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喜欢“人间烟火”
作者:权延赤 更新:2021-11-01 22:54
休息时,有人喜欢清静,父亲贺龙喜欢“人间烟火”。
我们家的巷口新添一个小饭馆,我发现后告诉了父亲。没过两天,他问我:“你知道那个小饭馆是怎么来的吗?”我摇头:“不知道。”父亲笑着说:“是从上海迁来的。”我叫起来:“啊,你去吃过了?”父亲笑着点点头,带了一种感慨的神情:“人,不食人间烟火不行。进城了,官做大了,想食人间烟火就难多了……”
我理解父亲。他过去一刻也没离开过群众,整年整月整天生活在老百姓之中。现在难了,想出去散散步都不行,保卫人员要拦阻。而且,一到群众中就会被包围。他那两撇胡子又“目标显著”,一露面就受围观,这很使他苦恼。有次他要去街上走走,保卫人员要求他戴口罩,他不戴。保卫人员说,“你戴上口罩还可以走趟街,你不戴口罩,只怕一出大门就迈不开步了。”
事实正如保卫人员所言。于是,要上街就只好戴口罩。父亲曾忧虑:“越到外面活动少,越戴口罩,老百姓就越觉稀罕,我们就越无法正常地与群众在一起了。这怎么行呢?”
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别人发言谈的都是党和国家的大事,到贺龙发言时,却出乎人们意料地说:“该讲的大家都讲了,我没啥补充。我说总理啊,我们多吃点人间烟火怎么样?我那儿开了个小饭馆,卖的馄饨可真好吃。”
有人不明白贺龙怎么在政治局会议上说起饭馆和吃馄饨来,周总理明白,望着贺龙忽然一笑:“这个提议好,我跟你去吃。”
陈毅忽有所悟地哈哈大笑:“算上我一个!”
晚上,贺龙和陈毅陪着周恩来总理到我家巷口的小饭馆吃了一顿饭。
从来也没见父亲回家来表现得那么高兴,眉眼嘴巴笑成弯弯的月牙,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不停地说:“开了一个好头,开了一个好头。”
这以后,他们多次“溜”出去,在东单西单等热闹处,在街头巷尾的小馆子,食人间烟火,与群众随便聊天,了解到不少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
有一次,父亲后半夜才回来。母亲问:“怎么回来这么晚?”父亲一脸粲然:“会散得晚。”母亲疑惑地打量他:“开会?开会能开出一身汗?”父亲哈哈大笑:“我跟总理去当了一回清道夫。”
原来,会议是晚上十点多钟结束。贺龙提议,出去走走小巷,周恩来说:“走小巷还走不出公仆,我们去扫马路吧。”
“要得,”贺龙和陈毅同声响应,“今晚就当一夜清道夫。”
一个总理带两个副总理就这么“溜”出中南海,在长安街上扫了大半夜的马路,最后被工作人员“请”回中南海。
记得有年在昆明,晚上看花灯戏。台上的女演员一手拿扇,一手拎花篮,纤腰束带,舞得美极了。正看得入神,女演员忽然袅袅地飘下舞台,一直舞到面前,真让人以为仙女下凡了。我还没有完全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周恩来已经立起身,原来是女演员在邀请他一同登台。
刹那间,全场沸腾,掌声欢呼声如大潮一般灌满每一个角落。周恩来从女演员手中接过扇,接过花篮,模仿着女演员的动作,边舞边登上了台。我的母亲没有敢接扇子和花篮,逃一样躲到后台。我的父亲贺龙还是有很大的勇气的,他竟接过扇子和花篮,跟着女演员舞上台去。
于是,全场掀起新的更大的欢呼浪潮。贺龙生得虎背熊腰,平生不曾舞蹈,现在和那些仙女一样的演员们舞在一起,那情景不难想象。礼堂沸腾了,人心也沸腾了,欢笑声掌声汇成震耳欲聋的雷鸣声……
回来的路上,父亲热烈的情绪仍在极峰上明光闪烁。他两眼亮亮地望着我们说:“群众欢迎我们,说明我们的政策好,受到他们的拥护。可是,有没有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父亲明光闪烁的两眼渐渐换上了沉思的神色,片刻,他似问似答地自言自语:“群众越来越不易见到我们,见到了就会兴奋。有没有这个问题?我们都是希望生活在群众中,有时却想做而做不出;不是不想,是不让。这是哪里的问题?……我讨厌那些个保卫制度。”
除了“食人间烟火”,贺龙休息时还喜欢“吃球饭”。
部队里的老人知道,贺龙三件宝:球队、报社、文工团。他常说,文体活动开展得好不好,能看出这支部队的作风和战斗力。所以,直到现在,各地驻军都很重视球队建设,哪个部队的球队好,哪个部队在当地就影响大。用现代的观点看,那是活广告。
贺龙率部队进军西南时,抓球队就抓出了名。他通过打比赛,挑选优秀球员组成篮球队、足球队。有的球员是文化人,打球只是作为业余消遣。现在一下子调入代表队,都不愿意。
“为什么不愿意?”贺龙问有关负责人。
“主要是一些有文化的同志,觉得打球下贱,和戏子一样,丢人。”
“你问问他们,什么叫文化?打球唱戏就不叫文化?”
