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青春记忆(二)
作者:七死八活 更新:2021-12-26 14:50
还有几个小时,就是咱们国家正式对香江恢复行使主权的时刻了,因此尽管这是践行酒,空气里弥漫着一点淡淡的离愁,但既然是如此大事,一帮年青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这个历史性时刻。
而说到香江回归,在场所有人都带着一丝兴奋,夹杂着一点自豪,并表示今天晚上肯定是要很晚睡了,怎么着也要看完直播,亲眼目睹这个历史性时刻再说。
而既然提到香江,大家的话题很自然的来到李达康身上------因为到这个时候,东大很多人都知道,这家伙也不知道有什么路子,居然在大三时候就获得去香江实习的机会。
“来,小七,我们两个敬你一杯。”
当酒过一巡之后,当老三陈志飞接受完大伙的第一轮敬酒,他第一个回敬的就是李达康。
而听到陈志飞开口,他女友舒琴也很自然的对李达康举起酒杯,碰过杯之后,舒琴带点好奇的问道:
“小七可以哟,既然不声不响就要去香江了,对了,你到底什么路子?居然能拿到去香江实习的机会?”
“那是因为小七有个好舅舅。”
听了舒琴的询问,张沁在这个时候接话了。
她和李达康是正宗同班同学,所以对情况更了解一点,她告诉舒琴道,李达康之所以能获得这个机会,这和学校真没多大关系,是因为李达康有个舅舅在香江,据说还是某个公司的高管,正是在他的运作下,才让李达康有了这个机会。
简单对舒琴解释完之后,张沁又转而问李达康道:
“对了小七,你舅舅是哪个公司的了?是太古还是怡和?”
“太古……"
"对对对,我记得你以前和我说过,香江的太古集团是吧?当年香江最老牌的四大洋行之一,怎么样厉害吧,小七就是要去这样的大公司实习。”
“哦?!”
听到张沁在那帮李达康炫耀,同宿舍的兄弟也就算了,但几个家属现在还不那么了解情况,尤其舒琴还是外校的,她就更不了解情况,于是等张沁说到这,舒琴和贺红梅很自然的开始询问起更具体的情况。
“呵呵,你们别听张沁在那瞎吹,我要说明两点,第一,让我去香江的人,我是要叫他舅舅没错,但却不是我亲舅舅,我和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其实真要说起来,我和他只是邻居,对,舅舅就是我老家那边的一个邻居,第二,我舅舅确实在太古集团上班没错,但却不是什么高管,一个最基层的工人而已。”
“啊?!”
听到李达康这样解释,却是让两位女生更感兴趣了,当她们俩化身好奇宝宝,继续在那追问的时候,李达康再度陷入了回忆当中:
舅舅名叫谢流生,确实和李达康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两家只能算是邻居而已。
只不过却是“远亲不如近邻“的典范,李达康和这位谢流生舅舅家的关系,可以认为是对这句俗话最生动的诠释。
流生舅舅今年37岁,祖籍在河北,至于他具体是河北哪里人,李达康其实直到现在也不太清楚。
他只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小到那个时候的李达康根本就还完全不懂事,在他的老家赣源,在那个国家级贫困县县城的城乡结合部,突然来了一大家子外地人,一对夫妇带着6个孩子。
后来这一家外乡人和李达康的外公外婆成了邻居。
因为那个时候的李达康实在太小,虚岁都还不到5岁,所以对于这大一家子为什么会流落到自己家乡,他当然是完全搞不清楚。
他只知道这一家人的说话口音,和周围其他人完全不同,并且听上去好像很好听的样子。
然后对于这一家人的两个家长,李达康按照家里长辈教的说法,称呼他们为“河北外公”和“河北外婆”。
既然长一辈的称外公外婆,那么年轻一辈的自然就要喊舅舅阿姨,于是就这样,李达康稀里糊涂多了一大堆长辈,其中3个舅舅3个小姨。
随着李达康慢慢长大,两家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到那6个舅舅小姨,都称呼李达康的外婆为“奶妈”。
李达康在小的时候还不太理解,那6个舅舅小姨为什么要称呼外婆为“奶妈”,因为他们明显要比自己的母亲小很多,谢流生是大舅舅,也只比自己大17岁,而最小的那个小姨其实只比自己大3岁,只比大哥李达贤大几个月而已,所以他们明显没有喝过外婆的奶。
等李达康懂事之后才知道,他们喊“奶妈”其实是一种敬称,其实就是“感谢您把我们奶大”的意思。
真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在小时候,李达康的家庭条件虽然一般,但父母好歹是传说中的“双职工”,并且外公就住在县城的城乡结合部,不仅家里有“自留地”,并且在年轻的时候,外公还在县里的供销社当过临时工,就在供销社的菜市场上过几年班,所以温饱还是不用愁。
但是流生舅舅家的情况就不一样。
李大康记得在小的时候,“河北外公”打铁的手艺不错,是一名非常出色的铁匠,就凭着这门手艺,他后来进了县里的农机厂,只不过好像也是临时工。
那么完全可以想象,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那么大一大家子外乡人,仅靠一个人在农机厂当临时工的收入,生活无疑是非常拮据的。
