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内阁的抱怨
作者:怕起重复    更新:2022-05-24 22:39
  当大明开始二级战备动员之后,最不舒服的就是内阁了,陛下毫无征兆的宣布二级动员状态,让内阁一瞬间就回到了当初还是军部附庸的时候。
  朱慈烺还是太子的时候,手里是没有内阁的。
  皇上第一步是掌握财权,然后是军权,最后才是在皇明商号中抽调人手成立了太子二十四司。
  然后太上皇禅让,皇上登基,这二十四司直接摇身一变成为大明二十四部。
  而来便于管理,陛下在二十四部的基础上统合出了十相,其中九个是管理两到三个部的实权丞相,而首相确是手里没有一点实权的那一个。
  这就是内阁的基本架构。
  不管内阁怎么架构,其都逃脱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明的内阁实际上是依托于军人的成功政变才得以成立的。
  皇上对比起内阁,也更对军部亲近。
  所以大明的新法律的底层逻辑之中有几条就是凌驾于内阁之上的。
  例如这个国防动员体系,只要启动,内阁只能无条件的服从配个,你要是不愿意,那就滚蛋,换一个愿意的来。
  再有就是陛下有随时解散内阁的权利,只要陛下宣布解散内阁,那么不止是首相会被换掉,十相和二十四部部长也都会根据新首相的需求进行调换。
  内阁确没有解散军部的权利,大明也没有规定要是军部有什么问题该怎么调换。
  因为皇上不仅仅是名义上的最高军事统帅,实际上也是。
  别看总参谋长是军方最大,周遇吉经常活跃在皇上身边,实际上他不要说代替其他几个军部部门管理了,就是总参谋部内,他都没有军队调动权和人事任命权。
  他最多只能给陛下提供建议,只要陛下不正式任命他为统帅,他连一个连的士卒都调动不了。
  关内的兵力调动必须要有陛下亲自签批,尤其是禁卫军,每一个连的士卒都要有手令才能调动,而这个手令都是朱慈烺亲自签发的。
  听着好像很繁琐,实际上禁卫军各师军事调动计划都会提前上报,然后整理成表格上报,朱慈烺只是大致浏览一下,这些士卒大致的去向,只要不是突然进京或者包围皇宫这种情况朱慈烺都不会细看。
  所以皇上实际上先是一个军事统帅,然后才是大明皇帝,内阁只是皇上管理大明的工具,也不对,是皇上管理大明关内的工具而已。
  当战争动员令一下,内阁就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才发现自己就是个工具人罢了。
  当然朱慈烺是没有把他们当工具人,朱慈烺只是把内阁当成背锅侠而已。
  内阁既要按照朱慈烺的意思来处理国政,出了问题直接甩锅给内阁说他们办事不力,下台换人拉一波百姓的仇恨。
  这个就是当初朱慈烺这样设计内阁的初心。
  内阁心凉了,对陛下对大明很失望,甚至有人组织大家辞职相威胁,结果第二天递上辞职信的只有几个人。
  看到几个人的位置很快被人取代,剩下的人也都敲响了警钟。
  大明是不缺人的,尤其是不缺想当官的人。
  现在的大明也不是当初扩张太快人手不够的时候,经过这些年的稳定发展,大明人才培育体系已经初步完善。
  而当初最初跟着朱慈烺的那批人,现在都是三十五岁以上的不少,三十五岁以下的更多,足以成为中坚力量。
  而且大家都不是傻子,只有脑子不好的这个时候才辞职呢!
  这种最后作战的时候,大家一心为了大明最后一战,只要这一战打赢了,大家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是。
  这个时候辞职,那不是啥都没有,还落一个不顾大明利益的名声。
  聪明的人都想的非常明白,战备动员虽然对大明的政局危害很大,但是这个事情又不是经常发生。
  而且只要这一仗打的好,那么以后这种战备动员令都不会再有了,因为大明已经没有敌人需要打仗了。
  不打仗哪需要战备动员?
  为了军部最后的这一次绝唱,你非要跟人家争一个高低这不是脑残是什么?
  明眼人都能看明白,这一战之后,军人的时代就落幕了,以后的和平环境,不用大家说,陛下也会一步步的抑制军队,直到军队的数量符合大明的需要为止。
  如果地球上没有别的国家,那么大明需要多少军队?
  感觉常备兵力一两百万就够了,一般的叛乱正规军一个师都能灭个几十万没有问题,更何况大明还有缇骑司可用呢。
  到时候军队的总人数可能都没有内阁的人数多,那还拿什么跟内阁争权利?
  内阁中还有一派是赞成陛下一统地球的,例如首相吴启晨就是,这样的人还不少,一统的好处那实在是太多了,单单以后再也不用打仗这一条就有足够的吸引力。
  所以这种情况下,还没有开始抵制呢,内阁自己就分裂成一盘散沙了,自然没有溅起水花。
  跟着朱慈烺的老人都知道,陛下一旦开战之后很容易就上头,眼里只有打赢,谁阻挡他打仗谁就是他的仇人,谁敢拖他的后退他就敢斩断谁的手!
  而且打仗的时候,皇上总是有很多办法,没钱不怕,没粮不怕,没有武器也不怕,陛下总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陛下在军事上的天分确实比起其治理国家的天份要高的多。
  大明之外,还没有人能探知到大明的二级动员状态,而这种问卷调查,也没有人联系到打仗上面。
  大明是一个奇怪的过度,各种数据统计非常的频繁,各种调查问卷都是常有的事情,平均每个人每月至少都要碰上一次。
  外国的那些间谍很难从这种数目繁多的调查问卷中判断出大明的具体打算。
  而报纸上,自然不会有人去报导大明的战备,这可是泄露国家机密,会被锦衣卫请去昭狱的。
  大明十一月一日开始准备,按照军部的预估开战时间可能是在二月到三月,甚至四月份,也就说大明最少还有三个月的准备时间,正好老兵完成适应性训练,新兵也都完成初步的新兵训练,到达各个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