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作者:陈世旭 更新:2021-11-01 23:11
几乎是在进入小镇生活的第一天,我便朦胧生出这个念头:要用文字来将小镇作一个刻画。当时我是怀了很渺茫的希望,从插队多年的乡间到小镇来求职,盲目地在小镇虬曲狭窄的街巷中寻找能帮助我的人,却首先被小镇本身迷惑了。这之前,我在省城长大,读了不足十年书,便去了长江中游一个水天浩淼的沙洲。在我的生活里,还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小镇的经验。一切对我都那么陌生而新鲜:它的带了雕花的骑楼的歪斜破落的房屋;它的凹凸不平的每一石块都是极其光滑的麻石路;它的因为逼仄而造成的焦躁和嘈杂,因为幽深而带来的潮湿和静谧;以及在所有这一片老旧而又明亮、古雅而又粗俗的光和影中浮动着的人们的脸上那种或木讷、或敦厚、或朴拙、或精明、或生动、或狡黠,却又一律显得多少有些古怪扭曲的表情,一下子就侵入我的心灵,使我强烈感觉出它的特异。这特异使人相信:从它的每一条墙根结满苍苔、光线明灭闪烁的巷陌,都能找到人们现代生存底蕴的来处;它的每一扇被年深月久的风吹日晒弄得灰白斑驳的门窗,都掩蔽着一个冰凉沁人,散着霉烂气息的神秘堂奥。你走进那些巷陌,便是走进历史的某一线索;你推动那些门扇,便是掀翻史书的某一册页。
此后,我在这小镇生活了将近十年。这之前,又有许多沧桑在我的亲历中演变。那时候,我常常不自觉地怀了一种书记员的眼光和心情,无言地留意于种种的街谈巷议和风流云散,生离死别和喜怒哀乐,大义凛然和慷慨悲歌,庸庸碌碌和营营苟苟……再后来有一天,我竟握了笔,开始了这个初始朦胧而后渐次明确但终归会证明我也许功力不逮的工程。这便是为小镇写一部风俗史。
工作是从一石一木的艰难雕琢开始的。写了一件一件的事,但注重的是一个一个的人。即,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这样做,一方面较为合于我的叙事习惯;另一方面随着小镇烟火的延续,保留了为其历史补编的可能。
需要说明的是,使我有勇气将书写出的最大的原因,是为小镇和小镇人的命运或歌或哭、或喜或忧的固执的冲动。因了这冲动,这部所谓的风俗史也便不再葆有原始的意义。而这小镇,也就不可能只是我曾一度生活过的那个实在的小镇了。
这原是没有法子的事。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初稿
一九九八年二月六日定稿于江西南昌
此后,我在这小镇生活了将近十年。这之前,又有许多沧桑在我的亲历中演变。那时候,我常常不自觉地怀了一种书记员的眼光和心情,无言地留意于种种的街谈巷议和风流云散,生离死别和喜怒哀乐,大义凛然和慷慨悲歌,庸庸碌碌和营营苟苟……再后来有一天,我竟握了笔,开始了这个初始朦胧而后渐次明确但终归会证明我也许功力不逮的工程。这便是为小镇写一部风俗史。
工作是从一石一木的艰难雕琢开始的。写了一件一件的事,但注重的是一个一个的人。即,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这样做,一方面较为合于我的叙事习惯;另一方面随着小镇烟火的延续,保留了为其历史补编的可能。
需要说明的是,使我有勇气将书写出的最大的原因,是为小镇和小镇人的命运或歌或哭、或喜或忧的固执的冲动。因了这冲动,这部所谓的风俗史也便不再葆有原始的意义。而这小镇,也就不可能只是我曾一度生活过的那个实在的小镇了。
这原是没有法子的事。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初稿
一九九八年二月六日定稿于江西南昌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