“写文章做诗是文化,打球唱戏也能算文化?”体工队的负责人也糊涂了。
“那是孔老二的文化,唯有读书高。这个观念要改一改,吃球饭一样有文化,而且是新文化。”
“我看不容易想通。有些球员进了代表队,发军装不愿穿,发薪金不愿领……”
“你不要讲了,我去跟他们讲。”贺龙来到体育代表队,往前面一站,开拳就打:“听说你们有人不愿干,以为吃球饭没文化。谁说没文化?就那个四书五经叫文化?这个观念要破一破,我们祖宗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都叫文化!如果说吃球饭,我贺龙是新中国第一个吃球饭的人;哪个说我没文化,下贱,我就和他比一比,看看谁高贵谁下贱?你们出去就挺起胸脯子讲:没文化的人吃不了球饭,就说我贺龙讲的,不服气我跟他辩!”
不多几句话,全都服气了。贺龙组织这些球队下部队,下乡,与地方比赛。所到之处,战无不胜。人们都说:贺老总的球队来了。每到一地都掀起一阵体育热潮。
贺龙“吃球饭”,敢用人,为了寻求好教练,贺龙让大家荐贤。有人推荐说:“上海有个人才,怕你不敢用。”
贺龙说:“什么人?”“国民党里有一个有军衔的人,真有才真有本事,但本人的出身和经历也有些问题,没人敢用,还闲在家里呢。”
“杀过人,投过毒,放过火吗?”
“那没有,是一般政治历史问题。”
“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不敢用?我用!我派专人去请!”
贺龙果然派了专人去上海找这位教练。“是贺龙同志专门派我来请你的。”来人只解释一句。那位教练怔了一瞬,激动地跳起身:“我现在就跟你走!”
教练一见贺龙就说:“还有个能人比我不弱,老总敢用不敢用?”
我们家的巷口新添一个小饭馆,我发现后告诉了父亲。没过两天,他问我:“你知道那个小饭馆是怎么来的吗?”我摇头:“不知道。”父亲笑着说:“是从上海迁来的。”我叫起来:“啊,你去吃过了?”父亲笑着点点头,带了一种感慨的神情:“人,不食人间烟火不行。进城了,官做大了,想食人间烟火就难多了……”
我理解父亲。他过去一刻也没离开过群众,整年整月整天生活在老百姓之中。现在难了,想出去散散步都不行,保卫人员要拦阻。而且,一到群众中就会被包围。他那两撇胡子又“目标显著”,一露面就受围观,这很使他苦恼。有次他要去街上走走,保卫人员要求他戴口罩,他不戴。保卫人员说,“你戴上口罩还可以走趟街,你不戴口罩,只怕一出大门就迈不开步了。”
事实正如保卫人员所言。于是,要上街就只好戴口罩。父亲曾忧虑:“越到外面活动少,越戴口罩,老百姓就越觉稀罕,我们就越无法正常地与群众在一起了。这怎么行呢?”
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别人发言谈的都是党和国家的大事,到贺龙发言时,却出乎人们意料地说:“该讲的大家都讲了,我没啥补充。我说总理啊,我们多吃点人间烟火怎么样?我那儿开了个小饭馆,卖的馄饨可真好吃。”
有人不明白贺龙怎么在政治局会议上说起饭馆和吃馄饨来,周总理明白,望着贺龙忽然一笑:“这个提议好,我跟你去吃。”
陈毅忽有所悟地哈哈大笑:“算上我一个!”
