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李默
作者:半老夫子 更新:2021-12-27 22:23
文过饰非自古都是官员的拿手好戏,这是人类本性,并不会因为社会进步而有所改变。
要想让官员负责,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惰政比贪腐更可恨。偏偏大明的官员既贪腐有惰政,不改变大明官场的习气,无论什么新政到最后都会成为害民的恶政。
拿下乐安之后,朱瞻基派出钦使将分封到山东各地的汉王诸子全部押回乐安。汉王一系的爵位全部虢夺,在大军回京的时候全部押送回京城。
临离开乐安之前,朱瞻基将李默传到自己的大帐中,待他礼毕之后朱瞻基也不跟他客套,单刀直入的问道:“李爱卿对乐安今后的治理有何看法?”
李默听到皇帝的问话。强忍心头激动,拱手说道:“陛下当施仁政,消除百姓对汉王在乐安的影响。一些汉王倒行逆施所造成的官民对立,也需要朝廷尽量安抚,只有如此才能让百姓归心。”
朱瞻基听着李默的话,心里就是一阵腻歪,这些文官不论品级大小,讲话都喜欢高屋建瓴,却不说一条具体的施政意见。
听起来都对,却没有任何的可行之处,光说施仁政,什么样的政策叫仁政,具体该怎么做?
朱瞻基打断李默的话,说道:“这些大道理就不用说了,朕问你乐安该如何施政,落实到百姓身上的是什么样的政策?”
李默有些发懵,正常奏对不都是这样吗?先概括全局,然后再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哪有一上来就谈俗事的,那显得多没水平啊!
可是皇帝既然发问,又不能不说,好在李默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汉王一系拿下,整个乐安,甚至山东一定会空出很多土地,这些犯官的土地需要重新清丈,建立黄册。并将这些土地发卖给失地的百姓,百姓手里没钱,可以分开年头慢慢偿还,等到还完了地钱土地就完全属于百姓了。”
“为何不直接分给百姓?”朱瞻基插了一句嘴。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都不会珍惜,百姓付出努力得到的土地,他们才会珍惜,再说只要他们的地钱没有还完,就不敢卖地,土地才是百姓的立身之本。”
“若是遇到士绅豪右阻挠该怎么办?空出来的土地可是很大一块肥肉,谁不想上来咬上一口!”
“陛下的大军就在乐安,有哪个不长眼的敢于挑衅天子的威严!”
李默的想法符合当时官场的思想,动用军队解决矛盾是最蛮横,最简单的方法。可是朱瞻基接触后世的思想,非常赞同军队应该是保护国民的,而不是用来镇压国民。
“不能什么都指望军队来解决,军队在百姓眼里本来就没有什么好印象,如果频繁出动针对百姓的行动,会使得朝廷与百姓的矛盾更加激烈,军队只能是最后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若是不动用军队,遇到有人煽动百姓对抗官府怎么办?”
“这就要考验官员的行政能力,若是官员连地方都控制不住,完全被地方架空,成为地方的傀儡,朕要这样的官员有何用?
朕相信大明的百姓是知道好歹的,若是官府真心对他们好,他们怎么可能对抗官府。出现百姓对抗官府的情况在朕看来大多数情况都是官员不作为,任由胥吏压榨百姓。百姓不会认为这是胥吏的行为,而是会认为这是官府指使的。
无论胥吏做出什么恶事,最后背锅的只能是官府,只能是朝廷。朕可以告诉你,宣德朝的官不好当,再想坐在衙门当老爷是不可能的。
朝廷赋予你权力的同时也赋予给你义务,不说你能超额完成任务,最起码的也要做好本职的差事。”
李默暗暗心惊,都说当今陛下,与先帝大不相同,以前没有接触过还没有什么感觉,现在发现当今天子还真是与众不同。
似乎皇帝对地方官员的小动作,一些隐蔽的做法都一清二楚,现在不动手清理,只是时机不到。今天皇帝召见自己可能就是两种目的,一种是看自己能否为天子所用。只要自己确定跟随皇帝的脚步,以后就必须要跟随在皇帝的身边,以皇帝的意志为己任,甚至不惜与全天下为敌。
另一种就是话不投机,随便赏给自己一个职位,将自己打发了,以后再想出头可就难了。自己已经蹉跎半生,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虚耗下去,眼前就是自己的一个机会,大丈夫要么五鼎食,要么五鼎烹,岂能虚度光阴!
