家!”
李平在心里疯狂地呐喊,他甚至想把这种疯狂换成实际的冲动。但是他没有,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知道这样的冲动全无意义。他只是一碗又一碗地大口喝酒,让酒精烧灼自己的肺部和神经。在这疯狂的麻醉中,唯有一件事李平仍旧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他与孔明之间的交情从此荡然无存了……
……杯中的水已尽,唯有几片褐色的茶叶残渣蜷缩在杯底,它们已被洗吮一空,就如同秋日落叶一般,精华殆尽,碗面恢复了清冷。李平将这碗喝了半宿的茶搁回到案几,倒空茶叶,爱惜地用一块丝绢把茶碗仔细擦拭过一遍。
接下来,他从茵毯上站起身,高高擎起茶碗朝地上摔下去。只听哗啦一声,茶碗化作数十片碎片,散落在青砖地面。李平的眼神变得坚毅起来,他已经作出了决定。
一片乌云悄然遮掩住了月亮,整个屋子里陷入了真正的黑暗。恰好在这时,另外一个人推门步入了房间,黑暗中的脸模糊不清。
“我准备好了。”李平平静地对他说。
“那我们上路吧。”烛龙也以同样冷静的语调回答。
荀诩得到罗石的举报以后,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罗石提供的证据虽然重要却不够充分,还无法证实究竟这是一起单纯的贪污案,还是某个阴谋中的一环。若想厘清这件事,就必须要知道所有可能接触到库存文书并有机会修改的人。
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立即得到解答的,因为包括粮田曹在内的所有部门都已经下班了。荀诩和杜弼只好等到明天,也就是五月六日再着手进行调查。
原本他还想连夜直接去找成蕃对质,但是却被杜弼拦住了。
“如果发现被修改的库存文书与成蕃或者李平有关系,那么结论就昭然若是了。到那个时候握着确凿证据再去找他,岂不更好?”
听到杜弼的话,荀诩面色一暗,不情愿地点了点头,承认他说的有道理。
“耐心等明天吧。”杜弼抚抚荀诩的背,“我们会有收获的。”
然而到了五月六日的清晨,事态却突然急转直下,远远超过了靖安司所能想象的地步。
“全城戒严令?”
荀诩迷惑不解地问道。他和杜弼携带着由姚柚亲自签署的正式文件,正准备前往粮田曹进行调查,却被刚从外面回来的阿社尔拦住。
阿社尔顾不上擦汗,气喘吁吁地说道:“不错,是今天早上丞相府发出的紧急戒严令,现在各个城门都已经被关闭了。”
“理由是什么?”
“不知道,只知道紧急级别是甲级!”
原本嘈杂的屋子里一下子陷入了一片死寂,每一个人都僵在原地,仿佛被阿社尔的话冻结了视线。本来已经走到房间门口的荀诩停住了脚步,丝毫不掩饰自己震惊的表情。蜀汉的城防警戒等级分为甲乙丙丁四级,甲级警戒只意味着一件事:敌人兵临城下。而南郑城即使在建兴八年魏军自子午谷入侵期间,也只是达到了乙级警戒罢了。
在一旁的裴绪诧异地问道:“难道魏军绕过我军在祁山的主力,企图偷袭南郑?”荀诩断然否定:“这不可能,南郑的警戒圈一直扩展到成固、赤阪,有两到三天的预警时间,不可能一直到敌人兵临城下才觉察。”说到这里,荀诩把目光转向阿社尔:“丞相府有没有提及这方面的信息?”
阿社尔摇了摇头:“丞相府的戒严令没有作任何附加说明,我特意去找了在卫戍部队的朋友打听,他们也只是接到了命令,外面局势也不了解。”
“那么,军械房有没有动静?”
“没有。”
荀诩皱起眉头,这实在是太奇怪了。假如真的有外敌逼近,那么丞相府就应该向卫戍部队说明情况,并且打开军械房把守城用器械准备好。现在丞相府却只是发布了一个单纯的戒严令,却没采取其他任何措施,实在令人生疑。
想到这里,荀诩抬眼看了看杜弼,后者的表情同样严峻:“你也认为这与烛龙和李平有关系?”