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后世的年青人当然是没有这个概念了,然而在那个年代,在河北外公一家,这却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
总是还好,河北外公一家是因为来到了李达康的家乡,那个地方虽然贫困,民风却非常淳朴,于是就这样,河北外公一家在一帮乡亲们的帮衬下,把6个孩子都拉扯大。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流生舅舅作为家里的长子,他从小就非常懂事,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所以在初中毕业以后,尽管他的学习成绩相当不错-------
他的成绩好到什么程度?李达康曾听自己的妈妈说过,尽管李达康三兄弟的成绩都还算不错,要不然也不能三兄弟3个985,但是在初中以前的阶段,三兄弟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能比上流生舅舅。
只可惜这个学霸一样的人物却并没有去上大学,他甚至没有去念高中,而是在初中毕业后就去念了中专。(早年招初中毕业生的中专俗称为“小中专”,以区分于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大中专”,“小中专”通常是四年制,“大中专”一般是两年)。
流生舅舅在中专读的是船舶专业,所以在中专毕业之后,他就当了一名船员。
因为聪明能干,最重要是吃苦耐劳,所以入职后的流生舅舅升职很快,不到3年时间,他就成为一条大型货轮的大副,据说是当年他们船舶公司升职最快的一个。
转折点发生在5年以前,有一次,流生舅舅所在的那条货轮帮一个客户拉货,把一批货物从伦敦运往香江。
那个客户就是香江的太古集团,而负责押运那批货物的人名叫麦亨利,这是一个英籍华人,当时的年纪也不算大,刚刚30出头,却已经是太古集团的高管。
他当时是太古集团下属一家建筑房地产公司的副总经理,并且因为总经理年龄大了即将退休,他正在谋求总经理的职位-------
假如麦亨利能够真正上位,从副总变为真正的老总,那就有资格成为一名太古集团的执行董事了,这是身份上的真正蜕变,由一名高级打工仔变成合伙人的身份,当时的麦亨利就处在这样一个阶段。
只可惜那次货物押运,对麦亨利来说却不是什么美好记忆,因为他上船不久就很快病倒。
是那种连命都快没有的莫名其妙的大病。
好在在一帮中国籍船员的精心照料下,也算是有惊无险,麦亨利顺利返回香江。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麦亨利结识了谢流生。
有感于这位中国大副的救命之恩。
其实更重要是是,通过在海上几个月的漂泊,麦亨利认为自己看清了谢流生这个人的人品------这是一个真正具备中华传统美德的好男人,所谓“仁义智信勇”,麦亨利可能看到了这种人性的光芒。
于是麦亨利动了爱才之心。
不,更准确的说,麦亨利是动了招揽之心------要知道当时的麦亨利可是踌躇满志,他正准备完成从打工人到老板的华丽转变呢,既然是准备当执行董事的人嘛,那没有几个心腹那怎么能行。
是的,当时的麦亨利应该就是这样想的,所以他抵达香江之后,很快就向流生舅舅抛出了橄榄枝,盛情邀请流生舅舅加入他们公司。
流生舅舅没有经过什么挣扎和犹豫就很快答应了。
这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麦亨利开出了一份流生舅舅无法拒绝的丰厚薪水,想到自己家里的情况,想到自己下面的5个弟弟妹妹,流生舅舅根本没有理由拒绝。
第二,可能流生舅舅是北方人的缘故,他的基因里天生就缺水-------
以前那是因为实际情况没有办法,但现在既然有上岸工作的机会,可能在流生舅舅的内心最深处,他也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于是就这样,就在92年的秋天,流生舅舅正式离船上岸,加入了香江的太古集团,成为麦亨利的下属。
而麦亨利也确实是把谢流生当初心腹在看待,当成心腹在培养,因此5年时间过去了,尽管谢流生的职务不显山不显水,连印名片的资格都没有,但却非常受到麦亨利的器重,引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李达康之所以能在这个时候获得去香江实习的机会,其实就是因为这样一则故事,这样一种因果。
而说到香江回归,在场所有人都带着一丝兴奋,夹杂着一点自豪,并表示今天晚上肯定是要很晚睡了,怎么着也要看完直播,亲眼目睹这个历史性时刻再说。
而既然提到香江,大家的话题很自然的来到李达康身上------因为到这个时候,东大很多人都知道,这家伙也不知道有什么路子,居然在大三时候就获得去香江实习的机会。
“来,小七,我们两个敬你一杯。”
当酒过一巡之后,当老三陈志飞接受完大伙的第一轮敬酒,他第一个回敬的就是李达康。
而听到陈志飞开口,他女友舒琴也很自然的对李达康举起酒杯,碰过杯之后,舒琴带点好奇的问道:
“小七可以哟,既然不声不响就要去香江了,对了,你到底什么路子?居然能拿到去香江实习的机会?”