脑中电光火石般闪过多个念头,眼下不容他多想,陛下需要他做出表态。
“陛下!臣唯陛下马首是瞻!”李默直挺挺的跪了下去。这一跪,就等于把自己绑上了皇帝的战车,
“李默!”
“臣在!”
“朕打算让你暂代乐安知州,全面负责清丈汉王一系的土地,所有土地全部收回,做为朕的皇庄,一亩土地也不会卖出。皇庄的土地朕打算施行集中化生产,推行朕最近一直琢磨的农场模式。”
“陛下!什么叫农场?”
“所谓农场,就是将大片的土地集中,然后雇佣工人耕种,为了减少耕种成本,朕尽量会采用机械方式进行耕作。在农场工作的百姓,每月按时发放钱粮,土地产出将不再与他们有任何关系。”
“陛下不可啊!如此一来,将会造成大量百姓失去土地,他们可怎么活下去?”李默没想到皇帝竟然要剥夺百姓的耕种权力,采用集中耕作,效率肯定会提高,同时使用的人口就会减少,失地的百姓可怎么活下去啊!
“难得你能想到百姓的生死,这一点来说,你已经算是一个合格的官员。心中有百姓,至少不会做出残民之举,不过朕就是要将百姓驱离土地,失地的百姓将由两个去处,一个是移民安南,那里气候湿润,一年三熟,到了安南每人会免费分五亩地,不分大人孩子。
一个是朕会派人来招工,朕在天津将大量投资建立工厂,这些工厂将会吸纳大量的失地百姓,把农民渐渐转化成工人。”
要想让官员负责,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惰政比贪腐更可恨。偏偏大明的官员既贪腐有惰政,不改变大明官场的习气,无论什么新政到最后都会成为害民的恶政。
拿下乐安之后,朱瞻基派出钦使将分封到山东各地的汉王诸子全部押回乐安。汉王一系的爵位全部虢夺,在大军回京的时候全部押送回京城。
临离开乐安之前,朱瞻基将李默传到自己的大帐中,待他礼毕之后朱瞻基也不跟他客套,单刀直入的问道:“李爱卿对乐安今后的治理有何看法?”
李默听到皇帝的问话。强忍心头激动,拱手说道:“陛下当施仁政,消除百姓对汉王在乐安的影响。一些汉王倒行逆施所造成的官民对立,也需要朝廷尽量安抚,只有如此才能让百姓归心。”
朱瞻基听着李默的话,心里就是一阵腻歪,这些文官不论品级大小,讲话都喜欢高屋建瓴,却不说一条具体的施政意见。
听起来都对,却没有任何的可行之处,光说施仁政,什么样的政策叫仁政,具体该怎么做?
朱瞻基打断李默的话,说道:“这些大道理就不用说了,朕问你乐安该如何施政,落实到百姓身上的是什么样的政策?”
李默有些发懵,正常奏对不都是这样吗?先概括全局,然后再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哪有一上来就谈俗事的,那显得多没水平啊!
可是皇帝既然发问,又不能不说,好在李默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汉王一系拿下,整个乐安,甚至山东一定会空出很多土地,这些犯官的土地需要重新清丈,建立黄册。并将这些土地发卖给失地的百姓,百姓手里没钱,可以分开年头慢慢偿还,等到还完了地钱土地就完全属于百姓了。”
“为何不直接分给百姓?”朱瞻基插了一句嘴。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都不会珍惜,百姓付出努力得到的土地,他们才会珍惜,再说只要他们的地钱没有还完,就不敢卖地,土地才是百姓的立身之本。”
“若是遇到士绅豪右阻挠该怎么办?空出来的土地可是很大一块肥肉,谁不想上来咬上一口!”