“命令发自丞相府,执行命令的是卫戍部队,很难想象有其他可能……”荀诩说到这里,挥手作了一个决断的手势,用很快的语速说道:“辅国,粮田曹那里,就麻烦你一个人去吧。我要去丞相府看看李平究竟在搞什么鬼。”
不知道内情的阿社尔看荀诩居然这么称呼李都护,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还没等他发问,荀诩又对他说:“昨天的南郑外围监视报告呢?拿到没有?”
“我刚才出去就是为了这个,但所有的城门都已经关闭了,送报告的人进不来,我也出不去。”
“告诉他们你是靖安司的人,无论如何也要取到这份报告。”荀诩说完又转向裴绪,语速很快:“你就留在‘道观’,一有什么重要的新情报进来,立刻派人去通知我。”
“明白了,荀从事。”
“很快,去干吧!”
荀诩干净利落地交代完,拍了拍手,用力将罩袍两边一拉,快步走出“道观”。这道莫名其妙的戒严令背后一定蕴藏着什么深刻的动机,这种压迫感让荀诩一直低落的斗志不觉重新昂扬起来,他隐隐觉得差不多要到了与敌人正面交锋的时候了。
一进入南郑,荀诩立刻就感觉到一阵紧张气氛扑面而来。街上行人很少,为数不多的老百姓个个行色匆匆,显然已经接到了警告。不时还有一队队的汉军卫戍部队来回跑过,纷乱的脚步声在黄土地面上踏出低沉的隆隆声,掀起一层烟尘。远处用于戒严的朱雀信旗已经高高升起,宣闻鼓声此起彼伏。
卫戍部队尽管对丞相府的命令不明就里,可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对南郑城进行了布防和管制,显示出了极高的效率。
从靖安司到丞相府的一路上,荀诩不断在想,李平这么做究竟目的是什么。还有成蕃,他在这里面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而狐忠就真的全无嫌疑了吗?荀诩这两个朋友最近一直都没有出现,似乎非常忙碌;荀诩固然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他们也极少主动来找荀诩,这在他们三个以前的交往史中是极罕见的。
荀诩一路快马,沿途士兵见他身穿官服也没有多加阻拦,很快他就转到了南郑中区,丞相府青色的屋顶已经遥遥在目。在这时候,他却猛然勒住了缰绳,胯下的马匹晃了晃脑袋,打了一个表示不满的响鼻。
在丞相府大门之前,十几名身着灰褐色重铠的汉军士兵持矛而立,站成一个半圆将丞相府大门围了个水泄不通,摆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荀诩认出他们是丞相府直属的近卫队,专门负责丞相府的防务。
但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摆出这么一副架势,好像丞相府即将要被敌人攻击一样?荀诩轻轻捏了一下下巴,摇摇头,扯了扯缰绳,让马慢慢地趟过去。
当荀诩快接近丞相府的时候,队列中的一名守卫站出来,粗壮的胳膊一下子将马头拦住,瓮声瓮气地嚷道:“什么人!不许上前!”
荀诩心中有气,从怀里掏出名刺一晃,冷冷说道:“我是靖安司的从事荀诩,现在有紧急事情要见李都护。”听到荀诩报出官衔,守卫一愣,旋即脸上表情略有改观,人却仍旧挡在前面不动。他抱拳施过一礼,然后用恭敬的口气说道:“荀从事,很抱歉,李都护正在府内商讨要事,他命令任何人都不许进入。”
“我的是紧急军情。”荀诩上前一步,几乎跟守卫鼻子贴鼻子。
“李都护下的是死命令,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打扰。”
荀诩心中越发起疑,他瞪起眼睛大声斥道:“让开!如果贻误军机,你担得起责任吗?!”守卫却丝毫不为荀诩的言辞所动,他只是重复先前说过的话。这些守卫都只对丞相府的最高负责人效忠,对于这样的威胁并不害怕。
“李都护特意叮嘱过,除非是诸葛丞相,其他人都一概不许进入。”
听到守卫这句话,荀诩脑子里忽然闪过什么念头,目光一凛,他立刻问道:“这句话可是李都护亲口告诉你的?”
