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又是这一套,朕不信了!
作者:南山堂    更新:2021-12-30 02:00
  ,最快更新大唐孽子 !
  阿义那心情愉悦的看着最新一版的大唐日报。
  作为一名曾经的突厥贵族,阿义那如今也算是能文识字,看得懂报纸,搞得清账本了。
  “首领,上个月作坊里头条石的出货量,比去年一年还要多,这么多年来,条石的销量第一次超过了碎石呢。”
  阿古诺在一旁脸露微笑的汇报着作坊里的情况。
  作为阿义那的忠实仆人,阿古诺的的命运完全跟阿义那息息相关。
  当初阿义那花费了大价钱,威逼恐吓的几乎垄断了长安城周边的条石业务,以为能够在大明宫的修建过程中发一笔横财,结果却是被水泥的推出给狠狠的伤了一把。
  好在后面大唐不断的修建水泥路,需要大量的碎石,阿义那的那些作坊及时调整了方向,重点生产碎石,才算是勉强缓过了这口气。
  不过,碎石的利润跟条石肯定没有办法相比的,并且能够做碎石生意的作坊也不止他们一家,所以这几年也就勉强算是日子过得不错而已。
  可是,自从大唐开始修建纪念碑,负责整体协调的楚王殿下风格来了个大转变,几乎放弃了水泥的使用,全部转为采用各种各样的条石和巨石。
  阿义那的作坊,简直就是躺着挣了一笔横财。
  “阿古诺,你也别高兴的太早,也就是这几个月朝廷在修建纪念碑及其周边的建筑,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条石订单,往后就没有这么好的事情了。”
  阿义那虽然心情很不错,但是嘴里却是难得的谦虚了一把。
  不过,他说的倒也是事实。
  虽然纪念碑的事情上,李宽为了让它在一千年以后也能完好无损,选择了大量使用石头,但是同步修建的大唐皇家军事学院,却是一如既往的是钢筋水泥土结构,几乎完全抛弃了条石。
  “话虽如此,不过这一单生意下来,至少会让长安城很多人看到,条石跟混泥土相比,还是有自己的优势的。这些天,其他一些商家来采办条石的,也明显比往日多了一些呢。”
  “嗯,好在当初我没有再跟楚王府过不去,要不然就不会有今日的舒服日子了。我算是看清楚了,在长安城,你跟谁过不去,也不要跟楚王殿下过不去啊,那简直就相当于跟钱过不去。”
  “确实如此,听说去年从云中都督府移民到江南道的那些族人,如今的日子过得都很不错。我看上一版的大唐日报,还专门提到了生活在豫章县的那些兄弟们的情况,似乎过得比以前要好很多呢。”
  大唐日报连续几天都报道江南道和山南道的移民们的幸福生活,只要这报纸的人,就不可能完全看不到。
  “嗯,听说这个移民策略,今年也还有效,希望还留在草原上的那些族人,能够及时抓住机会吧。”
  ……
  “陛下,楚王殿下求见!”
  宣政殿中,李忠犹豫了一会,还是打断了正在批阅奏折的李世民。
  “哦?他总算是舍得进宫来见朕了。”
  李世民想到最近朝会上不时有人提出放开关中道棉花种植的事情,大概猜测到了李宽今天见自己的目的。
  不过,他倒是有点好奇,李宽会抛出什么提案来。
  “让他进来吧!”
  大明宫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完全建好了。
  由于使用了很多后世的建筑技术,这座宫殿跟旁边的太极宫显得很不一样,但是却一点也不失威严。
  好在李宽也不是第一次进宫,倒也不会因为这些东西产生什么压迫感。
  “微臣见过陛下!”
  当李宽在小太监的带领下,来到了宣政殿的时候,李世民还在低着头批阅着奏折,并没有理会李宽。
  得!
  又是这一套!
