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三省吾身
作者:怕起重复 更新:2022-05-24 22:38
聊着聊着朱姬润就发现聊跑题了,一开始聊的是什么来着?对了,聊得是改革的事情:“陛下同意臣对皇明商号的改革么?”
朱慈烺呵呵一笑:“好像话题扯得有点远,这件事容后再议,那么咱们聊聊改革的事情,你这个交通体系设计的是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血管通达整个大明的交通网络。
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想要完全建成这个运输网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皇明商号能承受么?”
朱姬润拱手:“回陛下,这个设想并不是一次性建成,我们可以分批分阶段的建造,总体来说有了计划有了规划整个皇明商号的运输体系只会越来越好,不会越来越差的。”
朱慈烺拿起红笔在朱姬润的奏章上打了一个对号,这就表示朱慈烺已经同意了,然后贵喜会拿过去用印,这样一份奏章再下发下去,形成文件就算完成了。
拿着贵喜用印之后的奏章朱姬润高兴的笑着:“陛下,有了高效的运输体系,皇明商号不仅仅能满足自己的运输需求,以后战争期间还能帮助军部后勤部运送一些物资。”
朱慈烺也跟着笑了:“那你可要努力了,大明的后勤部运转效率可比皇明商号高的多了,你想要抢他们的生意可不容易。”
大明的后勤部的前身是东宫典运司,后来新军数次改革之后才单独并入军部成为后勤部,大明后勤部从一开始就是为战争而生,战争讲究的就是一个效率。
谁能更快的把人力和物力运送到战场上,那么谁就能获得战争的主动权,进而赢的战争。
朱慈烺记得一句话,打仗就是打后勤,就是看谁能用最高的效率把人和后勤物资集中的战场上,那么谁就赢的了战争。
所以朱慈烺每年对大明后勤部投入巨资,例如大明每五十里必有的驿站体系,关外地区还有很多棱堡,这些就是后勤部陆上运输的基石。
后勤部一开始使用的是人力拉车,后来改为骡子和驴,后来又是马车,一直到现在的火车运输。
随着大明科技的进步,交通的进步后勤部每一次都是最先享受到进步成果的。
而海上运输主要依靠的就是船只,后勤部一开始依靠的是二手的福船沙船,后来天津造船厂自己建造新式福船,在后来就是各种快速帆船,一直到现在的蒸汽船。
后勤部不仅有陆路运输和海上运输,还有自己的空中运输能力,大明专门研制了用于运输和投弹的巨型飞艇,后勤部也是率先享受。
除了工具的先进,后勤部的管理理念也是先进的,例如装备预制,战略储备仓库和常用仓库的结合,军民运输的结合,不仅是陆地上的马车征集体系,还有海上的载货商船军用化改造等等。
新技术研制上也有很多都是专门为后勤开设,例如重型挽马的培育,还有载重四轮马车的制造和内燃机动力货车的研制等等。
军队追求的是效率,只要效率高哪怕贵一点代价大一点都是可以承受的,而皇明商号追求的是性价比,为了利润运输需要找到最合适最经济的运输方式。
朱姬润竟然想跟军部抢生意,他要是真的能把皇明商号的运输体系改的比参谋部的运输效率还高,那朱慈烺就把后勤部的改革也交给他全权负责!
至少朱慈烺觉得皇明商号不能跟后勤部比,其实朱慈烺能不知道高效运输的好处么,为啥当初皇明商号建立之初不采用高效运输呢?
这个可能就是思维惯性的原因吧,一开始大明的后勤体系受到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所谓的大路有很多甚至连基本的三合土化都没有做到,交通运输主要靠的还是河流和海洋。
没有那个条件何来改革交通运输?
后来皇明商号越发展越大,朱慈烺也就没有功夫一点点的去经营去管理了,他只能保证大体上复合他的设想,至于下面的具体事物那完全就靠那些管理者自己去发挥了。
后来交通的逐渐发展,后勤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不过朱慈烺已经习惯了,皇明商号的人也已经习惯了,没有人提出自然也就谈不上改革。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引入了朱姬润这个局外人,他就能敏锐的发现皇明商号的各种问题。
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就像一个新家新房,你第一次去的时候打扫的非常干净,并且还能维持一段时间,甚至看到污垢杂乱都无法忍受。
但是你居住一段时间之后,十年二十年之后,大多数家庭都会出现乱堆乱放,也出现了卫生死角,甚至地板洗漱台都有点发黄,厨房的油渍都发黑了你都不会觉得有啥。
这个时候的你还是刚住进来的你,人还是同一个人,当初不能忍受的东西,为啥后来就习以为常了,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朱慈烺从朱姬润提出的后勤改革的事情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确实这些年大明发展的太顺了,导致很多问题都在发展中被掩盖,一些污秽在暗地里滋生而朱慈烺已经习以为常了。
确实需要掀开盖子好好的打扫打扫了,现在的大明已经和当初朱慈烺规划的大明大不相同了。
首先内阁延伸到整个官僚体系上,朱慈烺当初的计划是什么?进行从上到下的彻底改造,把各自的责权全部明晰,打造高效廉洁的内阁和官员体系。
但是回过头再去看,改革只进行了一半,虽然这些年朱慈烺还在努力的改革,但更多的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打补丁而已。
县令依旧是县令,衙役虽然独立了出来,但是很多地方还是跟县令在一个屋檐下办公,税收虽然全部上缴内阁了,但是朱慈烺有多久没有亲自审计一下地方财政了?