守卫疑惑地看了看这位从事,回答说:“当然是队长下达的命令。”
“你们的队长是亲自听李都护下达的命令吗?”
“唔……是凌晨接到的公文。”
荀诩的脸色越加阴沉了:“就是说,你们谁也没有亲眼见过李都护?”守卫转头把探询的目光投向他的同僚,其他守卫都摇了摇头,其中一个说:“我们到岗的时候,丞相府大门已经闭锁,没有人进去。”
“你们知道李都护和谁在一起议事?”荀诩不甘心地追问。
守卫不耐烦地摇摇头,把手中的长矛横过来,不再说话。荀诩没有继续死缠烂打,他骑在马上向着丞相府院内凝视了一小会儿,随即拨转马头,朝着南郑南门飞快地奔去。
此时城里已经比平时清净了不少,平民都躲回了屋子里,而士兵们多集中在四侧的城墙,空荡的街道只回响着鼓声与马蹄声。荀诩身体平伏在马上,口中不停地喊着“驾驾”,飞快地朝着南门跑去。他表情虽然平静,牙齿却紧紧咬着腮肉。突然荀诩借着右眼的余光看到了什么,猛地拉紧缰绳,向主街平行的右侧街道转去,同时大声呼喊道:“阿社尔!”
原来阿社尔正在右侧街道朝着与荀诩相反的方向跑去。他听到身后叫声,立刻回头去看,一看是荀诩,他急忙转过马迎了上去。
两人碰面以后,荀诩劈头就问:“报告可拿到了?”阿社尔惭愧地摇了摇头,沮丧地说道:“我就差没跟他们打起来了,守城的士兵说上头下了死命令,开门就是死罪,我怎么说他们都不允许出去。”
“你没说你是靖安司的人,正在执行任务?”荀诩握着缰绳,语气里有压抑不住的焦虑。
“我就差说我是诸葛丞相了,毫无办法……”阿社尔摊开双手,无奈地说,“要不等明天再一起拿?我估计戒严令不会持续很久。”
“到明天就来不及了!”
荀诩冲着阿社尔吼道,这是他第一次对下属发脾气。阿社尔盯着荀诩大惑不解,不知道这监视记录到底有多重要,竟然让自己的上司如此失态。他嗫嚅着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说什么好。荀诩摆摆手,又绝望地狠抓了一下头,对阿社尔大声说:“你,立刻回靖安司,叫裴绪召集所有能动员的人,还有最好的马,要快!”
“那,那您呢?”
“我去把辅国找回来。记住,我要在我回‘道观’的时候让所有人都准备好出发!绝对不许耽搁!”
“是,明白。”
阿社尔不敢再多说什么,回马就是一鞭子,马匹负痛,一声长嘶朝前飞快地冲去。荀诩见他离开,自己也催马朝着粮田曹飞驰而去。
一到粮田曹外院,荀诩看到杜弼的那匹枣红马还栓在树下,心中稍定。他到了院门口飞身下马,连缰绳都来不及拴,一脚就踏进粮田曹大门。
“您找哪位?”一名官吏走过来问。荀诩急促地嚷道:“今天靖安司来的人呢?他在哪里?”官吏见荀诩凶巴巴的样子,吓得一缩脖子,说话都有些结巴:“他,他在帐库……”荀诩一把推开他,径直朝着帐库跑去。
还没到帐库,荀诩就在走廊里大声冲里面喊道:“辅国!辅国!”待荀诩到了门口,恰好杜弼闻声探头出来看。他一见是荀诩,不由一愣。
“孝和,你不是去丞相府那里了么?”