  李宽已经无所谓了。
  自个站在那里等了一会。
  “说吧,你今天找朕是干什么。”
  约莫过了一刻钟,李世民放下了手中的笔,伸了伸懒腰。
  “微臣今天为草原的长治久安来找陛下的。”
  李宽一上来就放了句大话,吓得站在一旁的李忠抖索了一下。
  这楚王殿下,什么时候说话居然这么不靠谱了?
  这种话,能在陛下面前随便说的吗?
  “欺君之罪,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世民盯着李宽看了好一会,才阴仄仄的冒出了一句话。
  草原的长治久安,这是所有中原王朝的一个梦想,李世民也不知道因为草原上的事情而失眠过。
  而这个话题,也有无数的大臣提出过自己的建议,就连李宽自己,以前也跟自己说过那草原战略的事情。
  如今旧话重提,李世民可不至于听到一句话就兴奋的跟干什么一样。
  “陛下,微臣一向是忠厚老实单纯,欺君之罪,这事怎么也不可能跟微臣扯得上关系呀。”
  “话倒是说的好听,那朕就姑且听你说一说,看看你这长治久安的计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李世民虽然嘴上不在意的样子,但是心里面其实还是比较期待李宽能够拿出一个不一样的提案出来。
  一直以来,李宽总是能够给大家带来惊喜,要是在这件事上也有惊喜的话,那实在是太好了。
  “大唐纪念碑的相关建筑,预计这个月就可以有一个初步的模样了,微臣觉得陛下可以提前考虑一下功臣们的赏赐问题。”
  “怎么,你觉得朕亏待功臣了?”
  李世民不知道李宽干什么又扯到了纪念碑的事情上面,不过这话却是怎么听都听了让人感觉不舒服。
  “不,微臣绝无此意。不过,长安城如今勋贵云集,可以种植的土地都是有主的,但是在河东道的中部和北部,却是还有大量的良田荒芜,至于云中都督府那边就更不用说了,虽然紧挨着黄河,却是没有几亩良田,完全浪费了老天给的大好环境。”
  李世民:“你想说什么?”
  “微臣提议,陛下可以借着大唐纪念碑建成的机会,将云中都督府和河东道北部的大量荒地、草原赏赐给功臣,并且参照南洋水稻种植推广的政策,给予所有愿意去云中都督府和河东道北部州府的百姓一百亩永业田,并免除三年的税负。”
  李宽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怎么样让草原长治久安,而是一步一步的将自己的提议说出来。
  “云中都督府那个地方,朕就算是给每个功臣赏赐几万亩地,又有什么意义?有谁会真的去到那里呢?”
  李世民听了李宽的话,不由得有点失望。
  移民充边,这不是什么很有创新的意见,早在几百上千年前,就有很多朝代这么做了。
  真要是那么容易做,就不会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决草原问题了。
  “陛下,单纯的赏赐几万亩地给功臣,自然是没有人感兴趣,毕竟云中都督府那种地方,一望无际的都是草原,根本就是那些胡人的天下,普通人家去了,连性命能不能保住都两说。而产生的收益却是非常微小,可谓是得不偿失。”
  “你既然知道,那还提这样的建议干什么?你是觉得朕整天都跟你一样闲着没事做吗?”
  李世民不满的瞪了李宽一眼。
  “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所以以前的移民充边也好,赏赐功臣边疆的土地也好,都没有真正解决边疆稳定的问题。可是,如果边疆的土地产出远超长安城,勋贵功臣也好,普通百姓也好,都能得到大量的好处的话,那情况还会这样吗?”
