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六十三章 一锤定音
作者:闪烁    更新:2022-01-03 01:55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当裴承毅把话题转向太平洋的时候,没人感到惊讶。
  虽然与之前高调向俄罗斯宣战相比,对美宣战低调得多,即通过正规外交方式发表宣战声明、从美国撤走外交人员、将旅美国民转移到第三国等等,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太平洋战争的地位,美国才是共和国的头号敌人。
  与部署地面战争不同,裴承毅没有给袁晨皓太多的发言机会。
  从一开始,元首就牢牢控制着发言权,并且主导着会议进程。所谓孤掌难鸣,与元首一同表演的还有海军参谋长李向东上将与西太平洋战区司令刘岷轩上将。更重要的是,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裴承毅没有直接提到战术问题,而是在李向东提议之后,提出以西太平洋战区为基础,成立新的战区。
  这下,再也没人认为裴承毅在闹着玩了。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确定战术最为重要,但是真正的军事家都知道,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指挥体系,只有一套完善的指挥体系,才能将战术的威力发挥出来。也才能让军队赢得最终的胜利。毫无疑问,共和国在太平洋方向上的指挥体系很不完备。
  众所周知,日本战争之后,共和国的战略重点由太平洋转向印度洋,并且通过后来的印度战争与中东战争,将印度洋变成了共和国的“内海”。从整体战略局势来看,这一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避免过早与美国发生冲突,毕竟美国是太平洋沿岸国家,却不是印度洋沿岸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共和国在击败日本之后,如果继续向东扩张,就得与美国争夺北马里亚纳群岛的控制权,即便转为南下,也会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与美国发生利益冲突。问题是,这种避让策略只能规避一时,而不可能解决中美利益冲突。或者说,共和国转为向印度洋挺进,不等于在太平洋上就没有利益需求了。从根本上讲,共和国对太平洋的利益需求远远超过了印度洋。
  翻开地图看一眼就知道,共和国最大的安全威胁就来自东面的太平洋。
  虽然在北方与俄罗斯接壤,特别是在东北地区,仅与俄罗斯隔了一条界河,但是共和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而且在2015年之后,对东北地区进行环境改造,大量重工业内迁,小兴安岭、完达山与长白山地区的自然环境得到恢复。等于建立起了一道深达数百千米的战略屏障。总的来说,俄罗斯对共和国构成的战略威胁不算太大,并且在这场战争中已经得到证实。东北方向上,完成统一的朝鲜成为共和国的盟国,日本失去威胁,使得共和国当局再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东南方向上,虽然完全倒向美国的菲律宾有些威胁,还一度对共和国的东南亚战略产生影响,甚至是美国舰队进出南海的主要通道,但是菲律宾终究是个小国,而且与共和国近在咫尺,根本成不了气候,也就难以对共和国构成实质性威胁,更不可能得到重视。南面的东南亚地区,除了印度尼西亚有点棘手之外,其他国家均已先后投靠共和国,成为集约集团成员国与准成员国。西南方向上,以巴基斯坦为核心的南亚地区早已是共和国的后院,更是共和国的大后方。即便在西面的中亚地区,也有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等战略屏障。
  总而言之,从2015年开始。经过40多年的努力,共和国在周边地区建立起了一道纵深在1000千米到2500千米之间的战略防御地带,即常说的“本土防御圈”。在这道防御圈上,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东面的琉球群岛。
  2048年,日本战争结束后20年,刚刚出任共和国元首的颜靖宇不顾多方反对,在全体代表大会部分代表的支持下,承认琉球群岛为独立国家,将占领的先岛诸岛、冲绳诸岛、奄美诸岛、吐噶喇列岛与大隅诸岛移交给了新成立的琉球群岛联邦政府,并且与琉球联邦签署了数份军事基地租借合同,租用了包括那霸军港、嘉手纳空军基地、种子岛航天基地、西表岛海军航空站、冲永良布岛炮兵实验场与德之岛陆战队驻训营地在内的10多座军事基地与大型军事设施。