“那是因为小七有个好舅舅。”
听了舒琴的询问,张沁在这个时候接话了。
她和李达康是正宗同班同学,所以对情况更了解一点,她告诉舒琴道,李达康之所以能获得这个机会,这和学校真没多大关系,是因为李达康有个舅舅在香江,据说还是某个公司的高管,正是在他的运作下,才让李达康有了这个机会。
简单对舒琴解释完之后,张沁又转而问李达康道:
“对了小七,你舅舅是哪个公司的了?是太古还是怡和?”
“太古……"
"对对对,我记得你以前和我说过,香江的太古集团是吧?当年香江最老牌的四大洋行之一,怎么样厉害吧,小七就是要去这样的大公司实习。”
“哦?!”
听到张沁在那帮李达康炫耀,同宿舍的兄弟也就算了,但几个家属现在还不那么了解情况,尤其舒琴还是外校的,她就更不了解情况,于是等张沁说到这,舒琴和贺红梅很自然的开始询问起更具体的情况。
“呵呵,你们别听张沁在那瞎吹,我要说明两点,第一,让我去香江的人,我是要叫他舅舅没错,但却不是我亲舅舅,我和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其实真要说起来,我和他只是邻居,对,舅舅就是我老家那边的一个邻居,第二,我舅舅确实在太古集团上班没错,但却不是什么高管,一个最基层的工人而已。”
“啊?!”
听到李达康这样解释,却是让两位女生更感兴趣了,当她们俩化身好奇宝宝,继续在那追问的时候,李达康再度陷入了回忆当中:
舅舅名叫谢流生,确实和李达康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两家只能算是邻居而已。
只不过却是“远亲不如近邻“的典范,李达康和这位谢流生舅舅家的关系,可以认为是对这句俗话最生动的诠释。
流生舅舅今年37岁,祖籍在河北,至于他具体是河北哪里人,李达康其实直到现在也不太清楚。
他只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小到那个时候的李达康根本就还完全不懂事,在他的老家赣源,在那个国家级贫困县县城的城乡结合部,突然来了一大家子外地人,一对夫妇带着6个孩子。
后来这一家外乡人和李达康的外公外婆成了邻居。
因为那个时候的李达康实在太小,虚岁都还不到5岁,所以对于这大一家子为什么会流落到自己家乡,他当然是完全搞不清楚。
他只知道这一家人的说话口音,和周围其他人完全不同,并且听上去好像很好听的样子。
然后对于这一家人的两个家长,李达康按照家里长辈教的说法,称呼他们为“河北外公”和“河北外婆”。
既然长一辈的称外公外婆,那么年轻一辈的自然就要喊舅舅阿姨,于是就这样,李达康稀里糊涂多了一大堆长辈,其中3个舅舅3个小姨。
随着李达康慢慢长大,两家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到那6个舅舅小姨,都称呼李达康的外婆为“奶妈”。
李达康在小的时候还不太理解,那6个舅舅小姨为什么要称呼外婆为“奶妈”,因为他们明显要比自己的母亲小很多,谢流生是大舅舅,也只比自己大17岁,而最小的那个小姨其实只比自己大3岁,只比大哥李达贤大几个月而已,所以他们明显没有喝过外婆的奶。
等李达康懂事之后才知道,他们喊“奶妈”其实是一种敬称,其实就是“感谢您把我们奶大”的意思。
真实情况也确实是这样,在小时候,李达康的家庭条件虽然一般,但父母好歹是传说中的“双职工”,并且外公就住在县城的城乡结合部,不仅家里有“自留地”,并且在年轻的时候,外公还在县里的供销社当过临时工,就在供销社的菜市场上过几年班,所以温饱还是不用愁。
但是流生舅舅家的情况就不一样。
李大康记得在小的时候,“河北外公”打铁的手艺不错,是一名非常出色的铁匠,就凭着这门手艺,他后来进了县里的农机厂,只不过好像也是临时工。
那么完全可以想象,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那么大一大家子外乡人,仅靠一个人在农机厂当临时工的收入,生活无疑是非常拮据的。
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后世的年青人当然是没有这个概念了,然而在那个年代,在河北外公一家,这却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