  看到李世民仍然面无表情的模样,李宽只好接着说下去。
  “这几年,长安城中,不少勋贵都通过开始作坊,或者拓展贸易,挣了不少钱。这些钱啊,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砍头的危险。要让勋贵富商们把这些年挣的钱财投入到边疆地区,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前提是能够让他们挣到更多的钱。”
  虽然对李宽张口闭口钱钱钱的有点反感,不过李世民还是点了点头,认可了李宽的说话。
  “以前,云中都督府的那些地,只能用来放牧,而我们唐人并不是很擅长放牧,再加上安全没有保障,所以这些地,哪怕是赏赐给大家了,也没有人会真的派家里人去经营,普通百姓就更加不愿意了。但是,如今的局面已经不同了,短时间内,至少河东道北部是非常安全的。”
  李世民:“单凭这个应该不足以让大家将精力花在边疆地区。”
  “当然,没有足够的利益,再安全也没有人去的。不过,如果在那边种植一亩地,收益是关中地区的十倍的话,那还有没有人去呢?”
  “十倍?”李世民瞪大了眼睛,“棉花种植的收益有这么高?还是说你想在那里种甘蔗?”
  李宽最近一年在折腾的作物,无非就是南洋水稻、棉花和甘蔗。
  很显然,在云中都督府那边,种植水稻不是那么靠谱,哪怕是种植了,也不可能一年两季,收益远远达不到十倍。
  这么一来,就剩下棉花和甘蔗了。
  “陛下,甘蔗喜欢气候炎热的生长环境,长江以北都不具备种植的条件,所以微臣是在岭南道推广甘蔗种植。”
  “这么说,你是想让大家去河东道北部和云中都督府种植棉花?这种棉花,真的有十倍于粟米的收益?”
  李世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这段时间那么多朝臣提议放松关中道棉花种植的限制了。
  别说是十倍,哪怕是五倍,不,只要有两三倍,就有无数的人改种棉花了。
  “第一年有个十倍收益,这个微臣基本上是可以保证的。长安城也有不少人家今年种植了一些棉花,只要稍作打听,也能知道这些棉田今年的收益情况。如今长安城已经有水泥路直通朔州,移民去河东道是非常的方便,去云中都督府也麻烦不到哪里去。这棉花的种植,对灌溉的要求比较低,这些地方基本都是平原,只要一把火,就能开荒出大量的土地出来,稍加整理,就能变成棉田。”
  “第一年有十倍收益,那以后呢?”
  “以后自然不可能这么高。现在是棉花的产量比较低,所以棉制品的价格会比较高。一旦棉花的种植面积大量增加,相应的价格肯定会慢慢的下降,但是,只要朝廷限定棉花的种植区域,这些地方的棉田收益,做到比种植粟米多个两三倍,那还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这年头,可不是老百姓你想种植什么就种植什么。
  朝廷要是限定棉花只能在哪些州府种植的话,那么它的收益就能比较容易得到控制,也不会对大唐的粮食产量造成太大的冲击,李宽这个提议,自然也是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的。
  “虽然收益很诱人,但是要让普通百姓主动移民过去,应该难度还是非常大啊。”
  李世民基本上认可了李宽的观点,不过还是觉得大规模的移民,执行起来非常的难。
  “如果只是单纯的将土地赏赐给功臣勋贵,没有人去耕种的话,也没有意义。”
  “普通百姓移民的时候,最麻烦的就是长途跋涉,这方面,朝廷可以考虑协助解决,当然,让更多人意识到移民的收益,意识到树挪死,人挪活的真谛,想必还是会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的。”
  “树挪死,人挪活?”听李宽这么一说,李世民忽然想到了大唐日报这段时间的文章,“你搞出那大唐日报出来,不会就是为了忽悠百姓去种植棉花的吧?朕就觉得奇怪,怎么最近几版的报纸,都是讲江南道和山南道移民们的幸福生活,感情你是有后招在等着他们啊。”
  “大唐日报上说的内容,也都是真实可靠,并没有凭空捏造。让大家充分的意识到朝廷的政策其实是很好的,这个比制定政策本身更重要呢。”
  “你这推广棉花种植的想法,朕算是明白了。但是这根草原的长治久安,又有什么直接关系呢?”
  李世民没有理会李宽的解释,而是将话题转回到了最开始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