荀诩没有回答,直接问道:“辅国,你得出结论了吗?”杜弼从来没见荀诩这么着急过,他迟疑了一下,回答说:“已经初步有结果了,但不够严谨,我正在横向比较……”
“直接说结论,是李平还是成蕃?”荀诩粗鲁地打断他的话。
杜弼惊讶地看着荀诩,他居然在这里公开谈论这么机密的事情?但荀诩那锐利和不容争辩的眼神让杜弼没有质疑他余地。
“是李平。”杜弼长长吐了口气,把毛笔从手中搁下。“我检查了所有的库存手续,他是最高一级的审批者,也只有他有权限修改数据并不被旁人发觉。我查到了四月十九日的库存文书调阅记录,看到了李平的名字——那一天早些时候,罗石刚刚将正确数据归档,而第二天公布出来的数据就已经是篡改过的了。”
“我明白了,果然是这样!李平这个小人!”荀诩握紧拳头旁若无人地嚷着,让一旁的文吏们露出怯懦的惊恐表情,与同僚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你明白什么了?”杜弼被荀诩的举动彻底弄糊涂了。
“你跟我来,我们路上说!”荀诩拽着杜弼的袖子朝门口跑去。
两个人连走带跑冲到粮田曹门口,骑上马朝着靖安司方向狂奔。一路上马蹄飞舞,杜弼不大擅长骑这么快的马,只能伏下身抱住马颈,略显狼狈地冲荀诩问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你怎么看起来如此紧张。”
“我刚才去了丞相府,发现那里已经被士兵封锁。据守卫说,他们是奉了李平的命令在那里死守,绝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府邸打扰李平。”荀诩眼睛紧盯着前方,飞快地把自己的想法讲给杜弼,“有意思的是,他们谁都不知道丞相府内部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到岗的时候,丞相府已经大门紧闭了。”
“这说明什么?”
“单纯这一件事并不能说明什么,但结合那个仓促的戒严令,以及你刚才的调查结果来看,就能看出来李平到底是什么用心了。”
杜弼握缰绳的手一紧,他立刻也猜到了。而荀诩抢先一步说了出来:
“我估计,李平事实上已经离开了南郑,而且极可能是与烛龙同行。他下达戒严令和封锁丞相府的目的,就是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故意在南郑造成混乱,迟滞任何可能扰乱他们逃亡计划的行动。这样一来,在整个南郑还在为并不存在的敌人而困守城中的时候,李平和烛龙已经优哉游哉地踏上去魏国的路上。那些忠心的丞相府卫兵守着一处空府邸,这样所有人会以为李平仍旧在丞相府内议事,戒严令的花招效果也就能更持久……”
“看来,他在粮草上玩的花样也是同样的动机。”
“不错,只不过针对的人不同。那份经过修改的数据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李平也许在整个运补流程中都动了手脚,以此来向诸葛丞相证明粮草无虞,尽可放心在前线对峙。这样他就可以保有汉中最高负责人的身份,并利用这一权限来为自己的逃亡创造条件了——比如那个戒严令。”
“真是个丝丝入扣的缜密计划,这绝对是经过长期谋划的。”
“也许这是烛龙的杰作,他真是个深知内情的人。”荀诩感叹道。
杜弼问道:“你现在能确定他的身份了吗?成蕃还是狐忠?”荀诩摆了摆手,用一种非常苦涩的语气回答:“还没,其实现在只要去他们各自家里看一眼就会知道,不在家的那个肯定是。可惜我现在没时间去查这件事——何况烛龙的身份现在其实已经无关紧要,我们现在首要任务是尽快阻止李平的出逃。”
“这倒是,那么你知道他会走哪一条路线吗?”
“这就是我为什么急于拿到昨天南郑外围监视记录的原因了,李平如果逃走的话,一定会路过其中的一个哨所……”荀诩又甩鞭催了一下胯下的马匹,“我们现在回道观,裴绪应该已经动员好了全部人手。我们尽快出城取得报告,确认李平的逃亡路线,追上去!”