总是还好,河北外公一家是因为来到了李达康的家乡,那个地方虽然贫困,民风却非常淳朴,于是就这样,河北外公一家在一帮乡亲们的帮衬下,把6个孩子都拉扯大。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流生舅舅作为家里的长子,他从小就非常懂事,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所以在初中毕业以后,尽管他的学习成绩相当不错-------
他的成绩好到什么程度?李达康曾听自己的妈妈说过,尽管李达康三兄弟的成绩都还算不错,要不然也不能三兄弟3个985,但是在初中以前的阶段,三兄弟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能比上流生舅舅。
只可惜这个学霸一样的人物却并没有去上大学,他甚至没有去念高中,而是在初中毕业后就去念了中专。(早年招初中毕业生的中专俗称为“小中专”,以区分于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大中专”,“小中专”通常是四年制,“大中专”一般是两年)。
流生舅舅在中专读的是船舶专业,所以在中专毕业之后,他就当了一名船员。
因为聪明能干,最重要是吃苦耐劳,所以入职后的流生舅舅升职很快,不到3年时间,他就成为一条大型货轮的大副,据说是当年他们船舶公司升职最快的一个。
转折点发生在5年以前,有一次,流生舅舅所在的那条货轮帮一个客户拉货,把一批货物从伦敦运往香江。
那个客户就是香江的太古集团,而负责押运那批货物的人名叫麦亨利,这是一个英籍华人,当时的年纪也不算大,刚刚30出头,却已经是太古集团的高管。
他当时是太古集团下属一家建筑房地产公司的副总经理,并且因为总经理年龄大了即将退休,他正在谋求总经理的职位-------
假如麦亨利能够真正上位,从副总变为真正的老总,那就有资格成为一名太古集团的执行董事了,这是身份上的真正蜕变,由一名高级打工仔变成合伙人的身份,当时的麦亨利就处在这样一个阶段。
只可惜那次货物押运,对麦亨利来说却不是什么美好记忆,因为他上船不久就很快病倒。
是那种连命都快没有的莫名其妙的大病。
好在在一帮中国籍船员的精心照料下,也算是有惊无险,麦亨利顺利返回香江。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麦亨利结识了谢流生。
有感于这位中国大副的救命之恩。
其实更重要是是,通过在海上几个月的漂泊,麦亨利认为自己看清了谢流生这个人的人品------这是一个真正具备中华传统美德的好男人,所谓“仁义智信勇”,麦亨利可能看到了这种人性的光芒。
于是麦亨利动了爱才之心。
不,更准确的说,麦亨利是动了招揽之心------要知道当时的麦亨利可是踌躇满志,他正准备完成从打工人到老板的华丽转变呢,既然是准备当执行董事的人嘛,那没有几个心腹那怎么能行。
是的,当时的麦亨利应该就是这样想的,所以他抵达香江之后,很快就向流生舅舅抛出了橄榄枝,盛情邀请流生舅舅加入他们公司。
流生舅舅没有经过什么挣扎和犹豫就很快答应了。
这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麦亨利开出了一份流生舅舅无法拒绝的丰厚薪水,想到自己家里的情况,想到自己下面的5个弟弟妹妹,流生舅舅根本没有理由拒绝。
第二,可能流生舅舅是北方人的缘故,他的基因里天生就缺水-------
以前那是因为实际情况没有办法,但现在既然有上岸工作的机会,可能在流生舅舅的内心最深处,他也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于是就这样,就在92年的秋天,流生舅舅正式离船上岸,加入了香江的太古集团,成为麦亨利的下属。
而麦亨利也确实是把谢流生当初心腹在看待,当成心腹在培养,因此5年时间过去了,尽管谢流生的职务不显山不显水,连印名片的资格都没有,但却非常受到麦亨利的器重,引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李达康之所以能在这个时候获得去香江实习的机会,其实就是因为这样一则故事,这样一种因果。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