晚上,贺龙和陈毅陪着周恩来总理到我家巷口的小饭馆吃了一顿饭。
从来也没见父亲回家来表现得那么高兴,眉眼嘴巴笑成弯弯的月牙,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不停地说:“开了一个好头,开了一个好头。”
这以后,他们多次“溜”出去,在东单西单等热闹处,在街头巷尾的小馆子,食人间烟火,与群众随便聊天,了解到不少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
有一次,父亲后半夜才回来。母亲问:“怎么回来这么晚?”父亲一脸粲然:“会散得晚。”母亲疑惑地打量他:“开会?开会能开出一身汗?”父亲哈哈大笑:“我跟总理去当了一回清道夫。”
原来,会议是晚上十点多钟结束。贺龙提议,出去走走小巷,周恩来说:“走小巷还走不出公仆,我们去扫马路吧。”
“要得,”贺龙和陈毅同声响应,“今晚就当一夜清道夫。”
一个总理带两个副总理就这么“溜”出中南海,在长安街上扫了大半夜的马路,最后被工作人员“请”回中南海。
记得有年在昆明,晚上看花灯戏。台上的女演员一手拿扇,一手拎花篮,纤腰束带,舞得美极了。正看得入神,女演员忽然袅袅地飘下舞台,一直舞到面前,真让人以为仙女下凡了。我还没有完全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周恩来已经立起身,原来是女演员在邀请他一同登台。
刹那间,全场沸腾,掌声欢呼声如大潮一般灌满每一个角落。周恩来从女演员手中接过扇,接过花篮,模仿着女演员的动作,边舞边登上了台。我的母亲没有敢接扇子和花篮,逃一样躲到后台。我的父亲贺龙还是有很大的勇气的,他竟接过扇子和花篮,跟着女演员舞上台去。
于是,全场掀起新的更大的欢呼浪潮。贺龙生得虎背熊腰,平生不曾舞蹈,现在和那些仙女一样的演员们舞在一起,那情景不难想象。礼堂沸腾了,人心也沸腾了,欢笑声掌声汇成震耳欲聋的雷鸣声……
回来的路上,父亲热烈的情绪仍在极峰上明光闪烁。他两眼亮亮地望着我们说:“群众欢迎我们,说明我们的政策好,受到他们的拥护。可是,有没有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父亲明光闪烁的两眼渐渐换上了沉思的神色,片刻,他似问似答地自言自语:“群众越来越不易见到我们,见到了就会兴奋。有没有这个问题?我们都是希望生活在群众中,有时却想做而做不出;不是不想,是不让。这是哪里的问题?……我讨厌那些个保卫制度。”
除了“食人间烟火”,贺龙休息时还喜欢“吃球饭”。
部队里的老人知道,贺龙三件宝:球队、报社、文工团。他常说,文体活动开展得好不好,能看出这支部队的作风和战斗力。所以,直到现在,各地驻军都很重视球队建设,哪个部队的球队好,哪个部队在当地就影响大。用现代的观点看,那是活广告。
贺龙率部队进军西南时,抓球队就抓出了名。他通过打比赛,挑选优秀球员组成篮球队、足球队。有的球员是文化人,打球只是作为业余消遣。现在一下子调入代表队,都不愿意。
“为什么不愿意?”贺龙问有关负责人。
“主要是一些有文化的同志,觉得打球下贱,和戏子一样,丢人。”
“你问问他们,什么叫文化?打球唱戏就不叫文化?”
“写文章做诗是文化,打球唱戏也能算文化?”体工队的负责人也糊涂了。
“那是孔老二的文化,唯有读书高。这个观念要改一改,吃球饭一样有文化,而且是新文化。”
“我看不容易想通。有些球员进了代表队,发军装不愿穿,发薪金不愿领……”
“你不要讲了,我去跟他们讲。”贺龙来到体育代表队,往前面一站,开拳就打:“听说你们有人不愿干,以为吃球饭没文化。谁说没文化?就那个四书五经叫文化?这个观念要破一破,我们祖宗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都叫文化!如果说吃球饭,我贺龙是新中国第一个吃球饭的人;哪个说我没文化,下贱,我就和他比一比,看看谁高贵谁下贱?你们出去就挺起胸脯子讲:没文化的人吃不了球饭,就说我贺龙讲的,不服气我跟他辩!”
不多几句话,全都服气了。贺龙组织这些球队下部队,下乡,与地方比赛。所到之处,战无不胜。人们都说:贺老总的球队来了。每到一地都掀起一阵体育热潮。
贺龙“吃球饭”,敢用人,为了寻求好教练,贺龙让大家荐贤。有人推荐说:“上海有个人才,怕你不敢用。”
贺龙说:“什么人?”“国民党里有一个有军衔的人,真有才真有本事,但本人的出身和经历也有些问题,没人敢用,还闲在家里呢。”
“杀过人,投过毒,放过火吗?”
“那没有,是一般政治历史问题。”
“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不敢用?我用!我派专人去请!”
贺龙果然派了专人去上海找这位教练。“是贺龙同志专门派我来请你的。”来人只解释一句。那位教练怔了一瞬,激动地跳起身:“我现在就跟你走!”
教练一见贺龙就说:“还有个能人比我不弱,老总敢用不敢用?”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