就算是内阁每年的预算朱慈烺也只是简单的过一遍而已,甚至都懒得动一下算盘,懒得去计算一下这些开支是否合理。
当初朱慈烺可是一遍一遍的算,生怕多花一两银子。
现在内阁税收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以上,在没有大规模增加人力的情况下,每年的内阁收入除去军费挣多少花多少,每个部门都在增长,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朱慈烺呵呵一笑:“好像话题扯得有点远,这件事容后再议,那么咱们聊聊改革的事情,你这个交通体系设计的是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血管通达整个大明的交通网络。
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想要完全建成这个运输网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皇明商号能承受么?”
朱姬润拱手:“回陛下,这个设想并不是一次性建成,我们可以分批分阶段的建造,总体来说有了计划有了规划整个皇明商号的运输体系只会越来越好,不会越来越差的。”
朱慈烺拿起红笔在朱姬润的奏章上打了一个对号,这就表示朱慈烺已经同意了,然后贵喜会拿过去用印,这样一份奏章再下发下去,形成文件就算完成了。
拿着贵喜用印之后的奏章朱姬润高兴的笑着:“陛下,有了高效的运输体系,皇明商号不仅仅能满足自己的运输需求,以后战争期间还能帮助军部后勤部运送一些物资。”
朱慈烺也跟着笑了:“那你可要努力了,大明的后勤部运转效率可比皇明商号高的多了,你想要抢他们的生意可不容易。”
大明的后勤部的前身是东宫典运司,后来新军数次改革之后才单独并入军部成为后勤部,大明后勤部从一开始就是为战争而生,战争讲究的就是一个效率。
谁能更快的把人力和物力运送到战场上,那么谁就能获得战争的主动权,进而赢的战争。
朱慈烺记得一句话,打仗就是打后勤,就是看谁能用最高的效率把人和后勤物资集中的战场上,那么谁就赢的了战争。
所以朱慈烺每年对大明后勤部投入巨资,例如大明每五十里必有的驿站体系,关外地区还有很多棱堡,这些就是后勤部陆上运输的基石。
后勤部一开始使用的是人力拉车,后来改为骡子和驴,后来又是马车,一直到现在的火车运输。
随着大明科技的进步,交通的进步后勤部每一次都是最先享受到进步成果的。
而海上运输主要依靠的就是船只,后勤部一开始依靠的是二手的福船沙船,后来天津造船厂自己建造新式福船,在后来就是各种快速帆船,一直到现在的蒸汽船。
后勤部不仅有陆路运输和海上运输,还有自己的空中运输能力,大明专门研制了用于运输和投弹的巨型飞艇,后勤部也是率先享受。
除了工具的先进,后勤部的管理理念也是先进的,例如装备预制,战略储备仓库和常用仓库的结合,军民运输的结合,不仅是陆地上的马车征集体系,还有海上的载货商船军用化改造等等。
新技术研制上也有很多都是专门为后勤开设,例如重型挽马的培育,还有载重四轮马车的制造和内燃机动力货车的研制等等。
军队追求的是效率,只要效率高哪怕贵一点代价大一点都是可以承受的,而皇明商号追求的是性价比,为了利润运输需要找到最合适最经济的运输方式。
朱姬润竟然想跟军部抢生意,他要是真的能把皇明商号的运输体系改的比参谋部的运输效率还高,那朱慈烺就把后勤部的改革也交给他全权负责!
至少朱慈烺觉得皇明商号不能跟后勤部比,其实朱慈烺能不知道高效运输的好处么,为啥当初皇明商号建立之初不采用高效运输呢?
这个可能就是思维惯性的原因吧,一开始大明的后勤体系受到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所谓的大路有很多甚至连基本的三合土化都没有做到,交通运输主要靠的还是河流和海洋。
没有那个条件何来改革交通运输?
后来皇明商号越发展越大,朱慈烺也就没有功夫一点点的去经营去管理了,他只能保证大体上复合他的设想,至于下面的具体事物那完全就靠那些管理者自己去发挥了。
后来交通的逐渐发展,后勤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不过朱慈烺已经习惯了,皇明商号的人也已经习惯了,没有人提出自然也就谈不上改革。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引入了朱姬润这个局外人,他就能敏锐的发现皇明商号的各种问题。
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就像一个新家新房,你第一次去的时候打扫的非常干净,并且还能维持一段时间,甚至看到污垢杂乱都无法忍受。
但是你居住一段时间之后,十年二十年之后,大多数家庭都会出现乱堆乱放,也出现了卫生死角,甚至地板洗漱台都有点发黄,厨房的油渍都发黑了你都不会觉得有啥。
这个时候的你还是刚住进来的你,人还是同一个人,当初不能忍受的东西,为啥后来就习以为常了,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朱慈烺从朱姬润提出的后勤改革的事情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确实这些年大明发展的太顺了,导致很多问题都在发展中被掩盖,一些污秽在暗地里滋生而朱慈烺已经习以为常了。
确实需要掀开盖子好好的打扫打扫了,现在的大明已经和当初朱慈烺规划的大明大不相同了。
首先内阁延伸到整个官僚体系上,朱慈烺当初的计划是什么?进行从上到下的彻底改造,把各自的责权全部明晰,打造高效廉洁的内阁和官员体系。
但是回过头再去看,改革只进行了一半,虽然这些年朱慈烺还在努力的改革,但更多的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打补丁而已。
县令依旧是县令,衙役虽然独立了出来,但是很多地方还是跟县令在一个屋檐下办公,税收虽然全部上缴内阁了,但是朱慈烺有多久没有亲自审计一下地方财政了?
就算是内阁每年的预算朱慈烺也只是简单的过一遍而已,甚至都懒得动一下算盘,懒得去计算一下这些开支是否合理。
当初朱慈烺可是一遍一遍的算,生怕多花一两银子。
现在内阁税收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以上,在没有大规模增加人力的情况下,每年的内阁收入除去军费挣多少花多少,每个部门都在增长,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