“陛下的大军就在乐安,有哪个不长眼的敢于挑衅天子的威严!”
李默的想法符合当时官场的思想,动用军队解决矛盾是最蛮横,最简单的方法。可是朱瞻基接触后世的思想,非常赞同军队应该是保护国民的,而不是用来镇压国民。
“不能什么都指望军队来解决,军队在百姓眼里本来就没有什么好印象,如果频繁出动针对百姓的行动,会使得朝廷与百姓的矛盾更加激烈,军队只能是最后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若是不动用军队,遇到有人煽动百姓对抗官府怎么办?”
“这就要考验官员的行政能力,若是官员连地方都控制不住,完全被地方架空,成为地方的傀儡,朕要这样的官员有何用?
朕相信大明的百姓是知道好歹的,若是官府真心对他们好,他们怎么可能对抗官府。出现百姓对抗官府的情况在朕看来大多数情况都是官员不作为,任由胥吏压榨百姓。百姓不会认为这是胥吏的行为,而是会认为这是官府指使的。
无论胥吏做出什么恶事,最后背锅的只能是官府,只能是朝廷。朕可以告诉你,宣德朝的官不好当,再想坐在衙门当老爷是不可能的。
朝廷赋予你权力的同时也赋予给你义务,不说你能超额完成任务,最起码的也要做好本职的差事。”
李默暗暗心惊,都说当今陛下,与先帝大不相同,以前没有接触过还没有什么感觉,现在发现当今天子还真是与众不同。
似乎皇帝对地方官员的小动作,一些隐蔽的做法都一清二楚,现在不动手清理,只是时机不到。今天皇帝召见自己可能就是两种目的,一种是看自己能否为天子所用。只要自己确定跟随皇帝的脚步,以后就必须要跟随在皇帝的身边,以皇帝的意志为己任,甚至不惜与全天下为敌。
另一种就是话不投机,随便赏给自己一个职位,将自己打发了,以后再想出头可就难了。自己已经蹉跎半生,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虚耗下去,眼前就是自己的一个机会,大丈夫要么五鼎食,要么五鼎烹,岂能虚度光阴!
脑中电光火石般闪过多个念头,眼下不容他多想,陛下需要他做出表态。
“陛下!臣唯陛下马首是瞻!”李默直挺挺的跪了下去。这一跪,就等于把自己绑上了皇帝的战车,
“李默!”
“臣在!”
“朕打算让你暂代乐安知州,全面负责清丈汉王一系的土地,所有土地全部收回,做为朕的皇庄,一亩土地也不会卖出。皇庄的土地朕打算施行集中化生产,推行朕最近一直琢磨的农场模式。”
“陛下!什么叫农场?”
“所谓农场,就是将大片的土地集中,然后雇佣工人耕种,为了减少耕种成本,朕尽量会采用机械方式进行耕作。在农场工作的百姓,每月按时发放钱粮,土地产出将不再与他们有任何关系。”
“陛下不可啊!如此一来,将会造成大量百姓失去土地,他们可怎么活下去?”李默没想到皇帝竟然要剥夺百姓的耕种权力,采用集中耕作,效率肯定会提高,同时使用的人口就会减少,失地的百姓可怎么活下去啊!
“难得你能想到百姓的生死,这一点来说,你已经算是一个合格的官员。心中有百姓,至少不会做出残民之举,不过朕就是要将百姓驱离土地,失地的百姓将由两个去处,一个是移民安南,那里气候湿润,一年三熟,到了安南每人会免费分五亩地,不分大人孩子。
一个是朕会派人来招工,朕在天津将大量投资建立工厂,这些工厂将会吸纳大量的失地百姓,把农民渐渐转化成工人。”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