  这一举动,立即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客观的讲,颜靖宇的这一做法确实有点过分。
  日本战争后,虽然共和国强迫日本当局签署了包括出租军事基地、允许共和国向琉球群岛派遣驻军在内的停战条约,但是共和国当局不但没有吞并日本,也没有要肢解日本的企图。拿琉球群岛来说,当时共和国默认了以历史传统为基础的定义,即琉球群岛仅包括吐噶喇海峡以南的岛屿,而海峡北面的大隅诸岛在历史上就属于日本。问题是,战争期间,为了用远程炮兵打击九州岛与四国岛,共和国出兵占领了大隅诸岛中的屋久岛与种子岛,随后又以安全名义驱逐了口永良部岛、竹岛、黑岛、硫黄岛、草垣群岛、宇治群岛、鹿岛与甑岛列岛上的居民,并且将这些岛屿的控制权全部交给了占领军司令部,战后又移交给了军事管制与区域安全委员会,最终移交给了西太平洋战区司令部。也就是说,经过20年变迁,原本属于日本的岛屿也都归在了琉球联邦名下。更重要的是,琉球群岛联邦政府的前身就是军事管制与区域安全委员会。如此一来。在颜靖宇宣布承认琉球群岛为独立国家的时候,等于把法理上属于日本的数十座岛屿全都送给了琉球联邦。
  可以说,这就是问题的结症所在。
  从法理上讲,因为在停战条约中,共和国当局并没承认不支持琉球群岛独立,只是保证不在20年内承认琉球群岛独立。在停战条约生效之后,共和国与日本进行过多次接触与谈判,商讨琉球群岛的去留问题。当时,日本当局为了让共和国同意向外岛移民,并且不阻挠日本的战后重建工作,同意在战争结束20年后,以全民表决的方式来决定琉球群岛的归属,只是明确要求表决必须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进行。以此为基础,共和国与日本在2030之前就签署了一份停战补充协议,其中只规定需要通过全民表决来决定归属,而没有明确全民表决是否要得到国际社会的全面监督。正是如此,在2048年的时候,颜靖宇才在没有与日本协商的情况下,让琉球群岛成为了琉球群岛联邦。当然,在此之前,肯定进行了全民表决,而且表决结果是支持独立的占多数。
  由此可见,琉球群岛独立的问题不大。关键就是把一些属于日本的岛屿划了过去。
  可以说,如果不是当时中美关系相当紧张,而且两个超级大国都在为战争做准备,恐怕这件事情会演变成一场局部战争。
  事实上,颜靖宇在2048年鼓动琉球群岛独立,也是在为战争做准备。
  虽然在日本战争中,共和国就占领了琉球群岛(包括北方的大隅诸岛),并且强迫日本签署了出租军事基地的停战协议,但是从法理上讲,只要琉球群岛没有独立就仍然是日本的领土,共和国在琉球群岛的驻军、以及军事基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就没有保障。事实上。正是受此影响,在2048年之前,共和国在琉球群岛军事基基础建设投资就非常有限,从而严重影响了军事基地的存在价值。别的不说,共和国海军将最先进的航母部署在印度洋,除了战略需求之外,也与琉球群岛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重庆”级在进港停靠之后,就将关闭主反应堆,除了由电池为应急系统供电之外,其他系统都需要由港口的电力设施供电,而那霸港的供电能力根本满足不了需要,也就很难为“重庆”级航母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持保障。
  让琉球群岛独立建国,等于让共和国在琉球群岛上的军事存在合法化。
  问题是,即便琉球群岛独立建国,也未能使共和国获得一个更加安全的战略环境,就算把日本本土的10多处军事基地算上(战争前几日,共和国在日本本土的军事基地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共和国在西太平洋上的战略防线仍然非常脆弱。
  从距离上看,共和国的本土防御圈的东部战略防御空间在1000千米左右。
  如果面对的是二流军事强国,1000千米的战略防御纵深已经非常充足了。问题是,共和国在西太平洋上面对的是超级大国,即便算上向外延伸的200到500千米防御空间,西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纵深也非常有限。早在2049年,制定第一份战争计划的时候,身为陆军上将的袁晨皓就明确提到,从保证本土安全出发,应该在战争初期设法夺取包括关岛与菲律宾在内的西太平洋上的战略要地,将本土防御圈向东扩张1000到2000千米,从而确保本土不会受到威胁。
  从战略上看,如果能够夺取关岛与菲律宾,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问题是,有那么容易夺取关岛与菲律宾吗?