杜弼回首看了看远处城门顶楼飘扬的旗帜,不无忧虑地说道:“现在的问题是,要如何突破城门的封锁。”
“不错,这是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
很快荀诩就知道,他这句话大错特错了。
当他们两个人即将进入“道观”所在城区的时候,看到阿社尔迎面飞骑而来。荀诩一愣,快马一步,冲过去大声喊住他,问他是否通知了裴绪。
阿社尔宽阔的额头沾满了汗水,眼睛中还留存着极度的震惊。他看到荀诩,大喊一声:“荀从事!”声音里满是惶然。
“发生什么事了?”杜弼这时候也从后面赶了过来。
“道观……道观……”阿社尔结巴了几次,才组织起通顺的语言,“道观被一批卫戍部队士兵包围了!!”
一阵堪比朔漠冬夜的冷风吹入荀诩身体,象元戎弩箭一样钉入他的胸膛。荀诩按住胸口忍着心脏抽搐的疼痛,强作镇定地问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见到裴绪了吗?”
阿社尔擦擦额头的汗,回答道:“我返回靖安司后,跟裴大人转达了您的交待。还没等我们有所行动,忽然外面就冲来一大批卫戍部队的士兵,将道观团团包围。为首的队长跟裴大人认识,他说这是上头的命令:今天早上从丞相府发给他们一封公函,说靖安司内部隐藏有敌人内奸。在奸细身份确认之前,禁止任何人离开靖安司。”
“这封公函自然也是李平签署的喽?”
“是的,而且授权级别相当高,连姚大人都束手无策。队长虽然表示同情,但他说这是公务,不能通融。我是趁包围圈还没形成,从一个后门跑出来的。您可千万不能回去!”
荀诩听完阿社尔的话,在马上保持着沉默,一种混杂着愤怒、懊恼、沮丧与昂扬斗志的情绪流遍了他的全身。毫无疑问,这是李平在逃亡前特意为荀诩准备的一步棋,一步令靖安司瘫痪的狠棋。
那些士兵不知道自己的最高上司已经逃亡了,他们仍旧忠诚不渝地执行着命令。这是蜀汉军队最大的优点,而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最为棘手的麻烦。尽管李平已经不在,他的权力仍旧发挥着效果。丞相府与靖安司之间陷入全面对抗,而靖安司毫无胜算可言。
荀诩缓缓地环顾四周,心中忽然意识到:靖安司在南郑城内突然之间被彻底孤立了,现在四周全都是敌人。
一直以来,靖安司从事的是组织内的清洁工作,他们活跃在自己人中间,努力寻找隐藏其中的敌人。但是今天,荀诩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整个靖安司置身于敌人环伺之中。
“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阿社尔的语调失去了弹性,他看起来非常不适应这种状况。在他身旁,杜弼捏住缰绳保持着沉默,但他的表情显示他与阿社尔有同样的问题。
目前整个靖安司都被卫戍部队监控起来,而且有理由相信司闻曹的其他分司也遭到了控制;李平和烛龙很可能已经踏上了前往魏国的路,而荀诩等人却仍旧被困在南郑城中进退两难。这种濒临失败的感觉荀诩似曾相识,让他无法不回想起两年前那次刻骨铭心的失败。但是,面对着这一次的极端劣势,荀诩反而迫发出一种超越了挫折感的气势,他捏了捏下巴,眼神中除了锐利还多了些别的什么东西。
杜弼注意到了这一细微的变化,他不失时机地问道:“现在,整个南郑城中唯一能够自由活动的情报人员恐怕只剩下我们三个了,你打算怎么办?”
“……不,也许是四个。”荀诩用右手食指顶着自己的太阳穴,偏过头若有所思地回答。相比起刚才的急躁,他现在显出异乎寻常的冷静。
在杜弼和阿社尔继续追问之前,他拨转马头,说了一句:“我们走。”然后策马朝着城里的某一个地方而去。其他两个人对视一眼,也抖动缰绳紧跟上去,现在他们没什么别的选择。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