  显然,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美国利用托管国的身份控制了北马里亚纳群岛之后,关岛就成了美国最重要的海外领地(地位高于托管地区、低于联邦州,具有相同身份的还有加勒比海地区的波多黎各),从法理上讲,攻击关岛就是攻击美国本土。即便是菲律宾。也不是想打就能打下的。不管怎么说,菲律宾是一个拥有近亿人口的国家,而且是一个长期亲美的国家,即便不考虑美国直接出兵,能够轻易占领菲律宾,也会为此付出重大代价。总而言之,向东进军的难度非常大。
  正是如此,共和国才退而求其次,盯上了日本的火山列岛。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派兵进驻硫黄岛,并且在岛上修建军事设施,已经在侵犯日本的主权了。更重要的是,即便完全站在军事立场上,也有理由相信,占领硫黄岛正是共和国在太平洋战场上主攻的实质性表现。也就是说,早在2050年之前,共和国当局就对太平洋战争的性质有了明确界定。
  既然是主攻,就得理出轻重厉害关系。
  毋庸置疑,作为世界上最广袤的海洋,一个战区司令部肯定忙活不过来。因此在谈到太平洋战争的时候,裴承毅首先提出了成立新的战区司令部,即在西太平洋战区司令部的基础之上,以战略方向划分作战区域。对于元首的决定,没人表示反对,就连西太平洋战区司令刘岷轩上将也认为,有必要成立新战区。只不过,在成立几个战区、以及各个战区所辖范围的问题上,大家的意见就不完全一致了。
  裴承毅的意思很明确,即在战争初期,一切从简,不要搞得太复杂,只成立两个新战区,如果今后有必要的话,再成立新战区。袁晨皓与李向东却不这么认为,两人都觉得应该一步到位,成立3到4个新战区,并且明确规定各个战区的管辖范围,避免在职权划分上出现问题。
  双方的态度很好理解,裴承毅希望亲自统管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因此要将职权集中起来,而不是过度分散。袁晨皓与李向东则不希望元首插手军事行动,因此想把战区细分,让元首无从着手。
  如果在平时,也许还没有什么大问题。
  因为在战争时期,元首拥有直接统辖军队的大权,所以争论下来,李向东与袁晨皓不得不先后做出让步。
  在裴承毅的坚持下,最终以划分的方式,在西太平洋战区的基础上成立新的西太平洋战区与西南太平洋战区,两大战区的统辖范围以加罗林群岛为界,即加罗林群岛以北地区属于西太平洋战区、加罗林群岛及其以南地区属于西南太平洋战区。因为这条界线大致在北纬10度上,所以又被称为“北10度线”。当然,也不是北纬10度以北的地区都属于西太平洋战区。因为是南下西南太平洋地区的跳板,所以菲律宾群岛被分给了西南太平洋战区。更重要的是,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司令部设在那霸,即原西太平洋战区司令部,而新成立的西太平洋战区司令部则设在日本的横滨(部分设施在横须贺)。也就是说,新的西太平洋战区只保留了名称,其余的全都移交给了西南太平洋战区。
  由此可见,裴承毅把重点放在了西南太平洋战场上。
  对此,几乎没人提出反对意见。有资格参加高层军事会议的,都是共和**队的高级将领,都知道共和国的基本战略,也就清楚南下的重大意义。
  问题是,在讨论战术话题的时候,裴承毅却没有提到西南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
  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在南下之前,共和国海军都得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确保印度洋的制海权,而且得确保在北印度洋海域的绝对制海权。正是如此,裴承毅首先提出了印度洋上的作战行动。
  虽然作为前陆军上将,裴承毅的专业在地面战场上,但是作为共和国战争经验最为丰富的统帅,他对海战的理解不在任何一位海军将领之下。当然,必须承认,裴承毅的海战战术知识并不丰富,作为统帅也没有必要搞清楚战术问题。谈到印度洋战争的时候,裴承毅只提出了两点,一是歼灭进入印度洋的所有敌国舰队、并且阻止敌国舰队进入印度洋,二是控制前往南大西洋与地中海的通道、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军事行动。针对这两个要求,裴承毅显得很大方,即海军可以自由调动除西太平洋战区之外的所有军事资源,包括在东南亚地区活动的南海舰队。
  可以说,从这一简洁明了的军事部署就看得出来,裴承毅确实是最合适的战时统帅。
  换个角度看,如果出任元首的不是裴承毅,而是某个文职官员,在做出如此重大的军事决策之前,肯定需要广泛征求意见,从而使决策变得更加漫长。对裴承毅来说,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即便没有袁晨皓这样的高级将领,裴承毅也能以元首的身份兼任最高军事统帅。
  更重要的是,几乎没人怀疑裴承毅的军事决策,更不会有人直接反对。
  虽然裴承毅不是万能的,而且谁也无法保证他的决策一定正确,但是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时间万分紧迫的战争初期,哪怕有所偏差,及时的决策也比什么都不做好得多,甚至将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败。毋庸置疑,在这种关键时刻,不管是军队、还是国家,都需要一个能够拿定主意,而且对胜利坚信不移的统帅。
  有这种能力,而且有足够强大号召力,能够成为军队与国家统帅的,也只有裴承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